Search 2.0

Wednesday, October 15, 2008

1

四庫全書概述目錄

  楊家駱著

一  文獻

  編纂 採禁 鈔印 館臣

二  表計

   四庫全書著錄存目書統計表附文津閣書架函冊頁確數表 四庫全書依據書本來源表坿清初藏書家一覽表  四庫全書薈要書目表 四庫全書孤本書目表 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書目表 永樂大典採輯書書目表 官修書表 帝后著作表附四庫著錄存目外明清兩代敕撰書書目表  婦女著作表 僧侶著作表 道流著作表 歐人著作表附明末清初來華基督教士及其著作表 以別名發表之著作表 不著撥人之著作表 四庫全書總目卷類對照表 四 庫全書館大事表附修書期間文字獄一覽表 四庫全書館館臣一覽表

三  類敘

  經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四  書目

  經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民 國十八年駱擬搜輯關於載籍之掌故為圖書徵獻類考擬目凡六曰讀書考曰著述考曰收藏考曰刊印考曰著錄考曰 審校考顧以所騖者多一時未易竟其業也及十九年四庫大辭典成乃掇其中關於四庫全書者成此編惟資料尚多未備僅稍稍排比未遑重撰而辭典排印頗歷時日至今此稿方付 手民前此亦時有所增入然如文獻篇之影響一章表計篇之四庫著存書分地統計表分代統計表版本統計表偽書表禁書表四庫全書年譜等皆倉卒不能成而卽已成者或未能一 一覆案原籍舛誤之處亦不在少異日再版當補訂焉民國二十年十二月楊家駱識

2

四庫全書概述文獻編條理    弟子 廖吉郎錄

一、編纂

  1、歷代之校書及目錄  頁三—九

  2、儒藏之說  頁九—一三

  3、編四庫全書之表面原因  頁九

  4、編四庫全書之實際原因  頁一三—一七

  5、四庫全書編纂條例 頁一七—二一、二四、二五、二八

  6、四庫全書校理時之竄改  頁二一—二四

  7、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及四庫全書簡明目錄

  頁二五—二八、六九

  8、四庫全書告成上表   頁二八—三二

  9、續修四庫全書之議  頁三二—四八

二、採禁

  1、乾隆以前之官修書  頁四九—五四

  2、乾隆帝之網羅學人  頁五四—五五

  3、四庫全書據本之來源

  甲、敕撰本  頁四九—五九

  乙、內府本  頁五九—六五

  丙、公私進獻本  頁六五—七○

  丁、通行本  頁七○

  戊,大典本  頁六六 頁七○—七七

  4、四庫全書未收之書    頁七七—七八

  5、禁燬書籍   頁七八—九○

  6、查辦違礙書之條例  頁八七—八八

  7、文字之累  頁九○

  8、乾隆五十二年以後抽燬之四庫書及其提要

  頁九一—九六

三、鈔印

  1、四庫書採集後之處理  頁九七

  2、四庫書之裝璜  頁九七—九八

  3、南北七閣及其藏庋  頁九八—一○二

  4、七閣今昔  頁一○三—一○五

  5、四庫全書副本及薈要頁一○二、一○五一、一○七頁六○

  6、武英殿聚珍版   頁一○七—一一○ 頁五八

  7、民國以來影印四庫全書之議  頁一一○—一二四

  8、四部叢刊  頁一二四—一二九

  9、四部備要  頁一二九—一三一

四、館臣

  1、四書全書館之組織  頁一三三

  2、正副總裁  頁一三三—一三五

  3、總纂官及總校官  頁一三五—一三八

  4、出力最多之纂修官及分校官  頁一三八—一四七

  5、其他  頁一四七—一四八

3

文獻

  編纂

古 者以書契為察民布政之所資故書統於官唐虞三代俱設史官以掌典籍而諸侯之國亦各有史光緒中掘得殷代龜甲 文數千片自是殷史所遺諭古代藏書之可考實者斷推此為首矣周室藏書於柱下老子嘗為守藏史孔子適周繙百二十國寶書韓宣子適魯見易象與春秋是為魯國藏書之可考者 秦并天下聚詩書而焚之而醫藥卜筮種樹之書固所不廢且咸陽有柱下方書掌於御史是以蕭何得從而收取之漢武建藏書之策開獻書之路外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內有延閣廣 內祕室之府百年之間書積如山至於孝成祕藏之書頗有亡散乃使謁者陳農求遺書於天下命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乓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咸校數術太醫監李 柱國校方技每一書就向輒撰為一錄論其指歸辨其訛謬錄而奏之向卒後哀帝使其子歆嗣父之業乃徙溫室中書於天祿閣上歆遂總括羣篇撮其指要著為七略一曰輯略二曰六 藝略三曰諸子略四曰詩賦略五曰兵書略六曰術數略七曰方技略大凡三萬三千九十卷我國目錄之學劉向父子實開先路王莽之末又被焚燒光武中興篤好文雅明章繼軌尤重 經術四方鴻生鉅儒負袠自遠而至者不可勝算石室蘭台彌以充積又於東觀及仁壽閣集新書校書郎班固傅毅等典掌焉並依七略為部居固撰漢書刪輯略而存其六以為藝文志 六藝略凡一百零三家三千一百二十三篇子目九易書詩禮樂春秋論語孝經小學是也諸子略一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子目十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也詩賦略 凡一百零六家一千三百一十八篇子目五屈原以下賦孫卿以下賦陸賈以下賦雜賦歌詩是也兵書略凡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又圖四十三卷子目四權謀形勢陰陽技巧是也術數 略凡一百九十一家二千五百二十八卷子目六天文曆譜五行蓍龜雜占形法是也方技略凡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子目四醫經經方房中神仙是也總計六百七十八家一萬四千 九百九十四卷此班志前典籍之大概也漢自董卓之亂獻帝西遷圖書縑帛軍人皆取為惟囊所收而西猶七十餘載兩京大亂掃地皆盡。魏氏代漢,掇遺亡,真按:原訛作釆,徑改! 藏在祕書中外三閣,魏祕書郎鄭默始中經,晉祕書監荀勗又因中經著新簿分為四部總括羣書一曰甲部紀六藝及小學等書二曰乙部有古諸子家近世子家兵家術數三曰丙部有史記舊事皇覽簿雜事四曰丁部有詩賦圖讚汲冢書大凡四部合二萬九千九百四十五卷。但錄題及言。盛以縹囊。書用緗素。真按:疑此標點乃為「及言『盛以縹囊。書用緗素。』」是也. 至 於作者之意。無所論辯。惠懷之亂京華蕩覆渠閣文籍靡有孑遺東晉之初漸更鳩集著作郎李充以勖舊簿校之其見存者但有三千一十四卷充遂總沒眾篇之名但以甲乙為次 自爾因循無所變革其後中朝遺書稍流江左宋文帝元嘉八年祕書監謝靈運造四部目錄大凡六萬四千五百八十二卷廢帝元徽元年祕書丞王儉又造目錄大凡一萬五千七百四 卷

4

儉 又別撰七志一曰經典志紀六藝小學史記雜傳二曰諸子志紀今古諸子三曰文翰志紀詩賦四曰軍書志紀兵書五曰 陰陽志紀陰陽圖緯六曰術藝志紀方技七曰圖譜志紀地域及圖書其道佛附見合九條然亦不述作者之意但於書名之下每立一傳而又作九篇條例編乎首卷之中文義淺近未為 典則齊武帝永朋中祕書承王亮監謝朏又造四部書目大凡一萬八千一十卷齊末兵火延燒祕閣經籍遺散梁初祕書監任昉躬加部集又於文德廄內列藏眾書華林園中總集釋典 大凡二萬三千一百六卷而釋氏不預焉梁有祕書監任昉殷均四部目錄又文德殿目錄其術數之書更為一部使奉朝請祖暅撰其名故梁有五部目錄梁武帝普通中有處士阮孝緒 沉靜寡慾篤好墳史博宋齊已來王公之家,真按:原訛作釆,徑改!--恐本書排版均作釆字也! 凡 有書記,參校官簿,更為七錄,一曰經典錄紀六藝二曰記傳錄紀史傳三曰子兵錄紀子書兵書四曰文集錄紀詩賦五曰技術錄紀數術六曰佛錄七曰道錄其分部題目頗有次 序割析辭義淺薄不經梁武敦悅詩書下化其上四境之內家有文史元帝克平侯景收文德之書及公私經籍歸於江陵大凡七萬餘卷周師入郢咸自焚之陳文帝天嘉中又更鳩集考 其篇目遺闕尚多此魏晉南朝所有典籍之大要也至於中原則戰爭相尋干戈是務文教之盛苻姚而已宋武入關收其圖籍府藏所有纔四千卷赤軸青紙文字古拙後魏始都燕代南 略中原粗收經史未能全具孝文徙都洛邑借書於齊祕府之中稍以充實暨於爾朱之亂散落人間後齊遷鄴頗更搜聚迄於天統武平校寫不輟後周始基關右外逼彊隣戎馬生郊日 不暇給保定之始書止八千後稍加增方盈萬卷周武平齊先封書府所加舊本纔至五千此又北朝歷代典籍之大概也隋承北朝之緒收錄無多隋祕書監牛弘奏魏自幽方遷宅伊洛 日不暇給經籍闕如周氏創基關右戎車未息保定之始書止八千後加收集方盈萬卷高氏據有山東初亦採訪驗其本目殘闕猶多及東夏初平獲其經史四部重雜三萬餘卷所益舊 書五千而已今御出單本合一萬五千餘卷部帙之間仍有歿缺比梁舊目止有其半至於陰陽河洛之篇醫方圖譜之說彌復為少隋文帝開皇三年弘又表請分遣使人搜訪異本有不 可王府所無私家乃有之語每書一卷賞絹一匹校寫既定本即歸主於是民間異書往往間出及平陳已後經籍漸備檢其所得多太建時書紙墨不精書亦拙惡於是總集編次存為古 本召天下工書之士京兆韋霈南陽杜頵等於祕書省內補續殘缺為正副二本藏於宮中其餘以實祕書內外之閣凡三萬餘卷煬帝卽位增祕書省官百二十員並以學士補之帝好讀 書著述自為揚州總管置王府學士至百人常命修撰以至為帝前後近二十載修撰未嘗暫停自經術文章兵農地理醫卜釋道乃至捕搏鷹狗皆為新書無不精洽共成三十一部萬七 千卷初西京嘉則殿有書三十七萬卷帝命祕書監柳顧言等詮次除具複重猥雜得正御本三萬七千餘卷納於東都修文殿又限寫五十副本分為三品上品紅瑠璃軸中品紺琉璃軸 下品漆軸於東都觀文殿東西廂構屋以貯之

5

東屋藏甲乙,西屋藏丙丁。又聚魏已來古跡名畫於殿後起二臺東曰妙楷臺藏古跡西曰寶臺藏古畫又於內道場集道佛經別撰目錄唐高祖武德五年(西六二二)平王世充盡收其圖書及古跡焉命司農少卿宋遵貴載之以船河西上,將致京師,真按:原訛作沂,徑改! 行 經底柱,多被漂沒。其所存者,十不一二。其目錄亦為所漸濡,時有殘缺,至魏徵等修隋書經籍志考其見存分為四部而以道經佛經附焉經部子目十易書詩禮樂春秋孝 經論語緯小學是也凡六百二十七部五千三百十一卷通計亡書合九百五十部七千二百九十卷史部子目十三正史古史雜史霸史起居註舊事職官儀註刑法雜傳地理譜系簿錄 是也凡八百十七部一萬三千二百六十四卷通計亡書合八百七十四部一萬六千五百五十八卷子部子目十四儒道法名墨從橫雜農小說兵天文曆數五行醫方是也凡八百五十 三部六千四万三十七卷集部子目三楚辭別集總集是也凡五百五十四部六千六百二十二卷通計亡書合一千一百四十六部一萬三千三百九十卷道經子目四經戒服餌房中符 籙是也凡三百七十七部一千二百十六卷佛經子目十一大乘經小乘經雜經雜疑經大乘律小乘律雜律大乘論小乘論雜論記是也凡一千九百五十部六千一百九十八卷綜計六 千一百五十部五萬零八百八十九卷

自 漢以來史官列其名氏篇第以為六藝九種七略至唐始分為四類曰經史子集而藏書之盛莫盛於開元其著錄者五萬 三千九百一十五卷而唐代學者自撰之書籍又二萬八千四百六十九卷可謂盛矣然至歐陽氏修唐書有其名而亡其書者十蓋五六也當是時也作者眾矣精深閎博各盡其術而怪 奇偉麗往往震發於其間此所以使好奇愛博者有不能忘也然凋零磨滅亦不可勝數豈其華文少實不足以行遠歟初隋嘉則殿書三十七萬卷至武德初有書八萬卷重複相糅王世 充平得隋舊書八千餘卷太府卿宋遵貴監運東都浮舟河,西致京師,真按:原訛作沂,徑改! 經 砥柱,舟覆,盡亡其書。貞觀中魏徵虞世南顏師古繼為祕書監請購天下書選五品以上子孫工為書者手繕寫藏於內庫以官人掌之玄宗命左散騎常侍昭文館學士馬懷素為 修圖書使與右散騎常侍崇文館學士褚無量整比會幸東都乃就乾元殿東序檢校無量建議御書以宰相宋璟蘇頲同署如貞觀故事又借民間異本傳錄及還京師遷書東宮麗正殿 置修書院於著作院其後大明宮光順門外東都明福門外皆創集賢書院學士通籍出入既而太府月給蜀都麻紙三千番季給上谷墨三百三十六丸歲給河間景城清河博平四郡兔 千五百皮為筆材兩都各聚書四部以甲乙丙丁為次列經史子集四庫其本有正有副軸帶帙籤皆異色以別之安祿山之亂尺簡不藏元載為相奏以千錢購書一卷又命拾遺苗發等 使江淮括訪至文宗時鄭覃侍講進言經籍未備因詔祕閣搜採於是四庫之書復完分藏於十二庫黃巢之亂存者蓋尠昭宗播遷京城制置使孫惟晟斂書本軍寓教坊於祕閣有詔還 其書命監察御史韋昌範等諸道求購及徙洛陽蕩然無遺

6

(唐 書藝文志)論者謂歷代之書籍莫厄於秦莫富於隋唐隋嘉則殿書三十七萬卷而唐之藏書開元最盛為卷八萬有 奇其間唐人所自為書幾三萬卷則舊書之傳者至是蓋亦鮮矣(宋史藝文志)陸遲至於五季干戈相尋海內鼎沸斯民不得見詩書禮樂之化周世宗顯德中始有經籍刻板學者無 筆札之勞獲觀古人之全書然亂離以來編帙散佚幸而見存者百無一二後唐莊宗同光中募民獻書及三百卷授以試銜其選調之官每百卷減一選明宗天成中使都官郎中庾傅美 訪圖書於蜀得九朝實錄及雜書千餘卷而已長興三年始令國子監校定九經雕印賣之至漢隱帝乾祐中禮部郎司徒調請開獻書之路凡儒學之士衣冠舊族有以三館亡書來上者 計其卷帙賜之金帛數多者授以官秩時離亂之後官族轉徙書籍罕存詔下鮮有應者周世宗以史館書籍尚少銳意求訪凡獻書者悉加優賜以誘致之而民間之書傳寫舛誤乃選常 參官三十人校讎刊正令於卷末署其名銜焉自諸國分據皆聚典籍惟吳蜀為多而汪左頗為精真亦多修述(文獻通考)容齋隨筆謂國初乘五季亂離之後所在書籍印板至少宜 其焚蕩無孑遺然太平興國中編次御覽引用一千六百九十種其綱目並載於首卷而雜書古詩賦又不及具錄以今考之無傳者十之七八矣是則承平百七十年翻不若極亂之世矣 此五代五十餘年間典籍存亡之大略也宋初有書萬餘卷其後削平諸國收其圖籍及下詔遣使購求散亡三館之書以實之又分三館書萬餘卷別為書庫目曰祕閣閣成親幸觀書賜 從臣及直館宴又命近習侍衛之臣縱觀羣書真宗時命三館寫四部書二本置禁中之龍圖閣及後苑之太清樓而玉宸殿四門殿亦各有書萬餘卷又以祕閣地隘,分內藏西庫以廣 之。其右文之意亦云至矣。已而王宮火延及崇文祕閣書多煨燼其燼存者遷於右掖門外謂之崇文外院命重寫書籍選官詳覆校勘常以參知政事一人領之書成歸於太清樓仁 宗既新作崇文院命翰林學士張觀等編四庫書依開元四部錄為崇文總目書凡三萬六百六十九卷神宗改官制遂廢館職以崇文院為祕書省祕閣經籍圖書以祕書郎主之編輯校 定正其脫誤則主於校書郎宗時,真按:原訛作徵,徑改! 更崇文總目之號,為祕書總目。詔購求士民藏書其有所祕未見之書足備觀采者仍命以官且以三館書多逸遺命建局以為總補全校正為名設官總理募工繕寫一置宣和殿一置太清樓一置祕閣自熙以來搜訪補輯至是為盛矣 真按:楊氏民國人,何必諱寧字?(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三千三百二十七部三萬九千一百四十二卷次仁英兩朝一千四百七十二部八千四百四十六卷次神哲徽欽四朝一千九百六部二萬六千二百八十九卷三朝所錄則兩朝不復登載而錄其所未有者四朝於兩朝朝亦然。真按:疑衍一朝字! 其最錄之目為部六千七百有五為卷七萬三千八百七十有七焉)迨夫靖康之難而宣和館閣之儲蕩然靡遺高宗移蹕臨安乃建祕書省於國史院之右搜訪遺闕屢優貢獻之償於是四方之藏稍稍復出而館閣編輯日益以富矣當時類次書目得四萬四千四百八十六卷

7

宗時續書目又得一萬四千九百四十三卷視崇文總目又有加焉自是而後迄於終祚國步艱難軍旅之事日不暇給而君臣上下未嘗頃刻不以文學為務。真批:楊氏避寧字,豈其父原稿故耶? 大而朝廷微而草野其所製作講說紀述賦詠動成卷帙參而數之有非前代之所及也雖其間裂大道,疣贅聖謨,幽怪恍惚,瑣碎支離,有所不免然而瑕瑜相形雅鄭各趣譬如萬脈歸海四瀆可分繁星麗天五緯可識求約於博則有要存焉(宋史藝文志)真按:詞:釽1 p ㄆ〡〕亦作“ 2 ”。1.裁截;劈裂。 杜牧 《祭李使君文》:“天陽地陰,高厚相侔,上有河漢,釽天橫流。”一本作“ ”。2.剖析。 皮日休 《移成均博士書》:“摫其微言,釽其大義,幽者明於日月,奧者廓於天地。”3.古代寶劍上顯現的文彩。【釽析】分割離析。 魏源 《武進莊少宗伯遺書序》:“崒乎 董膠西 之對天人,醰乎 匡丞相 之述道德,肫乎 劉中壘 之陳今古,未嘗凌雜釽析,如 數子所譏。”【釽理】剖析梳理。 金松岑 《文學觀》:“其為術也,守師說,網舊聞,鈲理其晦粵。”【釽摫】1.裁木為器和裁帛製衣。借指木材和布帛。2.裁截矯正。 陳廷焯 《白雨齋詞話》卷七:“學以礪而後成,苟違繩墨,何憚釽摫。”【釽驗】指解剖。 魯迅 《墳‧人之歷史》:“如 韋賽黎 A.Vesalius)、 歐斯泰几 Eustachi)等,無不以釽驗之術,進智識於光明。” 宋史藝文志著錄之數臚下經部子目十易書詩禮樂春秋孝經論語經解小學是也凡一千三百零四部一萬三千六百零八卷史部子目十三正史編年、別史真按:疑為衍文! 史 鈔、故事、職官、傳記、儀註、刑法、目錄、譜牒、地理、霸史是也。凡二千一百四十七部四萬三千一百零九卷子部子目十七儒道(附釋氏神僊)法名墨從橫農雜小 說天文五行蓍龜曆算兵書雜藝類事醫書等是也凡三千九百九十九部二萬八千二百九十卷集部子目四楚辭別集總集文史是也凡二千三百六十九部三萬四千九百六十五卷 總計九千五百四十九部二萬九千九百二十七卷

宋 時三館圖籍號稱大備汴京既破輦歸金源氏高宗南渡復建祕書省搜訪遺闕優獻書之賞館閣貯藏不減東都盛時元 起朔漠未遑文事太宗八年始用耶律楚材言立經籍所於平陽編集經史世祖至元四年徙置京師改名宏文院九年置祕書監掌歷代圖籍并陰陽等禁書及大兵南下命焦友直括宋 祕書省禁書圖籍伯顏入臨安遣郎中孟祺宋祕書省、真按:疑為籍之訛! 國 子監、國史院、學士院圖書,由海道舟運至大都祕書所藏彬彬可觀矣。唐以前藏書皆出鈔寫五代始有印板至宋而公私板本流布海內自國子監祕閣刊校外則有浙本蜀本 閩本江西本或學官詳校或書坊私刊士大夫往往以插架相誇世祖用許衡言遣使取杭州在官書籍板及江西諸郡書板立興文署以掌之(補元史藝文志)真按:錢大昕 故元奎章崇文之積不下於歷朝其尤可嘉尚者郡邑儒生之著述多由本路進呈下翰林看詳可傳者命江浙行省或所在各路儒學刊行故何王金許之書多賴以傳鄱陽馬氏通考且出於羽流之荐達。真按:文獻通考 真按:馬端臨 其他或命以官或給以祿亦古今來所未有蓋自姚樞得趙復江漢之傳紫陽之學盛行於北大儒許衡輩挺生其間故文雅彬郁度越遼金以前諸代惜明初修元史者不為特立志殊足憾焉(明史藝文志補)真按:志應指藝文志!

明太祖既克建康龍凰丙午即命有司訪求書籍元都既定大將軍徐達盡收奎章崇文祕書圖籍及太常法服祭器儀象版籍歸之於南先是洪武初設祕書監丞仍元制十三年從吏部扶之請罷之真按:疑有誤! 而 以其職歸之於翰林典籍。明年以北方自經喪亂經籍殘缺命頒四書五經於各學校又明年諭禮部曰古先聖賢以教後世所存者書而已朕每觀書自覺有益嘗以諭徐達達亦好學 親儒生囊書自隨蓋讀書窮理於日用事物間自然見理明而所行當書之有益者此也今國子監藏板殘缺其命諸儒考補工部督修之至二十四年再命頒國子監子史等書於北方學 校其時典籍皆在南京迨成祖永樂四年命禮部遣使購求遺書

8

及 建都北平命修撰陳循取文淵閣所貯書籍自一部至百部之多者各取其一置於燕都連艫匱載而遷之南者復改而之 北成祖承業頗修文事命儒臣輯五經四子性理大全頒之郡邑學宮以訓生徒復選天下耆儒宿士釋道之人輯永樂大典多至二萬餘卷蓋欲倣宋太宗太平御覽等三書然其龐雜煩 重,僅藏諸禁掖,未能如三書之流通也。仁宣二世世既承平文物益盛宣宗始命楊士奇等輯文淵閣書目第有篇名而無卷帙姓氏稱缺略焉宣德八年命少傅楊士奇揚榮於館 閣中擇能書數十人取五經四子及說苑之類各錄數本分貯廣寒清署二殿及瓊花島以備觀覽當是之時典籍最盛而通集庫皇史宬以貯金匱石室之藏者又不與焉其後太平既久 文治益隆翰林館閣西京冑監部署郎曹各有所貯下至郡邑諸學卿士大夫或損所有或益所無雖未能盡括天下之典籍然亦稱略備矣孝宗宏治中大學士邱濬言經籍圖書皆自古 帝王精神心術所寓今世賴之知古後世賴之以知今者也是以自古帝王莫不以是為重我朝館閣祕藏不減前代然藏書雖多不無雜亂積歷年久不無鼠蠹經該人眾不無散失乞勅 內閣臣計議專委學士及侍講以下官數員督同典籍等官將書目一一比校有無全欠分為經史子集四部及雜書類書二種每類若干部部若干卷各類總數若干識校次歲時職官於 簡末備考仍令內閣查見存書省副本者各分其一送兩京國子監并敕南京守備諸臣會同南禮部翰林院官查永樂中原留南內書籍奏知或止有一本者將本發國子監選監生善書 者謄錄付各堂校對送兩監掌管如此則一書有數本永無散失矣其內閣諸書或有缺本則行各直省訪求有者借官鈔錄以增未備疏入雖納之而究未能行其後內閣諸書典司者半 係貲郎於四部之旨懵如且秩卑品下館閣之臣假閱者往往不歸原帙而嗣後諸朝多不好文不復留意查覈內閣之儲遂缺佚過半萬曆間中書舍人張萱始請於閣臣躬自編類更著 目錄則視前所錄十無一二所增益者僅近代文集地志其他唐宋遺編悉歸子虛烏有迄乎崇禎之末大盜移國鐘虡為墟縑緗卷軸又可知矣第有明一代以來君臣崇尚文雅內府著 述咸有開板而一時作者亦自彬彬崇正學者多以濂洛為宗尚詞藻者亦以班揚為志迨夫博雅淹通之士著述尤夥故其篇帙繁富遠過前人雖不無蕪蔓然亦有可採(明史藝文志 補)論者謂明代御製詩文內府鏤板而儒臣奉纂之書及象魏布告之訓卷帙既夥文藻復優當時頒行天下外此名公巨卿之論撰騷人墨客一家之言其工者深醇大雅卓卓可傳即 有怪奇駁雜出乎其間亦足以考風氣之正變辨古學之源流識大識小掌故備焉挹其華實無讓前徽(明史藝文志序)綜上所述漢藝文志著錄凡六百七十八部一萬四千九百九 十四卷越時約五百九十四載而有隋經籍志著錄凡六千一百五十部五萬零八百八十九卷越時約六百五十九載而有宋藝文志著錄凡九千五百四十九部二萬九千九百二十七 卷其間公私著錄十數百起重踏繁複不可究詰

9

茲錄其要耳自宋志以還又五百載而有乾隆開館修書之舉四庫總目所錄凡一萬零二百八十九種十七萬三千零五十八卷惟歷代多為守藏之策而鮮審訂之功求其搜羅古今載籍審訂校理以便學人之研究者漢成帝後則惟清高宗耳成帝時以書頗散亡使謁者陳農求遺書於天下詔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弘校兵書,真按:一般都作任宏,豈避高宗諱耶? 太史尹咸校數術,侍者李柱國校方技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會向卒哀帝復使向子侍中奉車都尉歆卒父業歆於是總羣書而奏其七略故有輯略(師古曰輯與集同謂諸書之總要)真按:重出,重複, 有六藝略(師古曰六藝六經也)有諸子略有詩賦略有兵書略有術數略有方技略(漢書藝文志)此為中國古典學最有系統最為精密之整理章實齋亟稱之曰自有著錄以來學者視為紀數簿籍求能推究同文為治而存六典識職之遺者惟劉向劉歆所為七略別錄之書而已(文史通義和州藝文志序)真按:章學誠 張 爾田曰自來為校讎者夥矣莫高於劉向氏大哉校讎之為學也非其人博通古今學術而又審辨乎源流得失則於一書旨意必不能索其奧而詔方來當漢成世既命謁者陳農求遺書 向獨為之檢校區分類例今觀所傳敘錄提要鉤玄往往一二語即洞明流變有不待詳說而釐然者故孟堅譔史至以辯章舊聞推為司籍之功(孫得謙劉向校讎學纂微序)其餘歷 代經籍藝文著錄率以書目分類而已實無所謂校讎考訂也宋景祐元年閏六月以三館及祕閣所藏或謬濫不全命翰林學士張觀知制誥李淑宋祁等看詳定所存廢譌謬者刪去差 漏者補寫因詔翰林學士王堯臣史館檢討王洙館閣校勘歐陽修等校正條目討論撰次定著三萬六百六十九卷分類編目總成六十六卷每條之下具有論說然僅就所儲其舉不盛 人非其選其績不著至乾隆復有大規模之審校是役也編纂採訪鈔藏人選無一不極空前之未有而後之來者百五十載中亦難繼其盛此吾所以有述也

編 纂四庫全書表面原因有三晚明已來焦弱侯著國史經籍志曹石倉創儒藏之說范堯卿之天一閣為當時最大之私人 圖書館毛子晉汲古閣專藏宋元刻之善本而刊刻之多尤無與倫比時藏書刊刻之風甚熾至雍正開藏經館乾隆譯四體經周永年乃更著說以論儒藏之要士大夫起而和之者頗多 此其一也自康熙帝下詔求遺書乾隆帝更令直省督撫學政搜集遺書彙送京師書既大集審訂以起此其二也朱筠王應綵復奏請校辦永樂大典主張擇其散片各自成書所輯日多 奏請賜名乃更加擴充此其三也真按:四庫全書編纂之動機

周永年儒藏說曰書籍者所以載道紀事益人神智者也自漢以來購書藏書其說綦詳官私之藏著錄亦不為不多然未有久而不散者則以藏之一地不能藏於天下藏之一時不能藏於萬世也明侯官曹學佺欲仿二氏為儒藏庶免二者之患矣蓋天下之物未有私之而可以常據公之而不能久存者然曹氏雖倡此說採擷未就今不揣譾劣願與海內同人共肩斯任真按:真按:摘要 真按:為何我要藏富天下 真按:摘要 真按:我之所以掃書的原因 為何我要藏富天下

10

務俾古人著述之可傳者自今日永無散失以與天下萬世共讀之凡有心目者其必有感於斯言邱 瓊山欲分三處以藏書陸桴亭欲藏書於鄒魯而以孔氏之子孫領其事又必多置副本藏於他處其意皆欲為儒藏而未盡其說惟分藏於天下學宮書院名山古剎又設為經久之法卽 偶有殘缺而彼此可以互備斯為上策竹帛變為摹印書之流傳較易然考歷代藝文錄存而書亡者多矣或曰凡書之不傳者必其不足傳者也是不然尚書周官殘於秦火淹中古禮竟 亡於隋唐之際此皆古聖人傳心經世之要典豈其不足以傳哉則以藏之者無法耳釋者之書正偽參半美惡錯出惟藏之有法故歷久不替然立藏以後自成一家之言者初不多見儒 者則一代之內必有數種卓然不朽之書可以入藏釋老之藏盛於前而衰於後儒者則代有增益此亦閑吾道之一端也。真按:摘要 真按:衞 或曰古今載籍浩如煙海子之計是愚公之移山也曰不然天竺之書遠隔中國二萬餘里六朝迄唐西域求法高僧見於傳記者不可殫述。中國之書固不必遠求乎。真按:况 明 釋正可以藏經繁重欲易為書冊以便流通竭力號召竟成其事然則吾黨之志患不固耳奚其難或曰子欲聚儒者之書而仍襲二氏之名可乎曰守藏之吏見於周官老子為柱下守藏 史固周人藏書之官也二氏以藏名其書乃竊取儒者之義今日之舉豈曰襲而用之哉或曰童而習之自首紛如一卷之書終身不能窮其蘊又奚以多為曰是不然孟子之博學詳說將 以反約不博而約非約也陋也以孔子之聖猶以好古敏求立教其下焉者乎。真按:况 介甫曰 不盡讀古人之書不必能明聖人之經若曰文足害道博適溺心斯二氏之玄談非吾儒之宗旨也鄭漁仲曰有專門之書則有專門之學人守其學學守其書人有存沒而學不息世有變 故而書不亡然何如畢入於藏使天下共守之乎且儒藏既立則專門之學亦必多於往日何也其書易求故也鄭漁仲曰辭章雖富如朝霞晚照徒耀人耳目義理雖深如空谷尋聲靡所 底止以其未盡見古人之書故拘於習尚以自足耳果取古人書條分眉列天文地理水利農田任人所求而咸在苟有千古自命之志孰肯舍其實者取其虛者乎故儒藏之成可以變天 下無用之學為有用之學。真按:王安石 天 下都會所聚,簪纓之族,後生資稟,苟少出於眾,聞見必不甚固陋,以猶有流傳儲藏之書故也。至於窮鄉僻壤,寒門窶士,往往負超羣之姿,抱好古之心,欲購書而 無從,故雖矻矻窮年,而限於聞見,所學迄不能自廣。果使千里之內有儒藏數處,而異敏之士或裹糧而至或假館以讀數年之間可以略窺古人之大全其才之成也豈不事 半而功倍哉歐陽公曰凡物非好之而有力則不能聚儒藏既立可釋 此憾矣先正讀書遺矩亡於明之中葉高者失之於玄虛卑者失之於妄庸儒藏既立可取自漢以來先儒讀書之法編為一集列於羣書之前經義治事各示以不可紊之序不可缺之功 凡欲讀藏者既以此編為師斯涉海有航無遠弗屆而書籍燦陳且如淮陰之用兵多多益善矣又何患其泛濫而無歸哉真按:歐陽修-應係此人!

儒藏條約三則曰儒藏不可旦夕而成先有一變通之法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