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Tuesday, September 9, 2008

311

 右明陳士元撰。自序曰:漢所立諸經博士各家師授轉錄不同,況文字兼行篆隸,後世易以今文;又漢儒稱引經語皆出自記憶,非有鏤本可校,即撰著自各成一家言,其文自不能同。因讀注疏及秦漢晉唐書所載經語,有與今文異者輒私識之,用示塾童,俾得擇取焉。

九經考異三冊經義考作十二卷 刋本

 右明禮部尚書鄞縣周應賓撰。其體例與前書相仿,苐士元所輯止於五經,而四書不備,因更為蒐補之。自序曰:討古之難有如漁獵,竭澤以漁而魚終不盡,焚林以獵而禽猶有藏。纂此庶使廣聞博見,無專門之陋焉

312

五經圖十二卷刋本

 右明侍郎廬江盧謙輯。謙官信州時得石本以歸,真按:原文于此字似有筆跡圈抹,蓋刪去後于文意較順也. 授其邑令章甫更為板行。

五經圖五卷刋本

 右明御史光州胡賓輯。易詩書春秋周禮每經各一卷。中有附入者如易則取太元、皇極、潛虛,俱為之圖書與春秋地理則取後代郡縣名并注焉。

經籍異同三卷刋本

313

 右明海虞陳禹謨撰。考證今文之同異,如大學則古文外復有石經,中庸則問政章別載家語,魯論則中郎石刻之餘僅載隸釋,孟子則馬捴捃摭之筆雜入意林之類。真按:馬總

六經三注粹抄六冊刋本

 右明晉江許順義輯,前列經文約抄舊注以便省覽。易書詩外,春秋周禮戴記皆節本。

五經總類四十卷刋本

 右明無錫張雲鸞輯取羣經之分門編次,真按:原文有塗抹.然文意並不可省文字也.疑乃墨暈者. 仍附注釋于下。凡七十二類。

314

十三經類語十二卷刋本

 右明主事羅萬藻輯。亦摘舉經語而類次之者。

五經讀五冊刋本

 右明陳際泰撰。摘疏大義,五經各為一卷。

經義考三百卷刋本

 右國朝翰林院檢討秀水朱彝尊輯。毛奇齡序曰經義考者諸儒說經之書目也。朱子竹垞窮搜討主力,出家所藏書八萬餘卷,輯其說之可據者,署其經名而分系其下,使窮經之士一覽而知所考。其部分則御注勅撰一卷尊王也

315

。 十四經為經義者共二百五十八卷,廣經學也。逸經三卷,惟恐經之稍有遺而一字一句必收之也。毖緯五卷,緯雖毖,說經者也。夫緯尚不廢,何況於經?擬經十三 卷。此則不唯自為義,并自為經者也。又有承師五卷,則錄其經義之各有自者,而廣譽附焉。宣講立學合一卷,刋石五卷,書壁鏤板著錄各一卷,通說四卷,此皆與 經學有繫者。家學一卷,自序一卷,共三百卷○易以連山為首所引唐志便誤為割絕甚矣著書之難也。真按:眉批 按此書本仿馬氏經籍考之例而推廣之。內分四門曰存曰佚曰闕曰未見,各著於本書下

316

。康熙間南巡時曾以先刻易書詩禮進蒙賜御書研經博物匾額。其後半部近始刻成,內宣講、立學、家學、自敘三卷本未屬稿,故闕焉。

朱子六經圖十六卷刋本

 右國朝知縣桐城江為龍輯。因朱子六經圖之舊復取四書圖參訂異同以附於後。

六經圖二十四卷刋本

 右國朝潮陽鄭之僑輯。以舊圖僅存其概,因詳加考證正訛補闕每經各分四卷

317

五經辨誤五卷刋本

 右國朝台州府訓導海寧呂治平撰。毛齡曰:真按:竒-不復一一出校! 經有傳寫之訛,有註釋之訛,有引經論人之訛,閱此則一一釋疑歸正矣。今按此書意義亦淺,毛譽之似過。真按:毛奇齡之為人 真按:毛奇齡之誤

三經附義四冊刋本

 右國朝翰林院編修吳江李重華撰,分易傳二卷,書傳二卷,詩傳二卷,俱條舉各說而析證之。

二經小疏二冊刋本

 右國朝吳江沈彤撰。於書之二典、禹貢,春秋之左傳、儀禮之士冠禮、士昏禮及喪服、士喪禮等篇各舉其微丈佚義疏證焉

318

仁和沈廷芳序而梓之。

十三經注疏正字八十一卷寫本

嘉善浦鏜纂輯真按:眉批

 右國朝山東按察司使仁和沈廷芳輯。據監本及毛晉汲古閣等本校正疑訛悉舉而彙錄之洵有功於治經者。

九經辨字瀆蒙十二卷寫本

 右國朝監生歸安沈炳震撰。專辨晰經典字義真按:讀作「專辨晰.經典字義」 如重字單文音讀訛異之類,各以門聚而約疏之。

石經考異二卷刋本

319

 右國朝原任御史仁和杭世駿輯。以顧氏炎武石經考所述尚未詳辨,真按:顧炎武 更為引而疏之。於唐開成及孟蜀、南宋石刻採補尤備。真按:杭世駿與顧炎武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三十二冊刋本

 右日本國掌書記山井鼎之原輯本,東都講官物觀又據足利學所有周易三通毛詩二通尚書禮記孝經孟子各一通,論語二通,魯論皇侃義疏各一通,活字板周易、尚書、毛詩、左傳、禮記各一通而彙校之。謂之考文補遺。每條各四目曰經曰注曰釋文曰疏,仿山書之舊合而成編

320

古微書三十六卷刋本

 右明華容孫瑴輯。尚書緯十一種,春秋緯十六種,易緯七種,禮緯三種,樂緯三種,詩緯三種,論語緯四種,孝經緯九種,河圖洛書緯十三種,附河圖雜緯篇,河洛讖二種皆摘錄羣書所載而裒集之者。間附以巳說。

木鐘集十一卷刋本

 右宋永嘉陳埴撰。詮發論、孟、六經并及漢唐二代史事。

經義模範一卷刋本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