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Thursday, September 18, 2008

21

  問答第七

卷第五。開封趙汝楳。

  拾遺第八

  魚復八陣圖 石八行直列,凡六十四,積而成方。

  握奇續圖

  建陽蔡氏八陣圖

卷第六。開封趙汝楳。

  如意城略統論

  今有法焉,號“如意城”,其法出於《握奇》,今日制敵安邊之上策。

  如意城圖

卷第七。開封趙汝楳。

  如意城略

  此二卷內圖說甚多,自軍營地勢,以至兵數、軍隊、車制、弓弩之屬,無不備具。

卷第八。開封趙汝楳。

  六日七分分卦始終論

  六日七分說

  焦氏六十卦直日積分圖

卷第九。開封趙汝楳。

  辨方圖

  八卦本位諸圖

  鍼表圖

卷第十。開封趙汝楳。

  納甲辨

  謹按:《易序叢書》十卷,宋趙汝楳著。汝楳,開封人,宋宗室,觀文殿學士善湘子,歷官至戶部侍郎。所著有《周易輯聞》六卷、

22

《易 雅》一卷、《筮宗》三卷,見於朱彝尊《經義考》引元袁桷之言曰:汝楳精《易》象,有《易序叢書》, 即《周易輯聞》、《易雅》、《筮宗》也。據此,則所謂“易序叢書”者,止此三種。而今此抄本《叢書》十卷,卷各為目,自第三卷至七卷,皆言兵法之書,與 《易》絕不相涉,而所題“衍義”、“拾遺”、“圖略”等目,核其書皆不甚分晰,初亦毋庸各分一種者。中又忽標書目,忽題卷數,皆似後人抄寫者所為。而即其 前《筮宗》一種,本是三卷,今此抄本則止存其二卷。且《易雅》、《筮宗》二種自當附於《周易輯聞》之後,以成趙氏一家言《易》之書,今反去《輯聞》而附兵 法諸書,恐啟學者好奇誣經之漸。即使其書真出於趙汝楳,而《叢書》三種之說出於袁桷,桷去南宋未遠,較為可信,不應以此十卷遽存其目也。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存目”一著錄。)

大易法象通讚七卷 元鄭滁孫撰(11/884

《大易法象通讚》七卷。

  《大易法象通讚叙錄指南》,後學鄭滁孫。

  序云:年踰五十,探索《先天圖》,忽得中天玄景。“中天”者非他,即是天也。時方輯《周易》,記玩韻語,入其大概。後十年,北方館下無事,得以貫穿源委,為《述考》等篇。大德十年長至日。

  《先天三百八十四爻象圖》

  《中天兩儀一百五十二初卦象圖》(至元三十年十一月吉日,宣召赴闕儒人臣鄭滁孫進)

  《後天八卦二十四爻象圖》

  《先天圖》

  《中天圖》(《易》之《乾》曰: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乾元中御,法象著明,造化由啟,是為中天。至元三十年十一月吉日,宣召赴闕儒人臣鄭滁孫進。進呈圖識。以下表文。)

23

  《後天圖》

  《中天盛德大業圖讚》

  《大易法象通讚》卷之上

  《讀乾坤》

  《繫傳略》(上傳凡析為十六起止。下傳凡析為五起止。)

  刪節聖人之《繫辭》,此未前聞。

  《繫傳》無“子曰”者,古先之辭;有“子曰”者,夫子之辭。

  《說卦略》(至第六章“既成萬物也”止,以下皆刪。)

  《占筮》

  《令卦立成圖》

  《時卦圖》

  《中天述考》(息堂鄭滁孫永陽清叟學)

  《中天述考》之卷終

  《中天述衍》上

  《中天述衍》下

  《辯答附錄》

  《中天述考續篇》

  講義。《中天述考》甲辰(旁注:成宗大德八年)告成於習坎書院。

  甲辰得謝歸老。四月乙丑,道經醉李,路學沈教授請謁先聖殿,因簪盍旅語。還里,舊友扣擊,語於習坎書院。乙巳(旁注:成宗大德九年)仲冬客遊東甌,侯泮旅語,欽述清問秀才名義,奉揚勉勵,舉其梗概。還山,再以《德業指要》諗於習坎諸同志。

  滁孫,宋景定間進士。計其至元三十年,年已五六十歲。

  謹按:《大易法象通讚》七卷,元鄭滁孫著。滁孫字景歐,處州人。宋景定間進士,知溫州樂清縣,累遷宗正丞、禮部郎官,至元三十年,以薦召授集賢直學士,陞學士,致仕歸。此書“中天圖”,即其召薦之時所進也

24

。 其序自言:年踰五十,探索《先天圖》,忽得中天元景。“中天元景”云者,蓋滁孫自撰之詞,非果有秘授 也。計滁孫登宋景定進士第,至元世宗至元中,蓋已五六十歲,而此書之成,則在成宗之末年,又在進圖後十餘年,逮乎嘉興、溫州,升席說經,而年將耄耋矣。始 終敷析者一“中天”之說,古今人所未言,而滁孫言之,刪聖人之《繫傳》以就之,推衍《論》、《孟》諸經以廣之。言大而誇,辨逞而博。然滁孫在當時最號博 洽,儒學之士翕然推之,與其弟陶孫皆以前朝士荷製衣親賜之榮,則其為書又不得以誣且諛目之矣,然究非說經之正。或僅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存目”一著錄。)

大易鈎玄三卷 明鮑恂撰(9/740

   先生崇德人,姓鮑,名恂,字仲孚。元乙亥進士也,深得大《易》之旨,乃作是書,以宣大《易》之道, 名曰《學易舉隅》,而授之連山陳先生亮。亮授之建安趙先生志道,志道授之黃州程先生伯昌。先生名蕃,生於至元十七年丁酉,生而穎悟云云。屢欲刊行而事不 果。今先生之傳,非予不足以光先生之旨,乃命壽諸梓,更名曰《大易鈎玄》。時歲旃蒙單閼(宣德十年乙卯)月在修玄朔有二日,涵虛子臞仙書。

《大易鈎玄》卷上,崇德鮑恂仲孚撰,黃州程蕃伯昌校正。

  作《易》之由

  《易》訓字義

卷中

 《看河圖洛書法》

卷下

 《卦爻訓義》(眉注:此內有闕。)

 謹按:《大易鈎玄》三卷,明鮑恂著。恂字仲孚,崇德人。元進士,薦為翰林,不就。洪武初,嘗應召至京師。其書本名《學易舉隅》

25

, 寧王權為刊行,更其名曰《大易鈎玄》。恂之為說,皆先儒所已言者,而其彙輯衆說,於學《易》綱領頗為 有見。卷前有涵虛子臞仙序,即寧王權也。寧獻王權薨於正統十三年,此作序之“乙卯”,當是宣德十年,距洪武初已七十餘年矣。序云程蕃伯昌重加訂正,又言鮑 恂之書三傳而至趙蕃。然恂之成進士是後至元元年之乙亥,而趙蕃者生於至元十七年丁酉,則後至元無十七年,當屬前至元矣。然前至元十七年是庚辰,非丁酉,且 與所言三傳之說不合,此序必有誤矣。此書之旨本不足以盡《易》,朱彝尊《經義考》載其目,仍曰《舉隅》。應仍以《大易舉隅》三卷存其目可耳。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存目”一著錄《學易舉隅》三卷。)

周易旁注十卷前圖二卷 明朱升撰(11/898

   謹按:《周易旁注》十卷,《前圖》二卷,明朱升著。升字允升,號楓林,休寧人。至正中鄉進士,授池 州學正,明初徵為翰林侍講學士。升於諸經皆有《旁注》,而《易》有《前圖》,圖凡八,其第八圖卷內全載元泰和蕭漢中《讀易考原》之文,而系以邵子之詩與 “三十六宮圖說”,可謂知本矣。《旁注》十卷,初用《注疏》本,其後程應明更定從《本義》本,於是上、下經與十翼分卷。此本即程應明所更定者也。其解經取 訓詁文義,使相接屬而已。應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存目”一著錄《周易旁注圖說》二卷。)

易傳撮要一卷 明劉髦撰(11/967

  (眉注:定之父也。前題云“禾川理學劉石潭先生艮齋甫著”十六字。)

  謹按:《易傳撮要》一卷,明劉髦撰。髦字孟恂,永新人。永樂戊子舉人。所著有《覆瓿集》。是書前有自序,撮錄程《傳》之語,分“天道”、“君道”諸門

26

,其總目四,其分目三十有三。序云“總為四卷”,而此刻則統合為一卷。應存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存目”一著錄《石潭易傳撮要》一卷。)

周易說翼三卷 明呂柟撰(8/666

  謹按:《周易說翼》三卷,明呂柟著。柟字仲木,高陵人。正德戊辰進士第一,官至南京禮部右侍郎。是書皆答問之詞,其門人馬書林、韋鸞、滿潮等所錄也。大約以程《傳》、朱《義》為主,前後尚有王獻芝、李遂二序,今刻本失之矣。應存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存目”一著錄。)

易經大旨四卷 明唐龍撰(10/794

  謹按:《易經大旨》四卷,明唐龍著。龍字虞佐,蘭溪人。正德戊辰進士,歷官吏部尚書。謚文襄。此其提學陝西時,專為舉子業而作。經、傳皆擇其出題者釋之,凡九百八十五條,講章常詁而已。或姑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存目”一著錄。)

古易考原三卷 明梅鷟撰(11/893

   謹按:《古易考原》三卷,明梅鷟著。鷟,旌德人。正德癸酉舉人,官南京國子助教,終鹽課司提舉。其 書大意以為六十四卦之名、揲蓍生爻之法,皆出於伏羲,且謂其時已有文字,故名曰《古易考原》。所據者則《楚辭‧大招》“伏羲駕辯”一語,而引王逸注云“駕 辯,伏羲書名”,因謂其時既有書名《駕辯》,安得謂其無文。不知《大招》云“伏羲駕辯,楚勞商只”,王逸注云:伏戲,古王者也,始作瑟,《駕辯》、《勞 商》皆曲名也。言伏戲氏作瑟,造《駕辯》之曲,楚人因之作《勞商》之歌

27

,皆要妙之音也。或曰,“伏戲”、“駕辯”皆要妙歌曲也。據此則《大招》“伏戲”二字尚無定解,即使指太昊伏羲言之,亦不過如《文選序》中託始於女媧之笙簧,此自詞人陳義之高,何足以證經訓,而此人乃援以徵實,謂之“考原”,近於誣矣。或姑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存目”一著錄《古易考原》三卷。)

易象解四卷 明劉濂撰(8/680

   謹按:《易象解》四卷,明嘉靖中南宮劉濂著。其書止上、下經文,而無“十翼”。自序謂“十翼之辭, 不盡出於聖門,故其言多無謂,且叛於三聖之教”云云。其中所論筮占等,悖謬固不待言,而竟敢誣經非聖,實從來說《易》者所未有。濂嘗著《樂經元義》八卷, 駁《樂記》與《周禮‧大司樂》,此書復駁“十翼”,是乃小人無忌憚之尤者。不應存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存目”一著錄。)

周易古經不分卷 明雷樂編(10/788

   謹按:《周易古經》一冊,未分卷數,明建安雷樂編,用吳仁傑所傳費直本。卷前為“因革”一篇,歷載 前儒古《易》之式。《易》自《注疏》行而十二篇之序紊,後儒復古《易》者尚有王洙、周燔、馮椅諸人,其本皆不同。此所載“因革”,亦尚未備也。末缺《雜 卦》一篇,蓋抄本失之耳。應有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存目”一著錄。)

周易不我解二卷 明徐體乾撰(8/679

  謹按:《周易不我解》一冊,明徐體乾著。體乾字行健,長淮衛人。嘉靖癸未進士。自序謂,嘗得《青山易》半卷、《希夷易》一卷。

28

其 法以天星配四時,解“乾卦”六龍即指龍星,解“坤”為牛,亦指犧牛星。書中多引邵子及《左傳》占法, 而以青、陳、左、邵並稱,且云“青山”不知何許人也。其名“不我解”者,解不以我也。序稱“為書六卷”,此刊本止存《乾坤》一卷,而其前諸辨又自為第一 卷。朱彝尊《經義考》載黃百家曰:是編流傳者寡,余家止存《乾坤》一卷,後五卷訪之不得。蓋即此本也。然黃百家云“其《易》本陳希夷、趙青山”,則是所謂 “青山”云者,其人姓趙矣,乃黃百家所得即此一卷之本,又何從而知其姓,而其自序反謂不知誰氏,且稱為“青”,則其乖忤不辨可知。應存目而著其謬。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存目”一著錄《周易不我解》二卷。)

易辨一卷 明豐坊撰(8/668

豐坊《易辨》一卷,澹生堂抄本。

  上下篇 十翼 筮法 河圖洛書 太極 井

   謹按:《易辨》一卷,明豐坊著。坊字存禮,鄞人。所著《古易世學》托於遠祖稷、曾祖慶、父熙,而以 己承其學。此書以孔子授《易》於商瞿,《文言》諸傳,凡“何謂也”皆以為商瞿問辭,“子曰”以下皆瞿錄夫子之答詞。又以周公爻詞謂之“易繫”。其論“筮 法”,則以“彖”專為“卜”,“繫”專為“筮”。至論圖書、太極,則極詆周、朱二子。坊於諸經皆別為訓詁,今所傳《石經大學》、《子貢詩傳》皆其所撰,蓋 敢於作偽者。此書中為六篇,其第六篇專論“井”義,亦殊不倫,大都逞其臆見之私耳。應存目而著其妄。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存目”一著錄《易辨》一卷。)

顧氏易解不分卷 明顧曾唯撰(9/764

  (“傳是樓/徐氏圖書”)

29

  萬歷四十四年丙辰松陵顧曾唯自序。

   謹按:《顧氏易解》十冊,不分卷數,明顧曾唯著。曾唯字一貫,號魯齋,吳江人。嘉靖癸丑進士。朱彝 尊《經義考》載顧曾唯《周易詳蘊》十三卷,而無《易解》之名。此書用《注疏》本,止上、下經。卷首載元蕭漢中《讀易考原》、明朱升《邵子三十六宮圖說》, 而皆不著其姓氏。其自序一篇,則即宋楊簡《慈湖易解》之序稍為節抄,而題以曾唯之名。至其書則又全與楊簡之書無涉,解經亦多支離。姑毋論其於《乾》、 《坤》二卦之名妄加“純乾”、“純坤”之目,而其解“乾元”元字,至引道家之“混元”、禪家之“妙明心元”,悖道害理,莫此為甚。(且此序題萬歷四十四年 丙辰,距其成進士之嘉靖癸丑已隔六十餘年,恐不可信。)不應存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存目”一著錄。又原稿“且此序題萬歷四十四年丙辰”以下三十二字硃筆鉤乙。)

周易古今文全書二十一卷 明楊時喬撰(11/894

《周易全書總目錄》(“繡谷”朱文橢圓印)

  論例(卦系、卦理、卦數、卦占、卦象、卦變、卦辭、卦贊、卦體、卦位、卦主、卦德、卦名、卦字、卦韻、卦序、卦義、卦圖、卦說、卦學。)

(眉注:二卷。)

  古文(萬歷二十年春正楊時喬序。)(眉注:二卷。)

  今文(萬歷二十四年長至南太常公署楊時喬書。)(眉注:九卷。)

  《易學啟蒙》(萬歷二十年長至日寓太僕寺中楊時喬書。)(眉注:五卷。)

  《傳易考》(萬歷二十三年五月既望日楊時喬書於常山紫竹山道舍。)(眉注:二卷。)

  自序曰:喬自隆慶庚午屢假山中,取自漢至今儒論著考據闡之,乃以經傳、十翼,古篆書之,復古文;漢儒所分,徑楷書之,從今文

30

。 朱子《啟蒙》注釋補備,復蓍法,各著論例於前。自漢至今諸儒言各存之,著《傳易考》,又附《龜卜 考》,合名《周易全書》。喬於此三十餘年,稿凡數十易,諸生各為查閱,而古文篆選貢生周伯遜編採。此篆考古文,皆古篆,即古稱“蝌蚪書”,其內古篆存者盡 用之,如無古篆,即用大篆,若冗繁如鐘鼎文,雜媚如小篆以下皆不用,間亦有擇用者,悉據諸書。每卦辭、爻辭內平仄音自相叶,如亨、貞相叶,龍、庸相叶。

  字體雜出,不衷於正體,且有竄入訛誤者,又有增入字句者。

  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終吉也。

  旁行而不流,正行而不泥。(朱子曰:“旁行”一句,突然難曉。《纂言》曰:下闕一句,未知是否,今隨今文釋之。)

  能研諸電。(“侯”字誤,當作“氏”,諸儒謂衍文,未然。)

  萬,俱作卍。

  雜卦,小人道消也。

《傳易考》

  宗傳(伏羲至孔門)

  衍傳(商瞿至孔穎達)

  正傳(宋五子)

  輔傳(荀九家以下)

  異傳(王弼以下。以楊慈湖、王陽明、陳白沙、湛甘泉皆入此。)

  別傳(陳希夷以下)

《蘇徐師曾考》。信州楊時喬閱。

《虞集易集》(以朱子《本義》細集之,悉從其說。)

《龜卜考》(萬歷二十七年重九日楊時喬書於善村茆舍。)(眉注:一卷。)

  謹按:《周易古今文全書》二十一卷,明楊時喬著。時喬字宜遷,號止菴。嘉靖乙丑進士,官至吏部侍郎,謚端潔。此書“論例”二卷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