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Saturday, September 13, 2008

579

顧氏譜系考

  炎武述

 一辨得姓之本

通志 顧氏已姓伯爵,夏商之諸侯。今濮州范縣東南二十八里有故顧城,是其地也。子孫以國為氏。又顧氏譜云:越王句踐七世孫閩君搖漢封東甌。搖別封其子為顧余侯。路史引輿地志漢文帝時東海王搖之子期視為顧余侯。漢初居會稽,亦為顧氏。

 按顧氏相傳有二:一為姓之顧,真按:國:已  部首 己 部首外筆畫 0 總筆畫 3 注音一式 |ˇ 1. 停止。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論語˙泰伯:「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2.完畢﹑完成。國語˙齊語:「有司已於事而竣。」漢書˙卷三十˙藝文志:「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 3.黜退。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4.病癒。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傳:「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 5.已經。如:「時間早已過了。」論語˙微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唐˙李白˙早發白帝城詩:「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6. 太﹑甚。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管子˙戒:「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 7.隨後﹑然後。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天台山日記:「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石壁直豎澗底,澗深流駛,旁無餘地。」 8.一定﹑必定。漢書˙卷五十二˙灌夫傳:「夫不好文學,喜任俠,已然諾。」 9.用於句尾。相當於「矣」。書經˙洛誥:「公定,予往已。」孟子˙梁惠王上:「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10.用於句首,表示感嘆的語氣。同「哎」。書經˙大誥:「已!予惟小子。」 11.此﹑如此。論語˙陽貨:「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史記˙卷二˙夏本紀:「敦序九族,眾明高翼,近可遠在已。」詞:已1 y 〡ˇ〕〔《廣韻》羊己切,上止,以。〕〔《廣韻》羊吏切,去志,以。〕1.停止。《詩‧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 鄭玄 箋:“已,止也。”《荀子‧宥坐》:“已此三者,然後刑可即也。” 楊倞 注:“已,止。” 白居易 《雲居寺孤桐》詩:“一株青玉立,千葉綠雲委,亭亭五丈餘,高意猶未已。” 魯迅 《吶喊‧自序》:“在我自己,本以為現在是已經並非一個切迫而不能已於言的人了。”2.完畢。《戰國策‧齊策二》:“左右惡 張儀 ,曰:‘ 事先王不忠。’言未已, 讓又至。”《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 蘇代 許諾,遂致使於 ,已,因說 秦王 曰:‘ 甘茂 非常士也。’”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三:“鄰有住庵僧召 老葉 飯,飯已,亟辭歸。” 魯迅 《書信集‧致蔣抑卮》:“然觀已,即歸寓大嚙,健飯如恒,差足自喜。”3.終於。《荀子‧解蔽》:“其所以貫理焉,雖億萬已不足以浹萬物之變。” 俞樾 《諸子平議‧荀子三》:“已猶終也。言終不足以浹萬物之變也。” 王充 《論衡‧幸偶》:“ 尚遭 受禪, 孔子 已死于 闕里 。”4.罷了,算了。《史記‧孟嘗君列傳》:“ 孟嘗君 不西則已,西入相 則天下歸之。”《漢書‧陳勝傳》:“且壯士不死則已,死則舉大名耳。” 李格非 《〈洛陽名園記〉跋》:“天下常無事則已,有事則 洛陽 先受兵。”5.罷免,黜退。《論語‧公冶長》:“令尹 子文 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皇侃 義疏:“已,謂黜止也。”《史記‧五帝本紀》:“ 曰:‘ 負命毀族,不可。’嶽曰:‘異哉,試不可用而已。’” 張守節 正義引 孔安國 曰:“已,退也。” 包佶 《酬于侍郎湖南見寄十四韻》:“九遷歸上路,三已契愚衷。”6.謂病愈;治愈。《山海經‧西山經》:“其上有木焉,名曰文莖,其實如棗,可以已聾。”《呂氏春秋‧至忠》:“王叱而起,疾乃遂已。” 高誘 注:“已,除愈也。”《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7.太;過分。《詩‧唐風‧蟋蟀》:“無已大康,職思其居!” 傳:“已,甚也。”《管子‧戒》:“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見一惡終身不忘。” 尹知章 注:“已,猶太也。言憎惡惡人太甚。”《史記‧白起王翦列傳》:“將軍之乞貸,亦已甚矣。” 韓愈 《原毀》:“舉其一不計其十,究其舊不圖其新,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聞也,是不亦責於人者已詳乎!”8.已經。《論語‧微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史記‧高祖本紀》:“老父已去, 高祖 適從旁舍來。”《水滸傳》第二六回:“小人本待聲張起來,只是又沒苦主。他的娘子,已自道是害心疼病死了。” 聞一多 《李白之死》詩:“他的力已盡了,氣已竭了。”9.已往,從前。參見“ 已事 ”。10.隨後,旋即。《史記‧項羽本紀》:“ 韓王成 無軍功, 項王 不使之國,與俱至 彭城 ,廢以為侯,已又殺之。” 歸有光 《項脊軒志》:“庭中始為籬,已為牆,凡再變矣。”11.又。 南朝 劉義慶 《世說新語‧德行》:“ 周子居 常云:‘吾時月不見 黃叔度 ,則鄙吝之心,已復生矣。’” 南朝 劉義慶 《世說新語‧排調》:“ 在竹林酣飲。 王戎 後往。 步兵 曰:‘俗物已復來敗人意。’”12.不許;不承諾。《禮記‧表記》:“口惠而實不至,怨菑及其身。是故君子與其有諾責也,寧有已怨。” 鄭玄 注:“已,謂不許也。”《文子‧上德》:“扶之與提,謝之與讓,得之與失,諾之與已,相去千里。”參見“ 已諾 ”。13.必,一定。《漢書‧灌夫傳》:“ 不好文學,喜任俠,已然諾。” 顏師古 注:“已,必也。謂一言許人,必信之也。”14.與,給予。《文選‧王粲〈贈士孫文始〉》詩:“雖曰無愆,時不我已。” 李善 注引 鄭玄 《毛詩》箋曰:“已,與也。”15.指示代詞。此,如此。《史記‧夏本紀》:“敦序九族,眾明高翼,近可遠在已。”按,《書‧皋陶謨》作“邇可遠茲”。《淮南子‧道應訓》:“願王察其所謂而自取 齊國 之政焉。已雖無除其患,天地之閒,六合之內,可陶冶而變化也。”16.語氣詞。表確定語氣,相當於“了”。《書‧洛誥》:“公定,予往已。”《老子》:“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史記‧貨殖列傳》:“夫 神農 以前,吾不知已。”17.語氣詞。表肯定而帶感嘆語氣,相當於“啊”。《戰國策‧秦策三》:“此亦 淖齒 李兌 之類已。”按,《史記‧范雎蔡澤列傳》作“也”。《漢書‧藝文志》:“使其人遭明王聖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 顏師古 注“已,語終辭。” 黃丕烈 《〈嵇康集〉跋》:“後人式微,物多散佚,可慨已!”18.語氣詞。用於句首。《書‧大誥》:“已!予惟小子。” 傳:“已,發端歎辭也。”《莊子‧庚桑楚》:“已!我安逃此而可?”19.同“ ”。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孫子‧作戰》:“故車戰,得車十乘已上,賞其先得者。”《漢書‧文帝紀》:“年八十已上賜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儒林外史》第五回:“到了中秋已後,醫家都不下藥了。”20.同“ ”。因;因為。《墨子‧尚賢中》:“ 之所以失措其國家、傾覆其社稷者,已此故也。”《荀子‧非相》:“人之所以為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 楊倞 注:“已,與以同。”《西游記》第四五回:“ 行者 坐在上面,聽見說出這話兒來,已此識破了。”○按作姓者當作「己」:詞:己2 q ㄑ〡ˇ〕〔《集韻》口起切,上止,溪。〕姓。 己茂 。見《通志‧氏族三》。 一 為姒姓之顧。已姓顧國祝融之後。《國語》所云昆吾蘇顧溫董者也。湯滅之。《詩》云「韋顧既伐」是也。姒姓之顧,漢封越王句踐七代孫閩君搖于東甌;搖別封其 子為顧余侯者也。然則二者安從?曰從姒姓。何以知其姒姓乎?考已姓之顧,歷殷、周、秦三代無傳人,以左氏之該載,未有稱焉。《漢書‧古今人表》「韋顧」作「韋鼓」。而顧族之著乃自東漢,其為越王之後章章者一。已姓顧國在濮州范縣東南二十八里左傳哀二十一年公及齊侯邾子盟于顧。注顧齊地,未知即■■■真按:原掃圖漫漶無法識別矣. 而顧氏乃世居會稽。漢會稽郡治吳即今蘇州府吳縣。至孫吳時為四姓,真按:校,校勘記,真按 其為越王之後章章者二。太史公贊越王句踐以為有禹之遺烈焉。然則吾顧氏之蟬聯于吳,固亦禹之明德也。

579

 二辨路史之誤

史 記越世家 越王句踐其先禹之苗裔,夏后少康之庶子也。封于會稽,以奉守禹之祀。後二十餘世,至于允常,允常卒,子句踐立。句踐後六世至王無疆,為楚所滅。 越以此散。諸族子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濱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後七世至閩君搖,佐諸侯平秦。漢高帝復以搖為越王,以奉越後。東越閩君皆其後也。

史記孝惠本紀 三年夏五月立閩越君搖為東海王。

史 記東越列傳 閩越王無諸及越東海王搖者,其先皆越王句踐之後也。姓騶氏。秦并天下,皆廢為君長。以其地為閩中郡。及諸侯畔秦,無諸、搖率越歸鄱陽令吳芮, 從諸侯滅秦。當是時,項籍主命,弗王,以故不附楚。漢擊項籍,無諸、搖率越人佐漢。漢五年復立無諸為閩越王,王閩中故地,都東冶。孝惠三年,舉高帝時越功 曰閩君搖功多,其民便附。真按:原文作異體【見原文】 乃立搖為東海王,都東甌,世俗號為東甌王。

建元三年,閩越發兵圍東甌,東甌告急天子。天子遣中大夫莊助以節發兵會稽,浮海救東甌。未至,閩越引兵而去。東甌請舉國徙中國,乃悉舉來處江淮之間。真按:衆-不復一一出校.

六年,閩越擊南越,上遣大行王恢出豫章,大農韓安國出會稽,皆為將軍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