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3
復初齋文集卷第十二
大興翁方綱撰 門人候官李彥章校刊真按:當作侯官!
送盧抱經南歸序真按:翁方綱與盧文弨
乾隆四十五年秋餘姚盧抱經學士祝釐北來,其冬將南歸。真按:原文此處有挖改壓扁痕跡,核之續修四庫本則無也.唯釐字作異體.而此釐字此處則加以挪抬爾.蓋為插入此挪抬乎?;則此祝釐,恐與皇室有關矣。○按漢語大詞典祝釐修有引「清 魏源 《聖武記》卷五:“ 高宗 七旬萬壽,第六世班禪來朝祝釐。”」.則應即此事也.查google,則有「清高宗乾隆四十五年(西元1780年)為七旬萬壽祭告祭文」(2005清明公祭黃帝陵),是矣. 真按:盧文弨的行程 同人集方綱詩境軒,真按:翁方綱的住處 真按:翁方綱的房地產 各為文以贈其行,而方綱序之曰:予同歲進士二百三十一人,真按:國:同歲 注音一式 ㄊㄨㄥˊ ㄙㄨㄟˋ 1. 年齡相同。唐˙白居易˙自覺詩二首之一:「同歲崔舍人,容光方灼灼,始知年與貌衰盛隨憂樂。」 2. 同一年。晉書˙卷六十六˙劉弘傳:「侃與敏同郡,又同歲舉吏,或有間侃者,弘不疑之。」 3. 同年被薦舉的人。三國˙魏˙曹操˙讓縣自明本志令:「去官之後,年紀尚少,顧視同歲中,年有五十,未名為老。」 詞:【同歲】1. 漢 時稱同一年被薦舉為孝廉者。猶科舉時代的同年。 漢 應劭 《風俗通‧過譽‧南陽五世公》:“ 南陽 五世公 為 廣漢 太守,與司徒長史 段遼叔 同歲。” 吳樹平 校釋:“同歲,同年被辟舉。” 三國 魏 曹操 《讓縣自明本志令》:“顧視同歲中,年有五十,未名為老。”參見“ 同年 ”。2.同一年。《三國志‧魏志‧武帝紀》:“ 韓遂 請與公相見,公與 遂 父同歲孝廉。”《晉書‧劉弘傳》:“ 侃 與 敏 同郡,又同歲舉吏。”3.年齡相同。 唐 白居易 《自覺》詩之一:“四十未為老,憂傷早衰惡……同歲 崔舍人 ,容光何灼灼,始知年與貌,衰盛隨憂樂。” 劉心武 《班主任》:“ 尹老師 和 張老師 同歲,同是一個師範學院畢業。”○按此不稱同年而乃稱同歲進士,豈恩科固與常制併數耶?故紀昀等于後舉,乃稱同年。斯壬申(1752)恩科與甲戌(1754)常科乃併算耶? 真按:翁方綱的同年 予嘗自謂抱經挍譬之精、用力之篤,惟予知之最詳。真按:翁方綱與盧文弨的交情 往者乙酉之冬抱經視學湖南,而予在廣東,真按:翁方綱在廣東 未得親送其行;及壬辰春抱經南歸,予未北還,真按:翁方綱在廣東 又不及送之。至今始獲附名於諸君文後,而始愧三十年之久於君之學茫乎未測其涯涘也。君所挍正書目甚繁。真按:盧文弨的校書成績 予初成進士時喜讀遷、固之書,真按:司馬遷、班固 真按:史記、漢書 則借君所挍三史錄之
494
。甲戌授館職後,真按:翁方綱之仕履 借所校《文選》錄之。真按:翁方綱與昭明文選 真按:翁方綱的選學 今君北來,始讀所挍周易注疏、逸周書、皇侃論語疏、春秋繁露、鄭志、五經異義、馬氏意林諸書,又讀其挍孟子、大戴禮記。真按:翁方綱對盧文弨的評價 真按:盧文弨的校書成績 然予不惟君之精且博是歎,而獨歎其弗畔於朱子也。真按:翁方綱與朱子 真按:翁方綱的治學主張 真按:盧文弨與朱子 真按:翁方綱對盧文弨的評價 凡挍讐家之精且博者皆在南宋,而論樂律如西山,真按:蔡元定 詁字義如北溪,真按:陳淳 胥於朱門發之。真按:翁方綱對考證學的態度 真按:朱子與考證學 真按:南宋的考證學 今之學者稍窺漢人厓際,輒薄宋儒為迂腐,甚者且專以攻擊程朱為事,虞道園有言此特文其猖狂不學以欺人而已矣。真按:國:文 部首 文 部首外筆畫 0 總筆畫 4 注音一式 ㄨㄣˊ 1. 線條交錯的圖案、花紋。禮記˙樂記:「五色成文而不亂,八風從律而不姦。」漢˙王充˙論衡˙言毒:「蝮蛇多文。」 2.文字。如:「中文」、「英文」、「甲骨文」。孟子˙萬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 3.文章。如:「撰文」、「散文」。後漢書˙卷八十˙文苑傳下˙禰衡傳:「衡攬筆而作,文無加點,辭采甚麗。」 4.有關文學方面的才能。如:「文武雙全」。國語˙周語中:「武不可覿,文不可匿。」 5. 華麗有文采的外表。與「質」相對。見「文質彬彬」條。 6.禮節、儀式。如:「繁文縟節」。論語˙子罕:「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 7.法令、典章。國語˙周語上:「有不祀則修言,有不享則修文。」韋昭˙注:「文,典法也。」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傳:「吏士舞文弄法,刻章偽書。」 8. 現象。如:「天文」、「人文地理」。莊子˙應帝王:「壺子曰:『鄉吾示之以地文。』」 9.量詞。古代計算銅幣的單位。如:「三文錢」、「分文不取」。儒林外史˙第十三回:「這箱子能值幾文?」 10.姓。如宋代有文彥博。 11.二一四部首之一。 12.溫和、優雅、不猛烈。如:「文雅」、「斯文」、「文火」。禮記˙文王世子:「是故其成也懌,恭敬而溫文。」 13. 有文彩的。史記˙卷四十七˙孔子世家:「衣文衣而舞康樂。」 14.刺染花紋圖案。如:「文身」。水滸傳˙第十一回:「誰想今日被高俅這賊坑陷了我這一場,文了面,直斷送到這里。」 ㄨㄣˋ wn(11510) 文 部首 文 部首外筆畫 0 總筆畫 4 注音一式 ㄨㄣˋ 1. 掩飾。如:「文過飾非」。論語˙子張:「小人之過也,必文。」 2. 修飾。如:「文飾」。荀子˙儒效:「小雅之所以為小雅者,取是而文之也。」 ㄨㄣˊ wn(11500)詞:文1 〔wn ㄨㄣˊ〕〔《廣韻》無分切,平文,微。〕1.彩色交錯。亦指彩色交錯的圖形。《易‧繫辭下》:“物相雜,故曰文。” 韓康伯 注:“剛柔交錯,玄黃錯雜。”《禮記‧樂記》:“五色成文而不亂。” 清 王夫之 《讀四書大全說‧論語‧泰伯篇十二》:“異色成彩之謂文,一色昭著之謂章。”2.紋理;花紋。《左傳‧隱公元年》:“ 仲子 生而有文在其手。”《史記‧平準書》:“故白金三品,其一曰重八兩,圜之,其文龍。”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河水二》:“縣有龍泉,出 允街谷 ,泉眼之中,水文成交龍。” 唐 李嶠 《寶劍篇》:“背上名為萬年字,胸前點作七星文。”3.字,文字。《左傳‧昭公元年》:“於文皿蟲為蠱。” 杜預 注:“文,字也。” 唐 張九齡 《敕歲初處公》:“我 玄元皇帝 著《道德經》五千文,明乎真宗,致於妙用。” 梁啟超 《愛國論》:“﹝ 香港 ﹞堂中生徒,並漢文而不能通焉。”4.謂刺畫文字或花紋。 唐 元稹 《永福寺石壁法華經記》:“予觀僧之徒所以經於石,文於碑,蓋欲相與為不朽計。” 宋 吳曾 《能改齋漫者‧記事二》:“ 司馬文正 公言:‘ 契丹 之法……民為盜者,一犯文其腕為賊字,再犯文其臂,三犯文其肘,四犯文其肩,五犯則斬。’”《水滸傳》第十一回:“ 高俅 這賊坑陷了我這一場,文了面。”《明史‧郭子興傳》:“ 太祖 手書 子興 事跡,命太常丞 張來儀 文其碑。”5.文章。《漢書‧賈誼傳》:“以能誦詩書屬文,稱於郡中。” 唐 杜甫 《春日憶李白》詩:“何時一尊酒,重與細論文。” 宋 王安石 《上張太博書》之一:“夫文者,言乎志者也。” 魯迅 《兩地書‧致許廣平十二》:“例如 玄同 之文,即頗汪洋,而少含蓄。”6. 南北朝 時,專指韻文。與散文相對。《宋書‧顏竣傳》:“ 太祖 問 延之 :‘卿諸子誰有卿風?’對曰:‘ 竣 得臣筆, 測 得臣文。’”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總術》:“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為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7.撰寫文章。 唐 元稹 《永福寺石壁法華經記》:“其一碑,僧之徒思得名聲人文其事以自廣。” 金 王若虛 《太一三代度師蕭公墓表》:“四代師字 公弼 ……俾予文之。” 元 劉祁 《歸潛志》卷六:“ 麻知幾 九疇 與之善,使 子和 論說其術,因為文之。”8.文辭,詞句。《國語‧楚語上》:“若是而不從,動而不悛,則文詠物以行之。” 韋昭 注:“文,文辭也……謂文辭風託事物以動行也。” 唐 柳宗元 《非〈國語〉上‧荀息》:“吾言《春秋》之情,而子徵其文,不亦外乎?” 清 惲敬 《讀〈張耳陳餘列傳〉》:“古之作史者,辯於物,析於事,慎於文。”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