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Saturday, April 18, 2009
7.謂習慣於或適合於某種環境條件。 宋 蘇軾 《格物粗談‧樹木》:“松喜乾。” 宋 蘇軾 《格物粗談‧樹木》:“檜喜溼。”如:蘭花喜溫暖、濕潤氣候。8.指痘疹。舊俗孩子出痘時,常因懼得天花而諱言之,又以痘既發出便可平安,故用“喜”字代指。以求吉利。《紅樓夢》第二一回:“姐兒發熱是見喜了,並非別症。”9.通“ 蟢 ”。參見“ 喜子 ”。10.姓。 漢 有 喜夷 。見《東觀漢記‧喜夷傳》。 喜2 〔x ㄒ〡〕 〔《集韻》虛其切,平之,曉。〕 1.通“ 熙 ”。興盛。《文選‧揚雄〈劇秦美新〉》:“百工伊凝,庶績咸喜。” 李善 注:“喜,與古‘熙’字通。”2.通“ 嘻 ”。笑貌。參見“ 喜2笑 ”。3.通“ 嘻 ”。笑聲。參見“ 喜2喜 ”。4.通“ 嬉 ”。游戲。《墨子‧號令》:“五日官,各上喜戲,居處不莊,好侵侮人者。”5.通“ 禧 ”。福。 三國 魏 嵇康 《答向子期難養生論》:“不祈喜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 喜3 〔ch ㄔˋ〕 〔《集韻》昌志切,去志,昌。〕 通“ 饎1 ”。 酒食。《詩‧豳風‧七月》:“同我婦子,饁彼南畝,田畯至喜。” 鄭玄 箋:“喜,讀為饎;饎,酒食也。” 異. 真按:原有平抬.然則此喜乃天子喜上顏傍也. 真按:原有平抬. 申加綰福增。真按:國無.詞無. 真按:原有平抬. 是日經筵敬於駕前叩謝,真按:原有空二格挪抬. 真按:國:駕 部首 馬 部首外筆畫 5 總筆畫 15 注音一式 ㄐ|ㄚˋ 1. 用牲畜拉車。唐˙戴叔倫˙屯田詞:「驅牛駕車入山去,霜重草枯牛凍死。」 2.乘﹑騎。如:「駕鶴西歸」﹑「騰雲駕霧」。唐˙李白˙古風詩五十九首之十九:「恍恍與之去,駕鴻淩紫冥。」 3.開動﹑馭駛。如:「駕汽車」﹑「駕飛機」。宋˙岳飛˙滿江紅˙怒髮衝冠詞:「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4.管理﹑控制。舊唐書˙卷七十四˙馬周傳:「陛下所與定天下者,皆仰稟成規,備鷹犬之用,無威略振主如韓﹑彭之難駕馭者。」 5.超越。如:「凌駕」。左傳˙昭公元年:「子木之信,稱於諸侯,猶詐晉而駕焉。」 6.車輛的總稱。如:「鸞駕」﹑「車駕」﹑「整駕出遊」。 7.古時對皇帝的尊稱。如:「護駕」﹑「駕崩」。後漢書˙卷八十二˙方術傳上˙郭憲傳:「建武七年,代張堪為光祿勳,從駕南郊。」 8.對他人的敬稱。如:「尊駕」﹑「擋駕」﹑「勞駕」﹑「大駕光臨」﹑「在此候駕」。 詞:駕1 〔ji ㄐ〡ㄚˋ〕 〔《廣韻》古訝切,去禡,見。〕 1.把車套在馬等牲口身上。《詩‧小雅‧車攻》:“四黃既駕,兩驂不猗。” 漢 賈誼 《吊屈原文》:“騰駕罷牛,驂蹇驢兮。” 漢 張衡 《西京賦》:“驪駕四鹿,芝蓋九葩。” 晉 王嘉 《拾遺記‧周》:“四年, 旃塗國 獻鳳雛,載以瑤華之車,飾以五色之玉,駕以赤象,至於京師。” 唐 韓愈 《招揚之罘》詩:“野馬不識人,難以駕車蓋。”2.出動兵車。指興師。《左傳‧襄公九年》:“行之期年,國乃有節,三駕而 楚 不能與爭。” 杜預 注:“三駕,三興師。”《北史‧隋紀下‧煬帝》:“省俗觀風,爰屆 幽 朔,弔人問罪,無俟再駕。” 宋 吳處厚 《青箱雜記》卷二:“ 太祖 啟運,雖則下 西川 ,平 嶺 表,收 江 南,而 吳 、 越 、 荊 、 閩 納籍歸覲,然猶有 河 東未殄。其後 太宗 再駕乃始克之,海內自此一統。”3.乘。《楚辭‧王褒〈九懷‧思忠〉》:“駕玄螭兮北征,曏吾路兮蔥嶺。” 王逸 注:“將乘山神而奔走也。” 南朝 梁 沈約 《游沈道士館》詩:“朋來握石髓,賓至駕輕鴻。”《西游記》第十八回:“﹝ 行者 ﹞駕祥光,轉回直北。” 郭小川 《春歌》:“一厘錢的精神……早已駕東風,飛進了每個角落。”4.駕駛。《韓非子‧外儲說右下》:“ 造父 為 齊王 駙駕,渴馬服成,效駕圃中。” 唐 白居易 《賣炭翁》詩:“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老殘游記》第一回:“為今之計,依 章兄 法子,駕隻漁艇,追將上去。”5.車乘。《左傳‧定公十三年》:“ 齊侯 曰:‘比君之駕也,寡人請攝。’” 南朝 梁 江淹 《赤虹賦》:“既以為騂鬐四毳之駕,方瞳一角之人。” 宋 陳與義 《道中寒食》詩:“斗粟掩吾駕,浮雲笑此生。”6.指帝王乘坐的車馬轎輿。借指帝王。《後漢書‧郭憲傳》:“ 建武 七年,代 張堪 為光祿勳,從駕南郊。”《舊唐書‧王希夷傳》:“及 玄宗 東巡,敕州縣以禮徵,召至駕前,年已九十六。”《三國志平話》卷上:“當日,駕因閑遊,至御園。” 清 洪昇 《長生殿‧定情》:“奴婢 高力士 見駕。” 魯迅 《故事新編‧采薇》:“開初,是路旁的民眾,駕前的武將,都嚇得呆了。”7.陵駕;超越。《左傳‧昭公元年》:“ 子木 之信,稱於諸侯,猶詐 晉 而駕焉,況不信之尤者乎!” 杜預 注:“駕,猶陵也。”《百喻經‧送美水喻》:“修行正法,度于五道,向涅槃城,心生厭倦,便欲捨離,頓駕生死。” 唐 韓愈 《劉統軍碑》:“以功遷 陳 ,實 許 之半,聲駕元侯,以勢自憚。” 清 鄭燮 《范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五書》:“且國將亡,心必多忌,躬行 桀 紂 必曰駕 堯 舜 而軼 湯 武 。”8.傳布。 宋 陳亮 《與應仲實書》:“近世 張給事 學佛有見,晚從 楊龜山 學,自謂能悟其非,駕其說以鼓天下之學者,靡然從之。” 金 王若虛 《五經辨惑》:“自三傳而下,託聖賢以駕己說者,何可勝數,蓋不足盡信焉。”《續資治通鑒‧宋寧宗慶元三年》:“垂涎利祿,甘為鷹犬以覬倖非望,故或駕姍笑君父之說于鄰國,或為三女一魚之符以惑眾庶,扇妖造怪,不可勝數。”9.推動;掀起。 唐 劉禹錫 《張郎中籍遠寄長句開緘之日已及新秋因舉目前仰酬高韻》:“雲銜日腳成山雨,風駕潮頭入渚田。”《醒世恒言‧李玉英獄中訟冤》:“那幾個丫頭,等待年長,叮囑童僕們一齊駕起風波,只說有私情勾當。”10.蒞臨;登臨。《魏書‧禮志一》:“ 白登 廟者﹞常用季秋,躬駕展虔……今授衣之旦,享祭明堂;玄冬之始,奉烝太廟。若復致齋 白登 ,便為一月再駕,事成褻瀆。” 宋 蘇軾 《代張方平諫用兵書》:“ 唐太宗 神武無敵,尤喜用兵。既已破滅 突厥 、 高昌 、 吐谷渾 等,猶且未厭,親駕 遼東 ,皆志在立功,非不得已而用。” 清 魏源 《次韻前出塞》之七:“朝望西溟水,夕駕 崑崙山 。”11.敬辭。尊稱對方。《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庶 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謝知音》:“仁兄明歲何時到此?小弟好伺候尊駕。”《老殘游記》第十三回:“ 翠花 站起來,遞與那家人,說:‘勞儜駕,看他伙計送進去,就出來,請儜把門就鎖上。’”《孽海花》第二一回:“這會兒裏頭正亂哩,只好擋大人駕了。”12.象聲詞。多用於吆喝牲口。 木青 《不許收穫的秋天》第二章:“ 山花 又是一陣笑,上去牽過驢,讓大個兒把糧食口袋放上,然後‘駕——吁’喊了幾聲,那驢十分聽話。”13.量詞。一日之行程。《荀子‧勸學》:“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14.量詞。輛。 郭沫若 《水平線下‧到宜興去》:“鐵皮車之外還有好幾駕敞車,如山如巒地堆積一車的傢具。”15.通“ 架 ”。架設;構築。《淮南子‧本經訓》:“大構駕,興宮室。” 高誘 注:“構,連也;駕,材木相乘駕也。” 唐 杜甫 《桔柏渡》詩:“青冥寒江渡,駕竹為長橋。”一本作“ 架 ”。 清 洪昇 《長生殿‧密誓》:“鵲橋已駕,請娘娘渡河。”16.通“ 架 ”。用胳膊支撐。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紀勝‧閑人》:“又有專為棚頭,又謂之習閒,凡擎鷹、駕鷂、調鵓鴿、養鵪鶉、鬥雞、賭博、落生之類。”《水滸傳》第十一回:“ 柴進 卻備了三二十匹馬,帶了弓箭旗槍,駕了鷹鵰,牽獵狗……一齊上馬,都投關外。” 王懷棠 《山東女響馬》第一章:“ 康仁寶 有一癖:愛駕鷹玩狗,還好騎驢。”17.通“ 架 ”。招架;抵擋。《水滸傳》第三八回:“﹝ 李逵 ﹞見那亂竹篙打來,兩隻手一駕,早搶了五六條在手裏,一似扭蔥般都扭斷了。”18.通“ 架 ”。放;安置。 清 遯廬 《童子軍‧雪餞》:“正在雕鞍欲駕,祖讌將開,偏偏下得一天狂雪。”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夾板船札船》:“ 廣南 創為小船,曰札船,駕巨砲於上,攻夾板船底,底破即沈。” 柳亞子 《浙游雜詩》之五:“乘人兜子駕雙肩,血汗疲勞我亦憐。”19.古地名。 春秋 楚 邑。故址在今 安徽 無為 境內。《左傳‧襄公三年》:“ 吳 人伐 楚 ,取 駕 。” 楊伯峻 注:“ 駕 ,今 安徽 無為縣 境。” 駕2 〔ji ㄐ〡ㄚ〕 〔《集韻》居牙切,平麻,見。〕 通“ 加1 ”。 添加;增多。《莊子‧庚桑楚》“若 趎 之聞大道,猶飲藥以加病也” 唐 陸德明 釋文:“加病, 崔 本作駕,云加也。”《呂氏春秋‧貴因》:“讒慝勝良,命曰戮;賢者出走,命曰崩;百姓不敢誹怨,命曰刑勝。其亂至矣,不可以駕矣。” 高誘 注:“駕,加也。” 異. 真按:原有挪抬. 上親解荷包以賜。真按:原有挪抬. 真按:王懿修與清仁宗 真按:王懿修受賜 溫逾紳綬襲,耀及子孫仍。特許孫兒扶侍叩謝。真按:重出,重複,-前已有! 畫手難傳處,儒榮倍萬層。真按:翁方綱的書學經世 真按:翁方綱重視風俗教化士習人心 光華依斗極,日月沭升恒。真按:應係沐之誤筆.日月沐升恒. 真按:國無.詞:【升恒】《詩‧小雅‧天保》:“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後用為祝頌事業發達的套語。 清 唐孫華 《壽座主講學仇先生二十六韻》:“師恩慚報效,祗是祝升恆。” 郭沫若 《歸去來‧前線歸來五》:“江山無限好,戎馬萬夫雄。國運升恒際,清明在此躬。” 海屋千籌筭,真按:下从大不从廾-算之異體. 圖書八庶徵。丹誠彌世篤,青史幾人能。勉效芝英隸,前題仿夏承。真按:翁方綱的書法淵源 真按:翁方綱的隸書 竊用淳于長碑筆意題幀首。真按:翁方綱與夏承碑=漢北海淳于長夏承碑(夏仲兗碑/夏仲兖碑) 真按:翁方綱與漢碑
Posted by 孫守真 at 11:27 AM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