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Tuesday, April 28, 2009

40

何為先右丞也,曰右丞千古五律之正則也,然則少陵其稍變者乎?非也。右丞五律,玉色金聲,千古無出其右者,然而天地之元氣,至杜而其祕乃盡發耳。真按:翁方綱宗杜甫的原因 且如一題之作,拓為數篇,非杜不能也,開合起伏之章法,非杜莫備也。只此二家,而五律盡矣。真按:翁方綱對王維五言律詩的評價 真按:摘要 真按:翁方綱對杜甫五言律詩的評價 五言古詩,亦以右丞開先,而少陵繼之,自《三百篇》而下,“二雅”“三頌”之復作也,舍是其焉歸哉?雖謂古今五言詩至此而臻至極,何不可也?真按:翁方綱的詩統-詩經.陶潛.王維.杜甫.韓愈.蘇軾.黃庭堅.陸游.元好問.虞集.李東陽.邵寶.徐禎卿.高叔嗣.王士禛. 真按:翁方綱的詩學與詩經 然而《北征》後之有《南山》也,有白之《悟真寺》也,真按:白居易 有小杜之《杜秋詩》也。真按:杜牧 天地間文字之必不可無者,則五律亦當繼右丞、少陵而續選之,吾則實不敢多說矣,不得已則惟義山、樊川二家,寄託深厚,猶風人之義也。真按:翁方綱的論詩宗旨-寄託深厚.風人之義 真按:翁方綱所以刪訂黃景仁詩的原因--不要借酒澆愁,更不要藉詩消愁-浩氣猶然塞天地,非關騷些怨難消。蠅聲蟻竅吁可憐. 真按:翁方綱的論詩宗旨-寄託深厚.風人之義 真按:摘要 人第知讀義山《籌筆驛》七律,而豈知讀小杜《籌筆驛》五律乎?人第知讀白香山樂府,抑亦知讀義山《有感》五律乎?右丞、少陵之後,可以遠問“風雅”遺蹤者,惟此而已矣。真按:摘要 真按:翁方綱的創作方法論-根柢經術與修身(內養) 真按:翁方綱的論詩宗旨-寄託深厚.風人之義 真按:翁方綱所以刪訂黃景仁詩的原因--不要借酒澆愁,更不要藉詩消愁-浩氣猶然塞天地,非關騷些怨難消。蠅聲蟻竅吁可憐. 真按:翁方綱的詩學與詩經 唐宋而後,必不得已,而欲及於五律,則王半山略取數章,東坡、山谷尚甚少也。放翁萬首中,七律尚多,五律之可讀者,百之一二耳。真按:翁方綱對陸游五言律詩的評價 真按:翁方綱對黃庭堅五言律詩的評價 真按:翁方綱對蘇軾五言律詩的評價 真按:翁方綱對王安石五言律詩的評價 惟虞道園五律,能追齊梁,已上者尚或近之,若必欲合賈長江、姚武功之輩而收之,真按:賈島.姚合 則吾不知矣。真按:翁方綱對虞集五言律詩的評價 真按:翁方綱對姚合五言律詩的評價 真按:翁方綱對賈島五言律詩的評價 真按:斷句之誤-惟虞道園五律,能追齊梁已上者,尚或近之。若必欲合賈長江、姚武功之輩而收之,則吾不知矣。 將謂欲備家數乎?欲補遺乎?實甚無所補益者也真按:標點不當-當作。號! 天地文明精粹之氣,世運日推,人才日啟,而音聲節奏之長短高下,漸推漸遠,故後世之為七言者多於五言,此亦不得不然之勢。真按:翁方綱的詩學原理 真按:翁方綱的詩史 今時人之務為七律者,固其弊矣。而救弊之法,不在乎此,欲救七言浮濫之弊,則惟勸高才善學者,先以治經為本,窮理養氣,為之根柢,而既言學詩,則必上由三百篇,積基漢魏,精熟盛唐諸大家,尤以杜詩為古今上下萬法一源之處,人惟內養充實,則不醫病而病自去矣。真按:摘要 真按:翁方綱的創作方法論-根柢經術與修身(內養)-代表作 真按:標點不當-今時人之務為七律者,固其弊矣;而救弊之法,不在乎此。欲救七言浮濫之弊,則惟勸高才善學者,先以治經為本,窮理養氣,為之根柢。而既言學詩,則必上由三百篇,積基漢魏,精熟盛唐諸大家——尤以杜詩為古今上下萬法一源之處。人惟內養充實,則不醫病而病自去矣。 今欲矯時人之務七律者,而專取五律,又必專取中晚唐之五律,而於晚唐中反刪去義山、樊川,且譏義山淫豔,此正是以目皮相者,而謂之論詩,此何說哉?真按:不在皮相 真按:不在皮相.深入肯綮-翁方綱的批評方法論 真按:翁方綱對主客圖詩學的批判

  注:見《文集》石印本第十八卷第10頁。

40

書原道後真按:真按:翁方綱與韓愈 翁方綱對韓愈的理解

  《大學》“格物”“致知”,“物”非他,即“明德”“新民”也。仁義道德,皆“明德”之事也;真按:翁方綱論格物致知 禮 樂政刑,皆“新民”之事也。韓子斯文,乃與人溯原暢委,以既其實也。自漢以後,至於唐初學者,多騖廣而不究其本,是以仁義道德之實,往往失之。然而仁義可 指也,道德難名也,故曰道與德為虛位。惟其為虛位,故道非原不明也。其曰“博愛謂仁”,專以仁之用言之,而未澈上下表裏言之者,由漢晉以來,學者承師之不 一,而功用之弗核也,故曰言豈一端而已。言固各有當也,真按:標點不當-『故曰「言豈一端而已,言固各有當也。」』,此二句乃常語(出自禮記),豈可句開?此固可見于原文不熟,故有此疏失。 是以述聖經之文不及於“格”“致”,蓋全篇之實際無非“格”“致”耳。自仁義道德之旨,禮樂政刑之義,至於宮室、衣服、粟米、麻絲,可謂盡“格”“致”之用矣。“格”“致”者,體於身、驗于事而已矣。真按:翁方綱的實用傾向 真按:翁方綱的經世學方法論 知此,則韓子斯文於“格”“致”之功思過半矣,且即以為文之法,虛實相乘,亦不得復引“格”“致”以占正位也,真按:翁方綱的文學批評 真按:翁方綱的作文方法論 而豈得以是為斯文疑哉。

注:見《文集》石印本第十七卷第2頁。

40

附書原道後

  昔於潮州韓祠,集諸生講此篇,手題於原道堂之東壁,此僅論文耳。其後又有書後之作,然仍非敬跋於此篇也。今則竊附書者,蓋道備著於聖言,無待於原也。真按:翁方綱對聖人的態度 韓子作《原道》者,唐承魏晉六朝後,群言蔽惑,不得不原也。真按:翁方綱對韓愈的理解 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不妄作 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不得不 今則六經如日中天,群言無自而疑之,更無事乎原之矣。真按:翁方綱對當時經學環境的奉承 然而聖經之言道,各指所歸也,“率性”之謂,“一陰一陽”之謂,此即各有指歸焉。真按:就事論事 真按:翁方綱的語意學-慎歧義 夫非道之無定名也,與觀道者言之,則各指其所之也。《易》與《中庸》皆言天道人道,實則徹上徹下,固非二義,而其得聞之者,層級淺深,則有間矣。聖人之言,有推以探原者,有切以示人者,即同一對學人言真按:真按:就事論事 真按:翁方綱的語意學-慎歧義 因材施教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