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宋大觀間,汶陽劉跂斯立親至泰山絕頂,見碑四面有字,乃模以歸,文雖殘缺,然首尾完具,不可識者無幾,於是秦篆完本復傳世間矣。以《史記‧本紀》考之,頗多異同。真按:劉跂的篆學 真按:史記與秦碑文字的異同 真按:翁方綱的篆學 《史》云“親巡遠方黎民”,而碑作“親■遠黎”。真按:车巛-"車巛"蓋亦簡化字之誤也.本書似乎怪罕字結構者,多誤以簡字偏旁合之.不及反正者也. 《史》云“大義休明”,碑作“著明”。《史》云“垂於後世”,碑作“陲於後嗣”。《史》云“皇帝躬聖”,碑作“躬聽”。《史》云“男女禮順”,碑作“體順”。《史》云“施於後嗣”,碑作“昆嗣”。《史》云“具詔書刻石”,碑作“金石刻”。皆足以證史氏之誤。真批:此不宜但謂史誤也.司馬遷於經史多經"今"釋載入,非必死忠于原文也.此亦數處皆可作"今釋今譯"觀之可也. 真按:翁方綱的金石學與史學 碑既出,斯立模其文刻石,自為序,謂之“泰山秦篆譜”云。右見趙明誠《金石錄跋》語。即今所存二十九字,在嶽頂碧霞元君廟東廡者也。碑出於大觀間,則此刻入雜帖者,又在南宋已後矣,故其中又闕數字耳。
注:見《文集》石印本第二十卷第6頁。
48
跋秦篆譜
宋汶陽劉跂斯立《泰山秦篆譜》,序云:《史記》載秦始皇帝及二世皆行幸郡縣,立石刻辭,今世傳秦泰山篆可讀者,惟二世詔五十許字,而始皇刻辭皆亡,莫可復見。宋莒公鎮東平日,遣工就泰山摹得墨本,以慶曆戊子別刻石作後序,止有四十八字。真按:宋庠與泰山秦碑 歐陽文忠《集古錄》亦言,真按:歐陽修集古錄 友人江鄰幾守官奉高,親到碑下,才有此數十字而已。余以大觀二年春,登泰山,宿絕頂,訪秦篆,徘徊碑下,其石埋植土中,真按:標點不當-該加引號卻不者. 『歐陽文忠《集古錄》亦言:「友人江鄰幾守官奉高,親到碑下,才有此數十字而已。」余以大觀二年春,登泰山,宿絕頂,訪秦篆,徘徊碑下,其石埋植土中,』蓋「余以大觀二年春」字豈可不加引號.○按:此除歐陽修3句外,皆上承劉跂也.乃前亦不加引號,一時若不察,幾誤作是歐語、翁語矣. 高不過四五尺,形制似方而非方,四面廣狹不等,因其自然,不加磨礱。所謂五十許字者,南面稍平處,人常所摹拓,真按:疑有誤!-人所常摹拓? 故士大夫多得見之。其三面尤殘缺蔽闇,人不措意,余審觀之,隱隱若有字痕,刮摩垢蝕,試令摹以紙墨,漸若可辨,自此益使加工摹之,然終意其未也。政和三年秋,復宿嶽上,真按:劉跂與泰山秦碑 真按:劉跂在泰山 親 以氈椎從事,校之他本,始為完善。蓋四面周圍,悉有刻字,總廿二行,行十二字,字從西南起,以北東南為次,西面六行,北面三行,東面六行,南面七行,其末 有“制曰可”三字,復轉在西南稜上,每行字數同,而每面行數不同,其十二行,是始皇辭,其十行,是二世辭。以《史記》證之,文意皆具,計其缺處,字數適 同,於是泰山之篆,遂成完篇。宋、歐二公初未嘗到,惟憑工匠所說,人遂以二公為信,故不復詳。真按:劉跂對歐陽修的批評 真按:劉跂的金石學方法論--親臨其地-親證親訪-眼到腳到-田野調查 真按:翁方綱的考證方法論-親臨其地-田野調查 真按:摘要 真按:劉跂對宋庠的批評 余既得墨本,并得碑之形制以歸,乃為此譜,大凡篆字二百二十有二,其可讀者,百四十有六,今亦作篆字書之,真按:標點不當-當作。號! 其毀缺及漫滅不可見者七十有六,以《史記》文足之注其下,真按:斷句不當!-以《史記》文足之,注其下 譜成揭壁間,真按:斷句不當!-譜成,揭壁間 久幽沈晦之跡,經千三百餘歲而復彰也。又董逌《廣川書跋》云:真按:原囗內訛作夕. “泰山篆,秦相李斯書,始皇詔刻其三面,二世詔在其陰,今石南面為二世詔,始皇詔乃在北、西、東三面,蓋石仆而後人起立之,以其一面稍完,故立之南鄉也。”又明吳同春《遊泰山記》云:“僅存劉所云之半,真按:劉跂 其後北平許匚於岱頂榛莽中,真按:文海本文集作許叵! 僅得二世詔二十九字殘石,嵌置碧霞元君廟東廉壁,至乾隆五年六月燬於火矣。”此篆惟賴譜以存其概,真按:標點疑有誤!-明人怎記到乾隆?可見沈津氏標點時未能盡心! 而劉斯立此譜,惟賴宋廬山陳氏《甲秀堂帖》所摹得傳於世。《甲秀帖》跋語,又已泐損無有,知是劉譜者,漢陽葉志詵東卿手拓其文,真按:翁方綱與葉志詵的金石學 真按:翁方綱與泰山秦碑 真按:葉志詵的金石學 真按:葉志詵與泰山秦碑 重勒於石,予為詳記原石位次於篆之上列,并改正《甲秀》所摹釋文制曰一行出格之誤,後有攬者,得以考焉。真按:疑有誤!-知是劉譜者,句意不完也!未清楚交代何故知乃劉譜耶!所述葉、翁二事皆未與之對應.
注:見《文集》石印本第二十卷第4頁。
48
跋泰山秦篆
董廣川云:真按:董逌 “‘ 陲於後世’,史作‘■于後世’,陲為邊陲,若垂後世,則當作‘■’,《說文》甚辨,慎不應爾。”今檢《說文》,“■”字下云“磊”也。“■”字云艸木華 葉,■象形。徐氏《繫傳》及《玉篇》亦然。惟《廣韻》“陲”字下云,邊也。《說文》危也。“■”字,則引《說文》曰,遠邊也。《集韻》同此。此可見許氏本 訓無阝旁者,乃是邊境之字,其有阝旁字,乃是危墜之字,正與秦篆相合。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