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9
蔬畦風露倩詩傳,及取秋花未蕾前。曉起豆棚瓜架底,淡無言說是參禪。
畫鶴精神掠影遲,壁題嫌未是真詩。故教青李來禽帖,真按:翁方綱與王羲之的書法青李來禽帖(來禽青李帖=青李帖) 真按:翁方綱的詩學與書學 省記函封報餉時。
299
讀蘇詩四首真按:真按:翁方綱讀蘇軾詩 真按:翁方綱對蘇軾詩的研究 真按:翁方綱對蘇軾詩學的理解 翁方綱論蘇軾詩與杜甫詩的關係
蘇齋讀蘇詩,迴復萬古心。嗟此邁往途,敢以薄力任。真按:翁方綱與蘇詩 法自吾儒家,杜陵揆心箴。真按:翁方綱的創作方法論-根柢經術與修身(內養) 真按:蘇軾與杜甫 真按:蘇軾詩的淵源-杜甫 真按:翁方綱論蘇軾詩與杜甫詩的關係 真按:翁方綱的作詩方法論 真氣真性情,真按:翁方綱的創作方法論-天成非人為 真按:翁方綱的創作方法論-根柢經術與修身(內養) 均鍾調瑟琴。洞庭九奏響,勃發於謳吟。庶惟杜韓後,真按:杜甫、韓愈 山海量崇深。真按:翁方綱的詩統 非由讀杜出,誕岸誰追尋。所以星宿源,憑杜為指針。真按:翁方綱對杜甫詩的研究 真按:翁方綱對杜甫詩的評價 真按:翁方綱論杜甫的創作方法論
詩源浩無津,每借仙與佛。真按:翁方綱的詩學與佛家 真按:翁方綱以禪論詩 真按:翁方綱的詩學與道家 杜求洞宮丹,亦向雙峰剎。真詮帆欲追,遠壑軔初發。是有拈寄處,奚關智巧竭。真按:不在末技-翁方綱的創作方法論宗旨 真按:翁方綱的創作方法論-根柢經術與修身(內養) 真按:翁方綱的創作方法論-洗盡鉛華-徹盡筌蹄層-不在末技 真按:翁方綱對模擬的批判 真按:翁方綱的肌理說精義 真按:摘要 八萬四千偈,如何問禪窟。身在匡廬中,真按:橫看成嶺側成峰 山淨溪長舌。百千泛潁相,照徹鬚眉髮。真按:不在皮相 續之無盡燈,合什妙圓月。誰知澹忘言,真按:翁方綱的審美觀 真按:摘要 真按:翁方綱的愛用詞 真按:翁方綱的創作方法論-澹-前論元人山水松壑亦然. 真按:翁方綱的批評方法論 真按:國:澹 部首 水 部首外筆畫 13 總筆畫 16 注音一式 ㄉㄢˋ 1. 恬靜而寡欲。漢書˙卷五十七˙司馬相如傳:「泊乎無為,澹乎自持。」 2.安靜。老子˙第二十章:「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 3.清淡、不濃烈。漢˙王充˙論衡˙自紀:「狄牙和膳,肴無澹味。」 4.水波蕩漾。唐˙白居易˙酬夢得早秋夜對月見寄詩:「庭蕪淒白露,池色澹金波。」 5.姓。如明代有澹文昇。 ㄊㄢˊ tn(02554) 澹 部首 水 部首外筆畫 13 總筆畫 16 注音一式 ㄊㄢˊ 見「澹臺」條。 ㄉㄢˋ dn(02042) 詞:澹1 〔dn ㄉㄢˋ〕 〔《廣韻》徒敢切,上敢,定。〕 〔《廣韻》徒濫切,去闞,定。〕 1.水波起伏。引申為飄動,搖動。 唐 杜甫 《荊南兵馬使太常卿趙公大食刀歌》:“翻風轉日木怒號,冰翼雪澹傷哀猱。” 唐 白居易 《酬夢得早秋夜對月見寄》詩:“庭蕪淒白露,池色澹金波。” 唐 周存 《禁中青松》詩:“千條攢翠色,百尺澹晴空。”參見“ 澹澹 ”。2.觸動。3.恬淡;淡泊。《莊子‧知北游》:“澹而靜乎!漠而清乎!”《新唐書‧韋述傳》:“ 述 典掌圖書,餘四十年,任史官二十年,澹榮利,為人純厚長者,當世宗之。” 清 張遠 《題黃山山人墨竹》詩:“ 黃山山人 澹於菊,胸有千竿萬竿竹。”4.安定;安靜。《老子》:“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淮南子‧俶真訓》:“蜂蠆螫指而神不能澹。” 高誘 注:“澹,定也。”5.淡薄;不濃厚。《呂氏春秋‧本味》:“辛而不烈,澹而不薄。” 宋 王安石 《送和甫至龍安暮歸》詩:“隱隱西南月一鉤,春風落日澹如秋。” 清 龔自珍 《幽人》詩:“幽人媚清曉,落月澹林光。”6.減輕,消除。《清史稿‧施世綸傳》:“﹝ 康熙 ﹞六十年春,得雨,災漸澹。”參見“ 澹災 ”。7.喻文風質樸。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時序》:“於是 正始 餘風,篇體輕澹。” 宋 姜夔 《詩說》:“ 陶淵明 天資既高,趣旨又遠,故其詩散而莊,澹而腴,斷不容作 邯鄲 步也。”8.見“ 澹沱 ”、“ 澹瀩 ”。9.古水名。在今 湖南 常德 、 漢壽 一帶,東流入 沅江 。又名 漸水 。參閱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沅水》。10.古水名。在今 湖南省 安鄉縣 東,經縣北,又東流注入 澧水 。古又名 誕河 ,或以為是 後河 , 明 弘治 中湮塞。參閱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澧水》。 澹2 〔shn ㄕㄢˋ〕 〔《集韻》時豔切,去豔,禪。〕 通“ 贍1 ”。 滿足;供給。《荀子‧王制》:“物不能澹則必爭。”《戰國策‧魏策三》:“國有事,未澹下兵也,今以兵從。”《漢書‧食貨志上》:“﹝ 秦 ﹞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政,猶未足以澹其欲也。” 顏師古 注:“澹,古贍字也。贍,給也。”《新唐書‧王重榮傳》:“ 重榮 不許,奏言:‘故事,歲輸鹽三千乘于有司,則斥所餘以澹軍。’” 澹3 〔dn ㄉㄢ〕 〔《集韻》都甘切,平談,端。〕 見“ 澹3林 ”。 澹4 〔tn ㄊㄢˊ〕 〔《廣韻》徒甘切,平談,定。〕 1.姓。 明 有 澹文昇 。見《萬姓統譜‧覃韻》。2.見“ 澹4臺 ”。 胎息本無訣。真按:摘要 真按:不在末技-翁方綱的創作方法論宗旨 真按:翁方綱以禪論詩
先生初不飲,言飲蓋其偶。真按:蘇軾與酒 真按:翁方綱對酒的看法 後來縱筆為,詩必系以酒。真按:翁方綱對酒與詩的看法 對客喧壺觴,自名豈升斗。真一特假辭,真按:翁方綱論蘇軾的創作方法 真按:翁方綱的創作方法論 和陶亦何有。真按:蘇軾與陶潛 真按:翁方綱對蘇軾的理解 昔聖酒無量,曾涉詩教否。真按:翁方綱對酒與詩的看法 太白酒中仙,彼自出塵垢。真按:翁方綱對李白的詩史定位 一以瓣香參,何必持螯手。相與觀其深,慎之論尚友。真按:翁方綱對李白詩的解讀 真按:不在皮相-謂能參其瓣香處,何必在持鰲手.乃必持其鰲以為手者,亦逐末技矣.與其模擬為入髓者,其去幾何?
蘇陸較香山,真按:翁方綱對蘇軾.陸游.白居易詩的評比 似近實不同。蘇則函眾有,真按:翁方綱對蘇詩的解讀-既函眾有則高下尊卑潔汙莊諧無一不涉,亦無一不辦矣! 又不侔放翁。無如李何輩,偽體欺盲聾。真按:翁方綱對模擬的批判 真按:翁方綱對明七子的批評 真按:翁方綱對李夢陽的批評 真按:翁方綱對李夢陽.何景明的批評 翻借蘇為藥,欲效針砭功。誰將珠玉韞,誤等薑桂充。真按:國:薑桂 注音一式 ㄐ|ㄤ ㄍㄨㄟˋ 生薑與肉桂,性皆辛辣,為主要的調味品。禮記˙檀弓上:「食肉飲酒,必有草木之滋焉,以為薑桂之謂也。」後比喻人剛強不移的性情。宋史˙卷三八一˙晏敦復傳:「況吾薑桂之性,到老愈辣。」 詞:【薑桂】生薑和肉桂。 漢 劉向 《新序‧雜事五》:“夫薑桂因地而生,不因地而辛。”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事類》:“夫薑桂同地,辛在本性。”後常以“薑桂”比喻人的本性剛直。《宋史‧晏敦復傳》:“吾終不為身計誤國家,況吾薑桂之性,到老愈辣。”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六:“後以給事中轉 建昌道 ,忤總督,直揭部科,可謂薑桂之性,至老不移。” 清 鈕琇 《觚賸‧惠士陳言》:“或者恐逆鱗之禍烈,而公則魚水之契方深;或者疑晚歲之氣衰,而公則薑桂之性未泯。” 真按:翁方綱對模擬的批判 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善學者 真按:翁方綱的形意論/形神論 真按:翁方綱的作詩方法論-不恃才分恃學力-下學上達 嗤爾白蘇齋,真按:袁宗道-應即此人 偏嗜非由衷。真按:翁方綱對公安派的批評 真按:翁方綱對袁宗道的批評 渾淪元氣出,廣大教化中。真按:白居易 真按:翁方綱的創作方法論-天成非人為 真按:翁方綱對白居易詩的評價 試以白集擬,然否杜法通。真按:翁方綱論白居易詩與杜甫詩的關係 且漫杭湖上,柳隄飛玉虹。真按:翁方綱詩的特色-末綴景致
299
讀元遺山詩四首真按:真按:翁方綱與元好問 真按:翁方綱論元好問詩與陸游詩的關係 真按:翁方綱論陸游詩與蘇軾詩的關係 真按:翁方綱論元好問詩與蘇軾詩的關係 翁方綱讀元好問詩
秀骨出天然,非可學而至。真按:翁方綱所以刪訂黃景仁詩的原因--不要借酒澆愁,更不要藉詩消愁 真按:不可學的/學不了的 真按:翁方綱的學詩理論 真按:翁方綱的學習理論 真按:翁方綱的作詩方法論-不恃才分恃學力-下學上達 真按:翁方綱的學詩方法論 驚心動魄語,抑豈堪屢試。今人惑津梁,惟思騁奇異。真按:摘要 又怯昌谷囊,真按:李賀 難憑儉腹致。真按:國:儉 部首 人 部首外筆畫 13 總筆畫 15 注音一式 ㄐ|ㄢˇ 1. 節省、樸實。如:「節儉」、「勤儉」。論語˙八佾:「禮,與其奢也,寧儉。」 2.謙和有節制的。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公子廣而儉,文而有禮。」禮記˙樂記:「恭儉而好禮者,宜歌。」 3.收成不好的。後漢書˙卷六十九˙竇武傳:「是時羌蠻寇難,歲儉民饑。」 4.匱乏、不足。南史˙卷二十˙謝弘微傳:「弘微家素貧儉。」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銘箴:「李尤積篇,義儉辭碎。」 (又音)ㄐ|ㄢˋ jin(05828) 儉 部首 人 部首外筆畫 13 總筆畫 15 注音一式 (又音)ㄐ|ㄢˋ 之又音。 ㄐ|ㄢˇ jin(05784) 詞:儉1 〔jin ㄐ〡ㄢˇ〕 〔《廣韻》巨險切,上琰,群。〕 “ 險2 ”的被通假字。 1.約束;限制;節制。《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晉 公子廣而儉,文而有禮。” 杜預 注:“志廣而體儉。”《孟子‧告子下》:“ 周公 之封於 魯 ,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而儉於百里。”《群書治要》卷四五引 漢 仲長統 《昌言》:“情無所止,禮為之儉;欲無所齊,法為之防。”2.節儉,節省。《易‧小過》:“君子以行過乎恭,喪過乎哀,用過乎儉。” 唐 韓愈 《唐故朝散大夫越州刺史薛公墓志銘》:“儉出薄入,以致和富。” 宋 蘇軾 《謝除兩職守禮部尚書表》:“儉者,謂約己費省,不傷民財。” 毛澤東 《農業合作化的一場辯論和當前的階級鬥爭》:“我們的國家一要勤,二要儉,不要懶,不要豪華。”3.薄;少。《孟子‧公孫丑下》:“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 孫奭 疏:“不以天下所得用者儉薄其親也。”《淮南子‧道應訓》:“多聞博辯,守之以儉。” 王念孫 《讀書雜志‧淮南十二》“險陋”:“《廣雅》‘儉,少也’,正與‘多聞博辯’相對。”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銘箴》:“ 李尤 積篇,義儉辭碎。”《遼史‧文學傳上‧蕭韓家奴》:“盜賊多寡,皆由衣食豐儉,徭役重輕耳。”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