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Monday, April 20, 2009
4.以物觸地;把一物猛地下放而碰撞另一物。《官場現形記》第十二回:“一個回身,把船頭頓了兩頓。” 老舍 《茶館》第二幕:“﹝ 唐鐵嘴 ﹞:你看,哈德門煙是又長又松,(掏出煙來表演)一頓就空出一大塊,正好放‘白面兒’。”參見“ 頓戟 ”。5.叩擊;敲打。 晉 王嘉 《拾遺記‧魏》:“時 南越 獻白象子在帝前, 彰 ( 曹彰 )手頓其鼻,象伏不動。” 孔厥 袁靜 《新兒女英雄傳》第二回:“表嫂說:‘嗨,頭上頓了個窟窿,直流血。’”6.頓仆;跌倒。 漢 陸賈 《新語‧資質》:“仆於嵬崔之山,頓於窅冥之溪。”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蕩水》:“軍人競就殺舉輦者,乘輿頓地,帝傷三矢,百僚奔散。”《資治通鑒‧梁武帝天監十二年》:“ 約 懼,不覺上起,猶坐如初;及還,未至床而憑空,頓於戶下,因病。” 胡三省 注:“踣而首先至地為頓。”7.從高處往下行。 南朝 宋 謝靈運 《過始寧墅》詩:“山行窮登頓,水涉盡洄沿。”8.毀壞;敗落。《國語‧周語上》:“其無及廢先王之訓而王幾頓乎?” 韋昭 注:“頓,敗也。” 漢 王充 《論衡‧幸偶》:“ 魯 城門久朽欲頓, 孔子 過之,趨而疾行。” 清 黃宗羲 《子劉子行狀》:“不恃人而恃器,國威所以愈頓也。”9.疲勞,乏力。《左傳‧昭公元年》:“師徒不頓,國家不罷。” 楊伯峻 注:“頓,疲弊也,挫傷也。” 唐 元稹 《望雲騅馬歌序》:“ 德宗皇帝 以八馬幸 蜀 ,七馬道斃,唯望雲騅往來不頓。” 宋 陳師道 《擬御試武舉策》:“兵久則頓,役久則怠。” 清 趙執信 《海鷗小譜‧柳梢青》:“無計枝梧,病身陡頓,春夢模糊。”10.撤除;捨棄。《文選‧曹植〈七啟〉》:“於是駴鍾鳴鼓,收旌弛旆,頓綱縱網,罷獠回邁。” 李善 注:“頓,猶捨也。”《晉書‧陸機傳》:“故強 晉 收其請隧之圖,暴 楚 頓其觀鼎之志。”11.排遣,消除。 宋 楊萬里 《和昌英叔久雨》:“更好風墮清句,不知何地頓閑愁!” 宋 史達祖 《留春令‧詠梅花》詞:“一涓春水點黃昏,便沒頓相思處。” 宋 陳允平 《唐多令》詞:“欲頓閑愁無頓處,都著在兩眉峰。”12.抖動;振動。 晉 陸機 《應嘉賦》:“仰群軌以遙企,頓駿羽以婆娑。” 唐 韓愈 《上張僕射第二書》:“凡五藏之繫絡甚微,坐立必懸垂於胸臆之間,而以之顛頓馳騁,嗚呼,其危哉!” 茅盾 《林家鋪子》三:“每逢賣得了一塊錢,看見顧客欣然挾紙包而去, 林先生 就忍不住心裏一頓,在他心裏的算盤上就加添了五分洋錢的血本的虧折。”13.整頓;頓而使齊。《後漢書‧馬融傳》:“然後舉天網,頓八紘,揫歛九藪之動物,繯橐四野之飛征。”《文選‧陸機〈演連珠〉之七》:“臣聞頓網探淵,不能招龍;振綱羅雲,不必招鳳。” 李善 注:“頓,猶整也。” 清 顧炎武 《京闕篇》:“密切營三輔,恢張頓八紘。”14.掙;甩。 唐 杜甫 《述古》詩之一:“赤驥頓長纓,非無萬里姿。” 元 關漢卿 《金線池》第二摺:“大力鬼頓不開眉上鎖, 巨靈神 劈不斷腹中愁。”《兒女英雄傳》第十四回:“早聽見門裏看家的狗甕聲甕氣如惡豹一般,頓那鎖鏈子咬起來。”參見“ 頓纓 ”。15.停頓,停止。《文選‧傅毅〈舞賦〉》:“擊不致筴,蹈不頓趾。” 李善 注:“蹈鼓而足趾不頓,言輕且疾也。”《西游補》第十一回:“ 行者 看罷,便要進去。忽頓住了腳。” 康濯 《春種秋收‧故事》:“看上書是一頁一頁往下翻,寫上字是刷溜溜地——筆尖兒頓都不頓。”16.住宿;駐屯。《太平御覽》卷三引《淮南子》:“﹝日﹞經于 隅泉 ,是謂高舂;頓于 連爛石 ,是謂下舂。”《文選‧陸機〈于承明作與士龍〉詩》:“南歸憩 永安 ,北邁頓 承明 。” 李善 注:“頓,止舍也。”《新唐書‧韋待價傳》:“會其副 閻溫古 逗留,又天大寒, 待價 不善撫御,師人多死,餉道乏,乃旋師頓 高昌 。”17.留,逗留。亦謂較長時間的居留,滯留。 後蜀 顧敻 《袁氏傳》:“願郎君少頓內廳,當暫飾裝而出。”《四游記‧華光占清涼山》:“﹝ 華光 ﹞自思曰:‘只因 文殊 、 普賢 這兩個人,一個裝聾,一個作啞,將茶頓住我,纔趕不 龍瑞王 ,去到 靈山 。’”《官場現形記》第十二回:“我同他頓在一塊兒這許多年,還有什麼不知道的。”《中國現在記》第二回:“兄弟原先是在 雲南 頓過幾年,也是這裏老中堂的提拔。”18.宿食之所;館舍。《宋書‧鮮卑吐谷渾傳》:“於是擁馬西行,日移一頓,頓八十里。”《隋書‧煬帝紀下》:“每之一所,輒數道置頓,四海珍羞殊味,水陸必備焉。”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剛正》:“ 狄仁 傑為度支員外郎,車駕將幸 汾陽宮 , 仁傑 奉使先修官頓。”《資治通鑒‧晉安帝隆安元年》:“十二月,調兵悉集,戒嚴在頓,遣將軍 啟崙 南視形勢。” 胡三省 注:“頓者,次舍之所。”19.指宿食所需之物。 唐 元稹 《連昌宮詞》:“驅令供頓不敢藏,萬姓無聲淚潛墮。”《新唐書‧惠宣太子業傳》:“ 昭宗 出 莎城 ,獨 知柔 從,乘輿器用庖頓皆主之,大細畢給。”20.放置。《三國志‧魏志‧高句麗傳》:“女父母乃聽使就小屋中宿,傍頓錢帛,至生子已長大,乃將婦歸家。” 清 惲敬 《散季敦說》:“越二日,有健足負巨廂頓於地,啟之,則敦與 汪雲海 所作圖在焉。” 王少堂 《武松‧鬥殺西門慶》:“ 陳洪 坐下,手下人把酒肴食盒頓在屋裏。”21.昏亂。《淮南子‧要略》:“今學者無聖人之才,而不為詳說,則終身顛頓乎混溟之中,而不知覺寤乎昭明之術矣。”《廣雅‧釋詁》:“頓,亂也。” 王念孫 疏證:“《淮南子‧要略》云:‘終身顛頓乎混溟之中……’是頓為昏亂也。”22.佛教語。頓悟。《肇論疏》引 南朝 宋 竺道生 曰:“夫稱頓者,明理不可分,悟語照極。以不二之語,符不分之理,理智恚釋謂之頓悟。” 明 徐渭《翠鄉夢》第一齣:“有一輩使拳頭、喝神罵鬼,和那等盤踝膝閉眼低眉,說頓的,說漸的,似狂蜂爭二蜜,各逞兩下酸甜。”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七章第二節:“如果他作偈叫做頓悟的話,那也只能說由漸悟積而成頓,並非無端忽然能作偈。”參見“ 頓悟 ”。23.佛教語。頓教的省稱。 隋 慧遠 《維摩義記》卷一:“大教有二,一漸二頓。” 清 龔自珍 《重輯六妙門序》:“昔者大師判八教曰:藏、通、別、圓、頓、漸、秘密、不定。”參見“ 頓教 ”。24.書法和繪畫的技法之一。 清 方薰 《山靜居畫論》上:“鉤勒之法,一頓一挫一轉一折,而方圓橢角之勢、縱橫離合之法盡得之矣。” 祝嘉 《懸臂論》:“全力達到毫端,則一提一頓,一轉一折,一收一縮,都能力透紙背,所謂入木三分的了。”25.指句子中按語氣應稍稍停頓的地方。 清 馬建忠 《馬氏文通‧論句讀》:“凡句讀中,字面少長,而辭氣應少住者,曰‘頓’。頓者,所以便朗誦,於句讀之義無涉也。”26.指詩歌的音組。《詩刊》1978年第2期:“詩歌的節奏……從時間方面指聲音的長短,即音組(或稱‘頓’、‘音步’)的劃分。”27.頓時,立刻。 晉 陸機 《文賦》:“攬營魂以探賾,頓精爽於自求。” 宋 王讜 《唐語林‧容止》:“﹝ 唐玄宗 ﹞謂左右曰:‘朕每見 張九齡 ,精神頓生。’” 清 顧炎武 《賦得秋鷹》:“忽見晴皋鋪白草,頓令涼野動秋風。” 毛澤東 《蝶戀花‧答李淑一》詞:“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28.同時;一下子。 晉 張華 《博物志》卷十:“人以冷水自漬至膝,可頓啖數十枚瓜。”《百喻經‧愚人集牛乳喻》:“愚人亦爾,欲修布施,方言待我大有之時,然後頓施。”29.全;全部。《世說新語‧言語》“以簡應對之煩” 劉孝標 注引《高坐別傳》:“諸公與之言,皆因傳譯,然神領意得,頓在言前。”《南齊書‧武帝紀》:“頗不喜遊宴、雕綺之事,言常恨之,未能頓遣。”30.絕然。 宋 葉適 《華文閣待制知廬州錢公墓志銘》:“臣觀諸軍氣習,今昔頓殊。” 明 張居正 《壽封翁觀吾王年丈六十序》:“若是者,豈其勇怯彊弱頓殊哉。” 清 蒲松齡 《聊齋志异‧促織》:“俳徊四顧,見蟲伏壁上。審諦之,短小,黑赤色,頓非前物。”31.量詞。次數。一次稱一頓(用於飯食)。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任誕》:“聞卿祠,欲乞一頓食耳。”《敦煌變文集‧降魔變文》:“雖然不飽我一頓,且得噎飢。” 楊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章:“於是她笑,趕快給客人斟上水,一邊張羅這頓豐盛的晚餐,一邊聽他們談什麼話。”32.量詞。回數(用於動作)。 唐 白居易 《論姚文秀打殺妻狀》:“奉敕:‘ 姚文秀 殺妻,罪在十惡……其律縱有互文,在理終須果斷。宜依 白居易 狀,委所在決重杖一頓處死。’”《朱子語類》卷三三:“謂其餘人不善學固可罪。然夫子亦不叫來罵一頓,教便省悟,則夫子於門人,告之亦不忠矣。”《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六回:“說,我又想起他們的說話,不覺狂笑了一頓。” 梁斌 《播火記》十一:“一時,風聲、水聲、吶喊聲,響成一片,這頓架打了個翻天覆地,好不熱鬧。”33.通“ 鈍 ”。不鋒利。《晏子春秋‧問上六》:“先君能以人之長續其短,以人之厚補其薄,是以辭令窮遠而不逆,兵加于有罪而不頓。” 張純一 校注:“頓與鈍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莫邪為頓兮,鉛刀為銛。” 司馬貞 索隱:“頓,鈍也。”按,《漢書‧賈誼傳》作“鈍”。 梁啟超 《商會議》:“一矢易折,束百十矢,干將之鋒為頓焉。”34.謂使不鋒利。《明史‧陳奇瑜傳》:“今未頓一兵,未絕一弦,擒斬頭目百七十七人,及其黨千有奇。”35.通“ 扽 ”。《荀子‧勸學》:“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 楊倞 注:“頓,挈也。” 王念孫 《讀書雜志‧荀子一》:“ 楊 訓頓為挈,於古無據,且上文已有挈字,此不得復訓為挈……頓者,引也。言挈裘領者,詘五指而引之,則全裘之毛皆順也。《廣雅》曰:‘扽,引也。’ 曹憲 音頓。古無扽字,借頓為之。” 漢 桓寬 《鹽鐵論‧詔聖》:“今之治民者,若拙御馬,行則頓之,止則擊之。” 漢 班固 《西都賦》:“挾師豹,拖熊螭,頓犀犛,曳豪羆。”36.通“ 敦 ”。參見“ 頓頓 ”。37.通“ 逡 ”。 漢 王充 《論衡‧自紀》:“惑眾之書,賢者欣頌,愚者逃頓。” 清 朱駿聲 《說文通訓定聲‧屯部》:“頓﹝假借﹞又為逡。”38.用同“ 燉 ”。 元 關漢卿 《金線池》第一摺:“這紙湯瓶再不向紅罏頓,鐵煎盤再不使清油混。”《儒林外史》第五四回:“只好頓了人參湯慢慢給他喫,纔保全不得傷大事。”39.用同“ 躉 ”。《醒世姻緣傳》第五四回:“三日以後,只得又要改行往那官鹽店裏頓了鹽來用袋裝盛,背在肩上,串長街,過短巷,死聲啕氣,吆喝鹽哩。”40.古國名。在今 河南 商水 北。後為 陳 所迫南遷,在今 項城 西南。公元前496年滅於 楚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楚 成得臣 ﹞遂取 焦夷 ,城 頓 而還。” 杜預 注:“ 頓國 ,今 汝陰 南頓縣 。”41.姓。 漢 代有 頓子獻 。見《三國志‧魏志‧華佗傳》。 頓2 〔d ㄉㄨˊ〕 〔《廣韻》都困切,去慁,端。〕 見“ 冒2頓 ”。 異.
Posted by 孫守真 at 11:24 AM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