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國名。夏朝諸侯寒浞的封國。故址在今山東省濰縣境。 6.姓。如夏朝有諸侯寒浞,漢代有寒朗。 7.使受冷。孟子˙告子上:「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8.戰慄、害怕。如:「心寒」、「膽寒」。史記˙卷八十六˙刺客傳˙荊軻傳:「夫以秦王之暴而積怒於燕,足以寒心,又況聞樊將軍之所在乎?」 9.終止、停止。左傳˙哀公十二年:「今吾子曰必尋盟。若可尋也,亦可寒也。」杜預˙注:「寒,歇也。」 詞:寒1 〔hn ㄏㄢˊ〕 〔《廣韻》胡安切,平寒,匣。〕 1.冷。《書‧洪範》:“庶徵:曰雨,曰暘,曰燠,曰寒,曰風。曰時。五者來備,各以其敘,庶草蕃廡。一極備,凶;一極無,凶。”《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唐 韓愈 《琴操‧履霜操》詩:“兒寒何衣?兒飢何食?” 王蒙 《布禮》:“他的下身,禦寒的只有一條已掉光了絨毛,‘趕’成了一個個小疙瘩的絨褲。”2.指寒冷的季節。《易‧繫辭下》:“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成歲焉。”3.使寒冷。《孟子‧告子上》:“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唐 韓愈 《送窮文》:“凡此五鬼,為吾五患,飢我寒我,興訛造訕。”4.冷卻下來。特指終止盟約。《左傳‧哀公十二年》:“寡君以為苟有盟焉,弗可改也已。若猶可改,日盟何益?今吾子曰‘必尋盟’,若可尋也,亦可寒也。” 杜預 注:“寒,歇也。” 宋 王明清 《揮麈後錄》卷十一:“遂寒前盟。” 明 高啟 《游天平山記》:“予與同志之友以登高之盟不可寒也。”5.對人冷淡;薄情。《左傳‧閔公二年》:“ 羊舌大夫 曰:‘不可。違命不孝,棄事不忠。雖知其寒,惡不可取。子其死之!’” 杜預 注:“寒,薄也。”6.貧閑;低微。《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須賈 曰:‘今 叔 何事?’ 范雎 曰:‘臣為人庸賃。’ 須賈 意哀之,留與坐飲食,曰:‘ 范叔 一寒如此哉!’乃取其一綈袍以賜之。” 唐 柳宗元 《宋清傳》:“吾觀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棄,鮮有能類 清 之為者。”《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待詔道:‘老拙家寒,那討錢來嫁人?將來也只是獻與官員府第。’” 張通典 《秋柳用漁洋韻》:“ 亞夫 功大營難問, 蘇小 門寒夢亦稀。”7.冷清。 清 納蘭性德 《浣溪紗‧大覺寺》詞:“燕壘空梁畫壁寒,諸天花雨散幽關,篆香清梵有無間。”參見“ 寒廳 ”。8.聲音凄涼。參見“ 寒吟 ”、“ 寒聲 ”。9.害怕,畏懼。《五朝名臣言行錄‧參政范文正公》:“軍中有一 韓 ,西賊聞之心骨寒;軍中有一 范 ,西賊聞之驚破膽。” 柔石 《為奴隸的母親》:“貓頭鷹在耳朵邊不住地囀,我底心被它叫寒起來。”10.使害怕。 宋 劉過 《沁園春‧壽》詞:“況自昔軍中,膽能寒虜,而今胸次,氣欲吞胡。”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清方檔案‧武昌起義後清方動態》:“駐 漢 俄 總事於租界拿匪極為協助,用得先破匪策,以寒匪膽。”11.悲傷,悲苦。參見“ 寒心 ”、“ 寒燠 ”。12.凋謝;枯敗。 唐 薛能 《折楊柳》詩之九:“眾木猶寒獨早春,御溝橋畔曲江亭。” 元 張可久 《紅繡鞋‧春晚》曲:“花寒鸚鵡病,春去杜鵑愁。”13.河神。即司寒。《左傳‧昭公四年》:“祭 寒 而藏之。” 杜預 注:“享 司寒 。” 孔穎達 疏:“獻之於 寒 神。”《穆天子傳》卷一:“天子大服冕褘,帗帶,搢曶,夾佩,奉璧,南面立於 寒 下。” 郭璞 注:“受河宗也。”14.古代一種烹飪方法。 漢 桓寬 《鹽鐵論‧散不足》:“煎魚切肝,羊淹雞寒。” 馬非百 簡注:“雞寒,當是合雞身各部分而雜烹之,猶言雞雜膾。”按,其說不一,參閱 王利器 《鹽鐵論校注》。15.謙詞。參見“ 寒舍 ”、“ 寒家 ”。16.中醫指引起疾病的六淫之一。《素問‧至真要大論》:“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溼、燥、火,以之化之變也。”《醒世恒言‧劉小官雌雄兄弟》:“噯呀!想是他昨日受些寒了。這冷水怎麼喫得?” 清 李漁 《閑情偶寄‧頤養‧卻病》:“召疾使來者,我也,非醫也。我由寒得,則當使之併力去寒。” 曲波 《橋隆飆》十四:“貼上我的膏藥,舒筋活血,驅寒散熱,一帖保險就好。”參見“ 寒疾 ”。17.中醫亦以指藥性的一種。參見“ 寒溫 ”。18.通“ 韓 ”。參見“ 寒風 ”、“ 寒哀 ”。19.古國名。相傳為 夏 代 寒浞 的封國。在今 山東 濰坊市 一帶。《左傳‧襄公四年》:“ 寒浞 , 伯明氏 之讒子弟也。” 杜預 注:“ 寒 ,國。 北海 平壽縣 東有 寒亭 。”20.姓。 漢 有 寒朗 。見《後漢書》本傳。 異. 真按:此字可疑,然于義未礙,疑乃此字行草者. 楚帆手此稿,目光炯然,與遺墨精神焚香淡對,真按:原稿作"上林下灬". 真按:此字可疑.然于義無礙. 不偶然也。庚申十月四日,方綱又書。真按:此字可疑.然於義無礙. 注:見《文集》影印本第十三冊第3721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33_復初齋文稿(十七)\_003721.jpg
34
跋滄浪詩話(徐崑山評本)真按:原稿題「跋徐崐山所評滄浪詩話後」.
宋嚴儀卿《滄浪詩話》,真按:嚴羽 常熟馮定遠詆諆不遺餘力,殊不知儀卿在宋時特偶然拈出,無所庸其指瑕者,即如敖器之詩評,真按:敖陶孫 亦偶得其意而已,後有駁之者皆妄也。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平 真按:翁方綱的考證方法論-有所不為 真按:翁方綱對嚴羽《滄浪詩話》的批評 真按:翁方綱對馮班的批評 真按:馮班對嚴羽《滄浪詩話》的批評 真按:翁方綱的批評方法論 真按:始作俑者-翁此殆不主始作俑者也! 歸安丁進士小疋,真按:丁杰 嗜古如渴,偶得是書舊刻本,輒以眎予,真按:翁方綱與丁杰的文獻採訪 其中有補記及附評者。觀其印記是長白徐儀部,真按:此下有一字及右插一字被塗抹,天頭有「今上御名」眉注.蓋避諱故也.下文云壬寅,乃乾隆47年.(1782年),則此當與弘暦有關也.然略見原殘畫亦不似二字.倒是右插之字有似"琰"者(仁宗諱)豈此稿乃再謄抄者故也? 字崑山,乾隆初尚在。方綱幼時與內子韓宜人說詩,真按:翁方綱夫妻之情 真按:翁方綱之妻 每取儀部所選《七律名雋錄》一編吟諷之,真按:隽 蓋其學近宗新城,真按:國:宗 部首 部首外筆畫 5 總筆畫 8 注音一式 ㄗㄨㄥ 1. 祖廟。左傳˙成公三年:「首其請於寡君而以戮於宗。」 2.祖先。如:「列祖列宗」、「祖宗」。 3.家族。左傳˙僖公五年:「晉吾宗也,豈害我哉?」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規箴:「卿一宗在朝有幾人?」 4.根本、主旨。國語˙晉語四:「禮賓矜窮,禮之宗也。」老子˙第四章:「淵兮似萬物之宗。」 5.派別。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辨:「禪家者流,乘有大小,宗有南北,道有邪正。」 6.古代諸侯朝見天子的禮節。周禮˙春官˙大宗伯:「春見曰朝,夏見曰宗。」 7.量詞。計算交易或事物數量的單位。如:「一宗買賣」、「數宗公文」。儒林外史˙第四十七回:「方六老爺拿手一宗一宗的指著說與他聽。」 8.姓。如宋代有宗澤。 9.尊崇、效法。詩經˙大雅˙公劉:「食之飲之,君之宗之。」後漢書˙卷十一˙劉盆子傳:「崇雖起勇力而為眾所宗,然不知書數。」 10.同姓的。如:「宗兄」、「宗弟」。 11.主要的。如:「宗旨」。 詞:宗1 〔zn ㄗㄨㄥ〕 〔《廣韻》作冬切,平冬,精。〕 1.祖廟。《書‧大禹謨》:“正月朔旦,受命於神宗。” 孔 傳:“神宗,文祖之宗廟。言神,尊之。”《左傳‧成公三年》:“若從君之惠而免之,以賜君之外臣 首 , 首 其請於寡君,而以戮於宗,亦死且不朽。”《孔子家語‧哀公問政》:“聖人因物之精,制為之極,明命鬼神,以為民之則。而猶以是為未足也,故築為宮室,設為宗祧,春秋祭祀,以別親疏。” 王肅 注:“宗,宗廟也。”2.祖先。《左傳‧哀公十四年》:“所不殺子者,有如 陳 宗。” 孔穎達 疏:“ 陳 宗,謂 陳 之先人。” 漢 焦贛 《易林‧比之乾》:“繼祖復宗,追明 成 康 。光照萬國,享世久長。” 漢 劉向 《列女傳‧周氏三母》:“ 文王 生而明聖, 大任 教之,以一而識百,卒為 周 宗。”3.宗族;同族。《易‧同人》:“同人于宗,吝道也。” 孔穎達 疏:“和同於人,在於宗族,不能弘闊,是鄙吝之道。”《左傳‧定公四年》:“滅宗廢祀,非孝也。” 漢 焦贛 《易林‧需之謙》:“喪寵溢尤,政傾家覆,我宗失國, 秦 滅 周 室。”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規箴》:“ 孫皓 問丞相 陸凱 曰:‘卿一宗在朝有幾人?’ 陸 曰:‘二相五侯,將軍十餘人。’ 皓 曰:‘盛哉!’” 唐 韓愈 《贈族侄》詩:“擊門者誰子?問言乃吾宗。” 清 惲敬 《與紉之論文書》:“ 紉之 吾宗足下: 敬 與 紉之 同出提舉公,蓋二十餘世矣。”4.指宗主。《書‧顧命》:“延入翼室,恤宅宗。” 孔 傳:“延之使居憂,為天下宗主。”《左傳‧哀公四年》:“ 士蔑 乃致 九州 之戎,將裂田以與 蠻子 而城之,且將為之卜, 蠻子 聽卜,遂執之,與其五大夫以畀 楚 師于 三戶 , 司馬 致邑立宗焉,以誘其民而盡俘以歸。” 杜預 注:“ 楚 復詐為 蠻子 作邑,立其宗主。”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