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3
跋蘭亭(山左吳氏藏本)真按:原稿題〈跋山左吳氏本〉
此內天聖丙寅一行,是蘇耆題。丙寅是仁宗初元之三年,真按:當是四年,此翁誤也. 米芾生于1051,而天聖4年丙寅為1026.果係廿五年也. 當在米未生之前廿五年也。真按:沈津識字誤-當作尚字!-尚在米未生之前廿五年也. 元祐戊辰米跋及崇寧壬午閏六月米跋,則皆元章題於所得蘇氏本後者。真按:米芾與蘭亭 真按:米芾收藏蘭亭集序的版本 紹興八年小米跋查氏摹本,真按:米友仁與蘭亭 此跋前尚多五行廿九字,而此山左吳氏刻本及海寧陳氏《渤海藏真》本則皆無之。真按:斷句之誤-紹興八年小米跋,查氏摹本此跋前尚多五行廿九字,而此山左吳氏刻本及海寧陳氏《渤海藏真》本則皆無之。 此帖董文敏質於陳氏時,真按:董其昌典當蘭亭 真按:董其昌典當 真按:董其昌與蘭亭 曾撤留二板,是以《渤海藏真》本內無“盛”至“盛”之三行三十五字,真按:撤三行本蘭亭的由來-董其昌典當蘭亭 真按:董其昌與蘭亭-撤三行 而此本有之。查聲山跋云,“劉孟倬屬余覓善手勒石,適尤子天錫從恒山來,真按:尤天錫的行程 真按:尤天錫-名俟考! 攜梁相國所刻褚摹《稧帖》,真按:梁清標 真按:梁清標與蘭亭 與此本無異。因鉤摹前缺,補以上石,遂為完璧”云云。查氏此石所跋三行,真按:原稿作補.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33_復初齋文稿(十七)\_003644.jpg 是從梁氏秋碧本來者,真按:標點符號不一-前作《秋碧》-尤君心眼固不囿於《秋碧》本. 真按:梁清標 而吳氏此三行則從潁上本來耳,且其通體全局之字,亦皆與潁上本相同,而與蘇太簡家所藏原本全石相同。真按:蘇易簡 據《陳香泉跋》,真按:陳奕禧與蘭亭 真按:標點不當-據陳香泉跋. 此董文敏質於陳氏,是唐摹真跡,真按:董其昌典當蘭亭 而何以筆法不同如此?是則另一本無疑者也。
注:見《文集》影印本第十三冊第3644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33_復初齋文稿(十七)\_003644.jpg
253
跋蘭亭(魚山藏本)真按:馮敏昌收藏蘭亭集序的版本
此本亦源出定武,但不知刻於何時何人?今坊賈目曰《絳帖》,又曰《秘閣續帖》,又曰《星鳳樓帖》者,胥是物也。然平心論之,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平 不特在東陽本上,抑并在國學本上,若直目為定武,以其高曾呼真孫子何不可者耶?魚山此本拓手亦尚不惡。真按:原稿作搨. 適南城門人張警堂假守以其先世所藏定武本千里郵致,真按:張銘的收藏 真按:張銘與蘭亭 求為題跋,乃取對之,真按:沈津識字誤-當作及也!-及取對之,則即此本耳. 則即此本耳。世間真偽有定評,竟有以此本為真定武寶藏以貽子孫者,因笑謂魚山當為子稱賀得定武矣。真按:翁方綱對定武本蘭亭真本的鑑定 真按:翁方綱對定武本蘭亭集序版本的評比 乙未除夕前二日書。
注:見《文集》影印本第一冊第187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142_復初齋文稿(二)\_000187.jpg
253
跋蘭亭(張警堂藏本)
此本源出定武,不知刻於何時何人。後來坊賈每以炫人,曰《星鳳樓》、曰《秘閣續帖》、曰《絳帖》者,皆即此本也。真按:翁方綱論定武本蘭亭的版本流傳史 真按:翁方綱論定武本蘭亭的版本 平心論之,實在東陽本、天師庵本諸刻之上。予嘗以真定武本對之,真按:翁方綱論定武本蘭亭原石 中如“管”、“敘”、“宙”、“品”數字,直與原本絲毫無異。世無定武,則此本不欲作第二本想矣。真按:翁方綱對定武本蘭亭集序版本的評比 關中本近亦模糊,真按:原稿作糢. 不若此拓手輕細為不失真也。真按:原稿作搨. 帖尾何、汪、王三公跋,則是偽作耳。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辨偽學
注:見《文集》影印本第一冊第188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142_復初齋文稿(二)\_000188.jpg
253
跋蘭亭(象喦藏本)真按:前即曾見有象巖本者!今錄嘗見文稿者如下「馮象岩家傳數世所稱定本蘭亭者,是即從上海潘氏祖石本重摹出,而中間●亦頗有能見筆鋒處」 ..\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34_復初齋文稿(十八)\_003928.jpg 真按:馮兆峋收藏蘭亭集序的版本 真按:馮兆峋與蘭亭
象喦郎中以所收君家涿鹿文敏公臨《蘭亭》卷見示,真按:馮兆峋 真按:馮銓與蘭亭 且界絲於其後餘紙,真按:疑有誤!-此字可疑.似丹字.○蓋無誤也.此界絲作動詞,謂在其後餘紙打上界絲,請翁臨摹也. 屬為臨定武本於後,真按:馮兆峋求翁方綱臨帖 真按:翁方綱臨帖的過程 方綱豈敢與前輩競長乎真按:真按:翁方綱的謙卑-例外-當仁不讓 翁方綱的治學態度-平 ?第因談及馮氏所刻快雪堂趙十三跋《蘭亭》則有不能嘿爾者。真按:原稿作尔. 真按:翁方綱對馮銓快雪堂法書的批判 《快雪》此刻是趙松雪跋於吳傳冊本後者,真按:吳說-冊當作朋.傳朋,一作傅朋.翁集作吳傅朋!無作傳朋者,疑翁此手誤也. 真按:沈津識字誤-愚就覺得其字與冊不似,尤於文義不類也.吳傳二字無可疑者,以之檢索迪志版四庫則得吳傳朋等,再以朋字檢索中文大辭典,果然係朋字,非冊字矣! 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34_復初齋文稿(十八)\_003863.jpg 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藏\2480_中文大辭典(四)\_001530.JPG 《快雪》此刻是趙松雪跋於吳傳朋本後者. 真按:吳說與蘭亭 前有五字已損,《蘭亭》真本是定武舊刻,長安薛氏所藏傳冊得自薛氏,真按:吳說-冊當作朋.傳朋,一作傅朋. 自跋其後。真按:斷句不當!-前有五字已損《蘭亭》真本,是定武舊刻,長安薛氏所藏,傳朋得自薛氏,自跋其後。 鮮于太常亦題云:真按:鮮于樞與蘭亭 “此薛紹彭家所拓者。真按:原稿又本字. 真按:國:者 部首 老 部首外筆畫 4 總筆畫 8 注音一式 ㄓㄜˇ 1. 人或事物的代稱。如:「記者」﹑「作者」。論語˙雍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楚辭˙屈原˙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2.指示形容詞。同「這」。多用於古詩詞中。宋˙晏幾道˙少年游˙離多最是詞:「細想從來,斷腸多處,不與者番同。」 3.用於句中,表示停頓。論語˙學而:「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4.用於句末,表示語氣結束。孟子˙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5.表比擬。相當於「的樣子」。史記˙卷八十六˙刺客傳˙荊軻傳:「已而相泣,旁若無人者。」 詞:者1 〔zh ㄓㄜˇ〕 〔《廣韻》章也切,上馬,章。〕 1.代詞。用在形容詞、動詞、動詞詞組或主謂詞組之後,組成“者”字結構,用以指代人、事、物。指代人。《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漢書‧賈誼傳》:“雖行不軌如 厲王 者,令不肯聽,召之安可致乎?” 隋 江總 《侍宴賦得起坐彈鳴琴》詩:“罕有知音者,空勞流水聲。” 毛澤東 《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他們是農民中極艱苦者,極易接受革命的宣傳。”2.代詞。用在形容詞、動詞、動詞詞組或主謂詞組之後,組成“者”字結構,用以指代人、事、物。指代事或物。《易‧繫辭上》:“負也者,小人之事也。”《論語‧子罕》:“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列子‧說符》:“人取可食者而食之,豈天本為人生之?” 宋 王禹偁 《黃州新建小竹樓記》:“ 黃岡 之地多竹,大者如椽。”3.代詞。用在數詞之後,指代上文所說的幾種人或幾件事物。《孟子‧梁惠王下》:“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三國志‧吳志‧周瑜傳》:“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而 操 皆冒行之。” 毛澤東 《徵詢對農業十七條的意見》:“這二者那一種有利些,請加研究。”4.代詞。指示代詞。相當於“這”。《敦煌曲子詞‧望江南》:“我是 曲江 臨池柳,者人折了那人攀,恩愛一時間。” 宋 辛棄疾 《醜奴兒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體》詞:“只消山水光中,無事過者一夏。”《三國志平話》卷上:“臣奉 玉皇 敕,交陛下受者六般大禮。”5.助詞。用在表時間的名詞後面,表示停頓。《禮記‧檀弓下》:“昔者,吾舅死於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商君書‧君臣》:“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時,民亂而不治。”《史記‧孔子世家》:“今者久留 陳 蔡 之間,諸大夫所設行者非 仲尼 之意。” 漢 桓寬 《鹽鐵論‧晁錯》:“日者, 淮南 、 衡山 修文學,招四方游士; 山 東儒 墨 咸聚於 江 淮 之間,講議集論,著書數十篇。”6.助詞。作為定語後置的標志。《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我固知 齊 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後漢書‧孔融傳論》:“昔諫大夫 鄭昌 有言:‘山有猛獸者,藜藿為之不採。’” 唐 韓愈 《雜說》之四:“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7.助詞。用於名詞之後,標明語音上的停頓,並引出下文,常表示判斷。《禮記‧中庸》:“仁者,天下之表也;義者,天下之制也。”《史記‧陳涉世家》:“ 陳涉 者, 陽城 人也,字 涉 。”《列子‧湯問》:“ 北山 愚公 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唐 柳宗元 《捕蛇者說》:“有 蔣氏 者,專其利三世矣。”8.助詞。用在句末,表示疑問。《論語‧先進》:“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史記‧孟嘗君列傳》:“ 孟嘗君 憂之,問左右:‘何人可使收債於 薛 者?’” 漢 王充 《論衡‧福虛》:“如在戶,則宜高其戶耳,誰而及之者?”9.助詞。用在句末,表示擬度。《論語‧鄉黨》:“ 孔子 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漢書‧石奮傳》:“ 建 奏事於上前,即有可言,屏人乃言極切;至廷見,如不能言者。” 唐 柳宗元 《捕蛇者說》:“言之,貌若甚戚者。”10.助詞。用在句末,表示命令、曉示或祈使語氣。 唐 陸贄 《收河中後請罷兵狀》:“令 欽漵 奏來者。”《宣和遺事》前集:“官人,你坐麼,我說與你,休心困者!” 元 李直夫 《虎頭牌》第一摺:“叔叔去取行李,路上小心在意者!”《西游記》第五二回:“ 行者 叫道:‘潑魔出來!與 老孫 打者!’”按,“者”字此种用法起于何時,尚待詳考;其顯見載籍者,始于 唐 代。參閱 呂叔湘 《釋〈景德傳燈錄〉中在、著二助詞》。11.助 詞。用於複合句前一分句,表示因果關係。《孫子‧虛實》:“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戰國策‧齊策一》:“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 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聖君治國累世而不見 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毛澤東 《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的講話》結論五:“所以要為召開‘八大’而鬥爭者,就是要把缺點、錯誤改正。”12.助詞。用於複合句前一分句,表示假設關係。《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公子曰:‘所不與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韓非子‧孤憤》:“使其主有大失於上,臣有大罪於下,索國之不亡者,不可得也。”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