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Wednesday, December 10, 2008

121

跋九成宮醴泉銘

  率更正書《皇甫》、《虞恭》,皆前半毅力,入後漸歸輕斂,雖以《化度》淳古無上之品,亦後半斂於前半,此其自成筆格,終身如一者也。惟《醴泉銘》,前半遒勁,後半寬和,與諸碑之前舒後斂者不同,豈以奉勅之書,為表瑞而作,抑以字勢稍大,故不歸斂而歸舒歟?要之合其結體真按:翁方綱的書學批評術語 真按:摘要 權其章法真按:翁方綱的書學批評術語 真按:摘要 是率更平生特出匠意之真按:疑有誤!-疑乃作之異體(亻兦)漫漶誤識也. ○按文海本文集925頁,此字乃搆字也.「是率更平生特出匠意之搆」.則應係字有破損漫滅故也. 千門萬戶,規矩方圓之至者矣。真按:翁方綱論歐陽詢的書法 真按:翁方綱論歐陽詢書法的寫法 斯所以范圍諸家,真按:簡化字之餘孽-應係範圍之訛! 程式百代也真按:標點不當-當作。號! 善學歐書者,終以師其淳古為第一義真按:摘要 真按:翁方綱的書法審美觀-真意古淡純乎天 真按:標點不當-當作;號! 而善學《醴泉》者,正不可不知此義耳。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善學者 真按:翁方綱的書法教學-歐陽詢書

  注:見《文集》石印本第二十二卷第10頁。

121

跋九成宮醴泉銘

  《醴泉銘》宋拓本,予所見十餘本矣,真按:翁方綱過眼錄-經眼錄 真按:翁方綱所見九成宮醴泉銘的版本 真按:翁方綱與九成宮醴泉銘 蔣春農、吳蘇泉所藏舊本皆在邗上,真按:吳紹燦與九成宮醴泉銘 真按:吳紹澯-一作吳紹燦.以蘇泉推,當作澯也! 伯敦編修亦於邗江得此本,真按:秦恩復 正與彼二本是相頡頏,又皆來吾几上題識,信墨緣耶?真按:翁方綱的金石採訪學-秦恩復 真按:秦恩復與九成宮醴泉銘 春農本去年歸伊墨卿,予為之續跋,而蘇泉本今不知落誰手。伯敦此本,益當什襲珍之。真按:翁方綱的典藏學 真按:翁方綱的碑帖目錄學與典藏學

  是碑承山陰之楷則,元常之隸法,真按:原作異體. 真按:翁方綱論歐陽詢的書法的淵源-鍾繇 真按:翁方綱的書學-楷書與隸書-漢隸印證唐楷 真按:翁方綱論歐陽詢的書法的淵源-王羲之 而實以劉仲瑤之楷隸為之息壤,真按:劉珉-應即此人.前愚讀時常見! 真按:瑶 真按:歐陽詢書法的淵源-劉珉 真按:翁方綱論歐陽詢的書法的淵源-劉珉 若弟以秀朗目之者,真按:翁方綱對王澍書學的批評-參見前. 猶未盡耳。嘉慶丁卯正月廿日。

  注:見《文集》影印本第十四冊第4137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34_復初齋文稿(十九)\_004137.jpg

121

跋九成宮醴泉銘

  宋拓《醴泉銘》,予見十餘本矣,真按:翁方綱所見九成宮醴泉銘的版本 皆此同時拓者,連款約百四十許字。幼海學兄寶藏此帖,真按:王志瀜 以予同志,輒承見示。真按:王志瀜的收藏 真按:王志瀜與九成宮醴泉銘 真按:翁方綱與王志瀜 予亦年來審定《化度》、《虞恭》二碑全圖,備見率更暮年合魏、晉之師承,軼三公之楷隸,而劉有定《衍極》注,直以《蘭亭》衷諸篆法。此銘正當其沉頓遒古,真按:原稿作翫. 而勿僅目為敷腴朗暢,知其方勁皆其圓神,斯為《醴泉》膏液耳。真按:翁方綱的書法審美觀-真意古淡純乎天 真按:翁方綱的書法審美觀-淵穆 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賞鑑學方法論 真按:翁方綱對九成宮醴泉銘版本的賞鑑 真按:摘要 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賞鑑學教學

  注:見《文集》影印本第十五冊第4262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35_復初齋文稿(二十)\_004262.jpg

121

跋九成宮醴泉銘

  《醴泉銘》宋拓,予見廿餘本矣,今年春借丹徒蔣氏本,真按:蔣宗海與九成宮醴泉銘 以予所藏王長垣本及江秋史留贈本互對,真按:江德量送翁方綱東西 而此本適來四本真按:疑有誤!-""字疑有誤. 皆宋時精拓,誠快事也。而此本又是宋時原裝,四邊皆宋紙,面葉用宋剋絲真按:國無.詞無. 尤為可寶。且此四本中,蔣本、秋史本尚皆有一二補描處,而長垣本及此本則皆舊冊,毫髮無飾者。長垣本有自押名印,此本有王孟津題簽,真按:王鐸與九成宮醴泉銘 孟津是長垣親家,真按:王鵬沖與王鐸 此本簽云:“于姜先生家藏。”崇雅真按:簡化字之礙讀也!-疑指亦猶前誤轉也!○文海本文集即作党! 真按:党崇雅 字 于姜,寶鷄人,明天啟乙丑進士,入本朝為國史院大學士,帖尾陳寶黨氏印是也。于姜告歸在順治十三年,卒於康熙三年,而孟津為王長垣題《華嶽碑》,在順治六 年,是長垣本與黨氏本皆國初同時鑒藏,今復得於吾齋同几展對,墨光映發,古香襲人,信與率更結翰墨之緣非淺也,是惡可以不記。真按:翁方綱創作的原則 真按:翁方綱創作的動機 嘉慶四年歲在己未春,三月八日,北平翁方綱。

  注:上海圖書館藏宋拓本。又見《文集》石印本第二十二卷第11頁。

122

跋九成宮醴泉銘

  是本舊稱唐拓,以視無錫秦氏摹刻本泐蝕字皆存,何啻十倍過之,即以作真跡觀可矣。真按:翁方綱對九成宮醴泉銘版本的鑑定 真按:翁方綱對九成宮醴泉銘版本的品騭 嘉慶十四年春三月朔,北平翁方綱記。

  注:此跋見有正書局印珂羅版。

122

跋九成宮醴泉銘

  此自是宋拓本,退谷先生猶致然疑耶?當以義門跋為定論。真按:何焯與九成宮醴泉銘 真按:翁方綱對孫承澤書學的批評 真按:孫承澤與九成宮醴泉銘

  王虛舟嘗言:“學歐當知其跌蕩。”汪退谷此跋又云:真按:王澍論歐陽詢書法 真按:汪士鋐與九成宮醴泉銘 “取其生動,是皆固然,真按:標點可議者-當作。號! 然吾則謂學歐當師其渾厚耳。真按:翁方綱對歐陽詢書法的評價 真按:摘要 真按:翁方綱的書法審美觀-淵穆 渾厚之至,遂臻平淡,則山陰堂室,一以貫之。”此義吾每不於《化度》拈出,真按:標點有誤!-「“取其生動,」此句當乃汪語,作「“取其生動。”」為是。餘下則皆翁語也。○愚擬稿曰: 「“ 取其生動,」此句當乃汪語,作「“取其生動。”」為是。餘下則皆翁語也。若以沈氏斷句,則「皆」字如何解也?既云皆,則謂王、汪之論「皆固然」也, 「然……」,於義方諧。若此皆乃汪語,則前只一王,何來「皆」云?此固未審文義而輕標者。又「是皆固然」以下,尤為翁所持論,于此篇前數篇皆可見證,如: 此銘正當玩其沉頓遒古,而勿僅目為敷腴朗暢,知其方勁皆其圓神,斯為《醴泉》膏液耳。(跋九成宮醴泉銘,121頁) 善學歐書者,終以師其淳古為第一義,而善學《醴泉》者,正不可不知此義耳。(跋九成宮醴泉銘,121頁) 學歐書者,當以其中圓渾之筆為性情,而以其方筆為形質,則得之矣。解此義者然後知率更所以直接內史,而《醴泉》所以上嗣《蘭亭》也。(跋九成宮醴泉銘(江秋史藏本),119頁) …… 所謂「渾厚」者,「淳古」者,「沉頓遒古」者,「圓渾」者……,其義一也。何故沈氏歸併得當,而於其論書宗旨,反未能相應貫通耶? 而轉就《醴泉》拈出者,善學者即此可悟矣。甲辰七月廿四日,北平翁方綱。

  據珂羅版抄。又見《文集》影印本第六冊第1575頁。真按:本書體例不一-前皆有注字,此無.下一篇又改作按了.

122

跋九成宮醴泉銘

  甲辰秋於陳觀樓宮允齋中得見此本,知為朗巖編修所藏者,嘆其濕墨淋灕中具有盎然之氣。真按:陳昌齊與邵玉清 真按:陳昌齊與九成宮醴泉銘 真按:邵玉清與九成宮醴泉銘 今日初頤園侍御以所收舊本來屬題,亦以濕墨濃拓,迅掃成之,蓋宋時有此一種拓法。昔見趙子固落水《蘭亭》亦如此。真按:趙孟堅 真按:翁方綱與落水蘭亭 真按:初彭齡與九成宮醴泉銘 真按:翁方綱的搨碑學-搨碑技術 真按:重出,重複,-前已有! 此本與何義門所謂甲申秘閣散軼九紙,真按:何焯與九成宮醴泉銘 又無錫秦氏所謂千金帖者皆同時所拓,頤園本韻勝過此,而拓稍在後云。辛亥六月廿二日,借來小齋審定,因識其後。方綱。

  按:此從攝影本所錄,冊頁中又有王澍、陳昌齊、周壽昌跋。

122

跋九成宮醴泉銘

  義門云所見《醴泉銘》宋拓者二十許,未斷者,蓋無一焉。銘中前上一字猶闕如也。虛舟云:“見《醴泉》宋本凡百數,未有不斷者。”今以方綱所見宋拓,亦數十本,若題目“醴”字、“愛一夫”“愛”字、“光前”“光”字,未有不斷缺者。真按:翁方綱對九成宮醴泉銘版本的鑑定 昨日於休寧汪少司農齋觀其先文端所藏《醴泉》宋本,真按:翁方綱交友資料-俟考-汪由敦後裔. 真按:汪承霈-疑乃此人. ○則此篇作于其為「戶部右侍郎管理錢法堂事務」時( 乾隆50-乾隆54 )也. 真按:汪由敦與九成宮醴泉銘 乃自首至尾無一筆不完具。“醴”字、“光”字神力備足,何必改作“”字,真按:没 真按:國:沒  部首 水 部首外筆畫 4 總筆畫 7 注音一式  ㄇㄛˋ 1. 沉入水中。如:「沉沒」。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自新:「處即刺殺虎,又入水擊蛟,蛟或浮或沒,行數十里,處與之俱。」 2.沉埋、掩覆。如:「積雪沒脛」、「水深沒膝」。唐˙白居易˙錢唐湖春行詩:「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纔能沒馬蹄。」 3.消失、隱而不見。如:「出沒」、「湮沒」、「泯沒」。文選˙蘇武˙詩四首之三:「參辰皆已沒,去去從此辭。」宋˙蘇軾˙澄邁驛通潮閣詩二首之二:「杳杳天低鶻沒處,青山一髮是中原。」 4.終了、結束。如:「沒世」。唐˙元稹˙鶯鶯傳:「則沒身之誓,其有終矣!」 5.扣收財物。如:「沒收」、「吞沒財物」。三國志˙卷四十七˙吳書˙吳主權傳:「淵果斬彌等,送其首于魏,沒其兵資。」 6.死。通「歿」。易經˙繫辭下:「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文選˙賈誼˙過秦論:「始皇既沒,餘威震于殊俗。」 ㄇㄟˊ mi(01114 沒  部首 水 部首外筆畫 4 總筆畫 7 注音一式  ㄇㄟˊ 1. 無。如:「沒緣」、「沒良心」。唐˙韋莊˙女冠子˙四月十七詞:「除卻天邊月,沒人知。」元˙鍾嗣成˙一枝花˙生居天地間套˙牧羊關曲:「胎中疾,沒藥醫。」 2.不如。如:「我沒你有錢」、「你沒我快」。 3.未。如:「沒來」、「沒說」。 ㄇㄛˋ m(01071 詞:沒1 m ㄇㄛˋ〕 1.沉沒;淹死。《荀子‧議兵》:“若赴水火,入焉焦沒耳!”《晉書‧劉毅傳》:“ 督眾軍進討,未至 夏口 ,遇風飄沒千餘人。”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下:“舶發之後,海路必養白鴿為信。舶沒,則鴿雖數千里亦能歸也。” 劉基 《郁離子‧賈人》:“賈人浮 呂梁 而下,舟薄于石又覆……遂沒。” 昭槤 《嘯亭雜錄‧平定回部本末》:“賊匪自內用水灌之,士卒盡沒。”2.潛游水中。《莊子‧大宗師》:“且汝夢為鳥而厲乎天,夢為魚而沒於淵。”《淮南子‧說山訓》:“夫游沒者,不求沐浴,已自足其中矣。” 南朝 劉義慶 《世說新語‧自新》:“蛟或浮或沒,行數十里。”《宋書‧王僧綽傳》:“ 淮南 云:‘以石投水, 之善沒取之。’” 袁宏道 《園亭紀略》:“ 董氏 乃破貲募善沒者取之。”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