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Thursday, December 18, 2008

121

何以謂未嘗好奇哉?然亦皆漢碑實有之,非洪氏自撰也。且如吳仲山戚伯著碑之類,漢人所賃石師既各不同,其間習俗沿承之同異莫能齊也。即以山巖屋壁之故書周禮六官、儀禮十七篇,雖杜、鄭諸儒已不能俾以畫一,況後人遠溯乎?真按:翁方綱的金石學 真按:翁方綱的經學 第就其流傳可信者守其常而勿驚其變,亦學者思之事耳。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關鍵字 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 惟漢碑泐蝕之餘,有不可盡以意斷定者,則守其常。真按:寕-不復一一出校!蓋亦諱字也. 真按:翁方綱的金石考辨學 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 而所謂廣異聞者,尤可懼也。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 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 即如劉氏此書以孔廟碑「恭」字下半為重圈筆,以鄭固碑「卋」字中間直畫誤與左邊橫畫相穿,此則漢隸所本無,而嗜異者誤會其石泐之勢以當之。諸如此類,則大不可也!而婁氏在南宋時方且沿劉氏此書以踵襲成書,真按:婁機 儼然命曰字原真按:漢隸字原「六月十六日,先生借朱筠藏宋槧《漢隸字原》來校,適丁杰以所著《校勘漢隸字原識語》一卷見示,乃採其足資考證者錄…」(沈津翁譜)○今諸家著錄,通作「漢隸字源」,無見原字者.

122

,即如褒斜谷揚淮表紀「」字是司■官名,真按:柰攵.異體字字典攵部九畫無錄也.疑乃教之異體. 未言篆之隸可通也,真按:此隸字與下二隸字字形略異!左上从上不从匕.左下同从示. 而必以隸皆通此乎?凡之演說多類此,真按:婁機 是則視洪氏續急就之所舉者其為嗜異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關鍵字-反對嗜異也! 豈不更甚乎?蓋隸者承篆而啟楷,不可以不也。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 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 真按:翁方綱的書學 婁氏之書每一字下省其某碑之名,止列一二之數。觀者第見其出漢隸,而更不詳檢其出某碑;即檢其首卷出某碑矣,而其原碑又未必皆能目見而檢尋之。於是但据所摹者命之曰漢隸,如此豈知吾所偶舉「恭」字、「」字之類真按:unicode字元,國無!待查!之異體. ?尚有不止此者,吾惡能遍勸學者每見一字必理其拓本而加詳之?亦惟可信者信之,稍有疑則闕之,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 即此一學隸書之事儼若與攷訂經傳敬慎之心同一兢兢焉勿馳勿貳也。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關鍵字 或亦為學之一端乎真按: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 翁方綱的經學方法論

123

123

  洪筠軒讀碑記序真按:洪頤煊

臨海洪筠軒以讀碑記八卷示予,真按:翁方綱與洪頤煊 讀之,歎其勤且博。近日錢詹事金石跋尾用意之密,真按:錢大昕 庶其匹矣!王司寇金石萃編雖廣摭,真按:王昶 而精密或不逮此也。吾嘗笑攷金石者動言可證經史真按:原二字小注于證其二字之右旁.此據其插入也. 其實證經者二十之一耳,證史則處處有之。記載搘拄何可勝原,惟當論其大者而已。真按:翁方綱的金石學-代表作 有如唐溫彥博,史言其褊急,好爭論是非,而碑特言宏量不與人爭,其相反乃若是。岑江陵固不應作諛墓文,真按:岑文本-應即此人.兩唐書均有傳. 此當表出之,以資論世者。金石文固不專以書論,真按:翁方綱的金石考辨學-書應指書法. 然若秦繹山碑,魏受禪表,實以備篆隸體耳。唐昇仙太子碑,以其陰銜名出薛、鍾二家書而存之,不則仆而毀之可也真按:翁方綱的金石學

124

。 若職官之除授,年月之前後,其實有關係者著之可也。其他偶有錯互不可枚舉,吾安能為此廢日損功耶?至如唐文宗大和,宜据石刻以正板本作太和之誤;遼道宗壽 昌,据石刻以正史作壽隆之訛。又如漢禮器碑,知闕里聖毋姓并官氏以證姓氏書宋泰山碑尊賢尚德下武緩刑以補大雅傳說。諸如此類則亟宜表出之耳。不然,豈有傳 注箋疏之不治而孜孜日從事於金石文者哉?真按:翁方綱的金石學與經學的關係 真按:翁方綱的金石學 真按:翁方綱的經學 近人輯錄金石文者多矣,未有若洪君之精密者,故於此略及之。

125

復初齋文集卷第三

 大興翁方綱撰   門人候官李彥章校刊真按:當作侯官!

  蘇詩補注序

趙東山有左傳補注,真按:趙汸-有春秋左氏傳補注 十卷 . 近時顧氏真按:顧炎武-左傳杜解補正 三卷 . 惠氏又皆有左傳補注,真按:惠棟-有春秋左傳補注 六卷 . 蓋「補」之為辭不嫌於複也。方綱幸得詳攷真按:施元之 二家蘇詩注本,真按:顧禧 始知海寧查氏所補者猶或有所未盡。真按:查慎行 聞前輩於山谷注、真按:黃庭堅 真按:任淵 半山注序葉殘字皆訪求珍錄,真按:王安石 真按:李壁-一作李璧,以中研院線上目為正! 蓋古人一字之遺,後來皆得据以考證,是以凡原注所有者,攟殘拾墜,錄之於篋久矣。真按:翁方綱的考證方法論 真按:翁方綱的考證學 歙縣曹吉士從方綱訂析蘇詩疑義,真按:翁方綱交友資料 日鈔一二條,遂成此帙。而方綱之管見,亦間附一二者,欲以益彰原注之美耳。

126

  刻黃詩全集序

乾隆壬寅冬,真按:乾隆47.1782年) 方綱校黃詩三集注上之。詔刊入聚珍板,於是數百年未合之足本廣布藝林矣。後四年,奉命視學江西,真按:翁方綱與江西鄉試-應係尚在四庫館也. 攜其草藳於篋,而寧州新刻本外集之後八卷,即舊本豫章先生外集之四卷也。又其別集與史季溫注者不同,而寧州新刻分體失其舊式,爰合寫為一本,附以黃子耕譜,通為五十六卷,時時與學官弟子論證其所以然。蓋自方綱年十九誦浙滸陳蘇庵輯漢書,真按:陳許廷-應即此人 輒奉先生「質厚為本」一語為問學職志,今將四十年,所與學侶敬申修辭立誠之訓者,真按:此朱友舟文有引用到.然侶、申二字訛作呂、身。○朱氏蓋又一翁公專家矣. 不外乎此。真按:翁方綱的學習歷程 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方法 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 書諸卷端以俟稍有解會處,欲略疏數語為之序。然每一念及,輒立咫焉汗襟也真按:真按:國無!待查!詞亦無!「《新書·淮難》 今淮南子,少壯聞父辱狀,是立咫泣洽衿,臥咫泣交項,腸至腰肘,如繆維耳,豈能須臾忘哉? Show complete text …」「今淮南子少壯,聞父辱狀,是立咫焉泣洽衿,臥咫泣交項。腸至腰肘如繆維耳,豈能須臾忘哉! 是而不如是,非人也。陛下制天下之命,而淮南王至如此極,其 …」(zh.wikisource.org/wiki/新書/卷四)真按:國:咫  部首 口 部首外筆畫 6 總筆畫 9 注音一式 ㄓˇ1. 古代的長度單位。周制八寸為一咫。說文解字:「咫,中婦人手長八寸,謂之咫,周尺也。」 2.距離很短、很近。呂氏春秋˙孝行覽˙孝行:「不虧其身,不損其形,可謂孝矣。君子無行咫步而忘之。」詞:咫1 zh ㄓˇ〕〔《廣韻》諸氏切,上紙,章。〕亦作“ 1 ”。1. 制八寸曰咫,合今市尺六寸二分二厘。《國語‧魯語下》:“有隼集于 陳侯 之庭而死,楛矢貫之,石砮,其長尺有咫。” 韋昭 注:“八寸曰咫。”《說文‧尺部》:“咫,中婦人手長八寸謂之咫, 尺也。”2.比喻近或短。《逸周書‧太子晉》:“視道如咫。” 孔晁 注:“咫喻近。”《新唐書‧西域傳上‧高昌》:“陛下終不得 高昌 圭粒咫帛助中國費,所謂散有用事無用。”3.連詞。用法與“則”相似。 賈誼 《新書‧連語》:“牆薄咫亟壞,繒薄咫亟裂,器薄咫亟毀,酒薄咫亟酸。”4.助詞。通“ ”。《國語‧晉語四》:“吾不能行也咫,聞則多矣。”《國語‧楚語上》:“是知天咫,安知民則?是言誕也。”○按此作則、只義皆可也. 真按:國:洽  部首 水 部首外筆畫 6 總筆畫 9 注音一式  ㄑ|ㄚˋ1. 浸潤、沾溼。說文解字:「洽,霑也。」晉˙王嘉˙拾遺記˙卷五:「帝彌思求,終不復見,涕泣洽席。」 2.深入。書經˙大禹謨:「好生之德,洽于民心。」 3.合、會合。詩經˙周頌˙載芟:「為酒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禮。」 4.和睦、協調。如:「融洽」。晉˙陶淵明˙答龐參軍詩:「歡心孔洽,棟宇惟鄰。」 5.商量、商談。如:「洽商」、「接洽」、「洽租」。 6.廣博、周遍。如:「博識洽聞」。後漢書˙卷二十七˙杜林傳:「林從竦受學,博洽多聞,時稱通儒。」(又音)ㄒ|ㄚˊ si(06891)詞:洽1 qi ㄑ〡ㄚˋ〕〔《廣韻》侯夾切,入洽,匣。〕“ 3 ”的被通假字。亦作“ 1 ”。1.浸潤;沾濕。《書‧大禹謨》:“好生之德,洽于民心。” 孔穎達 疏:“洽,謂沾漬優渥,洽於民心,言潤澤多也。” 李復言 《續幽怪錄‧木工蔡榮》:“母視 ,即汗洽矣。”2.符合。《詩‧周頌‧載芟》:“為酒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禮。” 鄭玄 箋:“洽,合也……以洽百禮,謂饗燕之屬。”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清方檔案‧清吏條陳》:“ 盛宣懷 任郵傳部尚書,議借洋債,收幹路為國有,所定條約章程不洽輿情。”3.通達。《管子‧國蓄》:“民予則喜,奪則怒,民情皆然。先王知其然,故見予之形,不見奪之理,故民愛可洽于上也。” 尹知章 注:“洽,通也。”《魏書‧邢巒傳》:“ 蕭淵藻 是裙屐少年,未洽治務。”4.周遍;廣博。《孟子‧公孫丑上》:“以 文王 之德,百年而後崩,猶未洽於天下。” 郭璞 《〈方言〉序》:“﹝《方言》﹞真洽見之奇書,不刊之碩記也。”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七:“當時諸將一心,戰守艱苦,威德洽而紀律嚴。”5.和諧;融洽。《詩‧大雅‧江漢》:“矢其文德,洽此四國。” 陶潛 《答龐參軍》詩:“歡心孔洽,棟宇惟鄰。” 司馬光 《乞令皇子伴讀官提舉皇子左右人札子》:“語言不洽,志意不通。” 魯迅 《兩地書‧致許廣平五八》:“ 南與 北人之感情頗不洽。”6.商量,交換意見。參見“ 洽商 ”、“ 洽談 ”。7.通“ ”。及,趕上。《商君書‧兵守》:“發梁撤屋,給從從之,不洽而熯之,使客無得以助攻備。” 俞樾 《古書疑義舉例‧上下文异字同義例》:“‘洽’亦當為‘給’,古字同聲而通用也。”洽2 h ㄏㄜˊ〕〔《集韻》葛合切,入合,見。〕古水名。一名 瀵水 ,現稱 金水河 。源出 陝西省 合陽縣 北部,東南流入 黃河 。《詩‧大雅‧大明》:“在 之陽,在 之涘。” 翁方綱之為人

127

127

  道園遺藳序真按:翁方綱與虞集

運使曾君既以愚所編次道園詩十卷鋟版於揚州,梧門學士復出所藏遺藳六卷寄曾君續鋟之。真按:翁方綱與法式善 予曰:是不可不詳說也。蓋予三十年前於史館手鈔補入前編者,即從是本得之,而其不欲盡鈔補者,非僅以爾時校勘無暇力也,真按:翁方綱在四庫全書館任職期間與其自修情況 真按:翁方綱在四庫全書館任職情形考 直謂不必盡鈔補耳。凡為古人編集外詩者,重其人也,真批:噫,先自亦有劉承幹為刊復初齋集外詩,是無愧于所學矣. 重其文也;而其文足為其人重者,又有不同焉。真按:翁方綱的文獻出版學 若山谷之詩既有前集矣,又有外集、別集;而外集、別集注本至今與前集並著。東坡之七集則又視今行之全帙為尤足珍矣

128

。 吾於道園集,每据門人李本序以辨正黃序自編之說,然當斡克莊徵全藳時,先生豈竟略不加意乎?虞勝伯之編遺藳蓋從其後追憶之,故遇殘篇賸草,皆所不忍遺,此 則後人用心之勤,抑與當時得失寸心之自知固微有間矣。以今覆讀是編而後知黃序謂先生自編者,特言之未詳耳,非失實也。蓋學古錄所未收,實皆先生所不欲存 者,故黃序以為先生自編耳。先生當日所棄去不欲存者,而今反以其後人勤錄之意而附存之,將以重其人歟?將以其文為其人重歟?真按:翁方綱的文獻學 真按:翁方綱的文獻出版學 試取遺藳之作與前編同讀之,直有判如出二手者。先生有神,寧勿顧之而心未愜歟?故必深味斯義而後可附存是編於全集之後真按:翁方綱的文獻出版學

129

;或鋟諸別帙以備考訂,其庶幾無害乎!嗟乎,真按:翁方綱的文獻出版學 詩至蘇黃而後難乎其為作者矣。若先生之詩醞釀六經、薈萃百氏,鎔精鍊液以成一家之言,善讀者深探而神會之猶恐不及,遑復多求哉?若放翁、誠齋洋洋灑灑,篇目動以千萬數,抑又當別論爾。真按:翁方綱的讀書方法 真按:翁方綱的讀詩方法 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方法

129

  陳白沙先生集真按:陳獻章

君子所以學者為己而已矣。渾之天地萬物皆為己也。為己則必無人己間,尚有纖芥累者。有明白沙陳先生之學則可謂為己而無累者矣,而人猶或謂其西南驛詩寓意於瓊山者何哉?真按:陳獻章與丘濬 真按:翁方綱與陳獻章 世傳瓊山之齮三原也,真按:丘濬與馬理-三原應即馬理. 坐吳禎、劉文泰輩耳,且說者以瓊山主會試發策之語度之,試問瓊山發策所指虛慕道學之士、為詭異之行以徼名干譽者,曾與先生奚涉乎

130

?彼蓋痛斥其時士習之不醇者,俾養學術而正文體也。即與三原尚無與,而況先生乎?真按:丘濬與馬理 三 原之去官在瓊山入閣之後;先生以成化十九年應召,在瓊山入閣之前,而瓊山之主會試在成化十一年乙未,其援此傅會者不辨而自明矣。先生入京不謁瓊山,蓋正在 以疾辭秩之時,而其祭瓊山文所云足不至公之門者,又特以自道其積慕未申之隱,而好事者又援斯文與「山雨不來」之句並案焉,其亦支而弗通矣。粵之先賢如二公 者,其學之醇實,心之光明磊落,亦可以無他議矣;而世尚有疑而議之若此者。甚矣,為己之學,人不識也真按:衆-不復一一出校.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