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Sunday, December 7, 2008

291

  在元代最重要的輯佚學家是元末的陶宗儀。

   宗儀,字九成,號南村,元末浙江台州黃巖人。寓華亭,著書授徒,不應辟舉。明初 嘗仕學官,永樂元年(一四○三)猶存,卒年不可確考。著有《草莽私乘》(一卷)、《書史會要》(九卷)、《補遺》(一卷)、《輟耕錄》(三十卷)等書。他 的事跡,見於《元史類編》(卷三十六)、《明史》(卷二八五)、《宋元學案補遺》(卷八十二)等書。昌彼得(瑞卿)教授所撰《說郛考》一書,於其生平考述 最為詳確。

   陶氏的輯佚成果,表現在其所編的《說郛》一書中。《說郛》原書一百卷,實際上是 一部叢書。「說」,指的是經史傳記、百家諸子之書,而以雜著筆記方面說部的書占多數;「郛」,《說文解字》說:「郭也,从邑,孚聲。」「郭」,今作 「廓」,就是古代城市外層的城牆。可見取名「說郛」者,意在蒐羅所有的說部著作,彙聚為一編,像是用一道高牆把書圍起來一樣。

   《說郛》一百卷的原本已佚,今行世的有兩個系統:一是民國八年(一九一九),京 師圖書館館長張宗祥,依據該館所藏的明抄《說郛》殘本,又借得涵芬樓及傅增湘所藏明代殘抄本四種,以及從書估購得的明抄本,共六種,互相參校而成,共一百 卷,收書七二五種,於民國十六年(一九二七)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印行。一是清順治三年(一六四六)兩浙督學李際期重刊本,共一二○卷,收書一千兩百餘種。

  陶氏在編輯如此巨帙的叢書時,為了使所收的圖書更多、更完備,一些不完整、殘缺的本子也收了進去,甚至一些佚書,陶氏則從各種類書中鉤稽釐定。昌彼得先生《說郛考》一書,談到陶氏《說郛》在輯佚方面的貢獻及影響,他說:

292

類 書者,割裂群書而分類編次,其體創於魏文《皇覽》,迄唐宋而盛行。輯佚者,採逸文於諸書,裒合為一,以復原書之舊,其例蓋源於北宋。……陶宗儀《說郛》 中,〈墨娥漫錄〉、〈讀子隨識〉、〈廣知〉、〈諸傳摘玄〉等篇所載,出於輯錄之書,多至九十餘種。……寖及清代,此體大興,以輯佚名家者輩出,如王謨、趙 在翰、張澍、嚴可均、茆泮株、馬國翰、黃奭等,或專精一類,或擴及四部,一鱗半爪,搜採逸文。淪亡古籍,吾人今日尚可得豹窺者,輯佚之功也。然溯其源,實 《說郛》有以啟之。

   朱明一代,輯佚之風漸盛,像顧元慶所輯編的《文房小說》,收錄唐宋傳奇、志怪小 說及雜著筆記計四十種,四十七卷,其中有不少是輯自類書的。又如嘉靖年間陸楫輯刊的《古今說海》,收錄古今野史外記、叢說脞語、叢書怪錄、虞初稗官之流, 共一百三十五種,一百四十二卷,分為「說選」、「說淵」、「說略」、「說纂」等四部。下又分「小錄家」、「偏記家」、「別傳家」、「雜記家」、「逸事 家」、「散錄家」、「雜纂家」等。其中像《吳保安傳》一卷(唐牛肅撰)、《杜子春傳》一卷(唐鄭還古撰)等,都是從類書《太平廣記》輯出的。

   在明代,最值得注意的是明末孫瑴所輯的《古微書》,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專科輯佚類 叢書。《古微書》所輯佚的全是緯書。目前所見的《古微書》共有三十六卷,內容包括:「尚書緯」,收書十八種,附一種;「春秋緯」,收書十五種;「易緯」, 收書十二種;「禮緯」,收書三種;「樂緯」,收書三種;「詩緯」,收書三種;「論語緯」,收書五種;「孝經緯」,收書七種;「河圖緯」,收書十八種;「洛 書緯」,收書七種

293

。《四庫全書總目》卷三十三〈經部‧五經總義類〉著錄此書,〈提要〉云:

明 孫瑴編,瑴字子雙,華容人。考劉向(按:當作歆)《七略》不著緯書,然民間私相傳 習,則自秦以來有之。……荀爽謂起自哀平,據其盛行之日言之耳。《隋志》著錄八十一篇,燔燒之後湮滅者多矣。至今僅有傳本者,朱彝尊《經義考》稱《易乾鑿 度》、《乾坤鑿度》、《禮含文嘉》猶存;顧炎武《日知錄》又稱見《孝經援神契》。然《含文嘉》乃宋張師禹所撰,非其舊文;《援神契》則自宋以來不著於錄, 殆炎武一時筆誤,實無此書,則傳於世者,僅《乾鑿度》、《乾坤鑿度》二書耳。皇上光崇文治,四庫宏開,二酉祕藏,罔弗津逮。又於《永樂大典》之中,搜得 《易緯稽覽圖》、《通卦驗》、《坤靈圖》、《是類謀》、《辨終備》、《乾元序制記》六書,為數百年通儒所未見,其餘則仍不可稽。蓋遺編殘闕,十不存其一 矣。瑴嘗雜採舊聞,分為四部,總謂之《微書》,一曰《焚微》,輯秦以前逸書;一曰《綫微》,輯漢晉閒箋疏;一曰《闕微》,徵皇古七十二代之文;一曰《刪 微》,即此書。今三書皆不傳,惟此編在,遂獨被「微書」之名,實其中之一種也。所採凡《尚書》十一種,《春秋》十六種,《易》八種,《禮》三種,《樂》三 種,《詩》三種,《論語》四種,《孝經》九種,《河圖》十種,《洛書》五種,以今所得完本校之,瑴不過粗存梗概。又唐瞿曇悉達《開元占經》去隋未遠,所引 諸緯,如《河圖聖洽符》、《孝經雌雄圖》之類,多者百餘條,少者數十條,瑴亦未覩其書,故多所遺漏。又摘伏勝《尚書大傳》中〈洪範五行傳〉一篇,指為神禹 所作,尤屬杜撰,然其採摭編綴,使學者生於千百年後,猶見東京以上之遺文,以資考證,

294

其功亦不可沒。《經義考》「毖緯」一門所引據出瑴書者十之八九,則用力亦可謂勤矣。

  及至清代,輯佚的風氣更為興盛,這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由於清初文字獄的鉗制,學者多偏重從事考據之學。考據工作,主要是校勘、注釋和輯佚。一是乾隆年間編纂《四庫全書》時,詔諭館臣從《永樂大典》輯出佚書,學者受到鼓舞,乾隆以後,是清代輯佚風氣最盛的時期。

  與明代以前的輯佚工作比較,清代的輯佚工作有下列的特色:

  ㈠明代以前所輯佚的對象,雖也及於四部之書,但是以詩文集為多,經、史、子三部圖書,僅限於少數個別的圖書,而且數量也不多。清代的輯佚圖書,不僅涉及四部圖書,而且有計畫、系統的從事輯佚工作,數量也多。

  ㈡明代以前從事輯佚時,泰半取材自類書。清代學者從事輯佚時,除了類書,其他如古注、政書、史傳、地志、筆記小說等,都成為鉤沉的對象。

  ㈢明代以前的輯佚成果,都是由私人完成。清代的輯佚工作,有些是由私人完成,有些則是由朝廷集合學者完成。

  ㈣明代以前所輯佚書,都是學者在抄書時發現佚書資料,隨手抄錄彙輯而成,所輯的佚書,是治學過程中的副產品。清代則有不少學者,以輯佚為其專業,終其一生,以輯佚為主要工作,因此,輯佚成果豐碩,貢獻最大。

  清代輯佚的成果,這裡分官方和私人兩方面來談。

295

   官方輯佚書以乾隆間編纂《四庫全書》時,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輯出不少佚書。根據《四庫全書總目》書名下載明「永樂大典本」字樣的,「著錄」部分,共 三八八種;「存目」部分,共一二八種,合計五二八種。其中如宋代薛居正所撰《舊五代史》一五○卷《目錄》二卷、宋李心傳所撰《建炎以來繫年要錄》二○○卷 等,都是篇帙相當大的重要著作。在這些從《永樂大典》輯出的圖書中,有一部分是後世仍有傳本,而館臣誤以為已佚而誤輯的,例如宋代王宗稷所撰的《東坡年 譜》一卷,今《東坡全集》卷首載之,但館臣又從《大典》輯出。真按:四庫全書輯自永樂大典諸佚書 真按:辦理四庫全書的缺失 四庫館臣的輯佚工作,雖有缺失,但所輯佚書多達五百餘種,對文獻的貢獻,是值得肯定的。

   至於私人的輯佚工作,成果更為豐碩。清代曾經從事輯佚的學者甚多,像朱彝尊、惠 棟、余蕭客、任大椿、王謨、畢沅、孔廣林、章宗源、孫星衍、陳鱣、王紹蘭、張惠言、嚴可均、洪頤煊、臧庸、陳壽祺、陳喬樅、宋翔鳳、茆泮林、張澍、馬國 翰、湯球、黃奭、喬松年、皮錫瑞、王仁俊等著名學者,都曾從事輯佚。其中以王謨、馬國翰、黃奭、王仁俊等人的成就最大。

   王謨(一七三一—一八一七),字仁圃,一字汝麋,號汝上老人,江西金谿人。他的 輯佚成果是《漢魏遺書鈔》及《漢唐地理書鈔》。據其〈漢魏遺書鈔序〉,此書分「經翼」、「別史」、「子餘」、「載籍」四大類,共輯得四、五百種。嘉慶三年 (一七九八)「經翼鈔」完成,包括「易經翼」七種、「書經翼」八種、「詩經翼」十一種、「禮經翼」二十六種、「樂經翼」八種、「春秋三傳翼」二十二種、 「論語翼」五種、「孝經翼」四種、「爾雅翼」二種、「孟子翼」二種、「諸經翼」十三種,計一○八種,另附鈔五十四種。嘉慶四年(一七九九)一場大火,雕板 盡成灰燼,嘉慶十一、二年間(一七八六—一七八七),重新付梓,

296

但 只完成一部分,現在所傳的《漢魏遺書鈔》僅收書一○八種,這些都是「經翼鈔」中的書,所以又稱《經翼鈔》。另外的「別史」、「子餘」、「載籍」三類,不復 整理付梓,其稿已佚。至於《漢唐地理書鈔》,原是《漢魏遺書鈔》「別史」類中的一門,原來分「天文星野及五帝三王地理書記」、「秦漢訖隋唐歷朝地理書 記」、「漢魏訖唐諸州地理書記」、「漢魏訖唐諸郡國地理書記」、「五岳四瀆及諸名山川書記」、「歷代都邑宮闕寺廟書記」、「聖賢墟墓神仙洞府書記」、「各 方故事異聞稗雜書記」、「行役征途經涉地理書記」、「四裔外國地理書記」、「諸州郡先賢耆舊仙真傳記」、「各州郡土產異物及本草道地書記」等十二門,但是 今傳《漢唐地理書鈔》,僅有「天文星野及秦以前地理書」二十六種、「秦漢訖隋唐歷朝地理書」二十四種,餘均不可得見。

   馬國翰(一七九四—一八五七),字詞溪,號竹吾,山東歷城人。馬氏所輯之書,彙 為《玉函山房輯佚書》。此書有兩本,一是同治十年(一八七一)濟南皇華書局刊本,包括「經編」收書四百十五種,「史編」八種,「子編」一百五十一種;另有 「補遺」,包括「經編」十八種,「子編」二種;末附馬氏讀書筆記《目耕帖》(三十一卷),即今通行本。一是光緒十五年(一八八九)李元璡補刊本,收書六百 零五種,較為完備。

   黃奭(一八○九—一八五三),字右原,江蘇甘泉人。黃氏所輯之書,偏重漢魏六朝 間的經、史、子三類著作,共二百八十餘種。黃奭卒後,道光中,其子黃澧延聘儀徵劉良甫整理編目,彙印成《漢學堂叢書》,收錄「經解逸書考」八十五種、「通 緯逸書考」五十六種、「子史鉤沉逸書考」七十四種、附刊《高密遺書》十一種,共二百二十六種。民國十二年(一九二三),王鑒以多年搜訪所得黃氏初刻殘版數 十種,

297

重加修補,以原版各類篇首下均有「逸書考」三字,乃改名《黃氏逸書考》,於民國十四年(一九二五)印行,收書多達二百八十五種。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江都朱長圻復據王本舊版補刻重印,又增佚書二種,是為今通行之本。

   王仁俊(一八六六—一九一三),字捍鄭,一字感蒓,江蘇吳縣人。王氏自光緒十四 年(一八八八)起,輯十三經漢注,於光緒十六年(一八九○)完成《十三經漢注四十種輯佚書》。以此為基礎,陸續輯成《玉函山房輯佚書續編》、《玉函山房輯 佚書補編》、《經籍佚文》三種。《玉函山房輯佚書續編》,共輯錄唐以前佚書二百七十二種,包括「經編」一百五十三種,「史編」四十種,「子編」七十九種。 全書遵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的體例,所以沿用其名稱。《玉函山房輯佚書補編》,輯錄佚書一百四十種,專收史、地、志、傳方面的逸文。《經籍佚文》,輯 錄佚書一百一十六種,包括經部十五種,史部二十二種,子部七十七種,集部二種。王氏所輯各書,一直到一九八九年才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據上海圖書館所藏稿本影 印,總名為《玉函山房輯佚書續編三種》,並附《十三經漢注四十種輯佚書》。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說:「吾輩尤有一事當感謝清儒者,曰輯佚。書籍經久必漸 散亡,取各史〈藝文〉、〈經籍〉等志,校其存佚易見也,膚蕪之作,存亡固無足輕重;名著失墜,則國民之遺產損焉。乾隆中修《四庫全書》,其書之採自《永樂 大典》者以百計,實開輯佚之先聲。此後茲業日昌,自周、秦諸子,漢人經注,魏、晉、六朝逸史、逸集,苟有片語留存,無不搜羅撮錄。其取材則唐、宋間數種大 類書,如《藝文類聚》、《初學記》、《太平御覽》等最多,而諸經注疏及他書,凡可搜者無不徧。當時學者從事此業者甚多,不備舉。而馬國翰之《玉函山房輯佚 書》,分經、史、子三部,集所輯至數百種,他可推矣

298

。遂使《漢志》諸書,《隋唐志》久稱已佚者,今乃纍纍現於吾輩之藏書目錄中,雖復片鱗碎羽,而受賜則既多矣。」這一段話,不僅說明清人在輯佚方面的貢獻,也說明了輯佚在文獻整理工作上的重要。

五、編纂

  所謂「編纂」,就是將文獻依讀者的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彙輯成編,以方便檢索的一種文獻整理方式。

   用編纂的方法整理保存文獻,由來已久。《史記‧孔子世家》云:「古者詩三千餘 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三百五篇。」孔子刪《詩》之說未必可信,但是將當時各地的歌謠、通行的正樂及祀祖歌,輯編成包括「風」、 「雅」、「頌」的《詩(經)》,就是一種編纂的工作。西漢的劉向將戰國時遊士的策謀彙編為《戰國策》,也是編纂的工作。

  綜觀歷來用編纂方式整理文獻的方式,大致有下列幾種:

  ㈠編纂「類書」:如唐代歐陽詢撰《藝文類聚》(一○○卷)、虞世南撰《北堂書鈔》(一六○卷)、徐堅等撰《初學記》(三○卷)、宋代李昉等撰《太平御覽》(一○○○卷)、明代解縉等撰《永樂大典》(二二八七七卷)、清蔣廷錫等撰《古今圖書集成》(一○○○○卷)等。

  ㈡編纂「叢書」:如宋代俞鼎孫、俞經所編《儒學警悟》、左圭所編《百川學海》、元代陶宗儀所編《說郛》、明代陳繼儒所編《寶顏堂祕笈》、清代官修的《四庫全書》、近人張元濟所編《四部叢刊》等。

  ㈢輯編「總集」:「總集」之目,始自《隋書‧經籍志》。《隋志》小序云:「總集者,以建安之後,

299

辭賦轉繁,眾家之集,日以滋廣,晉代摯虞,苦覽者之勞倦,於是採擿孔翠,芟剪繁蕪,自詩賦下,各為條貫。合為編之,謂為《流別》。是後又集總鈔,作者繼軌。屬辭之士,以為覃奧,而取則焉。」並以摯虞《文章流別集》(四十一卷)為總集之首。

  此後,總集之作,日益增多。今根據其所收作品之內容、性質,將總集分為十一類:

  1通代之屬:如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昭明文選》(六十卷》、宋李昉等輯《文苑英華》(一○○○卷》、陳徐陵輯《玉臺新詠》(十卷)、明馮惟訥輯《古詩紀》(一五六卷)、清曾國藩輯《經史百家雜鈔》(二十六卷)等。

  2斷代之屬:如明梅鼎祚輯《西漢文紀》(二十四卷)、宋王安石輯《唐百家詩選》(二十卷)、明梅鼎祚編《宋文紀》(十八卷)、宋呂祖謙編《宋文鑑》(一五○卷)、元蘇天爵編《元文類》(七十卷)等。

  3方域之屬:如宋鄭虎臣編《吳都文粹》(十卷)、明程敏政編《新安文獻志》(一○○卷)、明周復俊編《全蜀藝文志》(六十四卷)、清桂中行編《徐州詩徵》(八卷)、近人黃得時編《板橋詩苑別集》(一卷)等。

  4氏族之屬:如宋不著編人《三蘇先生文集》(七十卷)、明楊慎編《嘉樂齋選評註三蘇文範》(十八卷)、明蕭翠編《二妙詩集(金段克己、段誠己)》(十三卷)、元譚善心編《河南程氏文集》(十二卷)等。

  5唱酬之屬:如晉王羲之等撰《蘭亭集》(一卷)、唐陸龜蒙輯《松陵集》(十卷)、宋邵浩輯《坡門酬唱集》(二十三卷)、宋鄧忠臣等撰《同文館唱和詩》(十卷)、清乾隆五十五年敕編《欽定千叟宴詩》(三十六卷)等。

300

  6題詠之屬:如宋吳渭輯《月泉吟社》(一卷)、清康熙四十五年敕輯《御定佩文齋詠物詩選》(四八六卷)、清康熙四十六年敕輯《御定歷代題畫詩類》(一二○卷)、清袁枚輯《隨園雅集圖題詠》(一卷)等。

  7.輓頌之屬:如明朱之蕃編《蘭嵎朱宗伯彙選當代名公鴻筆百壽類函》(八卷)、明不著編人《尊腰館七十壽言》(一卷)《八十壽言》(三卷)等。

  8.謠諺之屬:如清范寅撰《越諺》(三卷)、清杜文瀾輯《古謠諺》(一○○卷)、清馬國翰輯《農諺》(一卷)等。

  9.尺牘之屬:如明沈佳胤輯《翰海》(十二卷)、清周亮工輯《尺牘新鈔》(十二卷)、清王虎榜輯《分類尺牘備覽》(三十卷)、近人潘承厚編《明清藏書家尺牘》(不分卷)等。

  10課藝之屬:如明茅維編《皇明策衡》(二十二卷)、明蔣一葵編《皇明狀元全策》(十二卷)、明焦竑、吳道南同編《歷科廷試狀元策》(七卷)、清周大樞選釋《應試排律精選》(六卷)等。

  11雜錄之屬:如清阮元編《學海堂集》(十六卷)、清嚴錫康編《滇海雪鴻集》(一卷)等。

  「總集」之編輯,在文獻上的貢獻有四:

  1將同一性質的作品彙為一編,方便索閱。

  2許多作家的別集已無傳本,他們的作品,每每賴總集才得以傳世。

  3.兩千餘年來,作品繁夥,其中朱紫雜陳,良莠均有,透過總集的編纂工作,可以去蕪存菁。

  4透過總集,可以看出不同時代的衡文標準及每一時代的創作風尚。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