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Friday, March 28, 2008

51

, 下筆數千言,試輒第一。風流自喜,為其天性。于書自左氏下至南北史,無不纖悉強記。所作之詩初多怨 聲,近〈西州〉、〈子夜〉諸歌曲,國變後,則言辭激烈悲切,有古人之遺風。平日憂國不忘君,北京之變,作大行皇帝、大行皇后二誄,見稱於時。每言及君父之 際及交友然諾,則斷然不渝。生平事母最孝,每夜歸,必為母言所與往來者為誰,某某最厚。平日與亭林、歸莊往來密切。清兵南下時,居於崑山,參與崑山守城之 戰,城破殉難,莫知屍處,時年二十六歲。死後亭林曾三過其家,拜慰其母,且時遣僕夫前往探視。又為其作「行狀」,並搜其遺文,輯為二卷。12

  (二)蘇南同志

   甲申之變,與亭林共謀抗清的尚有崑山縣令楊永言。永言字岑立,雲南昆明人,崇禎癸未進士。清兵南下 時,曾薦亭林為南明兵部司務。與亭林、歸莊、吳其沆等起兵拒守崑山,城破後,復入黃浦,依吳勝兆,謀舉義兵,所圖不遂,削髮為僧,釋名嬾雲。後歸卒於滇。 時有〈送懶雲師歸滇〉詩云

---------

6趙經《歸玄恭年譜》;張應麟《歸玄恭傳》。

7全祖望《亭林先生神道表》。

8《亭林文集》卷五,〈吳同初行狀〉。

9錢邦彥《校補亭林年譜》。

10《亭林詩集》卷四,〈哭歸高士〉。

11張穆《顧亭林先生年譜》。

12《亭林文集》卷五,〈吳同初行狀〉。

52

:「孤城流血已成川,匹馬重圍豈意全。此日錫遠南詔去,何時劍倚北風前。相逢慟哭看雙鬢,欲別踟躕贈一鞭。惟有年年禾黍熟,白公堤畔立秋田。」13

   順治乙酉,與亭林同至南京,共赴國難的,有其從父顧蘭服。蘭服字國馨,號穆庵,少亭林二歲。以諸生 入太學,多才績學,聲徹四方。又豪邁喜交遊,人無不愛而敬之。永曆稱號南中,遣使招之,且授冠帶,辭疾不赴,屏居田野,益肆力於詩古文,好作長歌以消其感 慨。14亭林與其年齡相近,志趣相投,生平最佩服之,稱「余與叔父洎同縣歸生,入則讀書作文,出則登山臨水,間以觴詠,彌日竟夕。近屬之中,惟叔父最 密。」亭林北遊後常與其書信往還。歿沒,亭林為之作行狀。15

  亭林潛居蘇南,與同志之士期謀恢復。時有吳江進士吳日生、舉人孫兆奎等領導之湖上義軍,亭林與好友松江陳子龍、族人顧咸正、蘇州楊廷樞等與謀其事。

   陳子龍字臥子,松江華亭人。工舉子業,兼治詩賦古文,取法魏晉,駢體尤精妙。曾入復社,為幾社盟 主。第崇禎丁丑進士,選紹興推官,以定亂功,擢兵部給事中,未赴任而京師陷落,乃事福王于南京。然弘光無道,略無遠圖,憤慨而言曰:「人情泄遝,無異升 平,清歌漏舟之中,痛飲焚屋之內,臣不知其所終,而為之寒心也!」以時事不可為,乞終養去。南都失後,遁跡為僧。後受魯王部院職銜,結太湖吳日生、孫兆奎 之義軍,延為謀主。又與蘇松提督吳勝兆通謀,欲舉事,事泄被獲,乘間投水死。亭林有〈哭陳太僕〉詩弔之。16

  顧咸正字端木,明天啟甲子舉人,官延安推官。丙戌四月,自關中歸,知弟錢塘令咸建、舉人咸受先已殉節,聞唐王立於閩,草密疏附寄舟山黃斌卿,囑其轉達,為邏卒所獲,以告提督吳勝兆

53

,勝兆秘不宣。及是年六月,勝兆反,密疏遂發,逮至金陵,為洪承疇所殺。亭林作〈哭顧推官〉詩弔之。其二子天遴、天逵因藏匿陳子龍,同被殺,亭林亦有詩弔之。17

   楊廷樞字維斗,吳縣人。明南京兵部尚書莊簡公成之孫、端孝先生大瀅之子。天啟丙寅,逆閹矯詔逮吏部 周順昌,廷樞倡率士民數千人謁巡撫,欲上書令申救,巡撫不可,哭聲震地。校尉呼問,即擊殺之。已而逮御史黃尊素者又至驛中,士民共出閶門,焚其舟。巡撫毛 一鷺懼禍,殺五人以謝閹。廷樞僅以身免。崇禎庚午,舉應天鄉試第一。南京解元福王時薦授兵部主事兼監察御史。馬阮當國,抑不能用,罷歸,遁居山塢。丁亥四 月,吳勝兆反,為之運籌者乃廷樞門人戴之俊。事敗,株連廷樞,搜索得之。絕食五日,不死,作絕命詞十二首,裂衣幅血書之。終以不屈被殺,時年五十三歲。亭 林弔之以〈哭楊主事〉詩。18

  (三)逃社盟友

  湖上義軍失敗後,清廷禁網日嚴。時東南抗節之士,相率而為驚隱詩社(一名逃社),以遁跡林泉,悠遊文酒為名,而相與密謀恢復大業。亭林亦曾與聞其事,其社中盟友,除同邑歸莊、

---------

13錢邦彥《校補亭林年譜》。14錢邦彥《校補亭林年譜》。15《亭林餘集》,〈從叔父穆庵府君行狀〉。16錢邦彥《校補亭林年譜》;《明史》,〈陳子龍傳〉。17錢邦彥《校補亭林年譜》。18錢邦彥《校補亭林年譜》。

54

姊婿陳濟生外,尚有吳江吳炎、潘檉章、王錫闡、戴笠等。

   吳炎字赤溟,潘檉章字聖木,一字力田,二人均為吳江諸生,結驚隱詩社于奚上,與亭林交誼頗篤。亭林 〈書吳潘二子事〉云:「二子皆高才,當國變後,年皆二十以上,並棄其諸生,以詩文自豪。既而曰:『此不足傳也,當成一代史書,以繼遷、固之後。』於是購得 實錄,復旁搜人家所藏文集奏疏,懷紙吮筆,早夜矻矻,其所手書,盈床滿篋,而其才足以發之。及數年而有聞,予乃亟與之交。二子皆居江村,潘稍近,每出入, 未嘗不相過。又數年,潘子刻《國史考異》三卷,寄予於淮上,予服其精審。又一年,予往越州,兩過其廬。及予之昌平、山西,猶一再寄書來。會湖州莊氏難 作,……所殺七十餘人,而吳潘二子與其難。當鞫訊時,或有改辭以求脫者,吳子獨慷慨大罵,官不能堪,至拳踢仆地。潘子以有母故,不罵亦不辨。其平居孝友篤 厚,以古人自處,則倆人同也。」19莊氏之書,吳潘二人未嘗寓目,徒以名重,被列諸參閱姓名中,遂罹慘禍。亭林推許二人之史才,當其撰明史時,曾出所藏有 關明史之書千餘卷,盡數與之。二人罹難,亭林時旅居山西,聞訃哭之甚慟,設奠於旅舍遙祭之,並有詩贊之曰:「一代文章亡左馬,千秋仁義存吳潘。」20

   王鍚闡,字寅旭,號曉庵,別號天同一生,吳江人。博覽群書,耽究文藝,猶精於中西曆象之學。當徐光 啟等修新法時,聚訟盈庭,錫闡獨閉戶著書,潛心測算。每夜遇天色澄霽,輒登屋臥鴟吻問,仰觀景象,竟夕不寐。復發曆書玩索,務求精符天象,不屑於門戶之 分。故中西兩家異說皆能條其原委,考其得失。所著《曉庵新法》,兼采中西,為術精妙,識者莫不稱善。以布衣終於家,年五十五。21亭林服其學問,在〈廣 師〉篇中云:「學究天人,確乎不拔,吾不如王錫闡

55

。」 22又推重他的人品和氣節,稱他為王高士,並有詩云:「遊子一去家,十年愁不見。愁如汾水東,不到 吳江岸。異地各榮衰,何繇共言宴。忽睹子綱書,欣然一稱善。知交盡四海,豈必無英彥。貴此金石情,出處同一貫。太行冰雪積,沙塞飛蓬轉。何能久不老,坐看 人間換。惟有方寸心,不與元鬢變。」23

   戴笠,字耘野,初名鼎立,字則之,吳江人。為明諸生,孤貧力學,文行炳著。乙酉後入秀峰山為僧,後 返初服,居同里之朱家巷。土屋二間,旁穿上漏,炊煙時絕。孜孜著述,老而不倦,海內服其精博。24著有《流寇編年》、《殉國彙編》。25曾入驚隱詩社,與 亭林友善。有〈贈顧寧人〉詩云:「十年仰止玉山隅,聞道移家近帝都。涕淚獨陳天寶事,神靈長護孝陵圖。著書歲月供遲暮,許國肝腸歎絕無。自晦不妨居廡下, 海天相訊有吾徒。」26亭林北遊後,相互書信往還

————————

19 《亭林文集》卷五,〈書吳潘二子事〉。20《亭林詩集》卷四,〈汾州祭吳炎潘檉章二節士〉。21錢 邦彥《校補亭林年譜》;支偉成《清代樸學大師列傳》,〈曆算學大師列傳第二十二〉。22《亭林文集》卷六,〈廣師〉。23《亭林詩集》卷四,〈太原寄王高 士錫闡〉。24錢邦彥《校補亭林年譜》。25《亭林文集》卷六,〈與戴耘野〉。26張舜徽《顧亭林學記》,〈附記〉。

56

。27又與歸莊、潘檉章等有聯句奉懷詩寄給亭林,亭林亦作詩酬答。28

  (四)江淮好友

  庚寅後,亭林為仇家所陷,乃更姓名,變衣冠,卜居金陵,或北遊淮安,或匿跡洞庭,輾轉于江淮之間數年。其在淮上,嘗居山陽王略家,又與徐州萬壽祺定交。在洞庭,則有摯友曲周路澤溥、路澤濃兄弟。

   王略,字起田,淮安山陽人。與亭林同年月生,少為帖括之學,及中年,遂閉戶不試。八歲而孤,事母 孝,事兄恭。崇禮而敦,樂善而從。家饒好客,義勇忠厚,尤喜結交俠義之士,至破家不恨,故四方賓客皆與之周旋。與亭林最相友善,自辛卯定交後,每隔一二年 或三四年亭林必至淮上過訪。亭林北遊後,猶時通訊問。亭林在太原時,潘檉章罹莊氏史獄之禍,其幼弟潘耒孑身避禍北走燕都,亭林介之與略,略曰:「寧人嘗與 我言,潘君力田,賢士也,不幸以非命終。而寧人之友之弟,則猶之吾弟也。」迎而舍之,並妻之以女。略歿後,亭林為之作墓誌,哭之也哀。29

   萬壽祺,字年少,後更字介石,徐州人,崇禎庚午舉人。工詩文書畫,又工寫美人,善琴棋刀劍。百工技 藝,細而女紅刺繡,粗而革工縫紉,無不通曉。風流豪邁,傾動一時。國變後,罷公車,僧衣僧冠,自名明志道人、沙門慧壽,痛飲食肉如故。著有《隰西草堂 集》。30與亭林往來頗密。亭林〈贈萬舉人壽祺〉詩有云:「萬子當代才,深情特高爽,時危見縶維,忠義性無枉。翻然一辭去,割髮變容像,卜築清江西,賦詩 有遐想。」31

  路澤溥,字蘇生,曲周人。其父路振飛,崇禎時總督漕運,巡撫准陽。後為隆武閣巨,于隆武之立

57

, 有扶翼之功。隆武失敗後,又赴永曆帝召,卒於途中,賜諡文貞。澤溥為中書舍人,亂後奉母寄居太湖洞庭 山。亭林遇之於虎丘。順治乙未,亭林遭仇人陷害,被捕繫獄,澤溥竭力營救。其弟澤濃,字安卿,從振飛至閩,隆武帝賜名太平,官光祿寺卿。閩事敗後,奉永曆 帝命徵兵於外,晚亦隱居吳門。亭林北遊後,曾多次過曲周,訪澤濃,並拜路文貞公祠。32其〈廣師〉篇云:「險阻備嘗,與時屈伸,吾不如路安卿。」33亭林 得路氏兄弟幫助很大,他們之間過從甚密。《亭林詩集》中有分贈他們兄弟的詩詞多篇。其〈贈路光祿太平〉詩云:「節俠多燕趙,交親即弟兄。周旋如一日,慷慨 見平生。疾苦頻存問,阽危得拄撐。不侵貞士諾,逾篤故人情。」34

  此外,亭林在江南之好友,尚有楊瑀、吳任臣。楊瑀字雪臣,江蘇武進人。明亡後,隱居不仕

---------

27 《亭林文集》卷六,〈與戴耘野〉;《亭林詩集》卷五,〈送李生南歸寄戴笠王錫闡二高士〉。28《亭 林詩集》卷三,〈酬歸戴王潘四子韭溪草堂聯句見懷〉。29《亭林文集》卷五,〈山陽王君墓誌銘〉。30錢邦彥《校補亭林年譜》。31《亭林詩集》卷二, 〈贈萬舉人壽祺〉。32錢邦彥《校補亭林年譜》。33見《亭林文集》卷六。34《亭林詩集》卷二,〈贈路光祿太平〉。

58

, 率諸子閉戶讀書,飯蔬啜茗,蕭然自得。究心洛閩之學,研窮性命之旨。所著皆發揮聖賢之精義,闡繹經傳 之奧旨。亭林〈廣師〉篇云:「讀書為己,探賾洞微,吾不如楊雪臣。」35其〈與楊雪臣〉云:「余所深服先生者,在不刻文字,不與時名。」36又有〈寄楊高 士瑀〉詩云:「廿載江南意,愁來更渺茫。友朋嗟日損,雞犬覺年荒。水歷書池淨,山連學舍長。但聞楊伯起,弦誦夜琅琅。」37吳任臣字志尹,一字爾器,號託 園,浙江仁和人。志行端懿,博學深思,淹貫經史,兼善天文樂律。康熙己未,舉博學鴻詞,授翰林院檢討。著述甚多,為亭林所推服。38〈廣師〉篇云:「博聞 強記,群書之府,吾不如吳任臣。」39

  江南學者中,與亭林書信往還,相互推崇的還有黃宗羲、朱鶴齡、陸世儀。

   黃宗羲,字太沖,號南雷,學者稱梨洲先生,餘姚人。父尊素,東林黨人,以抗直死魏閹之難。清兵南 下,成立世忠營抗清。明亡後隱居著述,清廷累相招致,皆力辭不往。師事劉宗周,治學縝密平實,窮經而求證于史,自天官、地志、算術、樂律、九流百家之教, 無不研精覃思。撰述甚豐,尤著者有《易學象數論》、《明夷待訪錄》、《南雷文定》、《宋元學案》、《明儒學案》等。40順治辛丑,亭林有浙東之行,本欲東 渡娥江,拜謁梨洲,然逡巡未果。是年亭林以所著《日知錄》寄請梨洲評閱。梨洲亦托其門人將其《明夷待訪錄》交亭林評點,亭林讀後大加讚賞。41其《與黃太 沖書》云:「因出大著《待訪錄》讀之再三,於是知天下之未嘗無人,百王之敝可以復起,而三代之盛可以徐還也。」42〈答李子德〉亦云:「梨洲、晚村,一代 豪傑之胤,朽人不敢比也。」43

  朱鶴齡,字長孺,吳江諸生。明亡後自號,絕意仕進,肆力于古,猶專心經學,與陳啟源友善

59

。著有《毛詩通義》、《尚書埤傳》、《春秋集說》,《讀左日鈔》、《愚庵小集》等。所注杜工部、李義山兩家之詩,尤盛傳於世。曾寄所撰《尚書埤傳》于亭林,以相質正。44亭林有詩贈之曰:「煙艇隔吳門,臨風苦相思。為招陽鳥來,寄此懷人辭。」45

   陸世儀,字道威,號桴亭,太倉人。早歲有志事功,曾師從劉宗周,學問博洽。明亡後隱居講學,歷主東 林、毗陵、太倉諸書院。其學恪守程朱,以「居敬窮理」為主。著有《思辨錄》、《復社紀略》等。46亭林曾讀其《思辨錄》,稱「昨歲於薊門得讀《思辨錄》, 乃知當吾世而有真儒如先生者

---------

35 見《亭林文集》卷六。36見《亭林文集》卷六。37見《亭林詩集》卷四。38張穆《顧亭林先生年 譜》;支偉成《清代樸學大師列傳》,〈作史學家列傳第十四〉。39見《亭林文集》卷六。40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支偉成《清代樸學大師列傳》,〈清代 樸學先導大師列傳第一〉。41《亭林佚文輯補》,〈與黃太沖書〉。42《亭林佚文輯補》,〈與黃太沖書〉。43《亭林文集》卷四,〈答李子德〉。44張穆 《顧亭林先生年譜》;錢邦彥《校補亭林年譜》。45《亭林詩集》卷五,〈朱處士鶴齡寄尚書埤傳〉。46全祖望《鮚埼亭集》,〈陸桴亭先生傳〉。

60

,孟子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具內聖外王之事者也。」亭林刻《日知錄》八卷,亦曾寄桴亭指正。47

  二、北國益友

  (一)山東學友

  亭林於三十之年,即有志于經史之學,終因奔走國事,未能盡其所學。迨北遊山東,乃廣求同志,遍訪才俊,閱人即多,博採眾長,獲益甚豐。其所結識之人,有抗節不屈之士,有篤學潛修之人,亦有降志辱身,而胸懷未泯者。

   亭林北遊,先至萊州,與掖縣趙士完、任唐臣定交。趙士完字汝彥,崇禎壬子舉人。本魯東巨族,乙酉遭 亂後棄家而南,棲居廢寺。其弟士冕,官鎮江太守,物色得之,強之歸里。從兄士喆,入復社有名。48任唐臣字子良,貢生,入清後隱居不仕。治音韻之學,亭林 曾從其借吳才老《韻補》讀而校之,並在〈吳才老韻補正序〉中記其事,可知其對亭林古音韻學研究有所助益。49亭林〈萊州任氏族譜序〉云:「乃余頃至東萊, 主趙氏、任氏,入其門,而當軒几榻無改於其舊;與之言,而出於經術節義者,無變其初心;問其恒產,而亦皆支撐以不至於頹落。余於是欣然有見故人之樂,而歎 夫士之能自樹立者,固不為習俗之所移。」50

  亭林由萊州至濟南,與徐夜、張爾岐定交。徐夜初名元善,字長公,慕嵇叔夜之為人,更名野,字東癡,號嵇菴,濟南新城人。為明諸生。束髮能詩,年二十九,遭亂母死,遂棄諸生,南遊江浙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