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1
以宮庭為題材的民歌,唐代宮庭的怨歌,以何滿子最為稱著,相傳開元中有一個囚犯叫何滿子的,始創此 調。樂府詩集卷八十:「唐白居易曰:何滿子,開元中滄州歌者,臨刑進此曲以贖死,竟不得免。」後來何滿子成為宮妃們抒怨的宮詞,然本辭已不傳,今有張祜的 宮詞云:「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敦煌曲中,有無名氏的阿滿子四首,內容已不是宮詞,而是思婦征夫的怨歌,今錄兩首加下:
秋水澄澄深復深,喻如賤妾歲寒心;江頭寂寞無音信,薄暮惟聞塞鳥吟。
金河一去路千千,欲到天邊更有天,馬上不知時曆變,回來未半早經年。
何滿子本是發生在宮庭的怨歌,後來流行民間,由於曲調哀苦,征夫思婦利用這個調子,填以新詞,作為思人抒怨的歌謠。
以愛情為題材的民歌,是民歌中最率真,也最動人的歌謠,唐代民間的情歌,也不例外。如雲謠集中的拋毬樂:
珠淚紛紛濕綺羅,少年公子負恩多。當初姊姊分明道,莫把真心過與他。仔細思量著,淡薄知聞解好麼。
又如敦煌曲子詞中的菩薩蠻:
枕前發盡千般願,要休且待青山爛;水面上秤錘浮,直待黃河徹底枯。 白日參辰現,北斗迴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見日頭。
這些都是唐代民歌中的神品,發自於真摯的心。
以民俗為題材的歌謠,在童謠中,雖短短敷語,可以窺見民間的風尚,如武則天時,京都女子流行穿長複裙
602
,於是有武后時童謠:
紅綠複裙長,千里萬里香。
又天寶初,楊貴妃得寵,她常帶假髮,穿黃裙,於是民間也崇尚這種裝束。天寶初謠云:
義髻拋河裏,黃裙逐水流。
民間衣著裝扮的時尚,尤以女子為甚,常從一二貴夫人的裝著而蔚成風氣,因此在俚曲歌謠中,便記載下來,流傳後世,使後人也得知當時的風尚。
三、 唐代民歌的成就及影響
唐人的詩可以吟唱,是唐詩與民間歌謠結合,造成唐代的「聲詩」特別發達。所謂聲詩,便是可以歌唱的 詩,文人詩與音樂結合的,如清平調、金縷衣、竹枝詞、陽關三疊之類;而民間歌謠大部分是合樂的,自然也是聲詩,如拋毬樂、楊柳枝、菩薩蠻、木蘭花、水調詞 等之類。其實民間文藝的趨向,正代表著當時的文藝思潮和文人的風尚。因此,唐代民歌和民間樂府的富盛,直接影響唐詩的繁榮,做了唐詩的酵化作用。近人由於 敦煌卷的發現,重新看到唐代民間文藝的原始資料,才瞭解唐詩的輝煌成果,是因民間音樂、歌謠的輝煌成就,做了唐詩繁盛的基石。
敦煌曲子詞的發現,使崔令欽《教坊記》一書,得以還魂,使郭茂倩《樂府詩集》中的「雜曲歌辭」和 「近代曲辭」更明朗而充實。於是唐人在歌舞、雜伎、百戲的成就,再度展現在我們的眼前,下開後代詞曲、戲曲、講唱文學的新途徑。近人對唐代樂府民歌的成 就,評價很高的,可以下列二家為代表:胡適《白話文學史》云:
603
盛唐是詩的黃金時代。但後世講文學史的人,都不能明白盛唐的詩,所以特別發展的關鍵在甚麼地方。 盛唐的詩關鍵在樂府歌辭。第一步是詩人仿作樂府。第二步是詩人沿用樂府古題而自作新辭,但不拘原意,也不拘原聲調。第三步是詩人用古樂府民歌的精神來創作 新樂府。在這三步之中,樂府民歌的風趣與文體不知不覺地浸潤了,影響了,改變了詩體的各方面,遂使這個時代的詩,在文學史上放一大異彩。
其次任二北〈教坊記箋訂弁言〉云:
夫唐玄之「教坊」,非漢武之「樂府」比也,初無「採詩夜誦」之職志,乃遠近之聲,自然而集,其中一部分所含人民性之強,較之漢書藝文志述漢武樂府之語,「感於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知厚薄」者,並無多讓,甚且過之,學者殊不可忽矣。
這些對唐代民歌的評價有雙重的價值:第一,唐代民歌的成就,影響唐詩的繁榮。第二,唐人生活的反映,不論文治、武功、禮俗、宗教、經濟、民情、風俗等,都可以從歌謠中,獲得唐人生活的實情,所以它的另一成就,在於唐人生活、民俗的記錄和存真。
今就唐人民歌對文學上的影響,條舉如下:
(一)唐代民歌的興盛,支持了唐詩的繁榮。使唐代的聲詩,也就是詩與歌的結合,構成「音樂文學」,是唐詩的一大特色。使後世的詞、曲一脈相承,詩與音樂的結合,更加密切。
(二)由於敦煌曲子詞的發現,證實了詞的起源,比唐代最早從事詞創作的作家,如李白、白居易、劉禹錫、張志和等的年代還要早些。證明了從詩到詞演變的痕跡,主要是音樂的關係所引起的。
604
(三)唐代民歌中,有道曲和佛曲,道曲如眾仙樂、臨江仙、洞仙歌、女冠子等,佛曲如獻天花、散花樂、悉曇頌、五更轉、十二時等,對後世佛、道教所構成的宗教文學,有啟示的作用。
(四)唐代民歌上承六朝清商樂短歌的特色,融和胡樂,給予唐詩生命的茁壯,啟廸了詞、曲的生機。
〔三版附記〕潘重規教授近年重新校錄英、法兩國所藏的敦煌變文,以王重民所輯的敦煌變文為底本,就原卷加以訂正補充,成敦煌變文集新書兩冊,為研究敦煌變文者所必備。全書已由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出版。
605
第七章 唐五代詞
第二節 詞的起源和唐詞的發展
詞,又名長短句。探討詞的起源,與音樂有密切的關係。詞是合樂的音樂文學,在唐代,胡樂的大量輸 入,曲調增多,加以民間的歌謠也很發達,於是民間詩人倚聲填詞,在胡漢樂曲的融和下,產生了新體詩——詞,或稱曲子詞。詞就是歌詞,是合樂的長短句,它的 發生,與唐人的聲詩同源,故後人謂詞,是「詩餘」,便是這個道理。
關於詞的起源,在時代上的說法尚不一致,一般文學史上,都以為起源於中唐。如果我們從唐人崔令欽的 《教坊記》和近人發現的敦煌曲子詞等資料來看,詞的起源,當可提前到初唐、盛唐時期,舊唐書音樂志云:「自開元以來,歌者雜用胡夷、里巷之曲。」所以早期 的詞,是流傳民間的俚曲小調,像拋毬樂、漁歌子、水調歌等,而胡樂的流行,也有些好聽的曲調,像菩薩蠻、蘇幕遮、霓裳羽衣曲等,開始時是傳唱於樂工、歌伎 之口,後擴展至市井詩人和文人也加入,於是倚聲填詞,便成人人喜愛的新體詩。
一、詞的起源
606
詞的起源,源於唐曲子詞,詞與樂的關係,比詩更為顯著,考其興起的原因,可綜合為數端:
(一) 唐人歌謠中,有和送聲,由於齊言的詩,加入和送聲,在歌唱時,便成為長短句。全唐詩詞下注 云:「唐人樂府,原用律絕等詩,雜和聲歌之,其并和聲作實字,長短其句,以就曲拍者為填詞。」所以齊言詩因歌唱時,加入和聲,便成長短句,是因音樂的曲譜 所致,便成為詞。如唐玄宗的好時光,本是五言律詩:
寶髻宜宮樣,臉嫩體紅香。眉黛不須畫,天教入鬢長。莫倚傾國貌,嫁取有情郎。彼此當年少,莫負好時光。
在樂工伶人演唱時,加上和聲,如「偏」、「蓮」、「張敞」、「箇」等字,便成為活潑的長短句:
寶髻偏宜宮樣。蓮臉嫩,體紅香。眉黛不須張敞畫,天教入鬢長。莫倚傾國貌,嫁取箇,有情郎。彼此當年少,莫負好時光。
玄宗的「好時光」,後已成詞牌之一,由詩到詞,是因為音樂上的加工,使詞具有豔麗的特質。
(二) 唐詩中的小詩可歌,是為聲詩。聲詩的普遍流行,促成詞的興起。唐人的絕律本來是可以合樂的,當詩句不能很好配合樂曲時,往往就增減詩中的字句來合樂,像拋毬樂、浪淘沙、雨霖鈴等,本來是七言絕句體,後來便演變為長短句的詞調。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云:
唐初歌曲,多是五七言詩,以小秦王為最早,即七言絕句也。如清平調、渭城曲、欵乃曲、竹枝、楊柳枝、浪淘沙、采蓮子、八拍蠻,則其體同,其律不同。
就以破陣樂為例,破陣樂是秦王破陣樂的簡稱,亦稱小秦王,是唐太宗為秦王時,產生於軍中的民歌,頌揚秦王作戰的英勇
607
。樂府詩集及全唐詩「樂章」均收有五言四句的破陣樂一首:
受律辭元首,相將討叛臣;成歌破陣樂,共賞太平人。
今敦煌曲校錄所收的破陣子四首,已是雙疊的長短句。換言之,便是詞了:
蓮臉柳媚羞暈,青絲罷攏雲。煖日和風花帶媚,畫閣雕梁燕語新,捲簾恨去人。 寂寞長垂珠淚,焚香禱盡靈神。應是瀟湘紅粉戀,不念當初羅帳恩,拋兒虛度春。
由破陣樂到破陣子,這是曲調名的改變,同時由齊言詩演變為長短句,其間的變化,是由魏徵等將破陣樂改為舞曲,又經高宗、玄宗、文宗三次修訂,已為「大曲」。今詞牌中的〈破陣子〉,便是從〈秦王破陣樂〉演變來的。
(三) 詞中的「小令」一詞,是淵源於唐人的「酒令」。唐代社會繁榮,茶樓酒肆林立,朝野行樂,歌 曲流行,其中有很多歌曲是酒令。酒令是勸酒侑酒時所唱的小調或令語,所以詞中小篇的稱「小令」,便是與「酒令」的小調有關。詞起源於青樓茶肆的歌曲,而小 令是指五十九字以內的小曲。花蕊夫人宮詞:「新翻酒令著詞章,侍宴初聞憶卻忙。」指席間初聽到的新酒令,要倚聲填入新詞,在很短的時間內,不容易記起歌 詞、令語。又宋劉攽《中山詩話》:「古人多歌舞飲酒,唐太宗每歌,屬羣臣。長沙王亦小舉袖曰:『國小,不足以回旋。』張燕公詩云:『醉後懽更好,全勝未醉 時。動容皆是舞,出語總成詩。』李白云:『要須回舞袖,拂盡五松山。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還。」又曰:「唐人飲酒,以令為罰。……白傅詩云:『醉翻襴衫拋 小令。』今人以絲管歌謳為令者,即白傅所謂。」從這段記載,說明唐人席間行酒令的情景,要當場吟詩入曲,倚聲填詞。例如《教坊記》中的木蘭花、拋毬樂便是 酒令。唐詞有溫庭筠的木蘭花,五代時稱玉樓春,牛嶠有玉樓春;宋詞中,張先有偷聲木蘭花
608
、柳永有木蘭花慢,金元諸宮調有高平的木蘭花,元北曲有雙調減字木蘭花、宋元明南曲中,有南呂慢詞木蘭花。。可知後世的「木蘭花」、「玉樓春」、「減字木蘭花」等,都是唐代木蘭花酒令的遺聲。
(四) 唐人有養伎之風,歌伎所唱歌曲,往往依聲填詞,於是詞興起。胡適在詞的起源上說:「填詞有 三個動機:一,樂曲有調而無詞,文人作歌詞填進去,使此調更容易流行。二,樂曲本已有了歌詞,但作於不通文藝的伶人倡女,其詞不佳,不能滿人意;於是文人 給他另作新詞,使美調得美詞,而流行更久遠。三,詞盛行之後,長短句的體裁漸得文人的公認,成為一種新詩體,於是文人常用長短句體作新詞。」
唐人喜愛倚聲而填以新詞,而初期的詞,便如沈義父《樂府指迷》所說的:「秦樓楚館所歌之詞,多是教 坊樂工及鬧井做賺人所作。」是流行於青樓酒肆的歌曲,一直到文人加入詞的創作,才改變了詞的內容和風格。因此,詞的發生,在初唐、盛唐時已存在,且與音樂 有連帶的關係,因詞的發生是先有曲調,後來文人倚聲填詞。
二、唐代詞的發展
唐代的詞,最初產生於民間,據唐人崔令欽所著的教坊記,記錄當時流行的歌曲,約三百四十三種。其中 便有不少的曲調如長相思、西江月、謁金門、菩薩蠻等,與後代的詞調相同。崔令欽撰寫教坊記的年代,是在唐玄宗開元二年(七一四),足證盛唐時在宮庭、在民 間,詞已產生了。近來敦煌曲子詞的發現,這些民間的俚俗小調,便是唐代最早流傳民間的詞。
敦煌曲子詞所代表的年代,包括了唐和五代,但其中也不乏初盛唐的作品。雖然這些無名氏的作品,難以推斷它發生的年代,但從風格、內容來看,是早期民間的詞,是無可置疑的。例如敦煌曲子詞中的望江南:
609
天上月,遙望似一團銀。夜久更闌風漸緊,為奴吹散月邊雲,照見負心人。
又如虞美人:
金釵頭上綴芳菲,海棠花一枝,剛被蝴蝶遶人飛,拂下深深紅蕊落,污奴衣。
這些纖穠輕豔的詞,保有歌者之詞的本色,但語言通俗而生動,保存民間文學的特徵。又如「枕前發盡千般願」的那首菩薩蠻,據任二北敦煌曲初探考證,認為是歷史上最早的菩薩蠻,且文學的造詣極高。從民間流傳的詞,可知在盛唐時代,詞已發生。
在唐代文人的詞,較早的,要算沈佺期的〈回波樂〉,林大椿編的《全唐五代詞》,亦視此篇為詞,是席間傳唱的酒令。其詞句為:
回波爾似佺期,流向嶺外生歸。身名已蒙齒錄,袍笏未復牙緋。
回波樂是上巳曲水流觴的酒令,創調極早,教坊記也載有此調。唐孟棨《本事詩》載:「沈佺期以罪謫,遇恩復官秩,朱紱未復。嘗內宴,羣臣皆歌〈回波樂〉,撰詞起舞。因是多求遷擢。佺期曰:『回波爾似佺期……』中宗即以緋魚賜之。」
其次,如唐玄宗的〈好時光〉,在前段已引述,已是詞的風貌,無可置疑。又如賀知章的〈柳枝〉: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是七言的詩句,但充滿了華麗輕豔的辭句,是詞的韻味,而與詩的沖淡稍有不同。
最引人爭論的是李白的詞,前人對李白的詞沒有異議,所謂「詞中有三李:李白、李後主、李清照。」五四以來
610
,一般持懷疑主義者,以為李白的詞,是後人託偽之作。今細尋李白的時代,是有能力寫出菩薩蠻、憶秦娥之類的詞,今將其最膾炙人口的兩首詞,列舉如下: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菩薩蠻)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霸陵傷別。 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憶秦娥)
菩薩蠻一詞,是唐人對外國婦女的通稱。後用作樂曲名,一為歌曲,,見教坊記及杜陽雜編;一為舞曲,見杜陽雜編及宋史樂志。
至於菩薩蠻的創調時代,任二北教坊記箋訂曾云,其說法有四:
(1)杜陽雜編與南部新書的說法,以為宣宗時,女蠻國入貢之人作菩薩裝,乃有此名。此說與懿宗朝李可及所作的菩薩蠻隊舞情形相合,是菩薩蠻的舞曲,非指歌曲。
(2)日人中村久四郎說,認為菩薩蠻是阿剌伯回教徒語,並有「本速蠻」、「鋪速滿」、「鋪述蠻」等的譯音。此仍宋、元時事,與唐代無關。
(3)近人楊憲益說,菩薩蠻是驃苴蠻、符詔蠻的異譯,其謂為古緬甸樂,開元、天寶間傳入中國,李白有辭。此說可取。
(4)唐許棠《奇男子傳》及《太平廣記》「吳保安」條引《記聞》,皆述天寶十二載,郭仲翔從南詔之菩薩蠻洞逃歸。是證唐代菩薩蠻是佛曲。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