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Sunday, December 9, 2007

437

   自和葦齋詩四首真按:翁方綱的住處

又換籠紗樣不同,矮箋曲折入推篷。溟濛溼葉疎烟底,掣洩枯叢細響中。岸廣篙深新漲水,石灣沙夾灘風。真按:又似沬 畧存齋意因江勢,翻得玲瓏竚望通。

星軺半是託輕艭,詩屋由來只舊窻。境熟釣筒搖亂荻,夢迴明月在空江。披襟浩渺千潭印,得句憑陵萬綠降。真按:國:憑陵 注音一式 ㄆ|ㄥˊ ㄌ|ㄥˊ 仗勢欺人。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今陳忘周之大德,蔑我大惠,棄我姻親,介恃楚眾,以憑陵敝邑。」唐˙高適˙燕歌行:「山川蕭條極邊士,胡騎憑陵雜風雨。」或作「馮陵」。 詞:【憑陵】亦作“憑凌”。 1.侵犯;欺侮。《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今 之大德,蔑我大惠,棄我姻親,介恃 眾,以憑陵我敝邑。”《魏書‧叔孫建傳》:“會彼邊鎮棄守而去,故 前軍得以西進,非敢憑陵 境。” 蒲松齡 《聊齋志异‧小梅》:“ 族多無賴,共憑陵其孤寡。” 陳夢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叛帥竟背君忘親,早已望風獻款,遂乃憑凌東 ,震撼西 。” 郭沫若 《羽書集‧文化人當前的急務》:“正因為我們的學術和技能落後,因而一切的產業和設備都落後,故爾招致了暴敵的憑凌。”2.橫行,猖獗。《文選‧王儉<褚淵碑文>》:“嗣王荒怠於天位,彊臣憑陵於 。” 張銑 注:“憑陵,勇暴貌也。” 杜甫 《病橘》詩:“寇盜尚憑陵,當君減膳時。”《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四年》:“若使平時部屬偏裨,一旦加乎其上,緩急聽其憑陵,竊恐有虧國體。”3.逾越;登臨其上。 李白 《大鵬賦》:“燀赫乎宇宙,憑陵乎 崑崙 。” 湯式 《夜行船‧贈鳳臺春王姬》曲:“憑凌 燕子樓 ,彈壓雞兒巷,囑付您知音的莫忘。”4.引申為凌駕,超越。 李格非 《洛陽名園記‧苗帥園》:“園既古,景物皆蒼老,復得完,力藻飾出之,於是有欲憑陵諸園之意矣。” 王世貞 《藝苑卮言》卷七:“吾弟 世懋 ,自家難服除後,一操觚,遂爾靈異,神造之句,憑陵作者。” 陳維崧 《念奴嬌‧尤展堂招飲草堂》詞:“蹴踏 ,憑陵 ,白眼看 。”5.高峻。 北周 庾信 《周大將軍襄城公鄭偉墓志銘》:“ 兵教士,艫舳習流;島嶼憑陵,波瀾衝激。” 陳璋 《滄州兄席上詠冰》:“裁作花紋看頃刻,削成山勢笑憑陵。”6.引申指高昂。 張可久 《折桂令‧王一山席上題壁》曲之一:“掃詩愁滿壁龍蛇。壯氣憑陵,醉眼橫斜。” 吳偉業 《雁門尚書行》:“雄心慷慨宵飛檄,殺氣憑陵老據鞍。”7.憑藉,依仗。 黃遠庸 《外交界之局勢》:“英文《京報》昨日亦著論論 使抗議之不當,大致謂 德國 往者已憑陵強權,借二教師之被殺,占借 中國 土地。” 收拾無多據梧地,頭安穩竹篙雙。真按:國:橛  部首 木 部首外筆畫 12 總筆畫 16 注音一式 ㄐㄩㄝˊ 1. 小木樁﹑短木頭。如:「木頭橛子」。水滸傳˙第二十三回:「只怕大蟲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回。」或稱為「橛子」﹑「橛兒」。 2.馬口中所銜的橫木。韓非子˙姦劫弒臣:「無捶策之威,銜橛之備,雖造父不能以服馬。」 3.禾稼的殘根。如:「稻橛」﹑「麥橛」。 4. 擊。山海經˙大荒東經:「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 詞:橛1 ju ㄐㄩㄝˊ〕 〔《廣韻》其月切,入月,群。〕 1.木橛子;短木樁。《隋書‧酷吏傳‧王文同》:“因令左右剡木為大橛,埋之於庭,出尺餘,四角各埋小橛。” 湯顯祖 《邯鄲記‧入夢》:“驢繫這樁橛上,喫些草。”2.喻指樁狀物。 譚嗣同 《〈仁學〉自敘》:“佛法是乾屎橛,無不可也。”3.門中豎立以為限隔的短木。《儀禮‧士冠禮》“布席于門中闑西” 鄭玄 注:“闑,門橛。” 賈公彥 疏:“闑,一名橛也。”4.樹木或禾杆的殘根。《詩‧小雅‧大田》“既種既戒,既備乃事” 鄭玄 箋:“至孟春,土長冒橛,陳根可拔而事之。” 洪邁 《夷堅丁志‧吳僧伽》:“寺後竹叢,一竿最巨……怒而伐之。既而紫芝徑尺生橛上。” 毛奇齡 《毛詩寫官記》:“是故農家書亦云:土滋冒橛,耕者急發。”5.即馬嚼子。馬口中所銜的橫木。後亦用金屬製成。《韓非子‧奸劫弒臣》:“無捶策之威,銜橛之備,雖 造父 不能以服馬。”《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且夫清道而後行,中路而後馳,猶時有銜橛之變。” 司馬貞 索隱引 周遷 《輿服志》:“鉤逆上者為橛。橛在銜中,以鐵為之,大如雞子。” 潘岳 《西征賦》:“懼銜橛之或變,峻徒御以誅賞。”6.用同“ ”。倔強。 全祖望 《跋倪文正公〈兒易〉》:“其自序曰:‘ 儒說經,舌本強橛,似兒強解事者。’”《兒女英雄傳》第三回:“兩個橛老頭子,你一言我一語,推個不了,卻都為主人的事。”一本作“ ”。7.折斷。 劉向 《說苑‧建本》:“樹本淺,根垓不深,未必橛也;飄風起,暴雨至,拔必先矣。” 前蜀 貫休 《觀懷素草書歌》:“乍如沙場大戰後。斷槍橛箭皆狼籍。”8.禿。參見“ 橛筆 ”。9.量詞。猶段,截。《景德傳燈錄‧石頭希遷大師》:“汝從 南嶽 負一橛柴來,豈不是有力?” 朱自清 《論雅俗共賞》:“雅和俗究竟有共通的地方,不是不相理會的兩橛了。” 茅盾 《子夜》十五:“可是驀地從側面沖過一彪人來,像鋼剪似的把這女工隊伍剪成了兩橛。”10.敲打。《山海經‧大荒東經》:“其上有獸,狀如牛……其名曰夔。 黃帝 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 郭璞 注:“橛,猶擊也。”11.猶掘。 徐光啟《農政全書》卷三八:“《農桑通訣》曰:插松……二年之後,三月中帶土移栽;先橛區,用糞土相合內區中,水調成稀泥,植栽于內。”12.猶翹起,鼓起。 魯迅 《彷徨‧肥皂》:“夥計本來是勢利鬼,眼睛生在額角上的,早就橛狗嘴的了。”橛,一本作“ ”。13.倒,顛仆。參見“ 橛痿 ”。

魚龍風雨海濤吟,真按:國:魚龍 注音一式 ㄩˊ ㄌㄨㄥˊ 1. 一種古生物。屬爬蟲類。全體似魚,頭大,頸短,尾細,吻長而突,四肢似鰭無刺,體長四尺至四丈,繁殖甚廣,其化石產於三疊紀白堊紀之間,印度、紐西蘭等地曾掘得。 2.一種雜技。表演魚化為龍的舞蹈,為漢代百戲之一。漢書˙卷九十六˙西域傳˙贊曰:「設酒池肉林以饗四夷之客,作巴俞都盧、海中碭極、漫衍魚龍、角抵之戲以觀視之。」 詞:【魚龍】1.魚和龍。泛指鱗介水族。《周禮‧地官‧大司徒》“鱗物” 鄭玄 注:“魚龍之屬。”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賦》:“草木之遇陽春,魚龍之逢風雨。” 杜甫 《秋興》詩之四:“魚龍寂寞秋江冷,故國平居有所思。” 李贄 《環陽樓晚眺得碁字》詩:“水底魚龍醒,花間鳥鵲飢。” 吳偉業 《黃河》詩:“白浪日崔嵬,魚龍亦壯哉。”2.指古代百戲雜耍中能變化為魚和龍的猞猁模型。亦為該項百戲雜耍名。《漢書‧西域傳贊》:“設酒池肉林以饗四夷之客,作《巴俞》都盧、海中《碭極》、漫衍魚龍、角抵之戲以觀視之。” 顏師古 注:“魚龍者,為舍利之獸,先戲於庭極,畢乃入殿前激水,化成比目魚,跳躍漱水,作霧障日,畢,化成黃龍八丈,出水敖戲於庭,炫燿日光。” 楊炯 《奉和上元酺宴應詔》:“百戲騁魚龍,千門壯宮殿。” 蘇軾 《次韻答錢穆父作詩見及》:“魚龍絕伎來千里,斑白遺民數四朝。” 沈從文 《從文自傳‧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我還得經過一家扎冥器出租花轎的鋪子,有白面無常鬼、藍面閻羅王、魚龍、轎子、金童玉女。”3.古爬行動物名。外形像魚,生於海洋。四肢槳狀,適於游泳。眼大。嘴長,牙齒尖銳,肉食。卵胎生。於侏羅紀最繁盛。 聊以齋名試此心。消盡芥舟杯水妄,要看稊米太倉深。真按:翁方綱的人生觀 真按:翁方綱與莊子 烟橫竹定能安榻,露重荷圓肯溼襟?那更紛紜量十笏真按:詞無.國無. 秋毫何有咫兼尋。

八年十五度來題,真按:翁方綱在廣東 真按:翁方綱作品編年 每按東郡則三入此居。今五至,凡居此百餘日矣。面面皆詩客欲迷。真按:翁方綱的詩 真按:翁方綱的題壁詩 昔憶牽隨潮水上,今真繫向藥洲西。省廨藥洲有西齋。軒窻浪接青嵐起,懷袖花深翠羽嗁。他日繼聲何處是?巳曾入我卷中攜。

437

   劉幹齋觀察招遊西園六首真按:翁方綱交友資料

榕雨冥冥外,離披藻荇紋。東南潮起漲,旬日綠于雲。花隱留春霧,烟濃入夕曛。隔江空磵響,時向北聞。真按:此字不清,以義定.

別館尚書築,舊為明黃尚書別業。金峯使節移。觀察署舊在金山前。洗苔看古篆,逢石有前詩。梁瑤峯篆題石筍并詩。鳳水城濠注,龍潭灌溉治。一方資水利,三邑接中離。

竹架飛泉背,藤穿臥石根。褰衣切蘿磴,側帽過松門。畏隹橫雲入,槎枒上雨痕。合圍青竅穴,都以百年論。

畧彴徘徊際,無風有晚涼。以亭迴樹勢,于月得池光。萍缺鳧相唼,汀圓鷺可藏

438

。此南全放綠,更不費軒廊。

往時燈夕到,池上瑞蓮歌。舫繫紗窻在,碑昬蠣粉多。童煎評汲水,客議補栽荷。及見齋重葺,冬春八載過。

使君初駐節,攜客夜論文。礎溼滋苔潤,甌香覺稻芬。因觀種樹理,時切護堤勤。半畝修椽上,憑窻看海雲。

438

   沙月

月吐竹篷背,舟泊江渚沙。見沙不見月,渚勢一玦斜。白光浩漫漫,眩晃動蒹葭。蒹葭交竹樹,夜久滿江露。篷背光忽流,點點照沙鷺。遂看沙作江,瀰茫那得渡。

438

   蓬辣灘

八年十過蓬辣灘,真按:翁方綱的行程 真按:翁方綱在廣東 風雨陰晴晦明異。初春早秋厯冬夏,以水大小分難易。水長則平消亦平,最險將消未消際。況茲雨後伏餘怒,橫迫崖間相擁銳。灘尾西東首南北,碎石中間左右避。彎如魚腸乙字形,一折盤迴劍鋩勢。我步高岸取山足,萬轉松毛蔽。真按:國:松毛 注音一式 ㄙㄨㄥ ㄇㄠˊ 松葉銳細如毛,故稱為「松毛」。 詞:【松毛】松葉的別稱。松葉如針,繁盛如毛,故稱。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一‧松葉》:“松葉,別名松毛。” 張岱 《陶庵夢憶‧樊江陳氏橘》:“余歲必親至其園買橘,寧遲、寧貴、寧少。購得之,用黃砂缸,藉以 金城 稻草或燥松毛收之。” 張弦 《被愛情遺忘的角落》:“一年一度最苦的活——給國營林場挑松毛下山。” 真按:原文作異體雐兮. 亦到中腰山獨聳,盡見上下乘流義。下則大埔上嘉應,十郡人文秀靈地。宜其山緩水更舒,造物之意夫焉寄?所以民俗調劑方,比之舟楫牽挽利。真按:翁方綱與民俗 真按:翁方綱的牧民術 真按:翁方綱的經世學方法論 一舟前導一舟進,逆水還教逆風試。翻從衆壑一綫中,捲得層瀾萬花氣。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