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Wednesday, October 8, 2008

823

,其牽大篆以附合之,與其必執石鼓為大篆者皆一隅之論也。真按:翁方綱的書學-篆書 真按:翁方綱的文字學 故歐陽子但曰吾信退之而已矣。真按:翁方綱與歐陽修 真按:翁方綱與韓愈

823

  跋嶧山碑

右嶧山碑舊本,朝鮮進士金秋史寄贈,日本國所重刻,云相傳為棗木傳刻以前本。真按:翁方綱與日本 真按:翁方綱與金正喜 真按:翁方綱與韓國人 真按:翁方綱的版本學 按杜詩「棗木傳刻肥失真」,特以對照書貴瘦硬言之。此本近瘦,故有相傳棗刻以前之說,實則棗木之肥已無可考。宋董廣川所見嶧山殘刻云「氣質渾重」,真按:董逌 亦不言何時之本也。楊東里真按:楊士奇 都南濠皆言世傳有七本,真按:都穆 愚僅見其四耳。真按:翁方綱的碑帖學 真按:翁方綱的金石學 惟元祐八年嶧陰堂重刻本與此日本舊刻悉合。此蓋元祐本所從出,則亦是唐以前摹刻本矣

824

。以陝本徐鄭所傳摹者校之,此尚有勝於徐鄭本處。昔吾友錢辛楣據《說文》嶧山本字疑徐本之誤。真按:氵攴 真按:翁方綱與錢大昕 然《說文》徐所校訂,豈有不知其秦刻水者真按:疑為从之漏改者. ?而徐本乃作■,亦正與此本同。則可驗唐以後重刻嶧山碑■字皆从■不从水矣。許慎所見嶧山石刻■字作真按:氵攴 是必秦刻古文如此。則杜云「肥失真」者,未必盡以字肥之失言之。真按:杜甫之書學 李斯焚書而所作蒼頡七章亦澌滅無傳,其孰從而核之?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 真按:闕疑-存疑

824

  跋《永樂大典》嶧山碑本真按:翁方綱與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摹本即淳化四年鄭文寶本,而跋內「廣」下缺一字,與今陝拓本正同。然都元敬金薤琳琅》「廣」下是「求」字,真按:都穆 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則豈元敬所見是未泐以前本而大典所摹在後耶

825

?然《大典》本視今本筆畫不同者凡十餘字,真按:永樂大典 就其中一二伸縮小異者,尚不過摹刻之失。至如「辭」字右邊「辛」字下一橫畫並不上屈,而今陝本乃與上一畫同作上屈,此則足正陝本矣。未知《大典》所据是何本也?「辭」从辛,辛從■从一,■从二从干,干从反入从一。則似「辛」字之中畫亦不應上屈,然童、妾、真按:據原文右旁校注插入.續修四庫本無. 菐諸字皆已變一為■,則「辛」字中畫之上屈不足異,而其下畫則不應再屈矣。真按:翁方綱的文字學 「羣臣從者」「者」字無右筆,《大典》與陝本同,而鄒縣本、江本,真按:原文有缺末筆諱. 皆不然。据其後「者」字「著」字皆有右筆,何獨此字無之?此則陝本摹失而《大典》本仍之者耳。篆至此碑不可謂小而猶有摹失者真按:不解之處!真按-不知小字何義也.

826

。若強、號、獻、流諸字中間牽連竟不成字,而世人流傳不以為怪,所謂有功字學者安在哉真按:翁方綱的文字學-關鍵字 真按:翁方綱的文字學

826

  跋秦篆譜

宋汶陽劉跂斯立〈泰山秦篆譜序〉云「史記載秦始皇帝及二世皆行幸郡縣,立石刻辭。今世傳秦泰山篆可讀者惟二世詔五十許字,而始皇刻辭皆亡,莫可復見。宋莒公鎮東平日,真按:宋庠 遣工就泰山摹得墨本,以慶歷戊子別刻石,作後序,止有四十八字。歐陽文忠《集古錄》亦言友人江鄰幾守官奉高親到碑下,纔有此數十字而已。余以大觀二年春登泰山,宿絕頂,訪秦篆,徘徊碑下。其石埋植土中,高不過四五尺,形制似方而非方,四面廣狹不等

827

,因其自然,不加磨壟。所謂五十許字者,南面稍平處人常所摹搨真按:迪志版文淵閣本寶刻叢編卷二作「人常所撫搨」. 故 士大夫多得見之。其三面尤殘缺蔽闇,人不措意;余審觀之,隱隱若有字痕。刮摩垢蝕,試令摹以紙墨,漸若可辨。自此益使加工摹之,然終意其未也。政和三年 秋,復宿嶽上,親以氊椎從事,校之他本,始為完善。蓋四面周圍悉有刻字,總廿二行,行十二字,字從西南起,以北東南為次。西面六行,北面三行,東面六行, 南面七行,其末有「制曰可」三字,復轉在西南稜上,每行字數同而每面行數不同。其十二行是始皇辭,其十行是二世辭,以史記證之,文意皆具。計其缺處,字數 適同,於是泰山之篆遂成完篇。真按:宋庠-見前. 二公初未嘗到,真按:歐陽修 惟憑工匠所說,人遂以二公為信,故不復詳真按:迪志版文淵閣本寶刻叢編卷二作「宋、歐陽二公初未嘗到惟憑工匠所説無(缺)惟人多以二公為信故亦不復詳閲缺」.

828

。余既得墨本,并得碑之形制以歸……乃為此譜。真按:迪志文淵閣寶刻叢編卷二作「形象制度」. 大凡篆字二百二十有二,其可讀者百四十有六,今亦作篆字書之。其毀缺及漫滅不可見者七十有六真按:迪志文淵閣寶刻叢編卷二作「七十六」. 以《史記》文足之,注其下。譜成,揭壁間久幽沉晦之跡,……經千三百餘歲而復彰也。真按:迪志版文淵閣四庫寶刻叢編卷二作「譜成猶壁間乆幽沉晦之迹今遂歴然秦至無義不足論然李斯小篆古今所師經千三百有餘嵗而復彰兹可尚也」.作猶字勝也.蓋以之比孔子舊宅壁間之古文也. 」又董逌《廣川書跋》云:「泰山篆,秦相李斯書始皇詔,真按:迪志版文淵閣四庫廣川書跋卷四作「秦丞相」. 刻其三面。二世詔在其陰。今石南面為二世詔,始皇詔乃在北西東三面,蓋石仆而後人起立之,以其一面稍完,故立之南鄉也。真按:此作意引爾.迪志版文淵閣四庫廣川書跋卷四作「始皇詔書刻其三面二世詔宜在其隂今石南面為二世詔書始皇帝刻詔書乃在北西東三面盖石仆而後人起立植之以其一面稍完故立之南鄉此其故也」. 」又明吳同春遊泰山記云「僅存劉所云之半,其後北平許叵於岱頂榛莽中僅得二世詔二十九字殘石,嵌置碧霞元君廟東廡壁。」至乾隆五年六月燬於火矣。

829

此篆惟賴譜以存其概,而劉斯立此譜惟賴宋廬山陳氏甲秀堂帖所摹得傳於世。真按:劉跂 真按:閣帖源流述略. 甲秀帖跋語又已泐損,無有知是劉譜者。漢陽葉志詵東卿手搨其文,重勒於石,予為詳記原石位次於篆之上列,并改正甲秀所摹釋文「制曰」一行出格之誤,真按:國:出格 注音一式 ㄔㄨ ㄍㄜˊ 相似詞  特別、特殊 相反詞  1. 舊日應制文字及表章;凡遇應該尊稱之詞,在格子外檯寫者稱為「出格」。 2. 格外、破格。唐˙張籍˙酬祕書王丞見寄詩:「今體詩中偏出格,常參官裡每同班。」 3. 言談舉止不合乎法度、常規。如:「他做事向來出格,是個很率性的人。」 詞:【出格】1.超出常規;異乎尋常。 張籍 《酬秘書王丞見寄》詩:“今體詩中偏出格,常參官裏每同班。” 沈德符 《野獲編補遺‧詞林‧鄉紳异法》:“此公品格豈可議,但此等舉動,太覺出格,貽累多人。” 金農 《慕園題竹》詩:“便娟修竹覆檐楹,出格幽姿天與成。” 趙樹理 《實幹家潘永福》:“在他影響下的群眾都十分喜愛他,到處傳頌他一些出格的故事。” 浩然 《艷陽天》第三二章:“心平氣和地說,不論是相貌人品, 蕭長春 都是出格的,都可以征服人。”2.舊時應製文字和表章等,遇到尊稱則另起一行抬頭書寫。 方以智 《通雅‧器用》:“《春秋正義》引《魏晉儀注》,寫表章別起行頭者,謂之跳出。 以為即今之出格尊稱題式也。” 後有攬者得以攷焉。真按:翁方綱與葉志詵 真按:翁方綱的金石學

829

  跋泰山秦篆後

董廣川云「陲于後世,真按:董逌 史 作■于後世。陲為邊陲,若垂後世則當作■。《說文》甚辨慎,不應爾。」今檢《說文》■字下云「磊也。」■字云「艸木華葉■。象形。」徐氏《繫傳》及《玉 篇》亦然。惟《廣韻》陲字下云「邊也。《說文》:『危也』。」垂字則引《說文》曰「遠邊也。」《集韻》同此。此可見許氏本訓無阝旁者乃是邊境之字,其有阝 旁字乃是危之字真按:原文作異體.

830

,正與秦篆相合。董氏又曰:「許氏《說文解字》本於秦篆。」斯言為不誣矣,顧其所謂《說文》甚辨者,真按:前作甚辨慎(辨且慎也).此意引,故不必及慎字也. 蓋許氏必以从阜為危墜之義,尚有餘文為徐氏所刪耳;至於《玉篇》亦刪之,獨賴《廣韻》以存許氏之舊。學者可勿深攷耶真按: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 翁方綱對考證學的態度 真按:翁方綱的文字學 真按:翁方綱與說文解字

830

  跋琅邪臺秦篆真按:此在〈金石學直入碑學前沿〉有:『阮元與其朋友、幕僚及學生的訪碑成果,對碑派書法的發展具有很大意義,金石碑版的不斷發現,給碑派書法創作提供更多的可能,同時也不斷地對其書學思想的形成和完善產生作用。 乾隆五十八年(1793), 剛剛編完《石渠寶笈續編》的阮元奉旨出任山東學政,前任學政翁方綱在交接時囑其訪拓《琅邪台秦篆》,翁方綱《復初齋文集》卷二十載:“《琅邪台秦篆》世皆 稱存十行耳,予以壬子夏按試青州,訪諸學官、弟子,此篆刻在諸城縣海濱懸崖,極難拓,有段生鬆苓善氈蠟,諾為予拓之,時以夏秋,海水盛長不可往,明年予北 歸,以語學使阮樑伯。”阮元於次年尋得,拓後分贈翁方綱、孫星衍、錢大昕,阮元有詩記事:“……得此足以豪,神發忘食眠。更思寄同好,南北翁孫錢。”…』.

琅邪臺秦篆世皆稱存十行耳。予以壬子夏按試青州,真按:翁方綱在山東學政 訪諸學官弟子,此篆刻在諸城縣海濱懸厓,極難拓。有段生松苓氊蠟真按:段松苓-段松苓? 真按:國無.詞亦無.亦無氈蠟. 諾為予拓之。真按:翁方綱與段松苓 真按:翁方綱的教育事業 真按:翁方綱的門生 真按:翁方綱的金石學 時以夏秋,海水盛長,不可往。明年予北歸,以語學使阮梁伯真按:阮元-清人室名別稱字號索引:增補本(下冊)(309 / 1147)有. 至甲寅夏,阮公寄來者,前後凡得十三行。今見孫觀察所拓者,真按:翁方綱作品編年 前後凡十二行。皆較世所行拓本有前後多出之字,而拓手又精審不苟,信可寶也真按:真按:翁方綱與阮元 翁方綱與孫星衍

831

!昔歐陽文忠謂麻溫故學士於登州海上得片木,真按:『之罘山秦篆遺文    右秦篆遺文,才二十一字,曰:“于久遠也,如后嗣焉,成功盛德。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其文與嶧山碑、泰山刻石二世詔語同,而字畫皆異。惟泰山為真李 斯篆爾,此遺者。或云麻溫故學士于登州海上得片木,有此文,豈杜甫所謂“棗木傳刻肥失真”者邪?治平元年六月二十日書。』 文忠集- 卷一三四·集古錄- 讀書網|DuShu.com即杜詩所謂「棗木傳刻肥失真」者,此乃以杜之言〈繹山〉者例〈之刻〉耳,真按:疑當作嶧山,下則當作嶧山碑. 真按:原文作異體.下同. 非謂〈繹山碑〉也。〈之罘刻〉今不可見,真按:之罘刻石_百度百科 . 惟 汝帖存其殘字十四,則實過於肥也。然杜詩此篇以書貴瘦硬為說,蓋對爾日開元、天寶間競尚肥濃之習言之,其實棗木刻之失真亦不僅失在肥耳。而近日王篛林乃專 主篆貴瘦之說,嘗見虛舟作篆,雖至逕數寸外之字亦以細瘦為主。夫所謂行筆如蠶吐絲者,惟古刀布文有之。後人摹印有鐵線一種即其遺法,若鐘鼎欵識所摹漢器亦 有字展大而仍用鐵線者,此篆學希古之式,學者不可不知;然必以此為篆書之定式則非也真按:真按:翁方綱的書學 真按:杜甫之書學 翁方綱對王澍的批評

832

。愚於周石鼓、秦琅邪臺皆得精拓,就原畫未經鑿寬者,以今衣工尺度之,真按:詞無.國亦無. 真按:原文似作異體.又續修四庫本此字作依,蓋此亦刓改故也. 則石鼓畫寬一分,琅邪畫寬一分二三釐,其〈之罘〉篆在汝帖者雖經重摹,然尚非徐鄭輩重書可比,亦約寬一分五釐許。然則字愈大則畫因之加肥,章章明矣!必無專執細瘦以為式者也。真按:翁方綱的書學 真按:翁方綱對王澍的批評 新出精拓之琅邪臺篆多是益都段生手拓者,真按:應即前文「段生松苓」(段松苓)也.中研院線上目有! 不惟前後有多出之字,而畫痕亦極明白可辨。真按:翁方綱與段松苓 真按:翁方綱的金石學 及此先秦書家真影披露之時,得以詳攷古人篆勢,其灼可憑信倍勝於空言辨論者爾。真按:翁方綱對王澍的批評 真按:翁方綱的考證方法論-事實勝於雄辯

832

  跋琅邪臺秦篆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