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Sunday, October 5, 2008

763

。徐源字仲山,別號椒園道人。家於吳長洲尹山之瓜涇,故以瓜涇自號。成化乙未進士,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山東,有《瓜涇集》二卷。真按:徐源-傳記資料 予昔於壬辰夏得吳匏庵手跡一幅,真按:吳寬 與友人言瓜涇請歸事,而適買得《瓜涇集》舊本,今乃題此卷而及之。信亦有緣也耶!真按:翁方綱的收藏

763

  跋梅磵詩話二首

梅磵詩話三卷,宋末吳興韋居安撰。真按:中國古籍善本目錄導航系統有! 厲樊榭《宋詩紀事》載其景定壬戌一詩,真按:厲鶚 真按:國無.詞無.宋理宗年號凡51260-1264(庚申-甲子). 真按:3.1262. 即從此卷得之也。樊榭云「韋,宋末進士,司糾三衢真按:國無.詞:【三衢】指今 浙江 衢縣 。因縣境有 三衢山 ,故稱。 羅隱 《寄三衢孫員外》詩:“ 小敷 文伯見何時,南望 三衢 渴復饑。” 楊萬里 《過安仁市得風挂帆》詩:“何人道是 三衢 遠,挂起東風十幅蒲。”《二刻拍案驚奇》卷四:“昔 三衢 產瞻 以書答狀元 留夢炎 。” 吳偉業 《高涼司馬行》:“ 三衢 橘柚 廣州 柑,夢繞江南與海南。” 【三2衢】泛指通衢。三,言其多。《管子‧輕重甲》:“昔者 之時,女樂三萬人,晨噪於端門,樂聞於三衢,是無不服文繡衣裳者。” 2 sn ㄙㄢ〕 sn ㄙㄢˋ〕 〔《廣韻》蘇暫切,去闞,心。〕 多次;再三。《左傳‧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為良醫。”《孟子‧離婁下》:“ 當平時,三過其門而不入, 孔子 賢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黃遵憲 《送女弟》詩:“阿母性慈愛,愛汝如珍珠,一日三摩挲,未嘗離須臾。”參見“ 2 」今据此書自敘,甲戌至丙子皆在三衢,是咸淳十年德祐二年也。真按:宋度年號.10.1265-1274.(乙丑-甲戌). 真按:宋度宗.1274.甲戌. 真按:據國語辭典附表,德祐唯有一年.1275年乙亥也. 此內又記胡澹庵瀟湘夜雨圖,真按:胡銓 至辛巳歲歸於苕溪趙子昂真按:真按:趙孟頫 真按:趙孟頫的收藏 趙孟頫與胡銓

764

。辛巳是至元十八年,子昂年二十八。真按:趙孟頫之生卒 想子昂尚及見此人也。壬戌是景定三年,又在此前二十年,則韋之入元年已老矣。此書蓋撰於元世祖至元年間而其字號及全集皆已湮沒不傳,樊榭僅於四明范氏天一閣借鈔此冊也。真按:厲鶚的收藏 世間知者罕矣。真按:韋居安傳記資料 今得歸於梧門詩龕,屬予為識其大略於卷端。珍惜珍惜!真按:翁方綱與法式善

此書置案頭月餘,病中未得細檢也。今日偶閱樊榭自識內有校改宋賢名字一條,真按:厲鶚的讀書方法 真按:翁方綱的讀書方法 因檢卷中沈寓山扇工詩事出於陳直齋《吳興氏族志》。真按:下文有「陳直齋卽趙子昂所與品《蘭亭》者」則應非陳振孫也.然又有云『陳振孫(1183- ?),字伯玉,號直齋,安吉人。曾任鄞縣、紹興縣學教官。南宋寶慶三年(1227),通判興化軍。十年後以朝散大夫知台州,除浙東提舉。嘉熙元年(1237),改知嘉興府 .後 歷任浙西提舉、國子司業,官至寶章閣待制。卒謚光祿大夫。陳振孫學博古今,於經術研究尤深。為當時著名的藏書家。編有《直齋書錄解題》,是宋代有名的提要 目錄。另有《吳興人物誌》、《氏族志》、《書解易解》等。』則將吳興氏族志歸于振孫筆下,然耶?○且先生引述直齋書錄解題者多矣,何故不但云陳直齋者,即 著書錄解題者,而必云與趙子昂孟頫有故者耶? 而樊榭《宋詩紀事》既全載此詩,乃獨遺韓無咎王粲班姬二句,且於陳直齋所著書亦不載《吳興氏族志》一種真按:厲鶚之誤

765

。樊榭最熟於南宋諸家之著述,且此二事皆有資藝林攷訂者,真按:翁方綱的考證學 真按:翁方綱對考證學的態度 樊榭既得此書而失於編載者何歟?陳直齋卽趙子昂所與品《蘭亭》者。韓無咎卽與陸放翁同踏雪登焦山者。真按:韓元吉 真按:韓元吉與陸游 予曾見其石刻,「無咎」確是「無」字,正與此鈔本合,不必疑鈔本之作「無」而改為「无」矣。獨檢此一條有關補正之功如此。真按:翁方綱對考證學的態度 真按:翁方綱的考證學 真按:翁方綱的金石考辨學

765

  跋明賢繡毬花詩卷

明人詠白繡毬花詩凡十九人,江夏郭美命首唱,真按:郭正域 而王元美書其少年舊作。蓋書此時亦已老矣。七子之徒明卿最享眉壽真按:吳國倫 真批:愚略考其生卒乃僅七十,何為眉壽耶? 此內有甔甀洞叟手蹟,真按:吳國倫 真按:吳國倫 亦其晚年所作。張伯起一幅後又有不著名氏一幅,真按:張鳳翼 予諦審,亦伯起筆也真按:翁方綱的鑑賞學

766

。方康侯真按:明人室名別稱字號索引(上冊)無姓方者. ○此處翁公行文,應係稱其名也. 隆慶元年舉人。此蹟蓋在明神宗之十幾年間,美命方為翰林時,故用文學侍從印也。真按:郭正域之仕履 予藏明人諸帖後有康侯手題,真按:翁方綱的收藏 則在其晚年時耳。即此偶詠一花而明人前後詩派之大端略見於此。真按:翁方綱對明詩的評價 真按:翁方綱的詩學 予為此詩亦竊取坡公前輩徐、庾之義也。真按:徐陵與庾信 真按:不解之處!真按-何故為此詩也?豈此別有詩紀耶? 真按:翁方綱與蘇軾

766

  跋藤花詩卷二首真按:今讀來似只一首.或校刪時忘了改訂也.

吏部署廳藤花,明宏治六年癸丑吳文定手植也。真按:吳寬 後三十六年為嘉靖己丑,徐崦西少宰賦二律,真按:徐縉-明人室名別稱字號索引(上冊)頁320. 真按:國無.詞:【少2宰】1.官名。即《周禮‧天官》的小宰,為大宰的副職。 春秋 列國中亦有置之者。《左傳‧宣公十二年》:“ 少宰如 師。”2. 政和 中,改尚書左僕射為太宰,右僕射為少宰,旋復舊稱。 為吏部侍郎的俗稱,也叫少冢宰。3.星名。即左垣第三星。在紫微垣。《宋史‧天文志二》:“紫微垣東蕃八星……第二星為上宰,三星曰少宰。”注:“ 石氏 云:‘少宰一星,少輔二星,三孤也。’” 2 sho ㄕㄠˋ〕 〔《廣韻》失照切,去笑,書。〕 同時諸公屬和成卷。後十年己亥陸包山為補圖於前。真按:陸治 此卷後歸陳百史真按:陳名夏 又歸定州郝雪海中丞,真按:郝浴 在郝氏家數世矣。今鐵香太守購得之,真按:邱學敏 真按:清人室名別稱字號索引:增補本(上冊)(860 / 966)唯陳棨仁、鄧承修2. 感惜珍重之意倍於陳、郝,攜至都門,屬予為題記,真按:翁方綱與邱學敏 並錄文定詩及王漁洋真按:王士禛 西厓詩於後真按:湯右曾-應即此人

767

,去文定植藤花時恰三百年也。乾隆癸丑冬十月朔,鐵香既屬予題藤花詩畫卷,明日復來云,真按:翁方綱與邱學敏 聞都城劉石庵冢宰有此詠,真按:劉墉 欲予求石庵書之。及石唐詩來,有不知「妙繪今何在」之句,叩之,則云莘田閣老詩中記此事也。真按:清人室名別稱字號索引:增補本(上冊)(549 / 966):朱俶林、沈清任、余宗訓、杜彤光、范九皋、唐金科、程景伊、黃任、蔣伊、龍元任、鍾崇基(930 / 966)吳自強. 此應即程景伊. 真按:程景伊 真按:翁方綱與劉墉 因於門人馮魚山戶部處求得其稿,亦以贈鐵香,將裒為合軸也。莘田詩自注云「王守溪曾令陸包山作圖。真按:王鏊 」予考王文恪卒於嘉靖三年甲申,真按:王鏊之生卒 徐文敏官少宰賦此二詩乃在八年己丑,而包山作圖又在其後十年,其不出於守谿可知,真按:前作守溪.怪哉.翁文中常前後作異體者,何也? 真按:王鏊 不知莘田詩注何所本也。莘田此詩既已龕石於銓曹壁,真按:國無.詞:【銓曹】1.主管選拔官員的部門。 包湑 《會昌解頤錄‧麴思明》:“銓曹往例,各合得一官,或薦他人亦得。”《宋史‧岳雲傳》:“﹝ 岳雲 ﹞功在第一, 不言。逾年,銓曹辯之,始遷武翼郎。” 李漁 《蜃中樓‧點差》:“漫勞烏府臺前客,屈作銓曹部下人。”2.借指主管選拔官員之長官。《明史‧顧鼎臣傳》:“兵部主事 馬承學 鼎臣 有聯,自詭必得銓曹,臣故抑 承學 而用 。” 若非此卷為之證据,將使此詩此畫遂致傳訛真按:真按:翁方綱以教化為己任 真按:翁方綱對考證學的態度 真按:翁方綱的嚴謹 真按:翁方綱與程景伊 程景伊之誤

768

,此又不可不著者也。真按:翁方綱對考證學的態度 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不得不

768

  跋徐昌穀詩真按:真按:翁方綱與徐禎卿 真按:朱彝尊與徐禎卿 翁方綱與朱彝尊

昌穀五言效何遜云「暗牖通新燭,虛堂聞落釵。」竹垞《明詩綜》改云「虛堂響落釵」。蓋竹垞以「聞」字平直不及「響」字有神致故改之。然則竹垞先生竟不喻詩理矣。真按:翁方綱的詩學 真按:翁方綱對朱彝尊的批評 真按:翁方綱的詩論 真按:翁方綱的理 真按:翁方綱的神韻說 真按:翁方綱的文學批評 此句神理全在一「聞」字。真按:翁方綱的神韻說-關鍵字 題云「效何遜詠倡家」,此則詠者之辭,故曰「聞」也。若云「響」則裝點之詞,於詠事之妙全不合矣。且以音節論之,真按:翁方綱的文學批評方法論 此句亦必不應第三字用仄也。真按:翁方綱的作詩方法論 或曰「上句『暗牖通新燭』,『通』字既平,則此對句自應仄矣。」予曰:此即竹垞改「響」字之意也。五言詩音節全在第三字,真按:翁方綱的作詩方法論 真按:翁方綱的詩學 而此詩第二句、第六句皆於對句第三字用仄矣,至其第八句第三字之用仄,則於收處特以拗勁出之

769

,所以第四句之第三字當仄而平,此則詩之理也。真按:翁方綱的肌理說 真按:翁方綱的理 若於此句用「響」字則將置收處第三字之仄於何地乎?況此詩前四句若相諧,後四句亦若相諧,而中間第四句與第五句不相粘聯,此齊梁之格也。真按:翁方綱的詩學 惟其第八句於後半幅相諧之中故作拗勁,以見收束音節,所以第四句亦於前半幅相諧之中當仄而平,此乃詩之理也。真按:翁方綱的作詩方法論 真按:翁方綱的肌理說 愚豈敢妄目竹垞為不知詩理,然此一字則實不得不論者也。真按:翁方綱的著作方法論 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不得不 真按:翁方綱的考證學 真按:翁方綱的肌理說 真按:翁方綱對朱彝尊的批評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