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
。
“篤憂”二字,今石已另補,此拓二字尚是舊本,今不可得矣。卷六七葉首行。
第二“可”字點勢,乃連下一字為章法,安此截斷,此王侍書之失也。卷六九葉九行。
“待此豈”三字之旁點,內府本皆無,《大觀》摹本或有之,或無之,《寶賢》亦自《大觀》摹,而無此一蓋,真按:疑有誤!-原書同此.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58_蘇齋題跋\_000373.JPG 宜從之。卷六十葉十行。
“雄”字末尖,垂入“蜀”字之內,《大觀》摹本,亦或有或無,《寶賢》則無之,內本亦無。真按:內府本-應即此. 真按:詞無.國無. 卷六十一葉十行。
“猶”字參看《寶賢》。卷六十四葉六行。
“四月廿三日”“四”字,細審《大觀》原本,方知內是迴折之筆,而《淳化》本摹失也。《寶賢》蓋亦沿拓本而失者。脩內司本同。卷六十七葉七行。
《建安帖》,惟□□□□□《懷仁集聖教》所本也。“苦”字頓挫迴折,□□□□本妙極。《淳化》似不應訛謬至此。
“苦”字,白唐賢《化度》、《昭仁》,中直并不多穿上,真按:簡化字之礙讀也!-原書作並.下并卻作幷.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58_蘇齋題跋\_000374.JPG 真按:國:并 部首 干 部首外筆畫 3 總筆畫 6 注音一式 ㄅ|ㄥ 1. 見「并州」條。 2.山西省太原市的別稱。 ㄅ|ㄥˋ bng(00546) 并 部首 干 部首外筆畫 3 總筆畫 6 注音一式 ㄅ|ㄥˋ 1. 合。通「併」。文選˙曹冏˙六代論:「自此之後,轉相攻伐,吳并於越,晉分為三魯,滅於楚,鄭兼於韓。」 2.兼有。文選˙陸機˙謝平原內史表:「非臣毀宗,夷族所能上報,喜懼參并,悲慚哽結。」文選˙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序:「天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難并。」 3.一齊。通「並」。戰國策˙燕策二:「(蚌、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之。」文選˙左思˙吳都賦:「蓋象琴筑并奏,笙竽俱唱。」 4.用於否定詞之前,以加強否定語氣,帶有反駁的意味。通「並」。如:「你以為他笨,我并不認為如此。」 5.而且。通「並」。如:「我支持這項決定,并加以宣導。」 ㄅ|ㄥ bing(00526) 詞:并1 〔bn ㄅ〡ㄥˋ〕 〔《廣韻》畀政切,去勁,幫。〕 1.合並;聚合。《韓非子‧初見秦》:“軍乃引而退,并於 李下 ,大王又并軍而至。”《漢書‧董仲舒傳》:“科別其條,勿猥勿并。” 顏師古 注:“并,合也。” 唐 王勃 《滕王閣序》:“四美具,二難并。” 清 戴震 《答段若膺書》:“今書內列十七部,僕之意第三、第四當并。”《天雨花》第一回:“山遙水遠 雲南 去,未卜何年母子并。”2.兼並;並吞。《戰國策‧中山策》:“ 魏 并 中山 ,必無 趙 矣。” 高誘 注:“并,兼也。”《史記‧秦始皇本紀》:“招致賓客游士,欲以并天下。” 宋 蘇軾 《論河北京東盜賊狀》:“昔 秦 并天下,首收 三晉 ,則其餘強敵,相繼滅亡。”3.並且。如:他不但努力讀書,並能認真實踐。4.通“ 屏 ”。屏藩。《逸周書‧祭公》:“維我後嗣,旁建宗子,丕維 周 之始并。” 朱右曾 校釋:“今後所封建,亦當思維樹屏之義,以藩王室。 惠 曰:并、屏古字通。” 并2 〔bn ㄅ〡ㄥˇ〕 〔《集韻》必郢切,上靜,幫。〕 通“ 屏2 ”。 1.屏棄。《莊子‧天運》:“至貴,國爵并焉;至富,國財並焉。” 郭象 注:“并者,除棄之謂也。”《商君書‧開塞》:“故以知王天下者并刑。”2.屏退。《史記‧吳王濞列傳》:“上問曰:‘計安出?’ 盎 ( 袁盎 )對曰:‘願并左右。’上屏人,獨 錯 ( 晁錯 )在。”3.抑制。 漢 應瑒 《馳射賦》:“觀者并氣息而傾竦,咸側企而騰移。” 并3 〔bn ㄅ〡ㄥ〕 〔《廣韻》府盈切,平清,幫。〕 〔《集韻》卑盈切,平清,幫。〕 古州名。詳“ 并3州 ”。 異. 而草頭作對觭勢,蓋山陰之法,其來有白,今見《大觀》真本,并《懷仁集聖教》,真按:原書作幷.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58_蘇齋題跋\_000374.JPG 皆具遺則,而何以《淳化》摹本乃失之?真按:淳化閣帖失真處 卷六十九葉,《建安帖》。
《袁生帖》考辨,詳具予所藏《大觀》真本卷內跋語。真按:翁方綱著作考 真按:翁方綱對大觀帖的考訂 卷六廿三葉,《袁生帖》。
《司州帖》,“私”“福”二字摹失。脩內司本同。卷六廿四葉,《司州帖》,二行“私”三行“福”。
以上第六冊。
以脩內司本對之,其原本實□□,寬出幾許,不但此帖也,姑記於此,可見移行之斷不可。真按:翁方綱的文獻修復學-謂斷不可移行也。 真按:翁方綱的文獻保護學 卷七十五葉,《承足下還來已久帖》。
以上第七冊。
脩內司本,此每行皆寬出二分許。卷八三葉,“頃還少噉脯”諸行。
今石是另刻,此是真刻可寶。真按:翁方綱對淳化閣帖版本的鑑定 卷八十三葉。
此第二行,“人”字起筆之頂,“吾”字中間迴筆,皆是回帶逆折之勢,以內府本校之,正相合。真按:翁方綱的碑帖版本鑑定學方法論-字體筆畫 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賞鑑學方法論-畫痕厚實有神-筆意筆畫字體結構 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辨偽方法論-字體筆畫 卷八十五葉二行。
以上第八冊。
丁巳九日,吳鑑庵持有銀鋌■者一本來求題,真按:吳烜與淳化閣帖 真按:吳烜求翁方綱題字 肥厚與肅本相近,而筆勢頗方,聞之內府宋初拓本,亦肥而方也。真按:翁方綱對淳化閣帖版本的鑑定 真按:翁方綱的碑帖版本鑑定學方法論-字體筆畫 然鑑庵之本,與此本互有出入,則摹手不同耳。真按:翁方綱的碑帖版本鑑定學方法論-拓工 適李春潭亦持一銀鋌本來,真按:翁方綱交友資料-俟考 摹刻微瘦,遜於吳本矣。此兩本第九卷皆肥,與肅本異,後三行皆全。
甲子夏,於墨卿處見一本,真按:伊秉綬與淳化閣帖 真按:翁方綱的金石採訪學-伊秉綬 南宋翻刻,亦似肅本,而第九卷仍肥於肅本,末三行亦全。昔王良常品《閣帖》第九卷,謂大令書,規矩者過於專謹,翔舞者過於縱逸。蓋以第九卷之細瘦者為專謹,第十卷之放筆者為縱逸也,此特執目前所見肅本言之耳。真按:翁方綱對王澍書學的批評 真按:王澍對王獻之書法的批評 肅本此九卷,是別從一本摹入,以致過於細瘦,真按:原書作"外疒內叜"-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58_蘇齋題跋\_000375.JPG 以致王良常目為專謹。其實《淳化》原本,初不如此,今即以所見南宋坊賈重翻之本,其第九卷,尚不似肅刻之細瘦。真按:版本的選擇 真按:翁方綱的考證方法論-底本之慎擇 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賞鑑學方法論-版本.初刻重刻 而其第十卷,卻轉較肅本稍近細瘦,則是後來摹手,真按:翁方綱的碑帖版本鑑定學方法論-拓工 偶有不同,豈得執此以評大令書耶
191
?乃王良常竟以此剖分子敬書格,謂子敬於右軍之意,離而二之,是則誠子敬預知後世有《淳化閣帖》肅州翻刻,末二卷肥瘦之岐,而先自區於異轍者。蓋良常王氏書評,多是八股時藝評語中來,亦猶之所評漢隸《禮器碑》,體凡數變云云者也。真按:重出,重複,-之後至少還有二次可見. 真按:摘要 真按:翁方綱對王澍書學的批評 今偶因此九卷《淳化》原本,非若今世所行肅本之細瘦,此特一時翻摹者之所為,不足以程量大令之書,而適足以證良常之誤,故備言之。真按:翁方綱創作的動機 即此二卷,前後肥瘦之故,不能辨析,遂至大令之書不明白,而上下千年,書道之正變源流,遂以淆紊,真按:翁方綱的書法史 真按:翁方綱的書學宗旨-書學淵源一大關捩 真按:翁方綱對書法的態度 豈止彼一說,扣槃捫籥,宜剖析哉?真按:重出,重複,-之後至少還有二次可見:『此二卷不能審核明白,而大令書因被若林之誤評訖不得明白矣。大令書不明白,而上下古今書道之源流脈絡因以不能曉然,其所繫豈淺鮮哉?(跋淳化閣帖(自收本),193) 即此二卷前後肥瘦,不能辨析,而大令之書,遂致不明白於世,大令之書不能明白,而上下千年之正變源流,遂以淆紊所係者,豈止一家之立說,叩槃捫籥所當剖說也哉(跋淳化閣帖(第九卷),193)』 嘉慶九年,歲在甲子,秋七月十日。真按:斷句可議者-太瑣碎了! 方綱識。
嘉慶癸酉秋八月,以《脩內司帖》詳校,知肅刻此卷,另從一本出也。真按:翁方綱的碑帖版本鑑定學方法論-祖本母本 真按:翁方綱的碑帖版本賞鑑學 真按:翁方綱對淳化閣帖版本的鑑定 真按:翁方綱的碑帖版本考證學
內府本此卷之字,皆較此沈厚。卷九首葉。
《授衣帖》,晉本為勝,與《淳化》本字字不同,不具摹改矣。卷九三葉《授衣帖》。晉本此下尚有四十許字,《授衣帖》尾。真按:不解之處!真按
《奉別帖》,卞氏式古堂刻本,真按:卞永譽 與此迥異,筆勢放縱,前□□□字,皆作“冷”。卞跋云,唐刻初本者也。卷九四葉《奉別帖》。
內府本,此八字筆筆重頓。卷九六葉二行。“彼患佳汝復見諸女”八字。
脩內司本,此行末底,與前行末“雄”之上半相對,此則太收上矣。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辨偽方法論-行款行次 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賞鑑學方法論-行款位置 卷九十三葉《阮新婦帖》首行二行。
脩內司本,此行末底,與次行“不”字正對。卷九十四葉,《雖奉對帖》,首行二行。
山谷云,此帖有秦漢篆筆意。真按:黃庭堅與淳化閣帖
“廿九”二字極肥改勢,此即山谷所謂篆筆之類耳。脩內司本,“廿”上左半,似是半缺,則即所謂改筆勢也。肅刻左上半似尖,則失之,是亦此第九卷另出一本之驗。真按:翁方綱的碑帖版本鑑定學方法論-祖本母本 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賞鑑學方法論-畫痕厚實有神-筆意筆畫字體結構
山谷此評,可為晉法存古之卷,真按:摘要-券誤作卷,義則大別矣。 脩內司本,“遂”之左之,“深”字下木,皆見古厚遺意。真按:愚擬稿曰: 刊誤者可謂莫此為甚矣,一句之中,連誤二處: 山谷此評,可為晉法存古之卷,脩內司本,“遂”之左之,“深”字下木,皆見古厚遺意。(〈跋淳化閣帖(肅府刻初拓本)〉,191) 據原書, 「卷」當作「券」;「遂之左之」當作「遂之左辶」。此句當作:「山谷此評,可為晉法存古之券,脩內司本,“遂”之左“辶”,“深”字下“木”,皆見古厚遺意。」 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58_蘇齋題跋\_000376.JPG 真按:黃庭堅的書學 真按:翁方綱與黃庭堅的書學 真按:翁方綱書法宗晉帖
“深”左下,肅刻誤多一折,亦另本之證。卷九十八葉,《廿九日帖》
《薄冷帖》,可作《化度》左卷。真按:原書作券.同前.-《薄冷帖》,可作《化度》左券.是也.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58_蘇齋題跋\_000377.JPG 卷九廿一葉,《薄冷帖》
王虛舟云:真按:王澍 “‘餳大佳’以下兩行,是率更書,真按:歐陽詢 當別為一帖。蕪湖韋中丞云,真按:韋謙恆與淳化閣帖 真按:韋謙恆 真按:標點有誤!-若蕪湖韋中丞果為謙恆,則應斷作:『王虛舟云:“‘餳大佳’以下兩行,是率更書,當別為一帖。”蕪湖韋中丞云:』○ 《淮南子》,柳中惠見飴,真按:原書作"柳下惠見飴",未知何故有此誤!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58_蘇齋題跋\_000377.JPG 曰可以養老,此帖‘柳六惠’,‘六’當作‘下’也。”愚按韋說是也。真按:愚擬稿曰: 「柳中惠見飴」原書作「柳下惠見飴」 ,未知何故有此誤!豈因前有「中丞」耶?「蕪湖韋中丞」翁友韋謙恆,豈能在虛舟語中也。此固沈氏不解韋誰人也。然則此句當讀作: 王虛舟云:“‘餳大佳’以下兩行,是率更書,當別為一帖。”蕪湖韋中丞云:“《淮南子》‘柳下惠見飴,曰可以養老’,此帖‘柳六惠’,‘六’當作‘下’也。”愚按韋說是也。 才是。「柳下惠見飴,曰可以養老」見《淮南子‧說林》也。 《大觀帖》亦作“六”,而上一筆微有鉤帶之勢,《大觀帖》是取真跡重勒石者。所謂真跡,即南唐以來仿書之墨本耳,非即大令原跡也,必是仿書手訛“下”為“六”耳。真按:翁方綱論大觀帖之成書 真按:翁方綱論大觀帖的版本 真按:真跡非真跡-仿書手-翁方綱的碑帖出版學 據此則“餳可”二字下,恐原文仍當有“養老”二字。“常餌亦覺有益”,另自為句。蓋仿書者,每有隨手之變,致斯搘拄矣。真按:真跡非真跡-仿書手-翁方綱的碑帖出版學 脩內司本,“六”上一筆,迴帶亦稍輕,不似肅刻竟作“六”字。卷九廿一葉,《餳大佳帖》。
此帖“哽”字下,缺三行十八字:“塞仰料靜婢自常不和知從事甚簡致此佳也。”肅府上石時,原失此三行,南宋本有此十八字。卷九廿四葉,《諸舍帖》末段尾。
以上第九冊。
虛舟蓋以縱筆者皆偽耳,然亦不可概論也,大令有似後來歐者、米者。真按:王澍的書學 真按:翁方綱論王獻之的書法 真按:王獻之與歐陽詢.米芾
伊墨卿購得南宋坊賈重翻《淳化》第十卷,真按:伊秉綬與淳化閣帖 所刻字尚不誤,然筆畫已傷瘦削矣。□□尚不及此肅刻初拓之神彩也。真按:翁方綱對淳化閣帖版本的評騭 嘉慶甲子六月十日,方綱識於石畫小軒。真按:翁方綱的書齋
嘉慶癸酉秋八月,以《脩內司帖》詳對一遍。審□脩內□□□□之本,即此肅刻所從出之本,亦以見肅刻本之可信也。中秋前一日。真按:翁方綱對淳化閣帖版本的鑑定 真按:翁方綱的碑帖版本鑑定學方法論-祖本母本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