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今以此拓本證之,良然。廿七日晨起書。真按:翁方綱早起
蔡邕諸人書《石經》,在鴻都未立學之前三年,真按:國:鴻都 注音一式 ㄏㄨㄥˊ ㄉㄨ 漢代藏書的地方。唐˙韓愈˙石鼓歌:「觀經鴻都尚填咽,坐見舉國來奔波。」 詞:【鴻都】1. 漢 代藏書之所。《後漢書‧儒林傳序》:“乃 董卓 移都之際,吏民擾亂,自辟雍、 東觀 、蘭臺、石室、 宣明 、 鴻都 諸藏典策文章,競共剖散。” 晉 王羲之 《書論》:“ 蔡尚書 入 鴻都 觀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2. 東漢 靈帝 光和 元年設在 鴻都門 的學校。專習辭賦書畫,出授高級官職。 唐 駱賓王 《久戍邊城有懷京邑》詩:“楊溝連鳳闕,槐路擬 鴻都 。” 唐 王維 《謝御書集賢院額表》:“于是九流百家,韋編緗帙,爛然虎觀,盛彼 鴻都 。”3.借指秘書省。 唐 王昌齡 《灞上閑居》詩:“鴻都有歸客,偃臥 滋陽村 。” 李云逸 注:“ 鴻都 , 漢 代朝廷藏書之所。此處代指 昌齡 供職之祕書省。”4.指仙府。參見“ 鴻都客 ”。 後人以《熹平石經》,目曰《鴻都石經》者,非也。光和元年二月,始置鴻都門學。真按:翁方綱論石經 真按:翁方綱的金石題名學 真按:翁方綱論石經的題名 真按:翁方綱的嚴謹
近日吳中顧藹吉著《隸辨》,謂曾摹北海孫氏藏本,然所錄字近百,名頗與此不合。蓋顧氏但據洪、婁二書為之耳,非真見石本也。真按:重出,重複,-見前. 真按:顧藹吉與石經
今年四月,陳吉士崇本,真按:陳崇本 以所得《漢石經》殘字來眎,真按:翁方綱的金石採訪方法論-友人惠借 真按:翁方綱的金石採訪學-陳崇本 凡六十七字,《尚書》、《魯詩》、《儀禮》、《公羊》、《論語》皆具。字逕漢尺二寸外,波勢亦遒,既手摹之矣,然心疑中郎《石經》字,不應如此之大。今見此本,乃為釋然。毋論“孝于”之“于”,及“瘦”下無“哉”字,真按:及“廋”下無“哉”字-此應係人焉廋哉句也!瘦字誤也.○原書不誤也.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58_蘇齋題跋\_000330.JPG 與洪、董合也。今日客或有以小字疑者,不知趙明誠已言,蔡中郎小字八分矣。且若使字至二寸外,則六經文字,將至數百碑,十丈之堂,所不能容矣。此又不待辨而自明者也。九月一日,方綱。真按:翁方綱論石經字的大小
吾鄉孫退谷研山齋,所藏《漢石經》殘字,真按:斷句不當!-當予連讀! 今在松江王周謨侍御處。真按:翁方綱交友資料-俟考 門人吳榷堂進士,真按:翁方綱交友資料-俟考-『《安乐康平室随笔》清·朱彭寿(3/6) - ◆◆时光·旧书·静物… 建炎重宝(《钱略》云:嘉庆己未,于都中吴榷堂寓见所藏古钱,偶检其中有建炎重宝,为之狂喜,因以大泉当千易之,翁宜泉当亦拓去。燕庭云:癸卯春日,鲍子年以此品持赠于青门旅舍。按此钱余有之)。宁宗庆元通宝(背上敕字,下五十料,… 』 以楷書寫寄,比予所摹黃秋盦藏本,多“兇德綏績”四字。真按:黃易與石經 真按:翁方綱與黃易的金石學 又見白蒲姜退耕摹刻北海孫氏本,真按:姜任修 真按:孫承澤-應即此人 止多“德”字右半而已。真按:姜任修與石經 真按:孫承澤與石經 何義門云:“孫退谷所藏《漢石經》,是越州石氏模本。真按:標點有誤!-缺下引號! 愚案《隸續》云:“稽山石邦哲熙明,真按:google有! 真按:石邦哲-前每見之"越州石氏"應即此人也. 聚碑頗富,今亡矣。假之其子祖禮,真按:石祖禮 故能成書於越。真按:石邦哲傳記資料 ”又案,越州石氏刻帖之目,見於《寶刻叢編》,《漢石經》在焉,其摹刻歲月,雖不可考,大約與洪氏蓬萊之刻,其時當不相遠,又適皆在越州,則恐即是洪氏之本耳。真按:翁方綱的版本鑑定學 北平翁方綱。真按:翁方綱對漢石經版本的鑑定
注:見《蘇齋題跋》卷上。
73
跋熹平石經殘字刻本真按:原稿題云〈代陳伯恭跋石經殘字刻本後〉.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22_復初齋文稿(三)\_000541.jpg
芑堂明經既為覃谿秘校摹勒石經殘字於石,真按:翁方綱 真按:翁方綱的文獻修復學 真按:翁方綱的文獻修復學成績 真按:張燕昌的文獻修復學成績 真按:翁方綱與張燕昌論金石 又自雕板本以傳。石本則蘀石閣學、真按:錢載與石經 雪門侍讀諸前輩既押字於後矣,真按:姚頤與石經 真批:姚乃翁之門生,錢乃翁之同年.何可謂諸前輩?蓋此跋乃代作也.自然以陳崇本視之.則知陳崇本在姚頤後成進士矣. 板本則吳興然圃陳焯手書諸跋,真按:陳焯與石經 而芑堂自記於尾。是日,海寧陳以綱竹廠、真按:簡化字之餘孽-當作海寧陳以綱竹厂.原稿亦然.亦誤轉也! 真按:陳以綱與石經 秀水沈心醇匏尊同觀於余之萬墨齋。真按:沈心醇與石經 真按:陳崇本 乾隆戊戌,七夕後一日雨中,商丘陳崇本記。真按:原稿作似北之諱字. 丘之異體. 真按:國:記 部首 言 部首外筆畫 3 總筆畫 10 注音一式 ㄐ|ˋ 1. 載錄。如:「登記」、「附記」。宋˙范仲淹˙岳陽樓記:「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2.將事物印象留在腦海中。如:「記住」、「忘記」、「惦記」。宋˙周邦彥˙西河˙佳麗地詞:「佳麗地,南朝盛事誰記?」 3.記載事物的書籍或文字。如:「日記」、「筆記」、「札記」、「遊記」。 4.文體名。一種以敘事為主的文體。明˙吳訥˙文章辨體序說˙記:「大抵記者,蓋所以備忘。……敘事之後,略作議論以結之,此為正體。」如唐代柳宗元作永州八記,宋代范仲淹作岳陽樓記。 5.標幟或符號。如:「圖記」、「暗記」、「戳記」。 6.量詞。計算敲擊次數的單位。如:「一記悶棍」、「給你一記右勾拳。」 7.見「紀」條。(05428) 詞:記1 〔j ㄐ〡ˋ〕 〔《廣韻》居吏切,去志,見。〕 1.不忘,把印象保持在腦中。《書‧益稷》:“撻以記之。” 孔 傳:“笞撻不是者,使記識其過。” 宋 鄭思肖 《夏駕湖晚步懷古》詩:“空嗟落日猶如夢,不記東風幾換年。” 孫犁 《澹定集‧同口舊事》:“他的這一勸告,我一直記在心中,受到益處。”2.記錄;載錄。《國語‧晉語四》:“瞽史記曰:‘嗣續其祖,如穀之滋,必有 晉國 。’”《漢書‧游俠傳‧原涉》:“削牘為疏,具記衣被棺木,下至飯含之物,分付諸客。” 晉 杜預 《〈春秋經傳集解〉序》:“故史之所記,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時,故錯舉以為所記之名也。” 魯迅 《墳‧人之歷史》:“且所著書中,復各各記其特點,使一披而瞭然。”3.公牘;札子。 漢 袁康 《越絕書‧外傳記吳王占夢》:“ 王孫駱 移記曰:‘今日壬午,左校司馬 王孫駱 ,受教告 東掖門 亭長 公孫聖 : 吳王 晝臥覺寤,而心中惆悵也如有悔。記到,車馳詣 姑胥 之臺。’”《漢書‧張敞傳》:“以臣有章劾當免,受記考事。” 顏師古 注:“記,書也。若今之州縣為符教也。”《晉書‧虞預傳》:“太守 庾琛 命為主簿, 預 上記陳時政所失。” 宋 蘇舜欽 《答范資政書》:“道遠且阻,不得上記,以候起居。”4.指典籍;著作。《莊子‧天地》:“記曰:‘通於一而萬事畢,無心得而鬼神服。’” 陸德明 釋文:“記曰,書名也。云 老子 所作。”《文選‧鮑照〈升天行〉》:“五圖發金記,九籥隱丹經。” 李善 注:“《抱朴子》曰:‘余聞 鄭君 言道書之重,莫尚於三皇文、五岳真形圖也。’” 唐 韓愈 《處州孔子廟碑》:“ 鄴侯 尚文,其於古記,無不貫達。”5.文體名。以敘事為主,兼及議論抒情和山川景觀的描寫。 晉 陶潛 有《桃花源記》。 明 吳訥 《文章辯體序題‧記》:“《金石例》云:記者,記事之文也。 西山 曰:記以善敘事為主。《禹貢》、《顧命》乃記之祖,後人作記,未免雜以議論。” 冰心 《晚晴集‧從“五四”到“四五”》:“不管他寫的是‘銘’,是‘傳’,是‘記’,是‘書’,是‘文’,是‘言’,都可以歸入散文一類。”6.記述或解釋典章制度的文字。如《周禮‧考工記》、《禮記》、《大戴禮記》。《漢書‧儒林傳‧孟卿》:“ 倉 說《禮》數萬言,號曰《后氏曲臺記》。”7.印章;鈐記。 宋 周煇 《清波別志》卷上:“ 熙寧 間,詔鑄諸路走馬承受朱記,給之,拘收元給奉使印。” 明 張居正 《召辭紀事》:“又特降手諭,賜路費銀兩、表裏及銀記一顆。”8.表記;標志。《文選‧司馬相如〈封禪文〉》:“若然辭之,是 泰山 靡記,而 梁父 罔幾也。” 李善 注引《漢書音義》:“ 泰山 之上,無所表記, 梁父 壇場,無所庶幾。”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沁水》:“以 宣尼 大聖,非碑頌所稱,宜立記焉。”《京本通俗小說‧馮玉梅團圓》:“ 馮公 又問道:‘足下與先孺人相約時,有何為記?’” 魯迅 《〈且介亭雜文〉附記》:“改動兩處,我都注在本文之下,刪掉的五處,則仍以黑點為記。”9.皮膚上生來就有的深色的斑。《警世通言‧皂角林大王假形》:“脫下衣裳,果然有一搭紅記。” 冰心 《我的童年》:“可是老姨太總不讓我光膀子,說我背上的那塊藍‘記’是我的前生父母給塗上的,讓他們看見了就來討人了。”10.動量詞。打一下叫打一記。《何典》第五回:“ 牽鑽鬼 誠恐老子要怪他,便把那叫化子夾背一記。” 茅盾 《無題》三:“說,他握起拳頭在椅子邊上捶了一記,像對幾千萬人宣誓。”11.佛教語。佛對弟子和發願心修行的人,預言其將來成果作佛的事叫“記”。以之授與其人叫“授記”,受者謹領叫“受記”。《佛說維摩詰經‧菩薩品》:“由是論之,不從無生得最正覺,然則何用記?” 唐 李邕 《嵩岳寺碑》:“莫不佛前受記,法中出家,湛然觀心,了然見性。” 王闓運 《衡州西禪寺碑》:“猥以凡夫,承於至請,樂總持之有記,愧聲聞之無根。”12.通“ 其 ”。語助詞。《詩‧王風‧揚之水》“彼其之子” 漢 鄭玄 箋:“彼其是子……‘其’或作‘記’,或作‘己’,讀聲相似”。 陳奐 傳疏:“《毛詩》作‘其’,蓋記、己本三家《詩》。” 王先謙 集疏:“案:《韓詩外傳》引《詩》作‘彼己之子’。‘其’者,語助”。13.通“ 計 ”。參見“ 記會 ”。 異. 真按:翁方綱的作文方法論-原稿原作識,塗改作記.可見翁對文體之取擇. 真按:翁方綱的文體學-原稿原作識,塗改作記.可見翁對文體之取擇. 真按:翁方綱的文體學-原稿原作識,塗改作記. 真按:原稿原作識,塗改作記.
注:此為方綱代陳伯恭跋。真按:沈津之誤-伯恭乃字,何故稱字不稱名? 真按:翁方綱代陳崇本題跋 見《文集》影印本第二冊第541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22_復初齋文稿(三)\_000541.jpg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