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
乘承轉換開合正變,必求諸古人也,乃知其悉準諸繩墨規矩、悉校諸六律五聲,而我不得絲毫以己意與焉。故曰「禹之治水,行其所無事也」,真按:孟子/離婁下- Wikisource:「禹之行水也, 行其所無事也。」 行乎所不得不行,止乎所不得不止,應有者盡有之,應無者盡無之。夫然後可以謂之詩,夫然後可以謂之法矣。真按:翁方綱與蘇軾-「行乎所不得不行,止乎所不得不止,」此與蘇軾論文似也. 真按:翁方綱的詩學
331
格調論上
詩之壞於格調也自明李、何輩誤之也。真按:翁方綱對明七子的批評 真按:翁方綱的詩論 真按:翁方綱的詩學 李、何、王、李之徒泥於格調而偽體出焉。非格調之病也,泥格調者病之也。真按:翁方綱對明七子的批評 真按:翁方綱的格調說 夫詩豈有不具格調者哉?記曰「變成方謂之音」,方者音之應節也,其節即格調也。又曰「聲成文謂之音」,文者音之成章也,其章即格調也。是故噍殺嘽緩、真按:國:嘽 部首 口 部首外筆畫 12 總筆畫 15 注音一式 ㄊㄢ 見「嘽嘽」、「嘽緩」等條。 ㄔㄢˇ chn(08388) 嘽 部首 口 部首外筆畫 12 總筆畫 15 注音一式 ㄔㄢˇ 寬舒、和緩。禮記˙樂記:「其樂心感者,其聲嘽以緩。」 ㄊㄢ tan(02532) ○按:國此注音不一也。引禮記則即嘽緩之由來矣,何故音卻不同?國:嘽嘽 注音一式 ㄊㄢ ㄊㄢ 1.牲畜喘息的樣子。詩經˙小雅˙四牡:「四牡騑騑,嘽嘽駱馬。」 舒暢喜樂的樣子。詩經˙大雅˙崧高:「申伯番番,既入于謝,徒御嘽嘽。」 2.眾多。詩經˙小雅˙釆芑:「戎車嘽嘽,嘽嘽焞焞,如霆如雷。」 嘽緩 注音一式 ㄊㄢ ㄏㄨㄢˇ 舒緩而不急迫。史記˙卷二十四˙樂書:「嘽緩慢易繁文簡節之音作,而民康樂。」文選˙王˙四子講德論:「嘽緩舒繹,曲折不失節。」 直廉和柔之別由此出焉
332
。是則格調云者,非一家所能概,非一時一代所能專也。真按:翁方綱的格調說 古之為詩者,皆具格調,皆不講格調。格調非可口講而筆授也。唐人之詩未有執漢魏六朝之詩以目為格調者。宋之詩.未有執唐詩為格調。即至金元詩,亦未有執唐宋為格調者。獨至明李、何輩乃泥執文選體以為漢魏六朝之格調焉,泥執盛唐諸家以為唐格調焉。於是不求其端,不訊其末,惟格調之是泥。於是上下古今只有一格調而無遞變遞承之格調矣。真按:翁方綱對明七子的批評 至於漁洋變格調曰神韻,真按:翁方綱與王士禛 其實即格調耳,而不欲復言格調者,漁洋不敢議李、何之失,又惟恐後人以李、何之名歸之,是以變而言神韻,則不比講格調者之滋弊矣。真按:續修四庫本此字更漫漶,幾為破損或無印好矣. 然而又慮後人執神韻為是,格調為非真按:真按:王士禛的神韻說 神韻說與格調說之比較
333
,則又不知格調本非誤而全壞於李、何輩之泥格調者誤之,故不得以不論。真按:翁方綱的格調說
333
格調論中真按:翁方綱的格調說
「熟精《文選》理」非謂效其體也。真按:翁方綱與杜甫-此為杜甫句. 真按:翁方綱的詩學 漁洋先生乃謂「理」字不必深求其解,故李滄溟之純用《選》體者,真按:李攀龍 直謂唐無五言古詩矣。真按:翁方綱與王士禛 真按:翁方綱對明七子的批評 所 謂唐無五言古詩者,正謂其無《選》體之五言古詩也。先生乃謂「譏滄溟者不合其下句觀之,而但執唐無五古一句以歸咎於滄溟,滄溟不受也。」豈知滄溟之咎正專 在此唐無五言古詩一句乎?彼謂唐之古詩皆不仿效《選》體耳,豈知唐古詩正以不仿《選》體為正。唐人尚以不仿選體為正,而後之為詩者轉欲《選》體之仿耶
334
?此所謂舛也。且即以《選》體言之,《文選》自漢魏迄齊梁非一體也,而概目曰《選》體,可乎?如謂《文選》諸家之詩共合而目為《選》體,則只一體,非眾體矣;中間何以復有擬古之作乎?即觀《選》詩中有擬古之篇,則知古之上復有古焉,何可泥執而混為一乎?泥而一之則是蔑古而已。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毋自欺-關鍵字 此則正受古人之憾、正受古人之笑而已矣。然則學之汲古、師古何為也哉?曰聖言「好古敏求」而夏殷之禮不能於杞宋徵之,凡所以求古者,師其意也;師其意則其迹不必求肖之也。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方法 真按:翁方綱的治學主張 孔子於三百篇皆弦而歌之,以合於韶武之音,豈三百篇篇篇皆具韶武節奏乎?抑且勿遠稽三百篇
335
, 卽以唐音最盛之際,若杜、若李、若右丞、高、岑之屬,有一效建安之作、有一效謝、顏之作者乎?宋詩盛於熙、豐之際,蘇、黃集中,有一效盛唐之作者乎?直至 明朝而李、何在前,王、李踵後,乃有文必西漢、詩必盛唐之說,因而遂有五言必效《選》體之說。五言不效《選》體則謂之唐無五言古詩,然則七古亦將必以盛唐 為正矣,則何不云宋無七言古詩?而彼不敢也。是以漁洋代為下轉語曰蘇詩七律不可學,真按:王士禛與明七子 真按:王士禛與李攀龍 真按:google有! 是則直曰蘇無七律而有其七律,夫然後可以繼李滄溟之論耳。真按:王士禛與李攀龍 真按:王士禛與明七子 漁洋豈但謂蘇七律不可學,又謂白詩不可學。夫謂七律宜宗盛唐,則杜固居其正無疑也。然又謂五古宜宗《選》體,《選》體之說不能旁通也,故又變格調為神韻,而以王、真按:王維 孟、真按:孟浩然 韋、真按:韋應物 柳當其正真按:柳宗元
336
,則杜之五古又居其變。同一杜詩而七言居其正,五言居其變,然則仰窺弦歌韶武之音,其將必以清廟思文之什為正,而東山鴟鴞之音為變乎?其將何以為後學者之準式?吾故曰作詩勿泥《選》體。真按:翁方綱的作詩方法論 真按:翁方綱的詩學 真按:翁方綱對王士禛的批評
336
格調論下真按:翁方綱的詩論
化格調之見,而後詞必己出也。化格調之見,而後教人自為也。化格調之見,而後可以言詩。化格調之見而後可以言格調也。真按:翁方綱的格調說 今且勿以意匠之獨運者言之,且勿以苦心孤詣、戛戛獨造者言之,今且以效古之作、若規仿格調者言之。古之擬樂府者,若〈行路難〉,其初本以行旅閱歷言也
337
,其後漸擴寫情事矣。若巫山高,真按:google有! 其初以雲雨十二峰言也,其後漸以曠望之懷言矣。如原題所指某事,而後來擬作、變而推廣者,不可勝原也。惟其如此,所以賴有樂府解題也。若使其後來擬作悉依原本為之,則何為而有解題之作乎?真按:翁方綱的詩論 真按:翁方綱論樂府詩 又如鄴中集之有擬作,江文通之有擬作,真按:江淹 丹素甘辛之喻,亦特就其體制而申析之,以為此某家之格制如此,則其後來學者之引伸類長不皆如此,又可知也。若使人人篇篇悉依仿此式而為之,則曷為拈此以擬出之哉?又若阮、真按:阮籍 陳以後詠懷感遇諸篇皆名曰效古也,真按:陳子昂 後人詩集亦多效之,亦正可見其全集諸作皆不執此體式,而特假此題樣以見端。此亦正是古調不盡可概施之徵驗而已矣真按:翁方綱的詩論
338
。然吾舉此,如江文通擬古之作,如陳伯玉感遇之作,特其偶一為之可耳。蘇子美之四言,非復韋、孟之四言也。真按:蘇舜欽與韋應物 真按:蘇舜欽與孟浩然 四言,古制也,尚且如此;況五七言乎?東坡之和陶,非復柴桑之五言,非復左司之五言也。真按:蘇軾與陶潛 真按:蘇軾與韋應物 五言近古尚且如此,況七言乎?今如鐫類帖於石者,其首卷必黃庭、樂毅、洛神、東方讚諸古楷也。真按:翁方綱的書學 或 其所据之本出於某代某家,中間實有訂正舛訛者則可耳,不則陳陳相因,誰其賞之乎?今編刻一集其卷端必冠以擬古、感興諸題,而又徒貌其句勢,其中無所自主, 其外無以自見者,誰復從而誦之?夫其題內有擬古、仿古者尚且宜自為格制、自為機杼也,而況其題本出自為,其境、其事屬我自寫者
339
,非古人之面而假古人之面,非古人之貌而襲古人之貌,此其為頑鈍不靈、泥滯弗化也,可鄙可恥莫甚於斯矣。真按:翁方綱對明七子的批評 吾自日接親戚賓友,有必應言之言,有必應答述之語,而顧妄作戲場優伶之聲音色笑以為中節,雖奴隸之愚賤,村野之牧豎皆將起而非笑之,真按:鍳下从豆不从金. 而操觚者顧自蹈之,豈理也哉?真按:翁方綱的創作方法論 真按:翁方綱對擬古派的批評
339
神韻論上
詩三百篇,聖人皆弦歌之,以求合於韶武之音。韶武,古樂也,盛德之所同也,謂清廟、猗那合之可也,謂節南山、雨無正合之可乎?謂關雎、鵲巢合之可也,謂株林、匪風合之可乎?是必有標乎音之本者矣。以其義言之,則聖人一言蔽之曰思無邪
340
。以其音言之,則曰樂不淫、哀不傷、曰各得其所、曰洋洋盈耳,而未有一言該其所以然者。音之理通於微而音之發非一緒,在善讀者領會之而已。況乎漢魏六朝以後正變愈出愈棼,而豈能撮舉其所以然?盛唐之杜甫,詩教之繩矩也,真按:翁方綱的詩學 真按:翁方綱與杜甫 而未嘗言及神韻。至司空圖、嚴羽之徒乃標舉其概,而今新城王氏暢之;真按:翁方綱對王士禛的批評 非後人之所詣能言前古所未言也。天地之精華、人之性情、經籍之膏腴,日久而不得不一宣洩之也。自新城王氏一倡神韻之說,學者輒目此為新城言詩之祕,而不知詩之所固有者,非自新城始言之也。真按:翁方綱的神韻說 且杜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此神字即神韻也。真按:翁方綱的神韻說 杜云「熟精《文選》理」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