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Wednesday, September 3, 2008

61

,其序言“繕校舊本數家,得其純粹,欲以廣傳”云云。所謂“得其純粹”者,蓋謂校諸本之善者從之,而《浙江進書目》以為節本,未知所據也。真按:翁方綱撰寫提要之方法 序所云“翱曰”者,今本內皆作“李曰”,且於卷前題云“昌黎韓愈、趙郡李翱著”,蓋又出編校者所為也。應校刊之。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四書類一”著錄。真按:擬刊刻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讀四書叢說(12/1009

  謹按:《讀四書叢說》一冊,元東陽許謙著。謙字益之,受業金履祥之門,世稱白雲先 生,從祀孔子廟廷。所為《讀四書叢說》凡二十卷,朱彝尊《經義考》據《一齋書目》編入而未見。其書第載吳師道序一篇,今此鈔本無吳序。前題云“少《論 語》”,然核其《中庸》亦少下半,而通計存者止《大學》一卷、《中庸》上一卷、《孟子》上下二卷而已。即以《論語》足之,恐亦不能足二十卷之數。後有買書 人所記,亦以卷帙不全為疑,則是殘闕之本,恐難據此以存目也。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四書類二”著錄《讀四書叢說》四卷。真按:不擬存目而著錄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麗奇軒四書講義(13/1148

  謹按:《麗奇軒四書講義》四冊,不分卷數,明紀克揚著。克揚字武維,號六息,文安人。廩膳生。其書不錄正文,每章約詁數語。前有其甥井在序。真按:甥與己姓未必同,而但云井在應係姓井名在矣. 存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四書類存目”著錄。

四書惜陰錄(12/1002

  謹按:《四書惜陰錄》二十一卷,國朝徐世沐著。世沐字爾瀚,江陰人。其說四書,每章自作論說,間作注釋以申之,先《論語》,

62

次《學》、《庸》,次《孟子》,又記撰次年分於每卷之首。前有胡渭生真按:疑有誤!-疑乃胡渭之衍. 仇兆鰲諸序,後有陸隴其跋。然其書實無可取。或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四書類存目”著錄。

辟雍講義(5/349

   謹按:《辟雍講義》四冊,國朝楊名時著。名時字賓實,江陰人。康熙辛未進士,歷 官禮部尚書,贈太子太傅,謚文定。是書蓋其兼國子監祭酒時為諸生講論所作也,前四卷皆講義,《周易》以下七卷皆其劄記,《程功錄》以下五卷則語錄之類也。 雖無卷目,而約計得十六卷。應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六”著錄《周易劄記》三卷,“經部詩類二”著錄《詩經劄記》一卷,“經部四書類二”著錄《四書劄記》四卷,“經部四書類存目”著錄《辟雍講義》一卷、《大學講義》一卷、《中庸講義》一卷,“子部儒家類存目四”著錄《程功錄》五卷。

五華纂訂四書大全(11/973

  謹按:《五華纂訂四書大全》十四卷,國朝孫見龍輯。見龍字叶飛,號潛村。康熙癸巳進士,為雲南五華書院掌教,輯是書以訓生徒,故以“五華”名。其書自序謂“於《大全》訛者正之,偏者刪之”,間附以近人李光地、楊名時諸說,亦有見龍自記於後者。應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四書類存目”著錄。

四書錄疑(4/243

  謹按:《四書錄疑》四冊,國朝陳綽著。綽字文裕,福安稱韓陽其序云“福安名士”

63

。《大學》二卷、《中庸》三卷、《論語》二十卷、《孟子》十四卷,凡三十九卷。皆每章摘句解之,間有其子附識語。真按:陳湜 前有綽自序。應存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四書類存目”著錄。

鰲峰講義(12/1010

 謹按:《鰲峰講義》四卷,國朝陽湖潘思榘著。止《大學》、《中庸》。逐條分說,間引講家之言,渾括大意處多而折衷詳備處少,中有其門人林迪光、陳題橋二人附識語。前無序例。應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四書類存目”著錄。

讀書筆記(14/1237

  謹按:《讀書筆記》六卷,國朝博野尹會一著。是其讀四書所記也,首《大學》,次《論》、《孟》,次《中庸》,中間有附入金壇王步青、桂林陳宏謀語,二人皆會一同年進士,所與共講習者也。前有門人王擊瑲序。存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未著錄。又《軍機處奏準抽燬書目》之“應燬尹嘉銓編纂各書”中列有此書,真按:簡化字之餘孽-當作軍機處奏准抽燬書目! 惟“書”訛作“禮”。

樂類

靈星小舞譜(11/919

  謹按:《靈星小舞譜》二冊,明朱載堉著。載堉,鄭恭王厚烷子也,真按:朱厚烷 萬 歷二十三年上所著樂律書,識者稱之,卒謚端清。其樂律書有《律呂精義》、《律學新說》、《樂舞全譜》。是書前載明太祖諭詞,綴以載堉之論。其名“靈星小 舞”者,本《後漢書‧祭祀志》“立靈星祠”以后稷配食天田星也,舞者用童男十六人,舞象教田,初為芟除,次耕種、芸耨、驅爵及穫刈、舂簸之形。凡教小兒 舞,謂之“小舞”也

64

。又謂,漢之靈星祠即周之里社,其舞即周之帗舞。後列諸圖。應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樂類”著錄《樂律全書》,其書卷四十一至四十二即《靈星小舞譜》。真按:擬存目而著錄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琴旨(12/1008

  謹按:《琴旨》上下二卷,國朝王坦著。坦字吉途,南通州人。是書有圖有歌,有說有辨,前有自序,後有自跋。援《管子‧地員》篇、班固《白虎通》為緣起,自謂於“旋宮轉調”一篇暢發其意。書成於乾隆十一年。應存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樂類”著錄。

真按:擬存目而著錄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琴瑟譜(9/690

  謹按:《琴瑟譜》三卷,明嘉靖四十二年廣東瓊州府正樂生員汪浩然輯。有羅浮葉春及跋,而浩然之名,省志、郡志皆無之。第一卷有琴瑟之制以及圖說、指法,下二卷則各分諸調。其自序謂與其子合奏之,蓋專習是二器者,故言之詳。應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樂類存目”著錄。

雅樂發微(嘉5/7

   謹按:《雅樂發微》八卷,明禮部主事張敔撰。考自元聲、半律諸法,以逮樂器、樂 歌、懸圖、舞表,分門畢具。後又作《雅義》三卷附之,則六十律、八十四調、十六鍾以及累黍生尺之法,無不悉究。其序謂論琴律本朱子,論笛制本杜夔,論旋宮 本《周禮》,論鍾鎛本《國語》,頗於樂制有可考証

65

。應鈔錄。

  附朱筆云:總裁李閱批云:真按:李友棠 “亦是老生常談,存其目而已。”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樂類存目”著錄。真按:擬著錄而存目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樂經元義(嘉5/7

  謹按:《樂經元義》八卷,明嘉靖中南宮劉濂著。《明史‧藝文志》亦載其卷數,一曰“律呂篇”,二曰“八音篇”,三曰“萬舞篇”,四至七曰“古詩音調篇”,八曰“微言篇”。其論律呂也,專駁《樂記》《周禮‧大司樂》;真按:簡化字之餘孽 其論音調也,謂三百篇之中宮、商近雅,徵、羽近淫。每篇每章分出某宮某律,又於其中分列有和、有亂,其論頌又極駁圜鐘、函鐘。大都自任臆見,無所師承,真按:翁方綱的經學 或但存其目已為幸矣。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樂類存目”著錄。真按:擬存目而存目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真按:翁方綱撰寫提要之方法

律呂分解發明(12/1007

  謹按:《律呂分解發明》四卷,明如臯孫應鰲著。應鰲爵里已具《學孔精舍稿》按語中。真按:吳格整理本作學孔精舍彙稿. 《明史‧藝文志》載此書,卷數相合。前二卷曰“律呂分解”,後二卷曰“律呂發明”。其“分解”者,自黃鍾十二律以暨五聲、八十四聲、六十調等,分條引前人之說,又自為按語於下,凡十三篇。其“發明”者,自“推本”以至“考證”,皆引古經訓以發其義,凡九篇。應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樂類存目”著錄《律呂分解》二卷、《律呂發明》二卷。

黃鍾通韻(2/84

 謹按:《黃鍾通韻》上、下二卷,長白都四德著。自序在乾隆甲子

66

,論律呂■音,次列為圖,其中以國書十二字頭,第一,第二、第四、第五、第十,此四字頭之前數字分配十二律,如以“■”配黃鍾、“■”配大呂之類,未知果能逐一符合否。或酌存其目。格按:以上“■”皆為滿文字母。真批:此應在凡例中說明!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樂類存目”著錄。

律呂纂要(10/863

  謹按:《律呂纂要》上、下二篇,無撰人名氏,無序目。上、下篇每篇各十有三說,大意總以律呂之要在審其聲音之高下、長短,其分別高下之節、長短之度之形號各有數條。上篇則發明高下之節,下篇則發明長短之度。可資考訂律呂形器。應備鈔錄。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樂類存目”著錄。真按:擬著錄而存目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樂律管見(12/1006

  謹按:《樂律管見》一卷,明懷慶何瑭著,凡十章。自黃鍾十二律、五音、四清、二變之說分條論之,與蔡氏《律呂新書》、陳氏《樂書》多有不同。後又有讀李文利《律呂元聲》、周德清《中原音韻》二則。或存其目。

  (《四庫全書總目》“子部雜家類存目一○”著錄《柏齋三書》三卷,內收《樂律管見》。真批:此必由其整理本迻錄過來而未經改訂者也.故其著錄體例出例矣,又缺下圓括號,顯為疎失!

小學類

駢雅(10/882

  謹按:《駢雅》七卷,明寧藩朱謀著。真按:土韋-下同. 謀■博通羣籍,著書百十二種,此其一也。《明藝文志》卷數亦同。自釋詁、釋訓以至蟲、魚、鳥、獸,分十二篇

67

,皆取古駢偶合并之言近於典麗者,依《爾雅》體式為之。外間傳本甚少,應刊刻以裨小學。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小學類一”著錄。真按:擬刊刻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說文篆韻譜(3/141

  〔謹按〕:《說文篆韻譜》五卷,一函五冊。謹已逐字與《說文》原本并《繫傳》等書,及漢簡、鐘鼎各本細對改正外,真按:翁方綱的讀書方法 真按:翁方綱的文字學 其疑者粘簽,簽凡十五條。又從別本補入正文二頁、徐鉉後序一頁,即可照此鈔寫矣。真按:翁方綱之四庫學 真按:翁方綱撰寫提要之方法 惟是此刻本係明朝刻本,於《說文》原本之格眼不合,今鈔時須將每篆書一格展長一字之小半,大約每字長出二三分之格眼,作一字之格眼真按:【格眼】標准規格的狀紙。亦指狀子。《醒世姻緣傳》第十二回:“那 計巴拉 也寫了一張格眼,隨了牌進去,將狀放在桌上,走到丹墀下聽候點名。” 黃六鴻 《福惠全書‧刑名‧詞頌》:“凡告狀不用印格眼者,不准。”○按:漢語大詞典亦遺簡化之毒也. 則合於篆字之式。再,此內凡有反切、有訓注者皆是小篆,宜用玉筋筆法;其無反切而有古史等字者,宜用鐘鼎筆法,兩頭出鋒,與玉筋文不同。纂修官編修翁方綱恭校。真按:擬著錄而著錄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真按:翁方綱的書學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小學類二”著錄《說文解字篆韻譜》五卷。

六書統(13/1153

   謹按:《六書統》二十卷,元楊桓著。桓字武子,曲阜人。官國子司業。是書按六書 分門,以統眾字。六書者,許慎則曰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周禮》鄭注則曰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桓是書則曰象形、會意、指 事、轉注、形聲、假借。指事即處事,形聲即諧聲也。是書大意,謂許慎《說文》詳於形聲而略於五者,故作此書,先以象形、會意二者為六書之主,其餘四者皆從 此二者出,猶之八卦以乾、坤為主,而六子從乾、坤出也。前有自序,謂其所學皆出自許慎《說文》,且曰於許慎之言,所明者則取之,不明者則不取。今觀其所引 許慎之言,止形聲一門所取為多,

68

其 他諸門則凡許慎所云“從某某聲”者,皆易為“从某从某”,以形而不以聲,則皆所謂未明者也。考許慎之書雖為六書而作,實則專於小篆,雖古文、奇字、籀篆之 屬間有附入,然古文僅四百二十九、籀文一百九十二而已。學者但能耑精小篆以通乎籀古,則六書之義本皆可賅也。是書獨患六書未備,窮源溯流,先以古文之正, 次以古文之變,又次以古文之可疑者,而大、小篆咸輯其中,蓋不以篆體之先後為主,而全以取形、取義、取聲之所自為主。如燈取影而水赴壑,使天下之字一一得 所歸宿統紀,而有的可指,信乎許慎之功臣而字學之總萃矣。然其中亦實有自生枝葉者。至於三畫之卦即目為本字,而乾、坤等字皆不作卦名,則試問畫卦下筆必自 下而上,書字則自上而下,不知此八字者以篆法論當如何下筆,恐亦未思之也。若其書之有資於字學,則不待言耳。應刊刻傳之。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小學類二”著錄。真按:擬刊刻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五音類聚(9/772

  〔謹按〕:《五音類聚》十五卷,金真定韓孝彥及其子道昭所編也。真按:韓道昭 自梁大同時黃門侍郎顧野王增許氏《說文》為《玉篇》三十卷,真按:許慎 凡字之偏傍同者皆區別而類聚之。至金浚陽王與祕推廣《玉篇》,區其畫段為《篇海》,皆類形以統聲,六書之義綦詳矣。真按:翁方綱的文字學 昌黎韓孝彥字允中,真批:前後均作真定,何故此復特標昌黎?疑此乃翁公摘取資料而改編時未編修剔淨者也. 真定松水人,於明昌丙辰改《玉篇》歸於五音,逐三十六母以取字。至泰和戊辰,其次子道昭字伯暉又改併增修之。孝彥之姪道昇為之序,真按:韓道昇 序稱“泰和八年歲在強圉單閼”。考泰和八年是戊辰,正道昭增修之歲,其云“強圉單閼”者,蓋誤也。“閼”又誤刻為“閹茂”之“閹”,觀此一條,則書中之訛誤多矣。真按:一語定江山 真按:翁方綱撰寫提要之方法 又其篇序云“崇慶己丑新集雜部”,崇慶是金衛紹王改元之號,正與泰和增修之年相接,顧崇慶元年壬申下距哀宗正大六年己丑尚十八年,而崇慶踰年即改至寧,並無己丑也,此則又有誤矣

69

。是書雖係昌黎韓氏之書,而校刊則出明金臺大隆福寺僧文儒、思遠、文通數人之手,自成化丁亥至辛卯,五易寒暑而始開板,以釋氏而訂正六書,可謂勤矣。今應合取《類篇》,《龍龕》諸本細校而重刊之。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小學類三”著錄《五音集韻》十五卷,“經部小學類存目一”著錄《四聲篇海》十五卷。

洪武正韻(15/1342

   謹按:《洪武正韻》十六卷,明樂韶鳳、宋濂等奉敕編。前有洪武八年三月宋濂序, 并凡例八條。大約以《禮部韻略》為本,所謂“舊韻”者,即《禮部韻略》也。而於韻部則大加刪併,冬合於東,江合於陽,青合於庚,元分併於刪、先。隋唐以來 二百六部之目,止存七十六部而已。至若麻韻則古皆獨用,未有分二部者,而此乃分麻、遮二部。其例云:“吳楚輕浮,燕薊重濁,秦隴去聲為入,梁益平聲似去, 必五方皆能通解,斯為正音。沈約以吳音概天下之音,難矣。”此論自足該審音之理,真按:翁方綱的聲韻學 真按:翁方綱的文字學 然 是書所分併之部與其翻切子母之字,則未必其皆審於五方之輕重、清濁、陰陽也。其謂平聲無上下之分,刪併上平、下平之目,自為允當,而至刪併部分過於求合者 有之,上、去、入三聲遂有不得不相因合併之勢。蓋明太祖起江左,不欲以南人之音概天下之音,遂謂前人韻書分部拘泥,而思有以變通之,意固甚公,而其所以分 合者,未出於考古宜今之至當也。然此七十六部之規,在當時雖奉為程式,而後來言韻學者皆已知其與古弗合,至今拈韻者但知有平水劉淵之百七部,而不知有宋濂 等之七十六部,則雖於古弗合,而於韻學未嘗舉一而廢百。惟是例中所言字體依毛晃本以正訛俗者,是亦正韻之一端,初非此書大局所繫,而後之學者語字體之正, 必援《洪武正韻》為圭臬,壹似是書專為釐正字畫而作者

70

。其實是書字畫於俗書未嘗有所匡正,其敕撰之意固在於併韻部,而不在於正字畫也。今第入於韻學門,以見一朝之制作,如此足矣,固不必以為音韻之程式,亦毋庸斥為臆合之不經也。應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小學類三”著錄。真按:擬存目而著錄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轉注古音略(5/364

   謹按:《轉注古音略》五卷,明成都楊慎著。前有吳興顧應祥序及慎自題辭,大意謂 許慎《說文》以“考”、“老”之類為轉注,後世因之,至毛晃始謂“老”字下從匕,“考”字下從丂,各自成文,非反匕為丂也,因援《周禮》“六書”注,謂一 字數義,展轉注釋而後可通,若所謂“某字讀如某”,又云若“徐邈讀”、“王肅讀”之類,以為即今之叶韻也。故是書亦即就今韻之部,分摘其異音之字,分屬之 叶韻,而證以經史諸書,以為此古之所謂“轉注”者也。徐鍇《說文繫傳》曰: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謂“老”之別名有“耆”、有“耋”、有“壽”、有 “耄”,又“孝子養老”是也。“一首”者,謂此“孝”等諸字皆取類於“老”,則皆從老,若“松”、“柏”等皆木之別名,皆同受意於木,故皆從木,後皆象 此。轉注之言,若水之出源,分歧別派,各受其名,而本同主於一水也。而今之俗說,乃謂左回為“丂”,右回為“匕”,此乃委巷之言。且又“老”、“考”之字 皆不從丂,丂音考,“老”從匕、音化也。又曰:“散言之曰形聲,總言之曰轉注,謂耆、耋、耄、壽皆老也,凡五字,試依《爾雅》之類言之:耆、耋、壽,老 也。又老、壽、耋、耄、耆可同謂之老,老亦可同謂之耆,往來皆通,故曰‘轉注’,總而言之也。”據徐鍇此語,其釋轉注之義甚明,可見毛晃亦隨世俗,誤以為 匕、丂反對,即徐鍇所謂“委巷之言”者也,而楊慎誤信其說,乃以轉注為叶韻。又其所引“一字數義”之說,謂出《周禮》注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