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跋漢畫石題字
漢畫石刻,凡二紙,其一下有隸書廿六字云:“平原濕陰邵善君,以永建四年四月廿四日,來過此堂,叩頭謝賢明。”永建是漢順帝(西涼李恂,永建無四年), 則此畫更在其前,其云“來過此堂,叩頭謝賢明”者,蓋平原之循吏沒,而邑人故吏為造堂闕者也。中間又有“安吉”二字,亦過此者所題,祝其安神之義也。“濕 陰”,前志作“漯陰”。應劭曰:“漯水出東武陽,東北入海。”師古曰:“漯,它合反,說之,真按:疑有誤! 濕水出東郡東武陽入海,從水■聲。真按:疑當作从水. ”桑欽云:“出平原高唐。”徐鍇曰:“濕水東北至千乘入海。”■,午合反,故“濕”從■聲,“濕”即“漯”字,而“濕”為正,“漯”則隸體之變爾,與燥濕之字不同也。是刻尚在武梁祠畫像之前,而中間無題記人物之字,從來著錄金石家,皆罕有見之者。真按:翁方綱的金石目錄學 洪氏《隸續》云:真按:洪适 “於朱希真家見二碑,雖有車馬人物之狀,然不可得而強名者。”其此之類歟?乾隆壬寅夏六月朔日,北平翁方綱書於石墨書樓。
注:見《蘇齋題跋》卷上(《叢書集成》1613)真按:參考書目-博士論文-翁方綱研究 。
52
跋漢武梁祠畫像真按:原題作〈漢武梁祠畫象〉.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58_蘇齋題跋\_000330.JPG
“伏戲倉精,初造■業,畫卦結繩,以理海內。”
案“■業”字,是“工”非“王”,不待考辨而後知也。即《石鼓》“■車既■”之“■”字,亦是如此。北平翁方綱。
方綱案,《易正義》曰:“垂衣裳者,以前衣皮,真按:與下文「今衣絲麻布帛」對,謂衣以皮製也.皮修飾衣,謂材料云. 其制短小。今衣絲麻布帛,其制長大,故云垂衣裳也。”今觀武梁祠畫,自黃帝以前,伏戲、祝誦、神農,衣皆短小,可徵經義矣。真按:翁方綱的金石學與經學的關係
又案,此畫卦,伏羲氏手持曲尺,蓋以矩象畫卦也。故於初造工業,首以畫卦言之。昔得吳門陸氏摹本,真按:陸紹曾與武梁祠畫像-應即此人.見下〈跋漢武梁石堂像(宋芝山模刻本)〉. 與張石公舍人塤同觀,真按:張塤 真按:翁方綱與張塤論金石碑帖 真按:翁方綱的金石採訪學 石公云:“曲尺,真按:標點有誤!-缺下引號! 矩 也,所謂圓出於方,方出於矩,矩出於九九八十一也。曲尺中間小尺,弦也。方圓皆有弦,邪徑相通之率也。圓為句,方為股。矩,廣長也。小尺邪徑為弦,其象為 ■,因而圓之,徑一而周三,所謂句廣三也,又所謂環矩以為圓也。參天兩地而倚數,參天句也,兩地股也,句股正歷,舍矩不能從事也。
“祝誦氏無所造為,未有耆欲,口罰未施。”
方綱案:“耆”即“嗜”字,此何待辨?且洪氏所錄、乃作“耆”字,並不作“者”字,諸君蓋未見《隸釋》善本耳。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辨偽方法論-待擇善本 真按:翁方綱的版本學 又案“沮誦”乃黃帝史,當在人臣之列,不應與羲農并也。《通鑒前編》云:真按:通鑑前編,疑為簡化字之誤. “祝融氏又曰祝誦氏,是時天下治和,萬物咸若,祝融聽弇州之鳴鳥以為樂歌是也。”顧氏《隸辨》“誦”字收入一東韻融字下,真按:顧藹吉 真按:韵,疑亦簡化干碍也. 真按:國:韻 部首 音 部首外筆畫 10 總筆畫 19 注音一式 ㄩㄣˋ 1. 聲韻學將漢字音節分為前後兩部分,開頭部分為聲,聲之後即為韻。最複雜的韻包括韻首、韻腹、韻尾三部分。見「韻母」條。 2.詩賦文學中的韻腳,或押韻之字,詩韻只考慮韻腹、韻尾是否相同。如東、公同屬一韻。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聲律:「異音相從謂之和,同聲相應謂之韻。」唐˙王勃˙滕王閣序:「一言均賦,四韻俱成。」 3.和諧的聲音。如:「琴韻悠揚」。漢˙蔡邕˙琴賦:「于是繁絃既抑,雅韻復揚。」 4.神態﹑風度﹑情趣。如:「風韻猶存」﹑「神韻」。晉˙陶淵明˙歸田園居詩五首之一:「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南史˙卷二十˙謝弘微傳:「康樂誕通度,實有名家韻,若加繩染功,剖瑩乃瓊瑾。」 5.風雅﹑風趣。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或言道人畜馬不韻,支曰:『貧道重其神駿。』」醒世恆言˙卷二十五˙獨孤生歸途鬧夢:「卻恁般淒楚,忒煞不韻!該罰!該罰!」 詞:韻1 〔yn ㄩㄣˋ〕 〔《廣韻》王問切,去問,云。〕 “ 勻2 ”的今字。 1.和諧的聲音。 漢 蔡邕 《琴賦》:“繁絃既抑,雅韻復揚。”《文選‧盧諶〈贈劉琨〉詩》:“振厥弛維,光闡遠韻。” 李善 注:“韻,謂德音之和也。” 南朝 宋 謝莊 《月賦》:“若迺涼夜自淒,風篁成韻。” 唐 韓愈 《謝自然詩》:“如聆笙竽韻,來自冥冥天。”2.泛指聲響。 前蜀 韋莊 《哭同舍崔員外》詩:“祭罷泉聲急,齋餘磬韻長。”舊題 唐 韓偓 《海山記》:“輕片有時敲竹戶,素華無韻入澄波。” 宋 周邦彥 《風流子‧愁怨》詞:“砧杵韻高,喚回殘夢,綺羅香減,牽起餘悲。”3.指發出動聽的聲音。《宋書‧後廢帝紀》:“未嘗吹篪,執管便韻。” 唐 孟郊 《游華山雲臺觀》詩:“夜聞明星館,時韻女蘿弦。” 唐 劉禹錫 《海陽湖別浩初師》詩:“風止松猶韻,花繁露未乾。”4.聲音相應和。 南朝 梁 何遜 《七召》:“竹距石以袤通,水韻松而含響。” 前蜀 韋莊 《和薛先輩見寄初秋寓懷即事之作二十韻》:“露白凝 湘 簟,風篁韻 蜀 琴。” 明 唐寅 《焦山》詩:“日轉露臺明野漵,潮隨齋磬韻 江 湄。” 清 黃燮清 《吳江嫗》詩:“清歌侑素酌,韻以竹肉絲。”5.音節的韻母部分。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聲律》:“雙聲隔字而每舛,疊韻離句而必睽。” 唐 白居易 《與元九書》:“音有韻,義有類;韻協則言順,言順則聲易入。” 魯迅 《書信集‧致竇隱夫》:“新詩先要有節調,押大致相近的韻,給大家容易記,又順口,唱得出來。”6.指詩賦中的韻腳或押韻的字。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聲律》:“異音相從謂之和,同聲相應謂之韻。” 范文瀾 注:“同聲相應謂之韻,指句末所用之韻。”《紅樓夢》第三七回:“ 李紈 道:‘從此後……出題限韻,都要依我。’”7.指一聯詩句。 唐 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一言均賦,四韻俱成。” 宋 趙與時 《賓退錄》卷六:“ 路德延 處 朱友謙 幕府,作《孩兒詩》五十韻以譏 友謙 。”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一:“《文選》詩,有五韻七韻者。”8.韻文。 晉 陸機 《文賦》:“收百世之闕文,採千載之遺韻。”9.氣韻;神韻。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名實》:“命筆為詩,彼造次即成,了非向韻。” 盧文弨 補注:“了非向韻,言絕非向來之體韻也。”《晉書‧庾敳傳》:“雅有遠韻。” 宋 黃伯思 《東觀餘論‧第三晉宋齊人書》:“ 逸少 之書, 凝之 得其韻。”10.情趣。 晉 陶潛 《歸園田居》詩之一:“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南朝 梁 江淹 《知己賦》:“每齊韻而等逕,輒同懷而共術。” 宋 葉適 《送黃竑》詩:“嗟予病衰絕少韻,只欲炙背依茅簷。”11.猶風味;香味。 宋 陸游 《謝郭希呂送石洞酒》詩:“瑞露頗疑名太過, 橐泉 猶恨韻差低。” 元 李裕 《次宋編修顯夫南陌詩四十韻》:“雞舌遙聞韻,腥脣厭授餐。”12.風雅;風致。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說‧言語》:“ 支道林 常養數匹馬,或言道人養馬不韻。”《宋書‧謝弘微傳》:“ 康樂 誕通度,實有名家韻。” 清 李漁 《閑情偶寄‧居室‧藏垢納污》:“殘稿盈庭,精舍因而欠好。是極韻之物,尚能使人不韻。”13.美。 宋 周煇 《清波雜志》卷六:“ 王黼 奉敕撰《明節和文貴妃墓志》云:‘六宮稱之曰韻。’蓋時以婦人有標致者為韻。”14.姓。 明 有 韻鰲 。見《山西通志》。 異. 正與此合矣。
“神農氏因宜教田,辟土種穀,以振萬民。”
方綱案:《易》,“神農氏,作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考工記》,“匠人為溝洫,耜廣五寸,二耜為耦”。注:“古者耜一金,疏謂耒頭金,金廣五寸。”鄭 云:“耜一金,對後代耜岐頭二金者,至後漢用牛耕種,故有岐頭兩腳耜,今猶然也。”據此,則此圖中田器端分兩股者,似非古制矣。然《說文》,“‘臿’,兩 刃臿也,從木■象形”。宋魏曰:“■也,真按:上艹下木 互瓜切。相,臿也。真按:疑有誤! 詳里切。或作梩。”臣鉉等曰:真按:徐鉉 “今俗作耜。”據此,■、真按:上艹下木 相、梩,皆一物也。合以證之。初未嘗必以一金為古制。而說文所解小篆,真按:國:說文 注音一式 ㄕㄨㄛ ㄨㄣˊ 說文解字的簡稱。見「說文解字」條。 詞:【說文】 漢 許慎 所著《說文解字》的簡稱。 真按:前後皆有書名號. 非興於漢,以其■從木■象形■者,■乃分別之勢,則耒端之兩分,蓋亦非必起於後世矣。正可援《說文》此條,以詁《周易》斲木之義者也。真按:翁方綱的文字學與經學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