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首離別歌,歷代均被譜成新曲演唱,文詞不變,音樂常新,據筆者所知,還沒有另一首歌詞,有如此長久的生命。所知今存《魏氏樂譜》中的宋代工尺譜「陽關曲」,是這首歌最古的樂譜,這意味著唐朝時候這首歌怎麼唱,可能已經失傳(除非它即是唐人唱譜的遺留)。
這首歌又稱「陽關三疊」,所謂「三疊」,是隨著譜曲人的不同,有四種「疊」法(或者是演唱者以不同的方法抒發而形成),約有以下四類:
甲、整首三疊:即全曲唱三遍。
乙、每句三疊、一句唱三遍後,再唱下一句。
丙、末句三疊:即末句唱三遍。
丁、末句遞減:即末句唱法為「西出陽關無故人、陽關無故人、無故人」。
此外,獨唱或合唱,亦分別有不同演繹方式,凡此種種,均顯示〈渭城曲〉深受古今作曲家、演唱者以及聽眾歡迎的情形。
盛唐時候,傳唱最為流行的樂章,當屬以下三類詩歌,即「相思之情」、「離別之意」和「歌從軍、吟出 塞」的作品。王維對這三類的作品,都寫過一些名篇,個人的看法,「相思之情」一類,是他早年的創作,這類作品叫好而不多;「離別之意」的作品,從王維早年 到暮年都偶有篇章傳世
152
,其中有一些雖未見於《樂府詩集》或前人筆記雜錄,我們相信一定有若干被樂界拿去配樂傳唱的,如〈送 別〉(送君南浦淚如絲)、〈送沈子福歸江東〉(楊柳渡頭行客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等是。至於「歌從軍、吟出塞」一類作品,據筆 者估計,今存二十四首之多(詳見〈王維的邊塞詩〉一文)。前所舉樂府詩作多為邊塞詩,它們本是合樂曲調,而且是作者指定的樂曲,以王維在當時文壇、樂界的 聲望,我們有理由相信他的邊塞詩,必定也受到社會的重視,而廣泛的在傳唱著。
王縉在〈進王右丞集表〉中對代宗「曲承天鑒,下訪遺文」,能令王維「歿而不朽」,而「不勝感戴」; 代宗「批答手敕」,雖遺憾於「柏梁之會,今也則亡」,但仍相信王維因「石室所藏,歿而不朽」。其實,真能令王維不朽的,是古今讀者對王維的肯定;不說他的 詩作永傳人口,即使他只有「樂章」如〈渭城曲〉,至今仍在傳唱,都能使王維「歿而不朽」,王維「魂而有知」,相信一定倍感欣慰。
三、王維詩中的聽覺反應
前節我們已然說明王維具有非凡的音樂造詣,而音樂家亦必有敏銳的聽覺,以及對音樂感的特出反應
153
。王維既畢生投注心力於詩歌,自稱「宿世謬詞客」。從他「九歲知屬詞」,十五歲能寫出傳世的〈題友人雲 母障子〉、〈過秦皇墓〉等詩起,不論求學、為官、貶官、辭官、隱居、出塞、浪遊、參禪、修道、被囚、高臥、閒居,時時處處,均有詩歌詠出他的所思所感,所 見所聞,甚至如乃弟所說:「至於晚年,彌加進道,端坐虛室,念茲無生,秉興為文,未嘗廢業。」我們在這一節中,即是嘗試剖析王維詩中對音響的反應情形;筆 者一再通讀王維詩集,若有所獲,現歸納到兩點來陳述。
(一)景與聲會
我國古詩,以寫景而言,詩中一連二句,全為寫景,不及情志,所見最多。尤其是近體詩,其中頷、頸二 聯,須用對仗,而寫景最易成對,所以詩家屢用不鮮,可稱正格。即以王維而言,他的不少名句,我們在討論其「詩中有畫」時,已引過不少,如「大漠孤煙直,長 河落日圓」、「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弧煙」等,此外像「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等,皆屬此例。
我們也常見古人詩作,是屬於所謂「即景生情」、「情景交融」、「景與情會」的作品。但這類作品,多 數是就整首詩而言。特別是近體詩,要一句景一句情,因甚難作對仗,是以少見。古體固不必用對,還偶能見之。以王維為例,古體中兩句中一句寫景,一句寫情; 或一句情,一句寫景的
154
,便不乏其例:
我心素已閒,清川澹如水。(〈青溪〉)
青青楊柳陌,陌上別離人。(〈觀別者〉)
登高不見君,故山復雲外。(〈別弟縉後登青龍寺望藍田山〉)
積雪滿阡陌,故人不可期。(〈雪中憶李揖〉)
但古詩中更少見到的是,一句寫景,一句寫聲,也即是說一句寫目之所見,一句寫耳之所聞。使我們覺得驚異的是,王維的這類詩句,出現率竟相當的高,而且經常出現在律詩、排律與近體作品中,現各舉數例於下:
古體詩:
日暮沙漠陲,戰聲煙塵裡。(〈從軍行〉)
紫梅發初遍,黃烏歌猶澀。(〈早春行〉)
天高秋日迥,嘹唳聞歸鴻。(〈奉寄韋太守陟〉)
松含風裡聲,花對池中影。(〈林園即事寄舍弟紞〉)
庭槐北風響,日夕方高秋。(〈秋夜獨坐懷內弟崔興宗〉)
屋上春鳩鳴,村邊杏花白。(〈春中田園作〉)
155
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隴頭吟〉)
子午山裡杜鵑啼,嘉陵水頭行客飯。(〈送崔五太守〉)
近體詩:
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送梓州李使君〉)
曉鐘鳴上苑,疏雨過春城。(〈待儲光羲不至〉)
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秋夜獨坐〉)
春樹繞宮牆,春鶯囀曙光。(〈聽宮鶯〉)
細枝風亂響,疏影月光寒。(〈沈十四拾遺新竹生讀經處同諸公之作〉)
雀乳青苔井,雞鳴白板扉。(〈田家〉)
孤鶯吟遠樹,野杏發山郵。(〈送徐郎中〉)
野花開古樹,行客響空林。(〈送李太守赴上洛〉)
已見寒梅發,復聞啼烏聲。(〈雜詩〉)
秋風淮木落,寒夜楚歌長。(〈淮陰夜宿〉)
江樹朝來出,吳歌夜漸聞。(〈下京口埭夜行〉)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鷓。(〈積雨輞川莊作〉)
156
當筆者把注意力集中在尋找一句景物,一句聲響時,出乎意外的,才發覺王維集中這類聯句,實在很多, 可說俯拾即是。大致而言,近體詩中的例句,較之古體詩更多,這說明一個事實,即以「景」與「聲」構成對仗,既容易,又工穩,是以此種聯句,屢見不鮮,至少 對王維來說,應是如此。順筆一提,王維集中兩句皆以聲響為聯的詩句不多,偶能一見,如「草堂蛩響臨秋意,山裡蟬聲薄暮悲。」(〈早秋山中作〉)、「人作殊 方語,鶯為舊國聲。」(〈曉行巴峽〉)。
對王維集中這樣大量一景一聲的組合詩句,何以名之?我本想冠以「聲容並茂」。但總覺「容」字意義易 生誤解,故最後決定仍取習見的「景與情會」一詞,稍加改易,名之為「景與聲會」,似較妥貼,不致誤解。這不是標新立異,而是基於大量的例句,以說明王維詩 的另一特徵。而由此一特徵,「景與聲會」,足可以說明王維對音覺反應靈敏,他把音響的效果與美感,融入詩中,不僅較多的見之於山水、田園詩作(見下節), 也時時見之於其他題材,如送別、邊塞、交遊類的詩作,凡此均可見王維詩作中音樂感的豐富,有勝於其他詩人。
(二) 人聲天籟,多入詩篇
作為一個聽覺敏銳的詩人,外在的種種音響,自然會出現在他的詩中;作為一個深通音律的詩人
157
,音響也常與其心靈相應,儲存腦際,在寫詩的時候,不論是言志、抒情、寫景、敘事,當詩人覺得適當貼切的音響有助於詩歌的刻劃與闡發時,那特定的音響效果便也出現在他的詩作中了。所以音響可以是耳中的,也可以是心中的;可以得之於自然,也可以來自人為。
王維詩中運用了哪些音響效果呢?現在將它們歸納為兩大類,即人為的聲音與自然之聲。每類再稍事分門,略舉例句如下:
1人為的聲音
(甲)歌聲、長嘯、笑語聲例
漁歌入浦深(〈酬張少府〉)
寒夜楚歌長(〈淮陰夜宿〉)
吳歌夜漸聞(〈下京口埭夜行〉)
棹唱此中聞(〈山行遇雨〉)
長嘯高山頭(〈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蹬道盤曲四五十里至黃牛嶺見黃花川〉)
彈琴復長嘯(〈竹里館〉)
花間笑語聲(〈班婕妤〉)
但聞人語響(〈鹿柴〉)
158
(乙)琴聲、簫聲、笛聲例
山月照彈琴(〈酬張少府〉)
鳴琴候月彈(〈酬比部楊員外〉)
臨堂鳴素琴(〈送權二〉)
吹簫凌極浦(〈欹湖〉)
隴上行人夜吹笛(〈隴頭吟〉)
(丙)鐘聲、簫鼓聲例
谷口鐘聲動(〈歸輞川作〉)
簫鼓賽田神(〈涼州郊外遠望〉)
疏鐘聞夜猿(〈酬虞部蘇員外〉)
2自然之聲
(甲)泉聲、雨聲、水聲例
谷靜秋泉響(〈東溪翫月〉)
山靜泉逾響(〈贈東嶽焦鍊師〉)
颯颯松上雨(〈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蹬道盤曲四五十里至黃牛嶺見黃花川〉)
159
潺潺石中流(同上)
(乙)竹聲、松聲例
松窗汎月聲(〈遊悟真寺〉)
隔牖風驚竹(〈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
谷靜惟松響(〈遊感化寺〉)
更聞松韻切(〈過秦王墓〉)
(丙)鳥聲例
月出驚山鳥(〈烏鳴澗〉)
鶯啼山客猶眠(〈田園樂〉))
落花寂寂啼山烏(〈寒食汜上作〉)
屋上春鳩鳴(〈春日田園作〉)
千山響杜鵑(〈送梓州李使君〉)
陰陰夏木囀黃鸝(〈積兩輞川莊作〉)
雉雊響幽谷(〈晦日遊大理韋卿城南別業〉)
孤鶯吟遠野(〈送徐郎中〉)
160
(丁)蟋蟀聲、蟬聲、猿聲例
蟋蟀鳴前除((贈祖三詠))
蟪蛄聲悠悠((秋夜獨坐懷內弟崔興宗〉)
臨風聽暮蟬((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若為秋月聽猿聲((送楊少府貶郴州〉)
(戊)雞、犬聲例
朝日眾雞鳴((曉行巴峽〉)
晨雞鳴鄰里((丁寓田家有贈〉)
籬中犬迎吠((贈劉藍田〉)
犬吠寒林下((過李揖宅〉)
日出雲中雞犬喧((桃源行〉)
四、結語
王維的詩作,特別是他的自然詩,千餘年來,已被人定位為「詩中有畫」,這意味著人們重視其詩中「視覺」的一面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