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Thursday, November 1, 2007

1297

。孝文時求能治《尚書》者,聞伏生治之,召,真按:據原文右旁校注插入.續修四庫本無. 時伏生年九十餘,老不能行,於是詔太常,使掌故鼂錯往受之。」顏師古注云:「宏定古文尚書序云:真按:衞 陸德明序錄云古文尚書。伏 生老不能正言,言不可曉,使其女傳言,敎錯,齊人語多與潁川異,錯所不知者凡十二三,略以其意屬讀而已。」〈鼂錯傳〉:「孝文時聞齊有伏生,治尚書,年九 十餘,老不可徵,迺詔太常遣錯受《尚書》伏生所,還,因上書稱說。詔以為太子舍人,拜太子家令。後詔有司舉賢良文學士,錯在選中,上親策,詔之曰:『惟十 有五年九月云云。』」據此則鼂錯受《尚書》於伏生時在孝文十四年以前也。《洞冥記》云:「李克者,馮翊人,為秦博士,門徒萬人。伏生時十歲,就克石壁山 中,受《尚書》,以口傳受,四代之事,略無遺脫

1298

。伏子因而誦之,嘗以細繩十餘以縛腰,真按:國:尋  部首 寸 部首外筆畫 9 總筆畫 12 注音一式  ㄒ|ㄣˊ 吳語。指乞討、賺取。如:「尋錢」。 ㄒㄩㄣˊ syn(07425 尋  部首 寸 部首外筆畫 9 總筆畫 12 注音一式  ㄒㄩㄣˊ 1. 古代八尺稱為「一尋」。詩經˙魯頌˙閟宮:「是斷是度,是尋是尺。」宋˙文天祥˙正氣歌:「室廣八尺,深可四尋。」 2.姓。如晉代有尋會。 3. 找、探求。如:「找尋」。唐˙韋應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詩:「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4. 接續、繼續。文選˙向秀˙思舊賦:「聽鳴笛之慷慨兮,妙聲絕而復尋。」梁書˙卷三十三˙劉孝綽傳:「殿下降情白屋,存問相尋。」 5. 攀爬、攀緣。文選˙張衡˙西京賦:「烏獲扛鼎,都盧尋橦。」 6. 動用、使用。左傳˙昭公元年:「日尋干戈,以相征討。」孔子家語˙卷三˙觀周:「毫末不扎,將尋斧柯。」 7.重溫、重申。左傳˙哀公十二年:「若可尋也,亦可寒也。」宋˙王禹偁˙答黃宗旦書:「生復辱書惠文,以尋前好。」 8.經常、時常。唐˙杜甫˙江南逢李龜年詩:「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9.不久、隨即。樂府詩集˙卷七十三˙雜曲歌辭十三˙古辭˙焦仲卿妻:「媒人去數日,尋遣丞請還。」文選˙李密˙陳情表:「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10. 普通、一般。唐˙劉禹錫˙烏衣巷詩:「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唐˙白居易˙繚綾詩:「繚綾織成費功績,莫比尋常繒與帛。」 ㄒ|ㄣˊ sn(07168 詞:尋1 xn ㄒㄩㄣˊ〕 〔《廣韻》徐林切,平侵,邪。〕 1.古代長度單位。一般為八尺。《詩‧魯頌‧閟宮》:“是斷是度,是尋是尺。” 鄭玄 箋:“八尺曰尋。或云七尺、六尺。”《史記‧張儀列傳》:“ 馬之良,戎兵之眾,探前趹後蹄間三尋騰者,不可勝數。” 司馬貞 索隱:“七尺曰尋。”《廣韻‧平侵》:“六尺曰尋。” 朱駿聲 《說文通訓定聲‧臨部》:“ 瑤田 云:度廣曰尋,度深曰仞,皆伸兩臂為度,度廣則身平臂直,而適得八尺;度深則身臂曲,而僅得七尺。其說精覈。尋、仞皆以兩臂度之,故仞亦或言八尺,尋亦或言七尺也。”2.量具。參見“ 尋引 ”。3.長。《方言》第一:“尋,長也。 之間曰修, 大野 之間曰尋……自 而西, 之間,凡物長謂之尋。”《淮南子‧齊俗訓》:“深溪峭岸,峻木尋枝。” 左思 《魏都賦》:“碩果灌叢,圍木竦尋。”4.考索;探求。《後漢書‧章帝紀》:“每尋前世舉人貢士,或起甽畝,不繫閥閱。”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勉學》:“傳相祖述,尋問莫知源由。” 韓愈 《嘲鼾睡》詩之六:“賦形苦不同,無路尋根本。”《資治通鑒‧宋文帝元嘉六年》:“豈可不感尋王業,大懼負荷?” 胡三省 注:“感念致王業之艱難,而尋繹為治之理也。”5.重溫;重申。《左傳‧襄公十八年》:“冬十月,會於 ,尋 湨梁 之言,同伐 。” 朱熹 《秋蘭已悴以根歸學古詩序》:“輒賦小詩,以尋前約。”6.連續;經常。 向秀 《思舊賦》:“聽鳴笛之慷慨兮,妙聲絕而復尋。” 南朝 何遜 《七召‧治化》:“天瑞磊珂而相尋,地符氛氳而不少。”《北史‧隋紀上》:“戰爭相尋,年將三百。” 韓偓 《八月六日作》詩之四:“ 袁安 墜睫尋憂 賈誼 濡毫但過 。”7.尋找;謀求。《墨子‧修身》:“思利尋焉。” 高亨 《諸子新箋‧墨子‧修身》:“尋,求也。” 陶潛 《桃花源記》:“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杜甫 《蜀相》詩:“丞相祠堂何處尋? 錦官城 外柏森森。”《醒世恒言‧三孝廉讓產立高名》:“ 曹丕 銜其舊恨,欲尋事故殺之。” 魯迅 《朝花夕拾‧范愛農》:“我想為他在 北京 尋一點小事做,這是他非常希望的,然而沒有機會。”8.引申為追蹤。《資治通鑒‧魏明帝太和五年》:“今 孤軍食少,亦行去矣。 不從,故尋 。”9.隨;循。參見“ 尋聲 ”。10.延伸。《淮南子‧齊俗訓》:“譬若水之下流,煙之上尋也。”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四:“ 司馬溫公 有五字云:煙曲香尋篆,盃深酒過花。”11.依附;依循。 陸機 《悲哉行》:“女蘿亦有託,蔓葛亦有尋。” 林逋 《汴岸曉行》詩:“驢僕劍裝輕,尋河早早行。”12.不久;接;隨即。《後漢書‧邳彤傳》:“ 尋與 世祖 信都 。” 劉淇 《助字辨略》卷二:“尋,旋也;隨也。凡相因而及曰尋,猶今之隨即如何也。” 王昌齡 《塞下曲》之四:“功勳多被黜,兵馬亦尋分。” 吳曾 《能改齋漫錄‧事始一》:“自 慶曆 間, 張希文 始以圈子標記,禮部因之,頗以為便。 元祐 復詩賦,嘗加校正,尋又罷。” 昭槤 《嘯亭雜錄‧徐文定公》:“尋以罪謫為中書舍人,公即抱案牘,持鉛管從事。”13.用。《左傳‧莊公二十八年》:“先君以是舞也,習戎備也。今令尹不尋諸仇讎而於未亡人之側,不亦異乎!” 杜預 注:“尋,用也。” 楊伯峻 注:“謂不用之於仇敵而用之於我側。”參見“ 尋斧 ”。14.同“ ”。周行視察。《西游記》第七四回:“我等尋山的,各人要謹慎堤防 孫行者 。”15.姓。 尋曾 。見《廣韻‧平侵》。 誦一遍則結繩一結,十尋之繩皆成結矣,計誦《尚》可數萬遍。真按:據原文右旁校注插入.續修四庫本無. 」此言伏生年十歲,就李克受《尚書》者,當在秦莊襄時,其生則當在周赧王末年,去孔子卒纔二百二十年耳真按:上衣下十. 真按:此文意亦似未完.怕二首均為未定稿也.應屬外編或補編.

鄒平縣北十里有伏生鄉,真按:原有空一格.續修四庫本無.而字距字形有調整過.則尋其文義,蓋屬二篇也.題亦缺題焉. 祠墓在焉,伏生故里也。宋封乘氏伯,祠像修眉豐額,幼女及鼂錯皆侍側。真按:原愚誤讀作「宋封乘氏伯祠像,修眉豐額,幼女及鼂錯皆侍側」.今讀沈津先生所讀者,是也.徑正之.蓋乘氏伯者,伏生也. 壁有順治十五年施閏章撰,縣令徐政脩祠記。康熙四十年縣令程素期建饗堂開墓道記真按:真按:文義似未完! 國無.詞無.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