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Sunday, September 7, 2008

1

自序
   「文獻」是記載人類知識成長及文化變遷的紀錄。所以要了解人類的進化,惟有仰賴對文獻的了解與研 究。《論語‧八佾篇》說:「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禮」是人類文 明的象徵。「禮」的兩種要素是「禮文」和「禮器」。「禮文」是文字;「禮器」則是實物。這兩者的探究,則都有賴對文獻的探討。
   世界各地,只要是有文明的地方,都有「文獻」的存在。即使是沒有文字的地區,也有「文獻」,因為 「文獻」的內涵,不限於文字的紀錄,舉凡器物、生活習俗、傳說、歌謠等,都定「文獻」的一部分。在全世界各民族、各國家中,中國可能是文獻最豐富的地方。 這一方面是中國的文明史悠長,記錄文獻的文字及器物,格外繁夥;另一方面,中國的民族多,疆域遼闊,語言、習俗等特別多樣化。文字和器物的繁夥,再加上語 言、習俗的繁複,構成了中國文獻的豐富和絢麗。
   這麼豐富和絢麗的文獻,是全世界研究中國學術者必須了解與利用的珍貴資料。可是這麼豐富的文獻,要 用很有限的篇幅從事有系統而完整、深入的論述,有其困難的地方。例如:「文獻」的範圍如何界定?要討論的「文獻」是哪些?如何有效的運用這些「文獻」?如 何整理這些「文獻」,供學者有效利用?這些問題,都是每個從事文獻研究的學者所最感困擾的問題。這些問題之所以造成文獻學者的困擾,是由於兩個原因:
2

   一是中國文獻的範圍太廣,不是個別的文獻學者所能全盤了解的。中國的文獻,依其內容分,有文史方面 的文獻,有自然科學的文獻,有生物醫學的文獻,有宗教的文獻,有社會料學的文獻等;依其形式分,有用文字記錄的文獻,有實物的文獻。文字記錄的文獻,有甲 骨文、鐘鼎文、小篆、隸書、楷書及其他古文字與少數民族文字,如滿文、蒙文、藏文、麼些文字等;實物的文獻,有甲骨、銅器、碑石、陶器、瓷器、玉器、竹 簡、壁畫、帛書等。加上廣袤的地區,有各地方及各少數民族特有的文獻。這麼博富、繁雜的文獻,絕不是文獻學者所可獨立從事通盤而深入研究的。
   二是個人對文獻的看法不同。從文獻的內涵、文獻的類別,到文獻的整理方法等,文獻學者們的看法,每 每不盡相同。以文獻的內涵而言,圖書文獻所涵蓋的內容,論者或以四部之書都屬文獻,因此以四部圖書之形成進程,為討論文獻的重點;或以目錄為文獻的重點, 以討論目錄的結構及內容,為文獻學的主要內涵。
   筆者多年來曾在東吳大學、中國文化大學、國立政治大學等校中國文學研究所,及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 語言文學研究所、國立臺北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等講授「文獻學」的相關課程,包括「文史資料討論」、「中國文獻學」、「中國目錄版本學」、「校讎學」等。筆 者以個人多年來從事學術研究及教學的經驗,以為修讀「文獻學」的目的與功用有四:一是可以懂得如何掌握文獻,包括圖書文獻及非圖書文獻,以充實研究內容及 提升研究品質。二是熟悉蘊藏文獻最豐富的圖書,如類書、叢書、方志、政書、雜著筆記等,並確知其資料來源及流變,俾能左右逢源,享受研究之樂趣。三是能分 辨文獻的真偽、完整與否,並善於甄擇直接材料,以免誤用文獻,損及研究成果的價值。四是能以科學方法,有系統的整理文獻,俾學者能更正確、更方便的運用文 獻
3

。多年來所使用的講稿,就是根據這些重點編寫而成。一方面為了免去修讀者製作筆記之苦及助教印發講義的麻煩,一方面也想提供研究文獻學者有一完整的讀本,於是利用課餘之暇,將講稿整理付梓。
  一方面由於文獻學的範疇太廣,真批:老師「一方面」下得太多了.呵呵. 一 方面由於篇幅的限制,有許多與文獻學有關的論題未及討論,如與文獻學有關的基礎學識:目錄學、板本學、校讎學、輯佚學、辨偽學等;又如一些新出土的文獻: 敦煌卷子、帛書、簡冊等。有部分章節,也是受到篇幅的限制,未能做更多的討論,例如圖書文獻部分,每一種圖書,僅能從事綜合的討論,未能列舉較具代表性的 個別圖書從事討論;重要的文獻學家部分,僅能列舉劉向父子、鄭樵、王國維、屈萬里等學者,其餘如馬端臨、祁承真按:火業 朱彝尊、章學誠、張元濟等,也都未及論述。
  多年來,由於教學及研究工作,十分忙碌,這部書的寫作,從開始答應三民書局的邀稿起,一直到脫稿,也有好些年了。儘管費了不少時間一再的增訂,但是疏漏之處一定很多,尚祈方家多所指正。
民國九十六年(二○○七年)元月
  劉兆祐序於臺北陽明山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
1

文獻學 目次
 自序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文獻」與「文獻學」 1
  第二節 文獻的內涵  4
  第三節 文獻學的功用  7
 第二章 圖書文獻  13
  第一節 叢書  14
  第二節 類書    43
  第三節 政書  54
  第四節 雜著筆記  114
2

 第五節 域外漢籍刊本  155
 第六節 古籍刊本中的域外地圖  185
第三章 非圖書文獻    201
 第一節 非圖書文獻與治學的關係  201
 第二節 非圖書文獻的種類  二○五
 第三節 甲骨文  208
 第四節 金器  217
 第五節 石刻  225
第四章 文獻的整理  249
 第一節 整理文獻的方法  249
 第二節 近五十年臺灣地區整理文獻的成果  309
第五章 重要的文獻學家  375
 第一節 劉向、劉歆  375
3

第二節  鄭樵  383
第三節 王國維  406
第四節 屈萬里  430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