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
張氏之推斷,似甚可議。因乾隆五十五年(一七九○)六月初一日乾隆上諭中尚稱:
四 庫全書薈萃古今載籍,至為美備,不特內府珍藏藉資乙覽,亦欲以流傳廣播,沾溉藝林。前因卷頁浩繁,中 多舛錯,特令總纂等復加詳細讎校,俾無魯魚亥豕之訛,茲已釐訂蕆工,悉臻完善,所有江浙兩省文宗、文匯、文瀾三閣應貯全書,現在陸續頒發藏庋。該處為人文 淵藪,嗜古好學之士,自必群思博覽,藉廣見聞。前經降旨,准其赴閣檢視抄錄,以資搜討,但地方有司,恐士子等繙閱污損,或至過為珍秘,阻其爭先快睹之忱, 則所頒三分全書,亦束之高閣,轉非朕搜輯群書,津逮譽髦之意。真按:國無!待查!詞:【津逮】1.由津渡而到達。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河水二》:“懸巖之中多石室焉,室中若有積卷矣,而世士罕有津逮者。”逮,一本作“ 達 ”。2.比喻通過一定的途徑而達到或得到。 清 鄂爾泰 《贈方望溪》詩:“六經治世非土苴,相期津逮闚垠涯。” 清 盧見曾 《<封氏聞見記>序》:“《年號錄》、《錢譜》二書並亡,唯《聞見記》獨存,然流傳絕少,故《稗海》、《秘笈》諸刻罕津逮焉。”3.比喻引導(後學)。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五:“二百年來通儒輩出,述作連楹,觀玩全書,瑜百瑕一,津逮來學,誠為有裨。” 清 王先謙 《<天祿琳琅>跋》:“仰見聖學博大,囊括萬有,足以津逮儒生,準繩百代。” 即武英殿聚珍版諸書,排印無多,恐士子等亦未能全行購覓,著該督撫等,諄飭所屬,俟貯閣全書排架齊集後,諭令該省士子,有願讀中秘書者,許其呈明到閣抄閱,但不得任其私自攜歸,以致稍有遺失。真批:前方準其借出,此又不得攜歸,算不算朝令夕改,君為戲言呀? (註十二(真按:標點有誤!
所謂「茲已釐訂蕆工,悉臻完善」知南三閣遲到乾隆五十五年六月之前還在陸續頒發藏庋,而其成書次第及各閣完成之確切時間,並均無法詳考。真按:南三閣四庫全書之成書時間
第三節 七閣之建築
142
清高宗嘗自誇四庫全書曰:「古今數千年,宇宙數萬里,其間所有之書雖夥,都不出四庫之目。」(註十三)並視為瑰寶,故對其收藏處所,甚為關心,而於修纂之初年,即著派專人前往浙江寧波府范懋柱家,參考范家書樓之建築情形。乾隆三十九年(一七七四)六月二十五日諭云:
浙江寧波府范懋柱家所進之書最多,因加恩賞古今圖書集成一部,以示嘉獎。聞其家藏書處曰天一閣,純 用磚甃,不畏火燭,自前明相傳至今,並無損壞,其法甚精。著傳諭寅著,親往該處,看其房間製造之法若何?是否專用磚石,不用木植?並其書架款式若何?詳細 詢察,燙具準樣,開明丈尺,呈覽。寅著未至其家之前,可預邀范懋柱與之相見,告以奉旨:因聞其家藏書房屋、書架造作甚佳,留傳經久,今辦四庫全書,卷帙浩 繁,欲倣其藏書之法,以垂久遠,故令我親自看明,具樣呈覽。爾可同我前往指說,如此明白宣諭,使其曉然於心,勿稍驚疑,方為妥協。將此傳諭知之,仍著即行 覆奏。(註十四)
書籍為脆弱紙質所構成,最懼火燭,為四庫全書萬年大計,其建築之庫房,自以防火為主要條件,清高宗之有參考天一閣藏書樓的舉動,亦可看出重視四庫全書之一斑。
143
寅著負命前往查看後,旋覆奏云:
天一閣在范氏宅東,坐北向南,左右磚甃為垣;前後簷,上下俱設窗門;其梁柱俱用松杉等木。共六間: 西偏一間,安設樓梯,東偏一間,以近牆壁,恐受溼氣,並不貯書。惟居中三間,排列大櫥十口,內六櫥,前後有門,兩面貯書,取其透風。後列中櫥二口,小櫥二 口。又西一間,排列中櫥十二口。櫥下各置英石一塊,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英石】 注音一式 |ㄥ ㄕˊ 解釋:廣東省英德縣所出產的奇石。形狀如山巒層疊,可供裝飾或製作假山。 以收潮溼。閣前鑿池,其東北隅又為曲池。傳聞鑿池之始,土中隱有字形,如天一二字,因悟天一生水之義,即以名閣。閣用六間,取地六成之義。是以高下、深廣,及書櫥數目、尺寸,俱含六數,真按:認識古籍版刻與藏書家174頁引作合!黃愛平四庫全書纂修研究153頁引則與此同作含,疑轉引自此也! 特繪圖具奏。(註十五)
在實地考察後,詳盡描述所見以供高宗參考取資。當清高宗指示續繕全書三分,分貯揚州大觀堂、鎮江金山寺及杭州聖因寺三處時,不久又指派陳輝祖前往實地察堪。乾隆四十七年(一七八二)九月初二日上諭云:
據陳輝祖奏遵旨改建文瀾閣安設四庫全書一摺,內稱勘得玉蘭堂逼近山根,地勢潮濕,難以藏書,擬於玉 蘭堂之東迤下,藏書堂後,堪以改建。並稱據商總等呈請改建等項,及僱覓書手繕寫之費,情願按數呈繳等語。玉蘭堂既據陳輝祖奏稱地勢潮隘,難以藏書,現在盛 住奏請陛見,且俟伊到京後詢明該處情形,將文淵閣式樣帶去再行辦理
144
。 商總等呈請捐項自辦該處改建文瀾閣,出自伊等情殷梓桑,踴躍輸忱,尚可准行。至僱覓書手繕寫,現已飭 動官帑辦理,前據伊齡阿奏,揚州商人請捐辦大觀堂、金山寺二分繕書費用,已於摺內批示不必,令仍動用官項,所有浙商呈請公捐之處,亦可不必,將此傳諭陳輝 祖並盛住知之。欽此。(註十六)
因玉蘭堂逼近山根,地勢潮濕,知非藏書佳所。對藏書環境的一再勘察,足以想見清高宗對各閣建築的重視。真批:愚更看到一代明君如何認真執政了.相較而今,可不唏噓民主之難有明君.
在高宗重視庋藏四庫全書的建築物下,當日各閣的建築及收藏情形大約是:真批:凡此大約只是摘取別人的書內容,但有綴集,並無新意也.
1文淵閣
文淵閣位在紫禁城內文華殿後,閣三重,外觀若兩。其下層復分為二,上下各六楹,層階兩折而上,瓦青 綠色,閣前甃方地,跨石梁,引御河水注之。左右列植松檜,閣後疊石為山,山後垣,內一,北響,門外稍東,設直房,為直閣諸臣所居,正中設寶座。東內室南床 上,面西設寶座,三面仙樓;東仙樓南床上,面西設寶座,上層樓明間,中設方式書槅一,南北響各設寶座一。閣內上下,貯四庫全書,前楹後廡,均貼有高宗題詠 諸詩。下層中三楹,兩旁貯圖書集成十二架。左右二楹,儲經部二十架
145
, 中層貯史部三十三架,上層中貯子部二十二架,兩旁貯集部二十八架。經史架高七尺四寸,寬四尺,深二 尺。每架四槅,各十二函。子集架高十尺八寸,每架則為六槅,亦各十二函。總百有三架,六千一百四十四函。閣外,東有碑亭一,碑南,刻滿漢字高宗御製文淵閣 記,碑北,刻高宗御製文淵閣賜宴詩。(註十七)據清高宗御製詩五集卷十八文津閣詠古樹「四庫編書成十年,四閣庋書構九歲。」句下註云:
自甲午分建四閣,貯四庫全書:御園之文源閣,山莊之文津閣,均以甲午經始,乙未蕆工。大內之文淵閣,始於乙未,成於丙申,至盛京之文溯閣,以壬寅工竣,自甲午至壬寅,凡九年,而四閣俱成。(註十八)
可知北四閣建築,從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七年,前後九年才告完成。其中文淵閣則從乾隆四十年起建,至四十一年即已完成,其完成之速,及藏書規劃之詳盡,迨因位於紫禁城內,又為四庫第一分書,有寓示範之作用。
2文溯閣
文溯閣從乾隆三十九年開始規劃,至四十七年始告完成。閣在遼寧瀋陽故宮內宮殿之西,據盛京通志卷二十云:正宇六楹,東西遊廊二十五楹,明樓一座,敞軒五楹,南配房十七楹,東西南北耳房六楹,直房十四楹。又東更道內,真按:國無!待查!詞亦無! 南北耳房四楹,直房四楹
146
, 碑亭一座,宮門三楹。閣南檐前,恭懸御書清漢字「文溯閣」匾額一,閣內嚮南,恭懸御書「聖海沿洄」匾 額一。……碑亭內恭鐫御製文溯閣記,御製宋孝宗論,俱清漢文。閣內牙籤錦麗,插架雲連,內貯四庫全書,經部二十架,九百六十函;史部三十架,一千五百八十 四函;子部二十二架,一千五百八十四函;集部二十八架,二千零十六函;三萬六千冊。經部總目五函,三十冊,考證三函,十八冊;史部總目五函,三十冊,考證 三函,十八冊;子部總目五函,三十冊,考證三函,十八冊;集部總目五函,三十冊,考證三函,十八冊。又恭藏聖祖御定古今圖書集成全部,計十二架,五百七十 六函。」(註十九)
3.文源閣
文源閣建在圓明園內。圓明園在掛甲屯之北,距暢春園里許,為清世宗憲皇帝藩邸。園名為聖祖仁皇帝所 賜並為之御書。(註二○)此閣因燬於咸豐十年(一八六○)英法聯軍之火,今所可考者僅日下舊聞考卷八十一所載云:「其園水木明瑟之北,稍西為文源閣,上下 各六楹,閣西為柳浪聞鶯,閣額及閣內『汲古觀瀾』額皆御書。聯曰:因溯委以會心,是處原泉來活水;即登高而遊目,當前奧窔對玲峰。屏扆聯曰:寧誇池館消閒 暇;雅喜詩書悅性靈。檐柱聯曰:討尋宜富波瀾,浩矣無涯神智益;披攪直探星宿
147
,挹之不盡古今涵。亦御書。閣前為玲峰,刊御製文源閣詩。閣東亭內石碣,刊御製文源閣記」。(註二十一)
4文津閣
文津閣在熱河行宮避暑山莊。熱河志卷四十一云:「山莊千尺雪之後,卜高明爽塏以藏四庫全書,題曰文津閣。與紫禁、御園三閣遙峙,前為趣亭,東則月台,西乃西山,蓋仿范氏之成規,兼米庵之勝概矣。」(註二十二)清高宗於乾隆四十年(一七七五)撰有趣亭詩云:
天一閣前原有池,池南更列假山峙。文津之閣率仿為,故亦疊石成■■,有峰有壑有溪澗,澗水琴音瀉池泚。東則月台西有山,又有寶晉齋傳米。山亭因以趣為名,林泉引興誠佳矣。貯書四庫其趣多,厭飫優悠意在此。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
【飫】食-4-12 注音一式 ㄩˋ 解釋 1.宴食。漢書˙卷九十二˙游俠傳˙陳遵傳:遵知飲酒飫宴有節,禮不入寡婦之門,而湛酒溷肴,亂男女之別。2.飽食﹑飽足。唐˙李白˙上安州李長史書:困河朔之清觴,飫中山之醇酎。宋˙陸游˙閑居對食書媿詩二首之二:老病家居幸歲穰,味兼南北飫枯腸。3.滿﹑飽。唐˙韓愈˙燕喜亭記:極幽遐瑰詭之觀,宜其於山水飫聞而厭見也。 真批:什麼爛詩嘛!大抵類似今人比打油詩還不如的亂吟. (註二十三)
從之略可窺見文津閣亦仿天一閣建築。
5文匯閣
乾隆四十七年(一七八二)秋七月,清高宗想到江浙為人文淵藪,並欲使四庫全書廣布流傳,以光大文治,令繕寫南三閣書,並指定其中之文匯閣書成後,貯於揚州大觀堂。據揚州畫舫錄云:真按:參考書目-博士論文-翁方綱研究-次要參考書目
148
御書樓在御花園中,園之正殿為大觀堂,樓在大觀堂之旁,恭貯欽定圖書集成全部,賜名文匯閣,並「東 壁流輝」匾。……文匯閣凡三層,杗廇楹柱之間,俱繪以書卷,最下一層,中供圖書集成,書面用黃色絹。兩畔皆經部,書面用綠色絹;中一層盡史部,書面用紅色 絹;上一層左子右集,子部書面用玉色絹,集用藕合色絹,其書帙多者,用楠木作函貯之,其一二本者,用楠木板一片夾之,束之以帶,帶上有環,結之使牢。(註 二十四)
其藏書之裝潢及陳設,與北四閣略同。真批:不知有沒有人研究當時參觀遊訪御園的情形.既然高宗已命開放,何以人數不多,亦可略見其時與今日之于消費休閒生活之不同矣.若在今日,想必成觀光盛景了.
6文宗閣
文宗閣用當地原有之建築。據續金山志卷三「文宗閣庋藏四庫全書總目錄」云:
四庫全書經部九百四十七匣,五千四百零二本;史部一千六百二十五匣,九千四百六十三本,子部一千五 百八十三匣,九千零八十四本,集部二千零四十二匣,一萬二千三百九十八本。總目錄計二十二匣,一百二十七本。簡明目錄二匣,八本。又欽定圖書集成五百二十 匣,五千零二十本。欽定全唐文,共五十匣,計五百零四本,欽定明鑑共二匣,計二十四本。(註二十五)
7.文瀾閣
149
清高宗於立意繕錄南三閣四庫全書之後,旋派陳輝祖(浙江巡撫)、盛住(浙江布政使)改建杭州聖因寺行宮後之玉蘭堂為文瀾閣,並一準文淵閣形式。其後陳輝祖勘察以玉蘭堂逼近山麓,潮濕難以藏書,乃奏請在玉蘭堂之東迤藏書堂興建。其閣在孤山之陽,左為白隄,右為西冷橋,真按:一作西泠橋! 地勢高敞,攬西湖全勝。外為垂花門,門內為大廳,廳後為大池,池中一峰獨聳,名仙人峰。東為御碑寺,西為遊廊,中為文瀾閣,閣分五間三層:第一層中藏圖書集成五千二十冊,真按:古今圖書集成 為匣五百七十六,後及兩旁藏經部,第二層藏史部,第三層藏子集二部,皆分庋書格,凡四庫書三萬五千九百九十冊,為匣六千一百九十一。(註二十六)
8翰林院副本
清高宗於修纂北四閣之後,認為四閣之書,均藏內廷,臣民借覽不易,於是令再抄副本一分,儲之翰林院,俾耽書之人入署就閱,而傳布詞林。乾隆四十二年(一七七七)八月十九日上諭云:
前經降旨各省藏書家所呈書籍,於辦畢後即行發還,至督撫等自購呈進者,俱經奏請留供石渠之藏。其在京大臣官員等所進之書,亦俱請備儲中祕。昨歲大學士等議定文淵閣章程云:俟全書告竣後,各藏其副於翰林院署,立架分貯等語。朕命纂輯四庫全書
150
,原以嘉惠天下萬世,公諸同好,真按:原訛作公請同好,徑改! 今 外省藏書家進到之書,既經陸續給還,所有在京大臣等呈進書籍,亦應一體付還本家,俾其世守。若為翰林院藏副計,則各處所進書函,長短寬狹不等,分籤插架不 能整齊,莫若俟四庫全書抄錄四分完竣,令照式再鈔一分,貯之翰苑,既可備躭書之人入署就閱,而傳布詞林,亦為玉堂增一佳話。其各督撫購進諸書,將來仍可彙 交武英殿,另行陳設收藏。將此諭令四庫全書館總裁等遵照辦理。(註二十七)
清高宗雖有此構想,但日後既未見副本實物傳存,亦不見有其他史料述及,則當年四庫館是否曾繕錄副本,尚多置疑之處。真按:黃愛平氏于此已有定論,且有專節詳述矣.
第四節 七閣全書之頒發及典守
四庫全書七分書,除文淵及文源分別庋藏於禁宮及御花園外,其餘五閣之庋藏處所,均距京城甚遠,為使書冊不致積壓過多,於是採分批撥發的方式,運送至各閣收藏。乾隆四十七年(一七八二)十月館臣奏云:
臣等將應送盛京文溯閣收貯之四庫全書,分作五撥起程。日期公同各總裁等商酌。其第一撥擬於本年十月二十日起運,第二撥擬於十一月二十日起運,第三撥擬於明年正月初五日起運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