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Shanghai: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1874.(Taipei reprint: Ch'eng-wen Publishing, 1971)
繆全吉 〈清代幕府制度之成長原因〉,思與言,3:25-33,41 (Taipei , 1967)。
閔爾昌 《碑傳集補》,北平燕京大學出版社 1922。
Nivison, David, The Life and Thought of Chang Hsueh-ch'eng,真按:章學誠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6.(余英時譯〈章學誠的生活與思想〉)
—— and Arthur F Wright (editors), Confucianism in Act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9.
Pelliot, Paul, "Les Yi Nien Lou", T'oung Pao, 30:67 (1928)
錢穆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商務印書館 1972。
錢大昕 〈經籍纂詁序〉。
清史儒林傳稿,手稿存中央圖書館。
清史文苑傳稿,手稿存中央圖書館。
容肇祖 〈學海堂考〉 嶺南學報,3:4:1-147(Guangzhou,1934)。
阮亨 《瀛舟筆談》,揚州文選摟刊本,真按:當作文選樓! 無出版日期,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藏。
阮衍喜 〈阮元籍貫正〉,揚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3:158。
〈阮元列傳〉,國史館手抄本,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阮元列傳稿〉,國史館手抄本,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阮元 《揅經室集》1820-1840 廣州學海堂版 1864。
—— 《定香亭筆談》,浙江書局版,台北廣文書局影印版 1970。
52
—— 〈阮文達公致仕後家書〉,手稿存北京圖書館善本書庫。
—— 《四庫未收書目提要》,台北商務印書館版,1967。
—— 《文選樓叢書未刻稿本》,稿存南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善本書庫。
上諭檔〔嘉慶道光朝﹞,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Struve, Lynn , "The Hsu Brothers and Semi-official Patronage of Scholars in the K'ang-hsi Period",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42:231-266(1982).
隨手登記檔〔嘉慶道光朝﹞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Tu Lien-che, "Hao I-hsing", in Hummel,277-278.
—— "Shao Chin-han",in Hummel,637-638.
Vissiere, Paul, ”Le Biographe de Jouan Yuan", T'oung Pao, II:5:561-596 (1904)
王俊義 〈康乾盛世與乾嘉學派〉,清史研究集四集,1986, 342—366.
王家儉 《清史研究論藪》 台北文史哲,1994,61—85。
王萍 〈阮元與疇人傳〉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4:下:601—611(1974)。
王引之 〈經籍纂詁序〉。
汪紹楹 〈阮氏重刻宋本十三經注疏考〉,文史3:25—62(1963)。
王章濤 〈阮元與揚州學派〉,揚州研究,299—335。
Wei Peh T'i魏白蒂 JUAN YUAN:A Biographical Stud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Mid-Ch'ing Security and Control in Southern China 1799—1835, Ph D Thesis,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81
53
Chapter 2 "Intellectual Foundations and Political Beginnings".
—— 〈探討在海外收藏研究阮元的資料—以檔案為要〉,揚州師範大學揚州學派研討會 (揚州1988)。
—— "Ruan Yuan and Patronage of Scholarship during the Mid-Qing Period", unedited and un-proof read conference paper published without authorization of the author in Bulletin of the Hong Kong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1996).
—— "Mid-Qing Confucian Gentry Femininity: Ruan Yuan and the Womenin His Life”(1997).
魏秀梅 《清季職官表附人物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7。
Wright, Arthur F (editor) The Confucian Persuasion ,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吳哲夫 《四庫全書薈要纂修考》,台北故宮博物院,1976。真批:既讀過此書,不知有沒有發現其中離譜的錯誤!
蕭一山 《清代通史》,1935,台北商務印書館版,1976。
徐珂 《清稗類鈔》,上海商務印書館,1928。
楊布生、彭定國 《書院文化》,台北雲龍出版社,1997,130-137。
Yang Lien-sheng,"Control of Urban Merchants in Traditional China" Tsing Hua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new series 8:1—2:186—206(1970)
仰彌 〈阮文達事述〉,中和月刊,1:9:42—61(1940)。
議覆檔〔道光朝﹞。
54
引進檔〔道光朝﹞,北京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尹旦侯 〈阮元—清中葉的教育家〉,湖南師範學院院刊,1986:2:101—106。
永瑢等 《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 《歷代職官表》,1780,東京中文出版社,1968。
余嘉錫 《四庫提要辨證》,台北中華書局,19580
余英時 《論戴震與章學誠》,香港龍門書局,1976。
臧鏞 〈經籍纂詁序〉。
張純明 〈清代的幕制〉,嶺南學報,9:2:29-50(Guangzhou1949)。
張其昀 《清史》,台北國防,1962。
張舜徽 《清代揚州學記》,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
張鑑、阮常生等 《雷塘庵主弟子記》,揚州文選摟版本,真按:當作文選樓! 無出版日期 南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
趙爾巽 《清史稿》,1928。
支偉成等 《清代樸學大師列傳》,上海泰東圖書,1925。
朱為弼(1771-1841),《蕉聲館集》。
—— 《蕉聲館詩集》。
55
《四庫全書總目》與十八世紀中國文化的流向
周積明*
法國文化史家丹納(Hippolyto Adolphe Taine) 在《〈英國文化史〉序言》中有一段名言:「如果一部文學作品內容豐富,並且人們知道如何去解釋它,那麼,我們在這作品中所找到的,會是一種人的心理,時常 也就是一個時代的心理,有時更是一種種族的心理。」對於丹納的這段話,有三點必須加以說明或闡發。第一,丹納說的雖然是文學作品,但同樣的道理可以推行於 其他類型的人文著作:第二,由於任何文學作品或哲學、史學著作都產生於特定的時代,誕生於一定的民族文化土壤,因此,從理論上言,即使一般性的文史著作也 都包含著一定的時代文化信息與種族心理,但這並非意味著所有的作品都具有同等的文化深度。丹納把「如果一部文學作品內容豐富」作為前提條件,如此原則也可 推衍於對其他類型作品的選擇;第三,能夠從文史著作中發掘出豐富的文化內涵,不僅取決於客體的文化容量,而且取決於閱讀者、研究者的眼光,也就是丹納所說 的「知道如何去解釋它
*湖北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
56
」。明了這三點,我們方可進入下面的討論。
在中國文學史上,文化內涵豐厚足以體現一個時代氣象的文史著作不勝枚舉。《四庫 全書總目》就是其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對於這部作品,向來的研究者多把它作為「讀書之門徑」的工具書而看待。如張之洞在《輶軒語》中,向讀書士子宣傳:「今 為諸生指一良師,將《四庫全書總目》讀一過,即略知學問門徑矣。」積畢生精力研讀《四庫全書總目》的余嘉錫先生在《四庫提要辨正》中強調的也是這部大書 「敘作者之爵里,詳典籍之源流,別白是非,旁通曲證」,「斟酌古今,辯章學術」的工具書價值,並一再指出:「漢唐目錄書盡亡,《提要》之作,前所未有,亦 可為讀書之門徑,學者捨此,莫由問津。」
毫無疑問,直到今天,《四庫全書總目》對於我們把握乾隆中葉以前重要文化典籍的 要義,考察古籍的版本源流、文字異同、著作者事迹,仍然具有不可取代的價值。但是,《四庫全書總目》的價值決不僅於比。作為中國古代規模最為宏大、體制最 為完善、編制最為出色的一部目錄書,它在本質上是一種文化產品、一種客觀化的精神,因而必然蘊含著鮮明的價值取向和特定的學術文化觀念。參與《四庫全書總 目》編纂的是乾隆時期中國的第一流的學者,他們身上所負荷的民族和時代的思想情緒與時代精神也必然要以這樣和那樣的方式反映在《四庫全書總目》中。因此, 在《四庫全書總目》中發現十八世紀中國的文化流向,是一種歷史的必然,也是一種文化的必然。
57
一、文化的熟落
人們往往注目於「乾隆盛世」的宏大,卻不太留意這種宏大的基礎是文化的熟落。正是在十八世紀,中國古典文化的基本形式和內容都趨於成熟、豐盈和完備,從而臨近了它的「穴結」。
規模宏大、為「非常之制作」的《四庫全書》本身就是古典文化熟落的產品。這部 「函溢六千,卷逾八萬」的大叢書「上沿虞夏,咸挹海以求珠。下采元明,各披沙而見寶」,①「自有典籍以來,無如斯之博且精矣」②。儘管出於鞏固王朝統治的 政治目的,清王朝在編纂《四庫全書》的過程中,「焚」、「毀」了一些典籍,但平心而論,清中葉以前中國文化的重要典籍大體上搜羅入內。就數量而言。《四庫 全書》搜集的書籍達3,503種,79,337卷,裝訂為3,600餘 冊;就範圍而言,《四庫全書》的四部不僅編入漢民族學者的著作,而且將少數民族學者與視野內的亞歐學者的著作收輯入內,從而構成中國古代最為龐大而完備的 知識世界。一座東方文化的金字塔。「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四庫全書》這樣巨型的叢書只有在典籍充分累積、文化高度成熟的前提下才可能造就。
與《四庫全書》同步,氣魄浩大的《四庫全書總目》也是古典文化進入成熟、總結階段的精品。由於歷史的沉積與缺乏有組織的整理,乾隆時的典籍已是「盈籍積案,或汗漫而難尋」③,學術界迫切需要一部能綱紀群籍、指示治學門徑的大目錄書
①《四庫全書總目‧凡例》。
② 徐世昌:《清儒學案》卷18,《紀昀獻縣學案》。
③《四庫全書總目‧凡例》。
58
。 而這樣一種條件在乾隆時已完全具備:為編纂《四庫全書》而從各種途徑旁徵博採來的萬餘種歷代典籍,為《四庫全書總目》審視和總結古代文化提供了實體基礎; 諸體著作的大量積累使《四庫全書總目》得以對各體著作的發展源流、體制特點、撰寫方式進行系統評論;從漢魏到清中葉林林種種的公私藏書目錄和有關目錄學的 研究,從理論到實踐上為《四庫全書總目》的編制提供了豐富的借鑒經驗:
自 隋志以下,門目大同小異,互有出入,亦各具得失。今擇善而從。如詔令奏議,《文獻 通考》入集部,今以其事關國政,詔令從《唐志》例入史部,奏議從《漢志》例亦入史部。《東都事略》之屬不可入正史而亦不可入雜史者,從《宋史》例立別史一 門。香譜、鷹譜之屬,舊志無所附麗,強入農家,今從尤袤《遂初堂書目》例立譜錄一門。名家、墨家、縱橫家,歷代著述不過一、二種,難以成帙。今從黃虞稷 《千頃堂書目》例,并入雜家為一門。又別集之有詩無文者,《文獻通考》別立詩集一門,多事區分,徒滋繁碎。今仍從諸史之例,為別集一門。又兼詁群經者, 《唐志》題曰經解,則不見其為群經。朱彝尊《經義考》題為群經,又不見其為經解。徐乾學《通志堂》所刻改名曰總經解,何焯又譏其杜撰。今取《隋志》之文, 名之曰五經總義。④
焦竑《國史經籍志》多分子目,頗以餖飣為嫌,今酌乎其中……使條理秩然
④《四庫全書總目‧凡例》。
59
。⑤
《四庫全書總目》正是在充分總結前代目錄學實踐的基礎上建構起中國古代最為完 備、最為系統的圖書分類體系。而古代豐富的經學論、史論、文論又為《四庫全書總目》準備了利鈍互見的龐大思想武庫,使它得以在學術評判中從心所欲的「援據 紛論」。「摶扶搖而上」,《四庫全書總目》這部空前傑出的大目錄書,只有在古典文化大成熟、大總結的文人氣氛中才可能出現。紀昀在《進四庫全書表》中稱 《四庫全書》具有「源流之大備」及「會歸」的特質,恰表明了四庫館臣對《四庫全書》及《四庫全書總目》集文化之大成的自覺認識。
《四庫全書》、《四庫全書總目》所透露出來的古典文化高度成熟的時代文化特徵, 在清代文化領域中處處可以窺見。《紅樓夢》是古典長篇小說的頂峰,《聊齋志異》為古典文言小說的頂峰,《閱微草堂筆記》是古典筆記小說的頂峰。「甚至駢文 小說《燕山外史》也遠承當時已失的唐代《游仙窟》,下開清末民初的《玉梨魂》」。「由清代文學可以發現從《詩》、《書》、《易》、《春秋三傳》以來的傳統 痕迹及其最後形態」。⑥清代目錄學成績卓越,而無論是官修目錄還是私家目錄都顯示出一種總結前代開啟後來的特色。清代詩論的最基本特徵也在於它是中國古代 傳統詩歌理論的總結。
⑤《四庫全書總目‧凡例》。
⑥ 金克木:《談清詩》,《讀書》1984.9。
60
對於乾隆時期古典文化的高度成熟,乾嘉學者也有深刻的感受和體認。紀昀云「自校理秘書,縱觀古今著作,知作者固己大備,後之人竭盡其心思才力,不出古人 之範圍。」⑦又稱:「余嘗謂古人為詩似難尚易,今人為詩似易實難。余自早歲受書,即學歌詠,中間奮其意氣與天下勝流相倡和,頗不欲後人。今年將八十,轉瑟 縮不敢著一語,平生吟稿亦不敢自存。蓋閱歷漸深,檢點得意之作,大抵古人所已道;其馳騁自喜,又往往皆古人所撝呵。」⑧與紀昀感受相同,趙翼也感嘆長吟: 「古來佳句本無多,苦恨前人已說過。今日或猶殘沈在,不知千載更如何。」這種無法超越的心理顯然只有在文化熱落的背景下才會產生。
據於文化成熟的制高點,乾嘉時期的學者往往有一種縱觀文化歷史的宏大眼光以及集 古典文化大成的意向。章學誠在稱讚邵念魯學術時,便表露出欲將馬、班之史,韓、歐之文,程、朱之理,陸、王之學,「洪爐鼓鑄」、「自成一家」⑨的意念。紀 昀在主持乾隆己卯山西鄉試、乾隆甲辰會試、嘉慶丙辰會試時,將回溯經學史、史學史、文學史,評判各流派學術宗旨與研究方法的優劣、討論各類體裁的得失作為 策問內容⑩。焦循云:「夫一代有一代之所勝。……余嘗欲自楚騷以下,至明八股,撰為一集。漢則專取其賦,魏晉、六朝至隋,則專取其律詩,宋專錄其詞,元專 錄其曲,明專錄其八股。……然而未暇也
⑦ 陳鶴:《紀文達公遺集序》。
⑧ 《紀文達公遺集》卷9,《鶴街詩稿序》。
⑨ 《章氏遺書》卷18,《邵與桐別傳》後按語。
⑩ 參見《紀文達公遺集》卷12。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