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Monday, September 1, 2008

211

註二二:徐孝穆集提要 刊載於清乾隆間寫四庫全書薈要本徐孝穆集書前

註二三:徐孝穆集提要 刊載於清乾隆間寫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徐孝穆集書前

註二四:清紀昀等奉敕撰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清乾隆五十四年武英殿刊本)卷一四八 頁四十四

212

第八章 四庫館燬禁圖書之內容分析

  清高宗為配合四庫全書之修纂,從乾隆三十七年(一七七二)始,即發動各僚屬,廣肆搜訪民間遺書。越二年後,古今重要著作,凡能收到的都已被四庫館掌握。由於高宗訪書,本有寓禁於徵的政治目的,因而對當日所獲得的成果,不表滿意。曾云:

各省進到之書籍,不下萬餘種,並不見奏及稍有忌諱之書,豈有裒集如許遺書,竟無一違礙字跡之理?(註一)

於是明目張膽的將徵書運動轉向忌諱文字的搜訪。真批:何謂明目張膽?清高宗屢下明詔,又有何遮掩之舉!本為正人心、勵風俗,又有何可為諱者?此所謂明目張膽者,胡不如高宗一般將矛頭對準那些食毛踐土者猶輕蔑國主之舉也! 並於乾隆三十九年(一七七四)八月五日頒令曰:

至各省已經進到之書,既交四庫全書處檢查,如有關礙者,即行撤出銷燬。(註二)

各省訪得之書,既交由四庫全書修書處檢查,故當日修書處亦肩負「忌諱文字」內容審訂標準的責任

213

。而對涉及禁忌之文字,輕者改易或撤燬,重者將全書焚燬,下令查禁,此舉動既影響到四庫全書著錄各書的完整性,也使四庫館臣選書的公允性,受到嚴重的破壞。所以郭伯恭氏論四庫全書之缺失,約將之分為兩大端緒曰:

一、館臣疏忽:如所選書籍偏而不全,大典輯本未能盡善,校補工作虛應故事,重鈔庫本訛奪滿紙。

一、政治考量:如以鈔本著錄,藉以鞭撻古人筆銷遺籍,禁燬書籍,改刪甚烈,故留誤字。(註三)

以上兩項缺失,前一項,經過對四庫全書的數次重檢後,已略見改善。而後一項,則最為後人垢病真按:當作詬病! 例如周錫侯先生在其四庫全書考略文中,即嚴厲指出:

乾隆之為此也(指修纂四庫全書),帶有狎弄士子,查辦禁書之陰謀真批:明詔查辦,何來陰謀!乾隆自謂正大光明,於此自然得之!焉得以一己之好惡而陟降之者!毋怪乎有燬書之禁也.即此論於當時,又能得允平而幸存乎!若此有預設立場而妄論者,殊不足以觀,顧適足以鄙而已矣! 貽害典籍之烈,至足驚人!中國書厄,自秦火之後,大厄凡十有一,而乾隆時焚燬的一厄,較以前各項更為慘烈。

又云:

  除焚燬之外,又有抽燬之法,……除抽燬之外,又有竄改。(註四)

而陳登原先生舉出四庫全書之「選本不精、任意割裂、有意竄改、黨同伐異、菲視文藝

214

、妄自抽刪、因人廢言、妄施褒貶、工事草率」等弊端,(註五)其中除工事草率之外,幾無一不與清高宗禁燬圖書政策有關,真批:此諸人所論有一共同特徵,即于風俗人心隻字不提!漠不關心!所謂士人無行,但知讀書者,殆若是夫!無怪乎民初乍看人才濟濟大師輩出,而何故中國彌亂于時,不競于世,而乃近乎亡國,又乃為馬列所一之,不追此咎于諸士人大師者,則由何知其故然耶? 而禁燬書之標準,即由四庫館負責,則論及四庫全書又不能不對當時被禁燬之圖書內容,加以瞭解。

  第一節 澈底追查禁書真按:當作徹底!

  清高宗寓禁於徵的搜訪遺書政策,為貫徹執行以達到預期成果,乃以全部僚屬之耳目,查檢天下之書藏。遇有忌諱文字之書,先由訪得之屬吏,開具書名及其應查禁之原因呈進,再由四庫館審訂,呈請清高宗通令全國追查。乾隆三十九年(一七七四)十二月二十三日高宗曾諭令曰:

  ……違礙書籍,不但印就書本應行查禁,其版片自應一併銷燬。……著傳諭陳輝祖並各省督撫遇有查出應禁書籍,一面將原書封固進呈,一面查明如有板片,即行附便解京,交軍機處奏聞銷燬。(註六)

乾隆四十三年(一七七八)十二月初九日亦曾下令云:

  前據高晉奏繳違礙書籍內,有九十九籌一書,計四本,係明人顏季亨所撰。其中詆斥之處甚多,較尋常違禁各書,更為狂悖不法,隨即銷燬外,但此書既已流傳

215

,必不止一部,著傳諭薩載、楊魁於江省再行切實搜查。如有續行查出者,即行封固送京,不必俟彙同他書奏繳,并應將此書有無刊刻板片,一併起出解京,並恐各省亦有傳布收藏者,著傳諭各督撫一體嚴查,盡數解京銷燬,使片紙隻字存留。真按:毌 各督撫不得視為具文,漫不經意,致干重戾,將此由四百里傳諭知之。(註七)

可知對民間之禁書,不但印就之本應行查禁,既使是版片,真按:當作即使! 也得悉數銷燬,隻字片紙均不容留存。至於一發現禁書,則即行封固,逕送京師審核。乾隆四十三年(一七七八)五月十七日四庫館臣奏云:

查各省送到違礙書籍,前經臣等詳細閱看,將必應銷燬之書三百二十餘種,陸續開敘略節,即同原書進呈請燬在案。此種應燬書籍重本,又經各省督撫分起送到,向俱交存方略館,現在箱為數甚多,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梱】木-7-11 注音一式 ㄎㄨㄣˇ 解釋 :門限﹑門檻。說文解字:梱,門橛也。段玉裁˙注:謂當門中設木也。禮記˙曲禮上:外言不入於梱,內言不出於梱。史記˙卷一一九˙循吏傳˙孫叔敖傳:王必欲高車,臣請教閭里使高其梱。按:應與閫為異體,閫从門而梱从木爾. 真按:當作捆字!教育部國語辭典【捆】手-7-10 注音一式 ㄎㄨㄣˇ 解釋 1.用繩子拴綁。如:捆柴、捆行李。 2.編織時擊打使堅固結實稱為捆。孟子˙滕文公上:其徒數十人,皆衣褐,捆 屨織席以為食。趙岐˙注:捆,猶叩椓也,織履欲使堅,故叩之也。宋˙蘇 軾˙僧清順新作垂雲亭詩:空齋臥蒲褐,芒屨每自捆。3.量詞。計算成束物件的單位。如:一捆木柴、兩捆報紙。 房 屋已不能容,多係於院子內推積,似應急為焚燬,方不致轉有疏失。臣等酌擬此項違礙書籍內,除新到之本,未經閱定者,現仍趕緊詳閱,照舊開單,同原書進呈 外。其已經奏准應燬之重本,應請令原派閱看之翰林官查照原單,逐一詳細檢出。臣酌派軍機滿漢司員,眼同監看,在武英殿字爐,儘數銷燬,以免堆貯疏虞,是否 如此辦理,伏候訓示遵行。(註八

216

至乾隆四十三年(一七七八),各省送到之違礙書籍,房屋已容納不下,致堆積滿院子,可想知當日查禁書刊之嚴厲。乾隆四十七年(一七八二)三月二十五日四庫館總裁英廉又奏請:

……再查應行全燬各書,亦係從各省所進遺書中檢出,恐外間未奉明禁,尚有留存。臣現在開繕請單,行知各該督撫,令其遵照嚴查,解京銷燬,使少有遺留。真按:毌 其應行抽燬之本,亦將應抽各條,詳悉開明知照,令其將應燬篇頁,嚴行查抽封固,一體解燬,如有原板者,將板片一併查明鏟燬。(註九)

則遲至乾隆四十七年(一七八二),追查禁書,尚在雷厲風行階段,不時的由四庫全書館開繕清單,知令各地方,遵照嚴查。而查禁圖書之內容,雖曾於乾隆四十三年(一七七八)由四庫館臣議定「查辦違礙書籍條款」九則(註十),並公佈施行,真批:自打嘴巴矣!由此何來陰謀之說! 足以覆按。然條款中所開列者,均係冠冕堂皇,可以見諸世人之禁燬圖書內容,至於大多數被查禁或抽燬之文字,清室均未詳加披露,蓋欲澈底泯滅其跡,並杜絕後人之筆伐。真批:若此說成立,則真有陰謀矣.然一到此關節處,卻又一筆帶過.畸重畸輕焉足昭信? 所以今日探求清代禁書內容,唯有求助於現存禁書目錄中之零星資料,及從當日辦理四庫全書之原始檔案中考求。

217

第二節 禁燬民族思想方面之文字

   「辨敵我,明華夷」自古以來深植於漢人心目之中。清室以滿族入繼大統,自認必遭大力反抗,因而一方 面對漢滿畛域之分,採防微杜漸的方式,以巧辯立說,汩惑人民,用之以消弭種族觀念。清世宗之利用呂留良案中曾靜口供,刊佈大義覺迷錄一書便是其例。一方面 則對典籍中存有的強烈民族思想文字,加以燬禁。茲略為之舉例如後:

 一、關於夷夏之防及論忠奸之例

  漢人排夷觀念,深植人心。而明清交替之際,忠奸顯明,學者多喜作「忠奸之論,華夷之別」,此等文字,自然為清帝室所不喜聞見,因而盡全力予以毀禁而後快。如明陸可敎之陸學士遺稿(註十一),真按:陸可教 書中對夷夏之防,發之至著,其中如「徐州桃山驛新建宋岳武穆王廟碑」一文云:

蓋王之心為宋死生,而王之身實為古今夷夏存亡生死也。彼自完顏南旆,二帝北轅,蓋帝不內宗而狐兎獵之,惟王崛起行伍之間,百戰而百摧其鋒,背嵬所向,前無橫陳,唾手燕雲之業,豈足道哉!然則王死而後有金,金之滅而後有元,當此之時

218

,濁河以南,長淮以北,凡王夙昔洒血橫戈之地,百年之間,鞠為灌莽,忠魂化碧,戰骨為磷,有宋殘黎,無遺育。真按:怎麼正體系中有用几作幾者?! 天啟真人,掃清劇虜,揭已翳之日月,而懸之萬古。夫然後王夙昔洒血橫戈之地,今無橫草之警,向為封豕長蛇以荐食上國者,今皆匍伏稽顙於數千里邊關之外,竊以人情,揆彼神理,豈不快然慰志哉……

文中以岳武穆,為古今夷夏存亡生死之所繫,這種論調自為清人所不樂聞,因而燬禁其書。真批:文中豈無狂吠醜詆以逞口舌者,又何營養哉?謂人為封豕為長蛇,可曾自照自己可是個人?人之所在豈在於漢?而漢人中有禽獸不如者,更僕難數.又焉足道哉!滿口三字經者猶遭禁,此徒罵人為快者,不當燬耶! 又如明閻爾梅白耷山人詩集(註十二),全書對夷夏之防立論嚴正,真批:所謂之夷夏之防多未就事論事而多為逞一己民族成見黨同伐異而已矣.更有甚者,則但為三字經爾,又焉足觀.又有何夷夏之防之教育意義!所謂教壞囝仔大小,是也! 撰帝統樂章,三代以下僅列秦始、漢高、光武、唐太宗、明太祖而已,纂弒偏安,概不得與,而於外族則更加排斥,謂「五胡拓跋之類,袛可謂之夷狄。」、「胡元戎狄不足復道。」這種強烈的民族觀念,真批:這根本已是近法西斯、雅利安的民族成見了!論夷夏之防者每每只見其仇外即為夷夏之防,于聖人嚴夏之為夷而夷為夏者,何足與哉!有夏為夷者,而夷為夏者,全不丈量,又焉足以持其平而執其義矣. 故其書被入全燬之列。

  忠貞之辨,是我民族巍然樹立之要素。清室固也嚴於忠奸之辨,然均出於特定的政治目的,而於古籍中所載民族凜然大節大義之文字,多不能相容。如明陳繼儒之陳眉公集(註十三),全書未見違礙處,惟於忠節,持論獨正,迨為禁燬之主因。如書中於祭餓死烈婦文篇中云:

  村嫗灶婢,以緩死節婦,此若以蘇屬國、洪忠宣勸人,夫屬國十九年而歸漢,忠宣十八年而歸宋

219

,要自有天幸,不當與人臣道也。藉令數年之內,不幸以他故死,即不忍為逆劉豫所留,亦將為降李陵所笑。

末又云:

  感激義烈,敬尊一觴,非止為閫動,真按:氏著《清代禁燬書目研究》頁57引此作關閫(關字漫漶). 蓋將廉頑起懦,諸男子,真按:氏著《清代禁燬書目研究》頁57引此作告諸男子,是也! 慎無負七尺鬚眉,而蔑百代之綱常也。

又如侯方域之四憶堂詩集(註十四)對明代無恥之輩,變節事情,每加指責,如「白頭吟」詩曰:

  人生感白頭,變化何所無,昔乃夫棄婦,今乃婦棄夫。夫本朱門子,自矜取羅敷,羅敷悅使君,願隨入上都。還君耳垂珠,脫君鮫絲襦,美衣孫美食,凝脂白玉酥。服君鮫絲襦,佩君耳垂珠,總是嫁時妝,安知夫婿殊。

以夫婦相棄,諷明之君臣,又意味不應事清,所以遭到禁忌,列為禁書。真批:禁書之標準猶有一值得注意者,即某些為官員所禁者,乾隆不以為然.纂修四庫全書檔案中常有所見!

 二、關於鼓舞起兵反夷復漢之例

  清興明亡,遺老皆不平,所發激越之辭,常含「挽回頹明,真按:必是錯字!應係暗之形訛! 恢復漢土」思想,彼等文筆生趣盎然,足以起衰振靡,最為清人忌恨。例如方芬所著濤浣亭詩云:

  征衣淚積燕雲恨,林泉不共鳥啼新,

220

亂剩有身隨俗隱,間誰壯志足澄清,

兼葭欲白露華清,真按:疑當作蒹葭! 夢裡哀鴻聽轉明。

強烈寓反清復明思想,故為安徽撫臣譚尚忠奏請焚其書治其罪。真批:即今不愛台灣都被轟得體無完膚了,何況乃欲顛覆政權者?試問那一個國家能容忍之?此固不但是民族氣節謂然也! (註 十五)又如高治清滄浪鄉志中之寨嶺晴嵐詩有「何時淨掃古蠻煙,一色文明接遠天」句,為湖南巡撫李世傑彈奏。(註十六)徐述夔一柱樓詩中有:「明朝期振翮, 一舉去清都。」句,清高宗閱後大為憤怒,諭令:「徐述夔身係舉人,乃喪心病狂,敢於所作詩稿內,繫懷勝國,暗肆詆譏,謬妄悖逆,實為罪大惡極。」而戮其 屍,焚其書。(註十七)其他似此之例甚多,真 批:其他似此之例甚多?就這麼一筆略略帶過?愚正欲見吳哲夫先生如何在引此後作一番公允之評論也,乃竟視而不睹?敢問其於「身為舉人」一句如何感受?身為 當朝舉人,又菲薄當朝政統,斯人尚足以稱述?愚亟亟欲知所愛引此文而論禁書者,讀至此見至此有何感受也!難不成也舉人隨他而叛國依然?猶今領中華民國薪水 者卻侈言亡中華民國,斯所以台灣無內亂叛國罪矣! 如:

明鍾惺隱秀軒詩集中,有遼陽後聞人張任甫先赴參謀之召得書詢知尚未出關欣慨交心勉其後圖詩云:「君有吞胡志,時無御眾才,智勇生有限,疆土猶可真按:氏著清代禁燬書目研究(頁55)引作「疆土猶可恢」,恢字應係涉下之「灰」而誤也!且此其時明尚未亡,恢之而何,而既為參謀之召,必是寄寓疆土也,則作依字是也!從此宜審擇,努力收餘灰。」(註十八)

明陳仁錫無夢園集,有寧遠鼓樓與將士痛飲勵戰二絕云:「漸看光復慰瘡痍,嶽貢重瞻舊漢儀,自有肝腸清塞北,肯容兒女夢遼西。」(註十九)

明文翔鳳南極篇,有吟遼東失撫事末云:「安得河魁將,手提太乙軍,縛取犬羊饗游魂,電鞭立掃條支海,雷斧飛當碣石門。」(註二○)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