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Wednesday, September 3, 2008

1045

,本人並不願意,無奈山上的好漢們要結納天下的英雄豪傑,上應天心,湊足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數,一句話,讀者別怪上山落草的人,他們非由情願,乃是被逼。

  除了林沖的例子以外,其他的人雖都上了梁山,但都不能十分強調「逼」的意義,都不是理想的描寫,那何以又能形成有名的「逼上梁山」的氣氛呢?它主要因為:

   第一、林冲的逼上梁山,是作者精雕細琢的筆墨,是水滸中的大手筆大文章,試看由第七回「豹子頭誤入 白虎堂」起,第八回「林教頭刺配滄州道」、第九回「林冲棒打洪教頭」、第十回「林冲風雪山神廟」、第十一回「林冲雪夜上梁山」,到第十二回「梁山泊林冲落 草」,一口氣用了六回文字,源源本本描寫「逼上梁山」這一件事,真是不厭其詳。而這六回文字中,精彩的描寫,又層出不窮,無怪給予讀者的先入之見的印象是 那麼深刻。

   第二、梁山泊上的好漢,在未上梁山之前,大多東奔西投,惶惶不可終日,不是後有追兵,就是前無去 路,作者這樣寫來,總之是要給讀者一個「逃」的印象。另一方面,是凡寫到官吏,則上自童貫、高俅、梁中書起,下到州府縣的官員,幾乎非貪則淫,非暴則卑, 簡直找不到一個好官,總之,是要給讀者一個「濫」的印象。兩相對照,自然產生一種「官逼民反」的總的印象,從而增加了逼上梁山的氣氛。

   水滸傳幾百年來,一直受到讀者的歡迎,雅俗共賞,五四以後,更是身價百倍,成為少數幾部評價最高的 中國小說之一。但追溯它成功的原因,其實不僅在歷來的作者串連了眾多水滸故事,而在於他們串連增飾的同時,烘托成功了「逼上梁山」的氣氛,使得這一部描寫 「一群強盜」的小說,能夠立足,因為它不但騙過了眾多的讀者,甚至騙過了即使在封建時代的嚴格的出版物檢查制度。

1046

   我們也見到有些所謂世界名著,也曾以「「強盜」為對象而加以描寫,但那些強盜,絕無二致的有著共同 特性,即「除暴安良,劫富濟貧」是。描寫強盜,雖劫富而並不一定濟貧,雖除暴亦有時候除良的作品,能夠存在,能夠廣受讀者歡迎,恐怕古今中外,只有這一部 全書充滿著「逼上梁山」氣氛的水滸傳吧!

       (四)水滸傳的主題思想及其影響

  (1)水滸傳的主題思想

  水滸傳是描寫一群草莽英雄的故事。小說中的人物雖多有不同的遭遇,但最後均上了梁山落草。他們出此下策,是情非得已,因為當時政治黑暗,官吏昏庸。由於「官逼民反」,所以許多民間的英雄人物,都被逼上了梁山。因此描寫政治黑暗、官逼民反,實是水滸傳的主題思想。

   宋江等三十六人在歷史上雖然確有其人,但小說中所寫的三十六人事跡,以及書的後半部受招安以後征 遼、征田虎、征王慶以及征方腊等戰役,可說全屬子虛烏有,純為歷代水滸故事作家的創作。在早期宋末時候,民間以及說話人為什麼誇張和發展水滸人物的故事,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曾有合理的推測:「宋代外敵憑陵,國政弛廢,轉思草澤,蓋亦人情。」在後期明代水滸作家,為什麼要增加和發展征四寇的情節,鄭振鐸氏 也有著相當合理的解釋:「……在這三十年中,前半是蒙古人的犯邊,後半是倭寇的侵入東南諸省。當時吏治的腐敗,軍兵的無用,在在都足以使人憤慨,郭本作於 此時,自然會有心想到要草莽英雄來打平強鄰的了。」因此,水滸傳的主題思想是藉官逼民反來表達對黑暗政治的憎惡以及對於清平世界的嚮往。

  然而近人的一些著作,有把水滸英雄的事蹟,解釋為「農民起義」的,關於這點,趙聰在中國四大小說之研究一書中

1047

,有很明白的分析說明:

    「……我們若從水滸傳中檢查一下一百零八位好漢的出身時,可知其中根本就沒有一個真正的農民。勉 強可以算作接近農民的人,亦只有漁民出身的阮氏三雄,獵戶出身的解氏昆仲,再有就是那位經商虧本,流落異鄉,不得不打柴為生的石秀了。此外最多的是軍官和 草寇,首領是在衙門中包攬詞訟的胥吏宋江,像柴進、盧俊義,李應、穆弘兄弟等人,更是貴族、豪紳、地主、惡霸一流人物,正是農民的對頭。把這樣一些人稱為 農民起義軍,想必是根據的馬列理論了。至於說金聖歎是統治階級的代言人,和農民對立等等,這更是血口噴人的荒謬的說辭,誰不知道金聖歎是清朝的統治階級把 他當作反抗份子殺了頭的?」

  水滸傳的主題思想,絕不能曲解為對農民起義軍的頌歌。近年出版的一些水滸傳,雖然已經刪去了許多水滸人物的殘暴事件的情節,但是仍然無法證明是哪些農民在搞革命。水滸傳除非重寫,否即便不能解答農民革命;但如真的重寫,那將是另外一本書,而不是水滸傳了。

  (2)水滸傳的影響

  關於水滸傳的影響,我們可以分成兩方面來說:

   其一,是由於水滸故事的成功與感人,使此書極為流行,到了識字之人,無有不讀,而三尺童子,也知宋 江、李逵的情形。但對於梁山人物的看法,知識份子始終有不同的意見;由於意見的不同,他們對於梁山人物的結局,也就持有相異的觀點。他們卻不同意今本水滸 的處理辦法,無論是七十回或百二十回本。於是,就有一些人要來給水滸重作安排結局,因而便有了一些續作出現。續作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同情一百零八個好 漢的,希望在續作中給他們一個較好的下場

1048

;一類憎惡這一百零八個強盜的,所以要在續作中給他們一些嚴厲的懲罰。兩類續作中的代表之作,前者當推陳忱的水滸後傳,後者則以兪萬春的蕩寇志為最有名。

   陳忱,浙江烏程人,他生長的時代,是由明入清,故自古宋遺民。陳氏眼見滿州人入主中國,不甘異族統 治,因此對水滸人物的敢於反抗統治者的行為,大加讚許。他寫了四十回的水滸續作,主要在使宋江等人死後,梁山好漢尚有三十二人活著,他就以這三十二為中 心,寫阮小七等被逼重佔山頭為盜,李俊等因受迫害而乘機出海,佔領暹羅或為王,呼延灼、關勝等人,則為大宋抵禦金兵,保住了半壁江山。最後是高宗封李俊為 暹羅國王,兄弟聚會,圓滿結束。書中也時時對已逝的梁山好漢,抒發懷念之情。凡此,都足見陳氏之所以續作水滸,也是因為生逢亡國之痛,故藉續作來寄託自己 的感慨吧。

   兪萬春,浙江山陰人,字仲華,別號忽來道人。他在清道光年間,以懸壺餘暇,陸續寫了近二十年,才完 成了這七十回的蕩寇志。此書又名續水滸,故事是緊接著七十回本而發展的。那時太平天國即將起義,俞氏大約是有感於水滸的情節,太過於美化了強盜的個性與生 涯,難免有勸人為盜的影響。因此他在書中大開殺戒,把梁山人物一百零八條好漢,一個個都以強盜罪名,送上法場,斬首示眾。

   其二,由於水滸傳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白話章回小說,它的成功,給後世留下了一個典範。它在這方面 給予後世作家的啟發與鼓勵,是非常巨大的,明代中葉以後直到清末,章回小說的創作風氣,愈來愈蓬勃,各少與水滸傳的成功有關。水滸傳至少在以下各方面,直 接使到明中葉以後的小說作家,知所效法:

  (1)長篇章回形式的確立:水滸傳至遲在郭本以後,便以使章回小說的形式確立了。大致說來,它已排除了以往話本的若干老套

1049

, 雖然仍保留了「且聽下回分解」的術語。它的特徵,首先是有一個對仗整齊的回目,如「楊志押送金銀擔, 吳用智取生辰綱」每句七字,「花和尚單打二龍山,青面獸雙奪珠寶寺」每句八字,「母夜叉孟州道賣人肉,武都頭十字坡遇張青」每句九字;其次是每回的文字篇 幅大致差不多。這樣的分回,在寫作上雖有些困難,但是對當時不太習慣閱讀長篇小說的讀者來講,欣賞時能有許多間歇的地方,是很便於停頓的。此外,總回數大 致是一個整數。水滸簡本中雖也有百十五回的一種,但多數是整數或成雙數回的,如百十回、百二十回、百二十四回的;而比較通行的繁本,除了早期的郭本是百回 整數外,楊本百二十回,金本七十回,也都是整數。因此在水滸以後的章回小說,其形式上大多不脫這一形象。

  (2) 以語體行文嘗試的成功:水滸傳可能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白話章回小說。由於水滸之成書,歷經後代的作者重編修改,因此最早的「施耐庵的本」,或真正羅貫中 纂修的古本是甚麼樣子!成於何時?我們都已不能確知,因此我們不妨保留一點的說,水滸傳縱不是最早的一部,也必是少數幾部最早的長篇白話小說之一。胡適在 白話文學史的「引子」裡,雖然有這樣强調的話:「一千八百年前的時候,就有人用白話來作書了;一千年前,就有許多詩人用白話做詩做詞了;八九百年前,就有 人用白話講學了,七八百年前,就有人用白話做小說了;六百年前,就有白話的戲曲了……」但是真正以白話寫成文學作品,僅僅以文字的媒介能引人入勝,雅俗共 賞的,上面所提到的作品似乎都不夠標準,只有等到諸如水滸傳這類作品出現,才能表達白話文學的魔力,才給以後的作家,樹立了楷模。水滸傳文字的話潑生動, 無論在敘述或是對話,無論在心理的描寫或是個性的刻劃,都表現了古文能做到的,白話文也能做到,甚至古文不能表達的,白話文能流暢表達,我們可以說,有了 成功的水滸傳

1050

,才有以後輝煌的章回小說時代。

  (3) 對後世戲劇及民間文學的影響:水滸故事,自宋末以來,已經由說話人通過說話的方式,逐漸創造發展。到了元代,許多戲劇家,又採為戲劇人物,編製了許多以水 滸人物為中心的戲劇。但不論是說話人也好,戲劇家也好,他們只是借題發揮,他們筆下的同名人物,個性往往是不同的。等到水滸成書以後,水滸人物,特別是其 中主要的人物,才有了各自的個性,是領袖型的宋江、盧俊義;或英雄型的關勝、林冲,或儍將型的李逵、武松,都以水滸描寫的人物為根據,有了固定的型態。加 以水滸裡衆多人物,各自都有一些不平凡的遭遇,那每一段遭遇,稍加演繹,配合了角色的獨特個性,就能構成一個獨立的故事,或編為一個獨立的劇本。因此,在 水滸傳成書以後的三四百年時間裡,逐漸成為各地地方戲劇及民間文學(諸如彈詞、唱詞)的題材寶庫之一。水滸故事的零星演出,與水滸傳小說相輔相成,更使得 水滸人物多彩多姿,家喩戶曉。近代戲劇雖在形式上頗有變化,但不論是話劇、電影還是電視劇,水滸故事仍然因普遍而被一再改編上演。此外,許多兒童讀物與連 環圖畫,也根據水滸傳加以改寫。由此可知,水滸傳一書對後世文藝方面的影響,是如何的深遠。

     二、三國演義

   三國時代,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天下紛亂、群雄並起的時代。自唐末以來,民間以三國時代為中心所講唱 的故事,已開始流行,到了宋代,更成為說話人題材的主要來源之一,在元代刊行的一種「全相三國志平話」,可以見到宋、元時候,已有很完整的講說三國歷史人 物的故事基礎。元代雜劇中,更有許多三國人物的劇本,其中多半是截取一段史實,改編成雜劇。由於三國歷史,見之於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的注,因此一般上認為 元代雖然有了不少有關三國故事的雜劇

1051

, 但對於明初羅貫中改編重寫三國演義,關係並不很大,理由在此。羅本出現以後,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因 此在明代各地的刊本極多,但大致以「大字音釋」、「全像」、「圈點」、「評釋」、「校正古本」以廣推銷,或與水滸傳合刻,以為號召,但對內容卻沒有什麼大 的變動。直到清初,毛宗崗效法金聖歎改水滸的辦法,大加修改,以古本為招徠,成為了後世唯一暢銷的本子。由於三國演義的成功,羅貫中本人及以後的人,取歷 史事實改寫成演義的章回小說者,非常之多,寫演義小說的人,不但取三國以後的歷史為材料,甚至向上追溯,一直寫到三代時候,把歷史、神話,傳說結合起來, 由此可見三國演義一書的影響。

       (一)三國演義的歷史淵源

  把三國時代的英雄人物事跡當作故事來講唱,至少始於唐朝。由於彼時僧徒講唱佛經的影響,民間逐漸模仿他們的形式講唱非佛經的故事。我們從以下兩段文字,可以知道三國故事已在發展:

  李商隱嬌兒詩:「……歸來學客面,梜敗秉爺笏;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

  段成式酉陽雜俎:「予太和末,因弟生日觀雜戲,有市人小說,呼扁鵲作「褊」鵲,字上聲。……」

  到了宋朝,講史說書的風氣更盛了,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就提到當時時藝人中,有「霍四究說三分,尹常賣五代史」,可見已有因為專講三國故事而成名的了。東坡志林卷一,也有「塗巷小兒聽三國話」一條:

  「王彭嘗云:『塗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頻蹙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卽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澤,百世不斬。」

  元人雜劇取材於三國史實的極多,此地僅擧也是園書目所列元代無名氏所作三國故事雜劇名目二十種,以見一斑

1052

   「十樣錦諸葛論功」、「曹操夜走陳倉道」、「陽平關五馬破曹」、「走鳳雛龐統掠四郡」、「周公瑾得 志娶小喬」、「張翼德單戰呂布」、「莾張飛大鬧石榴園」、「諸葛亮掛印氣張飛」、「諸葛亮石伏陸遜」、「壽亭侯五關斬將」、「老陶謙三讓徐州」、「關雲長 古城聚義」、「關大王月下斬貂嬋」、「關雲長大破蚩尤」、「關雲長單刀劈四寇」、「壽亭侯怒斬關平」、「張翼德三出小沛」、「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米伯 通衣錦還鄕」、「張翼德大破香林莊」。

  從上列雜劇名目,我們知道這些雜劇故事均是以單一的人物、事件為中心,有的見諸歷史,有的出之想像,而出之於想橡的情節,後世寫小說的人,也不見得加以採納。這主要是因為戲劇可以單一齣獨立存在,而小說須首尾呼應,必須按照歷史發展的事實鋪排不可的關係。

   現在我們能見到的最早的一種三國故事的話本,是元代至治(元英宗,一三二一—一三二三)年間,新安 虞氏所刊的五種全相平話中的一種,全相平話三國志。這部書約有八、九萬字,分成三卷,我們可以視它為宋、元以來說話人保留下來的最完整的一個手本。因為書 中人名、地名、很多都是以同音字來代替的,如縻夫人,寫成梅夫人;皇甫嵩,寫成皇甫松;蔡邕,寫成蔡雍。此外,書中很少有細節的描寫,它只是粗枝大葉交代 事件的發展過程,甚至只是綱要式的記錄,可見它寫完時只是為了方便記憶,到真正上台說書,才根據這些綱要加油添醋地發揮。它的內容雖約略本之於三國時的歷 史,但卻有許多荒謬的敘述與穿插。這些地方,都充分顯示它的確是民間說話人的本子。

1053

   這部三國志平話雖然有許多缺點,但從大的結構方面看,它却也能將一個三國鼎立的動蕩時代,以演義的 方式敘述了衆多人物、衆多事件的故事。後世的三國志通俗演義,雖然在文字、技巧各方面比它生動圓熟,但書中的主要人物和情節,都出不了它的範圍。三國志平 話的確是三國志演義成為文學名著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發展段落,我們推想就是因為它已規模初具而又文字粗劣、錯訛甚多,所以才有像羅貫中這樣的人,根據它來 「按鑑重編」。

  弘治本之三國志通俗演義,有庸愚子(金華蔣大器)的一篇序,序中對羅貫中所以要「重編」三國演義的原因,推測得頗為合理,他說:

   「語云: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此則史家秉筆之法。其於衆人觀之,亦嘗病焉。故往往舍而不之顧 者,由其不通乎衆人。而歷代之事,愈久愈失其傳。前代嘗以野史作為評話,人。而歷代之事,愈久愈失其傳。前代嘗以野史作為評話,令瞽者演說。其間言詞鄙 謬,又失之於野,士君子多厭之。若東原羅貫中,以平陽陳壽傳,考諸國史,自漢平帝中平元年,終於晉太康元年之事,留心損益,目之曰三國志通俗演義。文不甚 深,言不甚俗,事紀其實,亦庶幾乎史。蓋欲讀誦者人人得而知之,若詩所謂里巷歌謠之義也。」

  羅貫中是覺得三國志平話這類說話人的稿本,不但文字欠佳,且也許多離開了歷史的史實,因此他改寫此書,不但在文字上予以加工潤飾,主要更在參照了陳壽的三國志,使內容更接近於歷史,這方面,有很大的增刪成分。在形式上,他也把三國志通俗演義寫成了一部章回體的小說。

  羅本的三國演義,原書分為二十四卷,每卷十節,共二百四十節。每節有七字句的一個標題,如第一節的標題是「祭天地桃園結義」

1054

,中間有諸如「諸葛亮一氣周瑜」、「玄德風雪訪孔明」、「定三分亮出茅廬」等標語,最後一節的標題是「王濬計取石頭城」。

   這個「晉平陽侯陳壽史傳,明羅貫中編次」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寫成之後,在有明一代風行全國,各省先後 翻刻的,不計其數。這些翻刻的本子,在內容上幾乎沒有什麼重要的變動,它們只是分別以加入插圖,加入批語,調整卷數、回數,加上音釋圈點等花樣為號召而 已。例如現在還能看到的明本,其中就有如下的書名:

 1新刊校正古本大字音釋三國志通俗演義。(明萬曆辛卯金陵周曰校刊本)

  2新鐫京本校正通俗演義按鑑三國志。(明萬曆乙巳閩建鄭少垣聯輝堂三垣館刊本。)

 3新刻按鑑演義全像三國英雄志傳。(明閩書林楊美生刊本。)

 4新鐫校正京本大字音釋圈點三國志演義(明閩瑞我鄭以禎刊本)

 5李卓吾先生批評三國志。(明建陽吳觀明刻本)

   羅本在明代行銷垂二百年,雖然翻刻者極多,內容卻極少改變,晚期出現的李卓吾批評的本子,也是稱讚 的地方多,指瑕的地方少。李批雖偶然指出羅本的不合理,但也未曾加以改動。直到清初的毛宗崗,受到金聖歎刪改水滸獲得讀者擁護的鼓勵,才真正對三國志演義 作了一次全面的改動和潤飾。

  毛本主要的改動約有以下幾點:

 1把羅本不合於史實的地方,改或合於史實。

 2把原來參差不對的百二十回李批本回目,改成為有了對仗的回目。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