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黽勉奮勵,終於坐收順利進行,盡速蕆事的效果。
102
註一:吳哲夫撰 清武英殿本圖書傳存情況之調查 (國立高雄師範學院國文研究所編 高仲華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 民國七十七年四月)頁二一九
註二:陳垣編 辦理四庫全書檔案 (北平 國立北平圖書館 民國二十三年出版)上冊 頁九
註三:仝前註 上冊 頁十一
註四:四庫全書總目 (臺北 藝文印書館 民國五十八年影印)頁二十六
註五: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上諭檔 乾隆三十八年三月十一日上諭
註六:辦理四庫全書檔案 前引書 上冊 頁四十七
註七:仝前註 上冊 頁六十三
註八:仝前註 上冊 頁七
註九:仝前註 上冊 頁四十一
註十: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上諭檔 乾隆四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上諭
註十一:辦理四庫全書檔案 前引書 上冊 頁十
註十二: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小方冊上諭檔 乾隆三十八年七月十一日上諭 編號一一八
註十三:辦理四庫全書檔案 前引書 上冊 頁四十五
註十四:吳哲夫撰 四庫全書修書處工作人員之遴選與管理 (臺北 幼獅月刊 第四十六卷 第五期)頁二十八
註十五:辦理四庫全書檔案 前引書 上冊 頁三十九
註十六:仝前註 上冊 頁七十四
註十七: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上諭檔 乾隆三十八年九月二十五日上諭
註十八:辦理四庫全書檔案 前引書 上冊 頁三十七
註十九:仝前註 上冊 頁四十一
註二○:仝前註 上冊 頁六十八
註二一:仝前註 上冊 頁九
註二二:仝前註 上冊 頁十一
註二三:仝前註 上冊 頁二十二
103
註二四:郭伯恭撰 四庫全書纂修考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民國五十六年再版)頁七十二
註二五:仝前註 頁七十三
註二六:仝前註 頁七十四
註二七:辦理四庫全書檔案 前引書 上冊 頁五十七
註二八: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小方冊上諭檔 乾隆四十三年七月十八日上諭
註二九:清高宗御製詩五集 (清乾隆間武英殿刊本)卷六 頁三 題文瀾閣次聯小註
註三○: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宮中檔 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十一日奏摺
註三一:辦理四庫全書檔案 前引書 上冊 頁十九
註三二:仝前註 上冊 頁三十三
註三三:仝前註 上冊 頁三十九
註三四:仝前註 上冊 頁三十二
註三五:仝前註 上冊 頁四十八
註三六:四庫全書纂修考 前引書 頁七十四
註三七:辦理四庫全書檔案 前引書 上冊 頁十一
註三八:仝前註 上冊 頁二十七
註三九:仝前註 上冊 頁十八
註四十:仝前註 上冊 頁三十三
註四一: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上諭檔 乾隆四十四年二月初六日上諭 編號○○二一一
註四二:辦理四庫全書檔案 前引書 上冊 頁三十二
註四三: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上諭檔 乾隆四十四年六月初五日上諭 編號○○三二一
註四四: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軍機處檔 乾隆四十四年七月二十五日奏摺 編號○二四三四
註四五:辦理四庫全書檔案 前引書 上冊 頁三十二
註四六:仝前註 上冊 頁五十四
註四七: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上諭檔 乾隆四十七年七月二十二日上諭 編號○○一八八
104
註四八: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小方冊上諭檔 乾隆四○年五月二十四日上諭 編號○○○七一
註四九: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軍機檔 乾隆四十四年十月初四日奏摺 編號○二五○○五
註五十: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上諭檔 乾隆四十一年三月二十日上諭 編號○○三九七
註五一: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上諭檔 乾隆四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上諭 編號○○二二七
註五二:辦理四庫全書檔案 前引書 上冊 頁二○
註五三:仝前註 上冊 頁三十六
註五四:仝前註 上冊 頁二十三
註五五: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小方冊上諭檔 乾隆四十二年三月二十四日上諭
註五六:仝前註 乾隆四十三年三月二十七日上諭
註五七:辦理四庫全書檔 前引書 上冊 頁三十二
105
第四章 四庫全書之編輯
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云:
是書卷帙浩博,為亙古所無,然每進一編,必經親覽,宏綱巨目,悉稟天裁。定千載之是非,決百家之疑似,權衡獨運,袞鉞斯昭,睿鑒高深,迥非諸臣所及。真按:原誤作迴非,徑改!
又云:
前代藏書;率無簡擇,蕭蘭竝擷,珉玉雜陳,殊未協別裁之義。今詔求古籍,特創新規,一一辨厥妍媸,嚴為去取。其上者,悉登編錄,罔致遺珠,其次者,亦長短兼臚,見瑕瑜之不掩。(註一)
足 見四庫館選錄圖書,經過「嚴為去取」的功夫,然後進呈清高宗御覽,在「悉稟天裁」原則下,始將欲收錄 之書編入全書之中。四庫全書表文中亦有「凡茲獨斷,咸稟睿裁」的文句,清末林鶴年為之註云:「總言凡纂修經史子集諸書,去取褒貶,一皆懍遵聖斷。」(註 二)進一步證明修書當年,宏綱巨目,都出自高宗意旨。其實在決定各書是否收錄之外,其他編輯體例,亦大體出於高宗之聖斷。
106
第一節 全書之命名及書冊之體式
我國西晉初年,荀勗主持整理皇家圖書,首創四部分類之法。東晉時,李充復整理國家藏書,將荀勗部次 圖書的分法,略予更改為甲(經)、乙(史)、丙(子)、丁(集)的四部秩序,此後,以經史子集分類部次圖書法則,遂長期固定。唐玄宗於開元九年(七二 一),令將整理完竣的秘閣藏書,分別入藏甲乙丙丁四個庫房,四庫之名,於焉肇創。真按:四庫名稱的由來 清高宗乾隆三十八年二月二十一日敕令:「將來辦理成編時,著名四庫全書。」(註三)則其以四庫為名,實有所淵承,並增一「全」字,來表示繼承前代,又有所發展。真批:四庫全書之全,豈是此意?
修書令初頒,有感於各省所採訪進呈的遺書,書函長短闊狹不一,分籤插架,不能整齊,高宗於是立意採謄繕方式,並令對書冊抄繕體制及裝潢,詳加擬定。乾隆三十八年三月十一日四庫館先議改定了書寫格式云:
臣等酌議,凡應寫各書,俱于每卷首行寫欽定四庫全書卷幾萬幾千幾百幾十,下註經部、史部字樣,次行方寫本書名目卷次,但首行卷數此時難以預定,謄寫時暫空數目字樣,統俟編輯告成後,再行補填,于排纂體制方能井然不紊。僅將篇式繕樣進呈
107
。
又云:
並令于每冊後副頁填寫銜名,以便稽核。其應行酌改字樣,必須折衷畫一,應令武英殿提調翰林陸費墀董司其成。
繕錄格式已定,同奏摺中,另又提出書冊裝潢形制曰:
其交到書篇,隨時交武英殿裝潢歸庫收貯。至收發記檔及搬運書籍,分核紙篇,頭緒頗繁,均須供事承管。
至四庫全書面頁顏色字樣,現在酌定款式,又永樂大典每千本為一套,今擬亦仿其例裝潢,用杉木板為函,以防蠹損,謹先將書樣呈覽,俟欽定後,將應用各色素絹,行文該織造處,如式織辦備用。(註四)真批:類此研究所述,實即都未將沿革列舉條晰明辨之,僅舉其中幾樣文書,焉知始末之究竟耶!○按于下文略有述及,但全無徵據矣!.
清高宗同意館臣意見,另又指示曰:
所有武英殿承辦紙、絹、裝潢、飯食及監刻各事,宜著派金簡一同經管,至書冊已分四色裝訂,檢閱既便,散貯亦堪經久,不必更加外函,以免漿氣致蠢。(註五)
事實上,四庫全書因卷帙浩繁,後來並未在各書首行標明「卷幾萬幾千幾百幾十」字樣真批:此說何據也?
108
。而兩部四庫全書薈要,真批:一部已亡佚,由何而知? 由於卷帙簡約,則全按所議定辦法書寫,書前首行均有總卷次字樣。至於高宗指示之書冊按部類分色,不必加外函,可是成書之後,卻都將書冊裝入木函中,文淵閣四庫全書凡裝六千一百四十四函,摛藻堂四庫薈要則裝二千函,殆因顧及美觀,真批:一個殆字,可見乃臆測之辭爾! 改變了初衷。
書冊封面之四種顏色,為經部綠色、史部紅色、子部藍色、集部灰色,真按:原誤作錄,徑改! 在 求醒目及易於辨識。書冊封面之分色,也是有所沿襲,隋開皇十七年(五九七)秘書丞許善心整理藏書,編成目錄,當時東都長安有嘉則殿,西都洛陽則有修文殿及 觀文殿,都有豐富的藏書。隋煬帝即位後,令將各處藏書分為上、中、下三品,以求易於識別,並各以紅瑠璃軸、紺瑠璃軸、漆軸來裝潢圖書。唐玄宗時也令四庫 書,各以顏色區分,經庫用鈿白牙軸、黃縹帶、紅牙籤;史庫用鈿青牙軸、白縹帶、綠牙籤;子庫用紫檀軸、朱帶、碧牙籤;集庫用綠牙軸、紫帶、白牙籤。是知顏 色協助識別圖書,古來即有先例。清高宗模仿古制,令以四種顏色作為經、史、子、集部類書冊之封面,除幫助區別部類外,也含有誇示四庫全書之浩博及堂皇的用 意。高宗御製詩五集卷十七文津閣作歌中即曾云:
循名前後似不倫,七字長歌闡其義。淵海資溯乃得源,得源方可知津謂。循環往後沃于心
109
, 內聖外王枕葄備。浩如慮其迷五色,挈領提綱分四季。經誠元矣標以青,史則亨哉赤子類,子肖秋收白也 宜,集乃冬藏黑其位。如乾四德歲四時,各以方色標同異。(自註:全書經史子集,浩如淵海,檢閱非易,因飭裝冊面頁,分為四色,經部用青色絹,史部用赤色 絹,子部用月白色絹,集部用灰黑色絹。)義如是耳貴躬行,詎在侈談誇博記。(註六)
又卷二十五題文源閣首句云:
縹緗四色庋雖蕆。真按:由乾隆如此爛句可見佞臣何多!即如紀昀亦不免阿諛矣,又遑論其不昃而傾耶! (自註云:繕寫文淵、文源、文溯、文津四閣全書告蕆,因以青、赤、白、黑四色,分別裝潢。)
高宗原以青、赤、白、墨四色為四部封面顏色,後來卻改為經部綠色、史部紅色、子部藍色、集部灰色,已失取法乎四季朔誼之原意。真按:國無!待查!詞亦無!按,不知何義也.
第二節 四庫全書配件之纂編
乾隆四十六年(一七八一)冬,四庫全書第一分書告成,次年入藏文淵閣。館臣為示慶賀,乃由正總裁皇六子多羅質郡王永王瑢領銜,真按:衍一王字 進呈一篇「四庫全書告成表文」,文中曾云:
110
水四瀛而山五獄侔以壯觀真按:疑當作嶽字!
前千古而後萬年無斯巨帙 (註八)真批:只一部續修四庫大概就壓死了!又可見清人無見于科技之要也!
從之足以想見全書之宏博。由於書冊浩翰,為方便保管及利用,四庫館臣又秉承清高宗旨意,曾編輯若干配件,以輔翼全書的功能。
1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漢書藝文志載劉向、劉歆父子受命校書是「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我國整理圖書撰寫敘錄的風氣於是建立。四庫全書薈要凡例第二則云:
編纂四庫全書,悉仿劉向、曾鞏等序錄之例,每書標敘撰人姓氏、爵里、仕履及著作大旨,列於簡端,茲薈要亦如其例。(註九)
四庫全書薈要完成於全書之前,簡端仿劉向等序錄之例,冠題要一篇,後來全書,亦沿例遵循,而這項構想,乃萌芽於乾隆三十七年(一七七二)正月初四日採訪遺書令中所云:
……各省蒐輯之書,卷帙必多,若不加之鑑別,悉令呈送,煩複皆所不免。真按:原誤作煩復,徑改! 著該督撫先將各書敘列目錄,註係某朝某人所著,書中要旨何在,簡明開載,具摺奏聞。(註十)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