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Monday, May 19, 2008

11

經史子集凡有板之書在今日頗為易得若於數百里內擇勝地名區建義學設義田凡有志斯事者或出其家藏或損令購買於中以待四方能讀之人,終勝於一家之藏。如 立書目,名曰「儒藏未定目錄」,由近及遠,書目可以互相傳抄,因以知古人之書或存或佚,凡有藏之處,置活板一副,將祕本不甚流傳者,彼此可以互補其所未 備,如此則數十年之間,奇文祕笈漸次流通。始也積少而為多,繼由半以窺全。力不論其厚薄,書不拘於多寡,人人可辦,處處可行。一縣之長官可勸,一縣共為 之;一方之巨族可率,一方共為之。今愚夫愚婦不惜出金錢以起祠宇較之此事輕重緩急必有能辨之者矣藏書定擇山林間曠之地或附近寺觀有佛藏道藏亦可互相衛護吾 鄉神通寺有藏藏經石室乃明萬曆中釋某所為其室去寺半里許以遠火厄且累石砌成上為磚券今將二百年猶尚牢固是可以為法也書籍收藏之宜及每歲田租所收入須共推老 成三五人經理其事。真按:卽,本書即似均作卽,不復一一據正. 凡四方來讀書者如自能供給即可不取於此寒士則供其食飲須略立規條如叢林故事極寒者并量給束修免其內顯之憂有餘仍貯存之以為置書增田之費。真按:何謂寒士!

與李南澗札曰曹能始儒藏之議自古藏書家所未及,當以天下萬世有心目者之公願。今且搜祕籍以訂例目,逢人說項,以俟機緣。世不乏毛子晉真按:毛晉 徐建菴真按:疑為徐菴(徐乾學)之訛! 曹棟亭真按:疑為曹楝亭(曹寅)之訛!然疑此為曹溶也.又找google國學網絡謂曹寅亦藏家也:明清著名藏书家——曹寅 有清一代,随着汉满文化的交融,涌现了不少满族藏书家。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栋亭曹寅。曹寅(1658--1712)字子清,号荔轩,又号栋亭。其先世为汉族,自其祖父起为满洲贵族的包衣(奴仆),隶满洲汉军正白旗。父曹玺任江宁织造时,尝於署内手植栋树数株,清绿可爱,因结亭其间,名曰:"栋亭"。母孙氏,为康熙乳母,故曹寅自幼有机会入宫做康熙的伴读,以后又继袭其父为江宁织造。 曹宣好读书,亦好藏书。任江宁织造期间,广泛结交汉族士子,其中不乏藏书名家,如徐乾学、朱彝尊、宋牧仲、王士禎等。曹寅常向他们借抄藏书,尤其是朱彝尊的曝书亭珍秘,曹寅几乎都抄有复本。李文藻《琉璃厂书肆记》:"栋 亭掌织造、监政十余年,竭力以事铅斩,又结交朱竹垞、曝书亭之书,栋亭皆钞有副本。以予所见,如《石刻铺叙》、《宋朝能鉴长编纪事本末》、《太平寰宇 记》、《春秋经传阙疑》、《三朝北盟会编》、《后汉书年表》、《崇祯长编》诸书,皆钞本;魏鹤山《毛诗要义》、《楼攻媿文集》诸书,皆宋椠本。"当然,投桃报李,互通有无,曹寅亦将自己的藏书借给朱彝尊抄录。叶昌炽《藏书纪事诗》描述说:"绿树芳秾小草齐,楝花亭下一尊携。金风亭长来游日,宋椠传钞满竹西。"曹、朱二人以书会友,遂为莫逆之交,书林传为佳话。 经过长年的努力,曹寅终于藏{去下加草的上部分}古本愈万卷,坐拥书城,悠游栋亭,好不自得。《栋亭诗钞》卷二《和芷园消夏十首》有《曝书》一诗:"十五年间万卷藏,中年方觉曝书忙。遥怜挥汗缤<缤的左部分右加番>处,时有微风送古香。"康熙四十四年(1705),曹寅曾编有《栋子亭书目》四卷,分三十六大类,计著录有藏书三二二七种。有《辽海丛书》本。 《全 唐诗》书成后,曹寅有感於音韵对於诗歌创作的重要,乃备辑前人文字音韵之书《大唐益会玉篇》、《大宋重修广韵》、《集韵》、《类篇》、《附释文互注礼部韵 略》五种,刻成《栋亭五种》,每书印都印有《栋亭藏本,丙戌九月重刻於扬州使院》印记,以后又刻有《栋亭十二种》以及单行本《隶辨》、《毛诗要义》等。 曹寅殁后不久,曹家因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原因被抄家籍没,栋亭藏书亦随之散出。李文藻《琉璃厂书肆记》云:"乾隆己丑五月二十三日……从内城买书数十部,每部都有'栋亭曹印',其上又有'长白敷槎氏堇齐昌龄图书印'"昌龄即富察昌龄,字敷槎,号堇齐,曹寅外甥。以后孙星衍、丁日昌等都曾收藏过栋亭旧物。 藏书印: 1、栋亭曹氏藏书 2、曹寅 得三數人則事可集矣。黃俞邵真按:當作黃俞,黃虞稷也! 雪客徵刻之書,真按:周在浚 自當時視之,豈不甚難真按:此句有問題-豈不甚難則為難矣!此尚謂豈不甚易,或其不甚難,或自不甚難… ?今皆次第流布語云人之好善誰不如我勿畏其難而先自捫其舌也儒藏果成則有大力而好事者欲刻必先刻此一藏欲藏必先藏此一藏古人佳書幸存於今者從此日使永不湮沒。二氏得此法以藏書,真按:謂佛老二氏. 故歷代以來亡佚甚少。吾儒斯役,又烏可緩?不然,如嘉定錢先生所致歎於惠氏之書者寧非後死之責乎白香山自藏其集於匡廬,真按:白居易 真按:錢大昕-應即此人! 閻百詩亦欲藏古文尚書疏證於太華此皆由儒藏不立反思借一氏之藏以傳用心亦良苦矣惠氏諸書過姑如若晤其子孫可令多置於名山僧寺道觀凡有藏之處庶幾古來之絕學前輩之心血猶不至湮沒於奕世也真按:真按:閻若璩 惠棟-豈指此人?

復俞潛山曰曹氏儒藏之議見於新說部,真按:土韋 其詳未聞。大約須分四部將現有關係之書盡入之四部可分四藏而今為一大藏猶釋氏之以經律論為三藏也南澗云此事聚之既難刻之尤難恐不能成然宇宙間公事既有人倡之必有人應之目下先聚書籍訂目錄以待方來即未備亦可後人之補。真按:尋文義,疑為供之訛!○按:下文與孔從谷曰則引作俟,是也! 果能刻之而分布數百千部於天下豈非萬世之利哉

與孔從谷曰昔曹能始欲為儒藏而未就竊以此藝林中第一要事也而成實不易言目下宜先聚書藉分局編輯目錄既定易購之書則購之或祕書不甚傳者則先為活板印之約略先成數十部分而藏之未備亦可俟後人之補。弟嘗略檢佛藏歷代以來書之亡佚甚少儒者反無此遠慮致使七略四部之書,日就散失。曲阜既文獻淵藪,足下又淹雅多聞,克肩此事,故敢以告。真批:尋此文意則此孔從谷應為孔葒谷之訛也.乃查google有以此徑引而又不深考者!其草率急就,明眼方見,內行才知矣!○葒谷為孔繼涵,乃翁方綱之友,正與永年同時也.或者孔氏兄弟有以谷為號者,則或者其是.俟詳考! 不盡。

復韓青田師曰:真按:疑指韓錫胙,(17161776年),字介屏,號湘岩子。青田縣城太鶴山麓清溪廟右山下。 學歷:乾隆六年(1747年)中拔貢、肆業國子監。 經歷:任正誼書院山長、武英殿慕修官、 …見中國青田網——文化青田- 門生連年奔走四方仍於故紙堆中作活計偶感於曹能始儒藏之議竊思續而成之

12

經史子集宜先分四藏而後合為一。經有注疏及崐山所刻經解真按:崑山應係徐氏又曰經解,則徐乾學之通志堂經解是也. 增 添有限史自全史而入可入者亦無多惟子集二門搜輯頗難近聞陶九成說郛全本歸安慶府城內王氏若獲此書則子藏亦可成矣祈借出散於所屬生童胥吏每人抄二三本量給紙 札飲食之費即令廣文先生簡一方之有文望者董其校讎此書海內止有二三本即不為儒藏計而隻本易失亦宜重抄以廣其傳若能活板摹印數百部則更妙矣大江南北斯文淵藪 更望隨處提倡俾人人知有此一件公事未就或有起而應之者乎

羅 有高曰吾嘗好讀釋氏書見其賢者流通經本之志如渴思飲如飢思食如病思良醫拳拳切切無 間始終至其保護經本創立伽藍一意積勤忘諸苦毒毅然有捐腦髓施頭顱之勇故有刺血寫華嚴斷臂求宗教者乞食露處垢面骨立以俟機緣又其安逸者矣。彼教以見性明心為 第一義,其於語言文字間,芻狗若也,而其護持流通之勤,三藏疏義之博,不啻十倍儒家。蓋彼教雖以空立宗,自有本義,固不在掃除語言文字、斷一切世事感應以 為究竟也。若其鑒別著錄之嚴,又有十倍儒家者。昔有僧積十年之功,箸金剛疏鈔真按:原文斷句于鈔字上,然疏鈔字是佛門語,豈可斷乎?且下文明以疏鈔為句,而此乃斷割,斯亦自剌謬已。故不從原斷也。 積 巨簏,自負精博,擔其疏鈔,往謁就譚。徵詰之次,僧不能答。呵曰:「老僧語尚不會,會佛語耶!」後其僧開寤,遂舉兩巨簏之疏鈔盡焚之。故其賢者嘗示語曰: 智不到處,絕忌妄談。又曰:未得佛心,妄嚼舌頭,便是千生業因。及其衰,而瑜珉瓦礫雜弆矣。今吾儒門,喜博者鮮持擇,高談者樂簡陋,故典籍日微,而人事衰 壞,人品日卑,而業幹前古。真按:詞無.疑有誤字!又疑此業乃應前文之業因之業也. 吾故嘗曰:儒門衰而經籍散,釋氏衰而三藏繁。如周君之說蓋不悅學者所謂不急之務也吾則不能無動焉感於藏之為言牽釋氏書吾用以鍼釋而激儒

劉 音廣儒藏說曰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三者必賴書以傳書之所係顧不重哉!歷代以來 國貯官藏不為不多家收戶積不為不廣然藏之未久輒為散失豈非未嘗統為一編散而藏於天下之故耶今夫前人之書後人藏之後人之書不能自藏復賴後人藏之也自今以往不 知其幾千萬世,其間之聖賢哲士,不知復幾千萬人而所立之功德文章載于書而可傳於後世者又不知其幾千萬帙是書愈多愈易散而藏之者難矣今欲其聚而不散令上下千 古之書有所依歸則莫善於儒藏。儒藏之議發於曹氏能始,吾友濟南周君書昌舉以示余曰佛老之藏在在有之故雖經變故一失九存且衲子羽流之著述亦得以類相附不至於 著者不傳傳者不永乃吾儒之書反茫無歸宿之處豈非藝林之缺陷也哉余謂此誠宇宙間一公事也固廣其意而為是說且願天下潛心於吾道者共同贊助毋生疑阻焉

彿 藏有南北兩本,行世已久,古今書夾彼此號殊。當時所存明繙經廠刊梵夾藏本,體例尚 嚴;又明季金陵所刊書本藏稱名不備,續者濫登。至雍正十三年,特開藏經館,收奇黜妄,整理編刊,命和碩莊親王等董其事,至乾隆三年竣工,頒發各省寺院,首 刊御製序文,並重編目錄五卷,凡梵字呪語義理罕通其法顯玄奘攜歸中土重譯成編者一一註明頗便翻閱此雍正時開藏經館之概況也

13

乾 隆三十七年以大藏佛經雖有天竺番字漢文蒙古諸繙譯然禪悟深邃漢經中之呪偈代以翻切 未得秘旨清文句意明暢轉可得其三昧特設清字經館於西華門內命章嘉國師綜其事以達天蓮筏諸僧助之考取滿謄錄纂修若干員董之以親王翻譯經卷以唐古忒文譯西番文 又以蒙古文譯唐古忒文再以滿文譯蒙古文於是經之真面目始出。十餘年大藏成功四體經字始備。真按:疑為功成之倒,或功為衍文也. 板初存館中,後移庋五鳳樓。此乾隆帝譯四體經之概況也。

在清初除族外,真按:囘-不再一一出校! 漢滿蒙藏各種人信佛者多修釋藏所以迎合多數人之心理。道教在社會上勢力極微教義亦不及佛氏之精粹故不修道藏而重譯釋藏也

康熙乾隆兩朝下詔求遺書及校辦永樂大典詳〈採禁〉篇中

上舉皆表面原因就實際言則乾隆帝一人之私意而已真按:四庫全書編纂之動機 真批:此數端何故極似郭伯恭氏語.不知誰抄誰的,以昌彼得先生序四庫學書言楊氏書在前,則郭氏可議矣! 乾隆以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生或曰乾隆為海甯陳氏子非世宗子也陳氏自明季衣冠雀起漸聞於時至之遴始降清位大學士厥後陳詵陳世琯陳元龍父子叔姪並位極人臣遭際最盛康熙間雍王之與陳氏尤相善會兩家各生真按:由下文可此子乃中性者!猶女子之構詞. 真按:陳之遴 其歲月日時皆同,王聞而喜,命抱之來,久之送歸,則竟非子,真按:通己. 且 易男為女矣。陳氏懼不敢辨遂力密之未幾雍正即位特擢陳氏數人至顯位。迨乾隆時,其優禮於陳氏者尤厚。嘗南巡至海甯,即日幸陳氏家,陞堂垂詢家世,將出,至 中門,命卽封之,諭厥後非天子臨幸,勿輕啟此門也。由是陳氏永鍵此門。蓋乾隆帝實自疑,將欲親加訪問耳。又或曰:雍正之子實非男,入宮比視妃竊易之,真按:詞無,疑有誤! 雍正實不知也。二說見清史要略及清祕史然無確證惟當時朝野傳流必有記載者乾隆帝欲藉採集遺書之機會湮沒此類記載此其私意者一宮闈之亂至清初而極雍乾之際曾諭內監等國家政事毋許妄行傳說犯者正法而宮閫狎褻之事傳至外間野史所載轉益盛也乾隆帝欲藉採集遺書之機會湮沒此類不美之記載此其私意者二真批:真是不經!即便真有其事又如何,竟可以締造盛事則尤可怪也.然則何必修身齊家,隨便搞,也能治國平天下矣!以其政績而觀,此必妄說,猶今反對黨之無所不用其極,反正死無對證.

康 熙初立胤礽為太子其後以其狀類癲狂廢之帝疑太子致狂必有故窮治之果得胤禔令蒙古喇 嘛巴漢格隆咒詛太子用術鎮魘狀乃革胤禔王爵幽禁於其府而令諸大臣議推太子時胤禩黨羽最盛暗使諸臣交章保之帝覺既將馬齊等拘責有差復立胤礽為太子胤礽復立乖 戾如故仍行廢斥禁錮諸皇子謀奪嗣位各樹黨羽及崩傳謂聖祖非傳位於雍正雍正竊而襲之也雍正自少頗無賴好飲酒擊劍不見悅於康熙出亡在外所交多劍客力士結為兄弟 十三人技皆絕妙高者能練劍為丸藏腦海中用則自口中吐出夭矯如長虹殺人數百里外次者練劍如芥藏於指甲縫用時擲於空中常者皆披靡雍正亦習其術康熙六十一年冬聖 祖將赴南苑行獵會有疾回駐暢春園彌留時手書遺詔傳位十四子十四子胤禵也賢明英毅常統師西征甚得西北人心故聖祖欲立之時雍正偕劍客數人返京師偵知聖祖遺詔設法密盜之潛將十字改為于字藏於身獨入侍暢春園盡屏諸昆季不許入內時聖祖巳昏迷矣真批:寫雍正彼,此寫胤禵如此,愚固知其為禵黨矣.何則?能寫二家必熟于二家者,而美惡偏頗如此,非黨而何!雍正豈無一好,胤禵焉能無惡,所以掩惡以抑揚者,亦過明白矣。此猶今日見二黨相爭各為其主之辭也。

14

有頃微醒宣詔大臣入宮半晌無至者驀見獨雍正一人在側知被賣乃大怒取玉念珠投之。真批:獨雍正一人,請問寫此者人當時在何處,又焉知其事耶?此但小說手筆,竟入文獻,斯可笑爾! 不中。雍正跪謝罪未幾遂宣言聖祖上賓矣。真按:詞:【上賓】貴客;佳賓。《國語‧魯語下》:“祭養尸,饗養上賓。”《三國志‧蜀志‧先主傳》:“ 先主 糜竺 孫乾 劉表 相聞, 自郊迎,以上賓禮待之。” 梅堯臣 《寄饒州范侍制》詩:“坐嘯安浮俗,談詩接上賓。” 張天翼 《清明時節》:“那三位上賓,受了這種招待,一下子不知道怎麼才行。”【上2賓】1.謂作客於天帝之所。指帝王去世。《逸周書‧太子晉解》:“王子曰:‘吾後三年,上賓於帝所,汝慎無言。’” 孔晁 注:“言死必為賓於上帝之所。” 蘇軾 《正旦於福寧殿作水陸道場資薦神宗皇帝齋文》:“伏以棄黃屋以上賓,莫追風馭;抱烏號而永慕,再歷春朝。”《明史‧高拱傳》:“先帝臨御四十五載,得歲六十有餘,末年抱病,經歲上賓,壽考令終,曾無暴遽。”《清史稿‧世祖紀二》:“朕自弱齡,即遇皇考 太宗皇帝 上賓;教訓撫養,惟聖母皇太后慈育是依。”2.道教謂羽化登仙。 陳子昂 《續唐故中岳體元先生潘尊師碑頌》:“遂解形而遺世,乘白雲而上賓。” 段成式 《酉陽雜俎‧支諾皋中》:“據《仙經》曰:蠹魚三食神仙字,則化為此物,名曰脈望。夜以規映當天中星,星使立降,可求還丹,取此水和而服之,即時換骨上賓。” 雍正出告百官,真批:既出告百官,則記此者亦百官之一矣,或其所聞來者亦百官之一矣。則何故知其祕事?毋庸雍正告耶! 謂奉遺詔冊立並舉玉念珠為證百官莫辨真偽奉之登極(見清史要略)真批:那麼清代官不必到末季才腐敗也.竟然是糊里糊塗不用深究就可辦事矣! 或曰竊詔改竄之策年羹堯實主之蓋雍正之母先私於羹堯入宮八月而生雍正至是乃竊詔改竄令為天下主(見滿清外史真批:然則此作者要好好考究了,看是緣的還是藍的! 真批:然則年羹堯竟為雍正父輩矣!?

又或曰聖祖疾甚雍正及諸皇子方在宮門問安。隆科多受顧命於御榻前帝親書皇十四子四字於其掌俄隆科多出雍正迎問隆科多遽抹去十字雍正以得立(見清史纂要)真批:然則隆科多那黨人,亦可知其原委矣! 證以康熙末年以胤禵為撫遠大將軍柄用隆重知得帝眷異於諸子雍正即位後胤禵自軍中歸覲見不跪而雍正初年禮遇隆科多至詔內閣嗣後啟奏處書寫舅隆科多等事必非無因意者或係康熙末年諸子各樹朋黨競覬大位既未得立則造作蜚語著於野史乎乾隆欲藉採書冺此記載此其私意者三真批:既知為造作,此風如此敗壞,猶今黑函,愚但見無怪乎乾隆怒極以天下風俗人心為己任也,而楊君乃只見泯滅私心,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小人心度君子者,亦復但作小小觀爾,嗟夫!○捏造者故知其相關所謂羅織入罪者,其數處巧合又何怪乎!若處處敗跡,焉能流傳.即便寫出,白丁亦可識破矣,何必有識之士!

清初逸民多抱種族思想志在匡復明室黃宗羲王夫之顧炎武孫奇逢諸人皆兩朝遞嬗之際氣節之士往往奮其孤忠號召勝國遺民國而忘家存死灰復然之心為博浪孤注之舉其志可以光日月而貫乾坤其氣足以山河而抗朝廷。真按:不解之處!真按 為 人君者懷之以德而不來畏之以威而不懼賞罰無以施黜陟窮於術如宗羲輩既以起義中蹶知事不可為乃歸藏於山林之間著書言論嘗慨然有故國之思清廷思此輩常以恩禮羅 致之故對於博學隱逸之士多所徵聘然稍有骨格者則仍以氣節相尚每不屑就甚且以死拒之清為防微杜漸計既設講學之禁嚴禁士子會盟結社又恐學者著書言論以傳播其排 滿復明之思想於是頻興文字之獄藉以立威故凡著作中稍有指斥清廷者皆動興文獄其最顯著者如康熙朝莊廷瓏之明史獄,真按:莊廷鑨-瓏字誤也! 戴名世之南山集獄,雍正朝之曾靜呂留良之獄,乾隆朝胡中藻之獄,徐述夔之獄等。至其意之不關攤滿而誹議朝政者亦皆不免焉。殘酷毒恨牽連動數十百人其箝制言論束縛士林實無以復加重以舉發者可以獲功名,真按:當作弋字! 於是漸開告密之門。而清廷猶以為未足,必得遍檢天下之書而無復使有片詞隻字之留乃。此其私意者四。真按:通「已」。詞(漢語大詞典):巳1 s ㄙˋ〕1.地支的第六位。與天干相配,用以紀年。《爾雅‧釋天》:“太歲在巳曰大荒落。”2.地支的第六位。用以紀月,即農曆四月。《史記‧律書》:“四月也……其於十二子為巳。巳者,言陽氣之已盡也。”3.地支的第六位。用以紀日。《左傳‧隱公五年》:“冬十二月辛巳, 臧僖伯 卒。”4.地支的第六位。用以紀時,即上午九時至十一時。《水滸傳》第二三回:“可教往來客人,結伙成隊,于巳、午、未三個時辰過岡。”5.十二生肖以巳為蛇;五行以巳配火。 王充 《論衡‧物勢》:“巳,火也;其禽,蛇也。”6.上巳節的省稱。 陸機 《三月三日》詩:“元吉隆初巳,濯穢遊 黃河 。” 沈佺期 《三日梨園侍宴》詩:“九重馳道出,三巳禊堂開。”參見“ 上巳 ”。7.起。《晉書‧樂志上》:“巳者,起也。物至此時畢盡而起也。”【巳時】十二時辰之一。上午九時至十一時。【巳牌】上午九時至十一時。古代把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用子丑寅卯等十二支表示。官府在衙門前掛牌報時,故稱某時為某牌。《古今小說‧新橋市韓五賣春情》:“且說 吳山 到次日巳牌時分,喚 壽童 跟隨出門。”《儒林外史》第二回:“直到巳牌時候, 周先生 才來。”

種族之見雖聖賢亦所不免何清人以異族入主,真按:原作况,不復一一校出! 即 使不慮國運之驟移,亦當知同化之漸危及宗社,故金世宗禁習漢俗,戒部族勿忘祖制,當太宗未入關時即倣效世宗以飭諭諸臣蓋塞外之強以騎射為能事若忘其根本漸 臻弛懈狼煙一起武備不足以摧抑未有不底於敗亡者也康雍沿崇德政策之舊對於滿洲舊俗竭力保守。惟漢族同化之力甚強,在太宗時已有不能遏止滿人不為漢化之趨 勢,況以少數入主多數環境之中,諸多感染雖以法令之防閑,亦常沾濡於不自覺也。乾隆之時滿人久經昇平驕逸自安弓馬之技既多廢弛而清語清文轉致遺忘,甚以通曉漢文,識吟哦,自儕於士墨之林為榮。真按:斷句之誤-原文斷句極謬,徑改不依! 乾隆乃降諭訓滿人以清語騎射為事並禁滿漢人以文字相往來。又制鄉會試先試弓馬,合格然後許入場,且王公大臣會射不中法者宜加斥責或命為賤役以辱之

15

此治標之法也然其根本原因則在滿洲文化之不逮漢人故乾隆又積極提倡清語以製作滿洲文化併編纂滿洲源流考等書以見滿洲文化之淵源已久此所謂治本之法也然實施此項政策之結果徒出一稀代之文人名和素者惟翻譯西廂記金瓶梅等投一般之嗜好而已乾隆亦悟其非,故欲集漢人數千年之書俾滿人得偏觀而盡識,以增加其抵抗力。此其私意者五。真批:這還真是想像力豐富的想當然也!

鄂 爾泰張廷玉以雍正舊臣同受顧命乾隆初詔以身後配享太廟事繕入遺詔蒙眷深厚一時煊赫 且屢降明旨盛稱高才豐功譽為不世出之名臣惟二人權勢相埒則不免互相嫉視而其下復自立門戶傾軋不已鄂既以翼戴封一等子次年復命為軍機大臣兼領侍衛內大臣晉三 等伯賜號襄勤公既而又兼議政大臣充經筵講官加太保廷玉初賜三等子尋晉三等勤宣伯加太保軍機之事皆廷玉為之廷玉並薦同鄉汪由敦為章京屬草故其事多廷玉所把持 而乾隆依任廷王尤異尋常廷玉之在政府雖勤恪慎密曲謹無過顧與鄂爾泰互相齟齬而朝官依附門戶互相攻訐浸成仇敵儼然政府之兩大黨鄂爾泰人頗方正力持正議張廷玉 人略圓通陰承意旨帝雖陽排朋黨然始終實左袒張氏編纂全書之議起于敏中極力主張以承乾隆之私意劉統勳則極端反對蓋其理由有四修書非當時急務一也四處搜訪遺書 易滋騷擾二也恐藉此大興文字之獄三也恐益啟朋黨之爭四也真按:不解之處!真按-何故徵書集書而與朋黨有關係? 劉統勳乾隆六年為左都御史時曾奏請停張廷玉家人密戚見任之員三年之內停其升轉蓋得鄂之方嚴真按:不解之處!真按 而于則為張之嫡派。真按:于敏中與張廷玉 乾隆卒用于議下詔開館,抑方正而獎圓通,此其私意者六。真批:乾隆事後有責此事乃于敏中一人所力持所主為者,而陸費墀為其黨與力主之.以咎辦事不力處(見纂修四庫全書檔案頁1157-1158「其從前倚恃大學士于敏中優待,假藉聲勢,朕非不知之。」辦理四庫全書檔案亦有),今乃謂承乾隆私意,豈其通?(2029頁: 「因思此事發端於于敏中,而承辦於陸費墀,雖朕旨有辦大事不能無小弊,亦不應為之已甚也。其條欵章程俱係伊二人酌定,今所繕書籍,荒謬至此,使于敏中尚 在,必當重治其罪,因業已身故,不加追究,以示始終保全。至陸費墀從而附和,是以于敏中奏充武英殿提調,令專辦四庫全書一切事宜,眾人之進退,皆出其手。 朕以辦理四庫全書,右文典學,美富兼賅,事甚宏鉅,嘗諭軍機大臣等,若纂校諸臣果能辦理完善,卽僥倖數人,成此鉅典,亦所不究,是以陸費墀不數年間洊陞侍 郎,受恩尤重……」頁2073:「從前辦理四庫全書時,朕因卷帙浩繁,編纂不易,原曾諭于敏中凡興作大事,不能不徼倖數人。……」-ps-"于敏中" "陸費墀" ""查愚千慮一得齋資料庫也.網路書房約以十頁為一筆,故檢索範圍較寬,則於此所得亦疏矣.

明代自姚江致良知之說興,真按:王守仁 學者漸蔑視讀誦之功,又加以講學之會天下,真按:應係徧之訛! 爭 騰口說所言皆在昭昭靈靈之境淺嘗之士殊難以言心得故其末流學者漸養成束書不觀游談無根之習氣空疏之輩摭拾性理爛語陳陳相因益無發明明季學風墮落益甚學者猖 狂自肆如狂禪一派至於滿街皆是聖人酒色財氣不礙菩提路之現象不獨學術空疏即崇踐履者亦寡矣黃宗羲有言明人講學襲語錄糟粕不以六經為根柢束書而從事於游談更 滋流弊顧炎武曰今之學者偶有所窺即欲盡廢先儒之說而駕其上不學則借一貫之言以文其陋無行則逃之性命之鄉以使人不可詰又曰昔之清談談老莊今之清談談孔孟未得 其精而已遺其粗未究其其本而先辭其末,真按:衍一『其』字矣! 不習六藝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綜當代之務舉夫子論學論政之大端一切不問而曰一貫曰無言以明心見性之空言代修治人之實學,真按:已 股 肱惰而萬事荒,爪牙亡而四國亂,神州蕩覆,宗社丘墟。又曰:以一人而易天下其流風至於百餘年之久者古有之矣王夷甫之清談王介甫之新說其在於今則王伯安之致 良知也。陸隴其曰:王氏之學徧天下幾以為聖人復起而古先聖賢下學上達之遺法滅裂無餘學術壤而風俗隨之其弊也至於蕩軼禮法,蔑視倫常,天下之人,恣橫肆,真按:雎 不復自安於規矩繩墨之內,而百病交作,至於啟禎之際,風俗愈壞禮義掃地以至於不可收拾其所從來非一日矣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