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Saturday, May 31, 2008

141

註二七:炎武嘗答友人問別後一年又成日知錄幾卷說:「嘗謂今人纂輯之書,正如今人之鑄錢。古人銅於山,真按:原誤作釆 今人則買舊錢,名之曰廢銅,以充鑄而已。所鑄之錢既已麤惡,而又將古人傳世之寶,舂剉碎散,不存於後,豈不兩失之乎?承問日知錄又成幾卷,蓋期之以廢銅;而某自別來一載,早夜誦讀,反復尋究,僅得十餘條,然庶幾山之銅也。真按:原誤作釆 」此所謂「山之銅」,真按:原誤作釆 當係指有充分證據之結論。真按:對顧炎武的解讀 見亭林文集卷四,「與人書十」,頁九七-九八。

註二八:見亭林文集卷二,「金石文字序」,頁三一。

註二九,見四庫全書「日知錄」提要。

註三○:見原抄本顧亭林日知錄卷二十一,「著書之難」條,頁五四八-五四九。

註三一:同前註。

註三二:見潘耒,「日知錄序」。

註三三:見亭林文集卷四,「與潘次耕書」,頁七九。

註三四:同前書卷四,「與潘次耕書」,頁七九-八○。

註三五:見亭林餘集,「與潘次耕札」,頁一七六。

142

註三六:見亭林文集卷六,「答友人論學書」,頁一四二。

註三七:見原抄本顧亭林日知錄卷十七,「宋世風俗」條,頁三八○。

註三八:同前書卷十四,「蘇松二府田賦之重」條,頁三○○-三○八。

註三九:見顧炎武,「日知錄自序」。

註四○:見原抄本顧亭林日知錄卷二十一,「著書之難」條,頁五四八。

註四一:同前書卷二十一,「文人摹倣之病」條,頁五五四-五五五。

註四二:同前註。

註四三:見原抄本顧亭林日知錄卷二十一,「書不當兩序」條,頁五六一。

註四四:同前書卷二十一,「文人求古之病」條,頁五五八。

註四五:見杜維運,「顧炎武與清代歷史考據學派之形成(下)」,故宮文獻第四卷第一期,頁一四。

註四六:見亭林文集卷四,「與人書四」,頁九五-九六。

註四七:同前書卷三,「與友人論易書」,頁四五。

註四八:同前書卷三,「與彥和甥書」,真按:徐秉義 頁六一。

143

註四九:同前書卷六,「肇域志序」,頁一三七。

註五○:見杜維運,「顧炎武與清代歷史考據學派之形成(上)」,故宮文獻第三卷第四期,頁三二-三三。

註五一:見全祖望,鮚埼亭集卷十二,「顧亭林先生神道表」。

註五二:見潘耒,「日知錄序」。

註五三:見亭林文集卷四,「與人書六」,頁九六。

註五四:見潘耒,「日知錄序」。

註五五:見王宏撰,真按:王弘撰 「山志」。此處引自張舜徽,顧亭林學記,頁一九-二○。

註五六:見王昶,春融堂文集卷三十二,真按:王昶 「與汪容甫書」。

註五七:見全祖望,鮚埼亭集卷十二,「顧亭林先生神道表」。

註五八:見亭林文集卷二,「鈔書自序」,頁三二。

註五九:同前書,頁三三。

註六○:見亭林文集卷六,「天下郡國利病書序」,頁一三七。

註六一:同前書卷六,「肇域志序」,頁一三七。

144

註六二:見顧炎武,「日知錄自序」。

註六三:見亭林文集卷四,「與人書十」,頁九八。

註六四:同前書卷二,「金石文字序」,頁三一。

註六五:同前書卷二,「鈔書自序」,頁三二。

註六六:見原抄本顧亭林日知錄卷二十一,「述古」條,頁五八九-五九○。

註六七:見顧炎武,「日知錄自序」。

註六八:見原抄本顧亭林日知錄卷二十,「竊書」條,頁五四二。

註六九:見張舜徽,顧亭林學記,頁二三。

註七○:見杜維運,「顧亭林的謙虛胸懷」,食貨月刊復刊第一卷第十期,頁一,民國六十一年一月出版,台北。真按:參考書目-碩士論文 真按:謙虛

註七一:見亭林文集卷三,「答汪苕文書」,頁六三。

註七二:見亭林餘集,「與陸桴亭札」,頁一七七。

註七三:見張穆,顧亭林先生年譜卷三,頁六四-六五。張譜係引自潛研堂集,「閻先生傳」。

145

註七四:見亭林文集卷二,「音學五書後序」,頁二八。又參見張穆,顧亭林先生年譜卷二,頁五○。

註七五:見亭林餘集,「與潘次耕札」,頁一七六。

註七六:見亭林文集卷四,「與潘次耕書」,頁七九。

註七七:同前書,頁八○。

註七八:見亭林文集卷二,「音學五書後序」,頁二八。

註七九:同前書卷四,「與人書十」,頁九八。

註八○:昆余英時,「清代思想史的一個新解釋」,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九卷第一期,頁二五。

註八一:根據余英時的說法,清初閻若璩的「古文尚書疏證」一書之作,除受純學術興趣的吸引外,尚有一層 哲學的動機,即有意識地藉辨偽的方式,來推翻陸、王心學的經典根據-「人心惟危,道心惟徽,唯精唯一,允執厥中。」閻若璩的基本哲學立場為尊程、朱而黜 陸、王,故「疏證」中時有攻擊陸、王的議論,並於「十六字心傳」為偽作一點鄭重致意。閻著引起毛西河的反響,真按:毛奇齡 真按:毛奇齡與閻若璩 毛氏係反對朱子者,不但致書閻氏

146

,謂為節外生枝,並著「古文尚書冤詞」反駁閻著,強調十六字心傳不是後世偽造者。此則為清初考證學與宋、明理學之間的內在關聯之一例。參見前註,頁二五。

註八二:見杜維運,「清盛世的學術工作與考據學的發展」,學術與世變,頁一一七,民國六十年五月台初版,環宇出版社,台北。

註八三:見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頁五三。

註八四:見杜維運,「顧炎武與清代歷史考據學派之形成(下)」,故宮文獻第四卷第一期,頁一一-一二。

註八五:見亭林文集卷四,「與人書二十五」,頁一○三。

註八六:見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頁六四。

註八七:見杜維運,「顧炎武與清代歷史考據學派之形成V上)」,故宮文獻第三卷第四期,頁二九-三七。

註八八:炎武北游之後,真按:北遊 與北方博古之士交遊,彼此互相影響,互相砥礪,考據學之風氣,於是普揚傳播,以致有乾嘉時代之盛。真按:遊歷對顧炎武治學及學術見解上的影響 真按:北遊 見杜維運,「顧炎武與清代歷史考據學派之形成(下)

147

,故宮文獻第四卷第一期,頁一一。

註八九:見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頁六○。

註九○:見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頁三六。

註九一:見亭林文集卷四,「與人書六」,頁九六。

註九二:見汪中,述學別錄,「與畢侍郎書」。真按:畢沅 真按:汪中與畢沅

註九三:見王鳴盛,十七史商榷,「通鑑與十七史不可偏廢」條。

註九四:見錢大昕,潛研堂文集,「答王西莊書」。真按:王鳴盛 真按:錢大昕與王鳴盛 真按:懷疑此乃抄襲而來者,又不註明頁碼

註九五:見杜維運,「顧亭林的謙虛胸懷」,食貨月刊復刊第一卷第十期,頁一。

註九六:見王嗚盛,十七史商榷,「十國春秋」條。

註九七:見張穆,「顧亭林先生年譜序」。

148

第五章 顧炎武的「有恥」之訓與清初的民族思想

     第一節 顧炎武的行己有恥說

  「行己有恥」一語,是顧炎武經世的兩大基礎之一,真按:經世主張--顧炎武 真按:顧炎武的經世方法論 真按:顧炎武經世思想研究 真按:經世方法論 真按:行己有恥 本為孔子答門人之語,是士人的修己工夫,而非孔子理想中的完全人格-君子、聖人。(註一)炎武所以在明亡之後,提出此語以教世人,其原因當如錢穆所說的:「國已亡,不再是各人專講如何做聖人的時代。做人能知恥即已足。」(註二)真按:經世之學的對象 真批:這是什麼論點呀?

  然吾人細考炎武提出「行己有恥」一語的最後宗旨,實亦未放棄做一個聖人。只不過他所指的聖人,乃是孔子心目中的聖人-修己以安人,以安百姓;而非宋明理學家以講學論道代替從政問俗的「聖人」罷了。故炎武提出「行己有恥」一語,

149

實包括消極的修己工夫與積極的安人,安百姓兩層意義:

  就消極的意義說,修己工夫的完成,心存「恥」字,能辨別是非善惡,即可成為一砥行立節者。炎武的修己工夫,所以特別強調「恥」字,乃鑒於晚明社會風氣的敗壞,道德淪喪,鮮廉寡恥之輩,真按:無恥 真按:寡廉鮮恥 所 在都是之故。他說:「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為, 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恥尤為要。故夫子之論士曰:『行己有恥』,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又曰:『恥之 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無恥也。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註三)炎武以士大夫之無恥為 國恥之論,乃有感而發的,「這是他對當時一些民族敗類、漢奸貳臣如洪承疇、吳三桂之類的嚴正的斥責和憤怒的鞭撻。」(註四)炎武強調「國恥」之局的形成, 將造成「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的「亡天下」的浩劫。(註五)而保天下者,雖是匹夫之賤,亦與有責的。

  炎武認為有恥之事,施之至廣。他曾指出說:「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來

150

、辭受、取與之間,皆有恥之事也。」(註六)因此,他所謂的「恥」,實泛指傳統社會的一切品德而言。炎武不但痛斥無羞恥觀念的士大夫,而且深惡阿諛取容,隨俗俯仰的「夸毗」份子。他斥罵「夸毗」說:真按:罵人的技巧 「天 之方懠,無為夸毗。釋訓曰:『夸毗,體柔也。』天下惟體柔之人,常足以遺民憂而召天禍。夏侯湛有云:『居位者以善身為靜,以寡交為慎,以弱斷為重,以怯言 為信。』白居易有云:『以拱默保位者為明智,以柔慎安身者為賢能,以直言危行者為狂愚,以中立守道者為凝滯。……』羅點有云:『無所可否,則曰得體;與世 浮沉,則曰有重;眾皆默,己獨言,則曰沽名;眾皆濁,己獨清,則曰立異。真按:同流合污 』觀三子之言,其於末俗之弊,可謂懇切而詳盡矣。至於佞諂日熾,剛克消亡,朝多沓沓之流,士保庸庸之福。苟由其道,無變其俗,必將使一國之人皆化為巧言令色,真按:罵人的技巧 孔壬而後已。然則喪亂之所從生,豈不階於夸毗之輩乎?」(註七)炎武痛斥「夸毗」份子-庸臣碌吏,真按:罵人的技巧 真按:考鏡源流 真按:防微杜漸 真按:探本 真按:真按:罵人的技巧 罵人的技巧 將明末「喪亂之所從生」,全歸罪於「夸毗」之輩,自不免誇大「道德問題」的嚴重性,真按:顧炎武的學術特色 真按:道德論者 然明朝的滅亡,「夸毗」份子應負重要責任,卻是不容置疑的。

  炎武因斥責「夸毗」之輩,連帶「跅弛」、「鄉原」、「輕浮」者流,亦為貶斥對象真按:罵人的技巧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