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Tuesday, May 27, 2008

111

  3.認 為集部之書不需辨偽的看法欠妥。清儒中有人認為,集部之書多為後人所編,偽書極少,不需去辨。如姚《考》說:“四部有集。集者,別集,人難以偽,古集間有 一、二附益偽撰,不足稱數,故不之及。”正因他存有這種看法,所辨出偽書雖多,然集部無一種。其實,集部也有偽書和偽文,而且為數並不像姚氏理解的那麼 少。比如文集,胡應麟在《四部正譌》中說:“凡集,全偽者寡,而單篇別什借名竄匿甚眾。”清紀昀經過認真考訂後指出,清時本《東坡集》中“假的有幾十 首”。真按:蘇軾集中的偽作 梁《年代》說:“《李太白集》嚴格考起來,其中有四分之一是假的。”這說明,不少集部之書真偽摻雜,應該辨之。真按:李白集中的偽作

  4.證據有時顯得不足。關於清儒辨偽經驗中曾談到,他們每辨一書,多能盡量取證。但也有的人辨偽時取證過少,甚至略于取證。如《心書》,姚《考》辨之曰:“稱諸葛亮撰,偽也。”整條辨語就這七個字,又無證據,其結論難以使人置信。

  其次是,清儒中一些人辨偽時“敵情”觀念顯重。比如有的學者提出,“與其輕信,不如多疑”。帶著這樣過激情緒辨偽,有時就難免冤枉一些真書。

  清儒這些不足之處雖只表現在少數人身上,我們今日整理古典文獻時也當引以為戒。

  (原載《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1996年第2期;安徽省教委科研立項課題)

112

梁啟超對辨偽學的貢獻

  梁啟超(18731929) 知識廣博,于學無所不窺,著述內容宏富,涉及哲學、政治學、史學、文學、語言文字學、目錄學、校讎學、輯佚學等諸多學科。他在辨偽學方面造詣頗深,研究成 果也多。其專論辨偽學的著作有《古書真偽及其年代》、《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各書存佚真偽》等,兼論辨偽學的著作有《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清代學術概 論》、《中國歷史研究法》等。本文僅探討他對辨偽學的貢獻。

一、關於偽書的危害性

  偽書多有危害,梁啟超《古書真偽及其年代》(下稱梁《年代》)說:偽書史料“年代錯亂,思潮混雜,是非顛倒,在學術界遺害甚大。而且研究的結論如果建築在假的材料上,一定站不住”。關於偽書的危害性,梁《年代》分三個方面總結出十點,現分條舉例述之。

 “甲、史跡方面。”

 “① 進化系統紊亂。”偽書能把社會進化系統弄亂,干擾研究者的視線。如向稱周公著 的《周禮》,實為戰國時人偽撰。書中所述儀禮典章、經濟制度等,多屬秦漢間的,距周公時代有千年。如果相信該書,認為周公時代政治制度等就是如此,那就錯 了,就等於說周公之後一千年間社會制度等很多方面都無進步。所以,該書把社會進化搞亂了,給研究者帶來一定麻煩。

  “②社會背景混淆。”偽書能混淆社會背景。如《西京雜記》,人稱西漢劉歆撰。《辭海‧文學分冊》(1988)“《西京雜記》”條下曰:“晉葛洪撰。洪于書末跋中自稱抄自劉歆《漢書》,疑為偽托。”該書實為葛洪撰,葛講東晉事,劉講西漢事,二者相距三百年,把作者弄錯,書的社會背景也就有錯。

  “③事實是非顛倒。”偽書常顛倒事實,把有說成無,把無說成有

113

。如偽書《文中子》,向稱隋王通(584618)撰。清姚際恒《古今偽書考》(下稱姚《考》)說:“關朗在太和中見魏孝文,自太和丁巳至通生之歲開皇四年甲辰,一百七年矣,而書謂問禮于關子明。”太和丁巳是公元477年,距王生年尚有一百零七年,王怎能問禮于關朗?可見此說為妄。

   “④由事實影響于道德及政治。”有的偽書顛倒是非,無中生有,影響歷史人物形 象。如《論語》雖真,但經清崔述考證,證明其後幾篇為偽。如其《陽貨第十七》說:“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悅,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 子也。’”公山謀反,孔子正當魯司寇。他怎敢去請孔子幫忙,孔子又怎能應允?純屬無中生有,有損孔子形象。

 “乙、思想方面。”

 “① 時代思想混亂。”偽書能把時代思想搞亂,把人的思想搞亂。如《關尹子》,舊稱 關尹著。關尹係春秋末道教思想家,與道教創始人老聃同時。前者被道教徒尊為“無上真人”,後者被稱為“太上老君”。清胡韞玉《讀關尹子》說:“仁義禮智 信,儒家之常言,道家所不言。《關尹子》則累言仁義禮智信。其曰‘同之以仁,權之以義,戒之以禮,照之以智,守之以信’。與道家‘貴道德,賤仁義’之旨不 符。”書中所言,與關尹子、老聃平時主張不符。他們一貫是批評“仁義”這一儒家口號的。所以該書搞亂了時代思想和人的思想,使讀者不知何是何非。其實《關 尹子》非關尹著,而是五代人杜光庭托關尹名著,故出此思想矛盾。

  “②學術源流混淆。”此條與上條近似。如《列子》,舊題列禦寇著。列子信奉道教真批:列子怎會信奉道教.道教晚矣! 唐時封其為“沖虛真人”。佛教傳入中國後,道、佛二教一直進行論爭,相互排斥。但《列子》中多講兩晉佛教的思想,多講大量佛教神話。這又使學者迷惑,道教既然排斥佛教,為何還大肆宣揚佛教思想?道理很簡單,此《列子》非列禦寇著,而是東晉張湛托其名偽撰,所以不合列子排斥佛教的思想真批:列子何時人,焉會排斥佛教思想?

114

   “③個人主張矛盾。”如《墨子》,舊稱墨翟撰。墨翟是春秋戰國之際的思想家,也是儒家學派的主要反對者。但《墨子》中“《親士》、《修身》等篇雜有道家 和儒家的思想”。這就使研究墨子的人感到迷惑:他到底是尊儒,還是反儒?墨子一向是反儒的,書中有儒家思想的七篇是後人托其名偽撰的。

   “④學者枉費精神。”由於偽書中史料真偽摻雜,顛倒是非,混淆黑白,給研究者帶 來一定的困難,往往是花費了大量功夫還得不出結論,甚至得出了錯誤的結論。如《李太白集》中有一首題名為“笑乎矣”的詩,內容低劣,文格卑下。研究李白詩 詞的人怎麼也弄不懂,李白此詩為什麼寫得如此醜。如果把這首詩作為李白的作品對待,那麼得出的研究結果也會有誤。梁《年代》說:“《李太白集》嚴格考起 來,其中有四分之一是假的。”學術界多認為,這首詩是晚唐人偽造竄入的。真按:李白集中的偽作

 “丙、文學方面。”

 “①時代思想混亂、進化源流混淆……②個人價值矛盾、學者枉費精神。”這兩條內容完全同前,這裡從略。

  不難看出,偽書能顛倒事實是非,混淆學術源流,搞亂時代思想,弄錯社會背景。如不辨明它們,讀者就會上當,不僅白花功夫,還可能得出錯誤的研究結論,其危害真可謂不小。

二、關於偽書成因

   偽書是如何形成的,歷代學者多有論說,以梁啟超的總結最為全面具體。其《中國近 三百年學術史》(下稱梁《史》)說:“‘好古’為中國人特性之一,什麼事都覺得今人不及古人,因此出口動筆都喜歡借古人以自重,此實為偽書發達之總原 因。”在古代,不少學者嗜古成癖,是凡古書,不分優劣,概聚之。更有甚者,一些學者對古書不分真偽,疏之、注之。他們即使遇到疑問之處,也不去辨其是否有 偽,多從正面理解,並千方百計彌合之。比如《墨子》,舊題墨翟著

115

。墨翟是反儒的,但書中前七篇有不少儒家之言。有人懷疑這七篇不是墨子著。但清孫詒讓《墨子閑詁》卻曲為之解,真按:當作墨子詁,不知何故本書均作閑,不作閒! 認為是墨子著。真按:孫詒讓之謬 真按:孫詒讓與墨子 其 理由是,當時儒家勢大,墨家受欺,為使著作存世流傳,故在前面用一些儒家之言來偽裝。學者們的注疏和辯解,為一些偽書披上了偽裝,使其更有隱蔽性。清顧廣 圻《思適齋‧書跋》曾說:“宋槧必是,改者必非”、“宋本雖無字處亦好。”其佞宋達到迷信的程度。試想,一些學者對宋本就如此相信,對宋以前的本子就更不 去懷疑了。一些人就是利用讀者好古佞宋之癖偽造古書。這實為偽書產生的總原因。

  梁啟超還認為,除了這個總原因外,時代不同、歷史環境不同、作偽者不同等,偽書產生的原因又各不相同。梁《史》說,歷史上大量製造偽書,可分六個時期,其製造偽書的主要原因也有六個。這六個原因多屬有意作偽。現舉例說明之:

   “①戰國之末,百家各自立說,而托之于古為重。孟子所謂‘有神農之言者許行’。 何獨許行,諸家皆然,其始不過稱引古人之說。其徒變本加厲,則或專造一書而題為古人所著以張其說。”作偽者的作偽目的不盡相同,有的為張己說,有的為了揚 名,有的為了射利,還有的是為了在理論上戰勝對方。總的來說,不外三個字:權、名、利。他們作偽方法也多種多樣,但借古人名著書立說,是其主要方式之一。 所以梁啟超把“托古作偽”之法放在首項說之。戰國時期,多國鼎立,各自不僅想在軍事上戰勝他國,也想在理論上戰勝他國,於是各自立說,進行論戰。有人便不 擇手段,假托古人之名偽造古書。如齊國一些學者撰文八十六篇,合編一著作集,書名曰《管子》,真按:管子為偽書 著 者也托名管仲。以此一國一書不難想像,當時作偽者之多,托古作偽的書之多。關於這個問題,從戰國時一些學者對古書的懷疑也能看出。如屈原《天問》說:“遂 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定,何由考之?”韓非《顯學篇》也說:“孔子、墨子俱道堯舜,而取捨不同,皆自謂真堯舜。堯舜不復生,將誰使定儒、墨之誠乎?”

116

他們的大膽懷疑,被認為“確實痛快”。從他們懷疑的內容又可看出,托古作偽的事不僅戰國時有,其前也有。

  “②西漢之初,經秦火後,書頗散亡,漢廷‘廣開獻書之路’,懸賞格以從事收集,希望得賞的人有時便作偽以獻,漢書所注‘後人依托’者,真按:查瀚典漢書並無此四字也! 此類是也。”關於這條原因,梁啟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下稱梁《法》)中又總結出三點:“a.因 當時學者本有‘好古’的風氣……因經秦焚以後,漢初朝野人士皆汲汲以求遺書為務。”通過這些論述,可以看出,“托古”是一些人的主要作偽手法。關於這點, 《漢書‧藝文志》對一些書的注語也能夠證明。如該《志》在所收書《力牧》二十二篇下注:“六國時所作,托之力牧。”該《志》有“依托”注語者還有《風后》、真按:查瀚典漢書作依 《易卦》、《繫辭》、《禮經》、《師曠》、《黃帝說》等書簡。可見一些人用“托古”的方法所作偽書之多。

   梁氏在②中還論說了在西漢之初一些人借獻書而作偽的事,這也確是偽書產生的重要 原因之一。西漢政權剛建立,有待於鞏固,這就要製造理論根據,就要參考以前各代文獻。但由於秦代焚書和秦、漢之際社會的動蕩,古書大量散佚。於是漢廷懸賞 獻書,以便收集。惟利是圖者,一心想得賞,而又無書可獻,便不擇手段,偽造古書以獻之。當時張霸獻的百二篇《古文尚書》便是一例。除張霸外,有的學者或作 偽書,或作某書中的偽篇。漢司馬遷曾指出,《莊子》中有些寓言或是詭曲,或屬虛構,非出莊子的手。

   “③西漢之末,其時經師勢力極大,朝政國故,皆引經義為程式,王莽謀篡,劉歆助 之……所以利用劉歆校‘中秘書’的地位,贗造或竄亂許多古書以為後援,所謂經學今古文之爭,便從此起。”西漢前期董仲舒創立了今文經學,為當時封建的“大 一統”製造理論根據,得到漢武帝的表彰,今文經學遂大興,在社會上影響廣泛。西漢後期,王莽謀權,“劉歆助之”。為了製造奪權的理論根據,並戰勝盛行的今 文經學,劉偽造和改篡了很多古書,謂之古文經學,與今文經學對立和論爭。康有為《新學偽經考》認為,當時的《周官》、《左傳》、《毛詩》、《逸禮》、《古 文尚書》等,皆為劉歆偽造

117

清崔適《史記探原》謂“《史記》有一部分為劉歆所竄亂”,真按:崔適至民初,乃錢玄同之師也.見前引玄同稱崔觶甫師. 並一一指明疑點。

   “④魏晉之交,王肅注經,務與鄭康成立異爭名,爭之不勝,則偽造若干部古書為後 盾。”鄭康成名鄭玄,東漢經學家。他精研古文經學,兼取今文經學,廣採眾說,遍注群經,自創一家之說,為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是當時社會上公認的經學大 師,所注群經在當時影響很大,世稱其學為“鄭學”。王肅是三國時魏人,略晚於鄭玄。他博通群經,尤善賈、馬,也遍注群經。其治經觀點與鄭玄對立。為了在理 論上戰勝鄭玄,便不擇手段,托古代名人,偽造古書。他偽造《孔子家語》,托名孔安國;偽造《孔叢子》,托名孔鮒。他偽撰的書還有《論語注》、《孝經注》、 《尚書傳》等。他署自己名著的書主要有《聖證論》。他作《聖證論》是為譏駁鄭玄,他偽造其他古書是為佐其說,為自己的論點找論據。如《聖證論》中的孔子之 言,多出自《孔子家語》。其在偽《孔子家語》自序中說:“鄭氏學行,五十載矣,尋文責實,考其上下,義理不安,違錯者多,是以奪而易之。”對於王氏所為, 後代學者多有評說。如《三國志‧儒林傳》稱:“肅集《聖證論》,以譏短玄。”唐孔穎達在《禮記‧樂記》疏中曰:“《家語》,王肅增加,非鄭所見。”又說: “肅私定,以難鄭玄。”清孫志祖等也指出,王氏《孔子家語》等為偽。

   “⑤兩晉至六朝,佛教輸入,道士輩起而與之角,把古來許多名人都拉入道家,更造 些怪誕不經的書嫁名古人,編入他的‘道藏’和‘佛藏’對抗。”道家以老子為宗,在中國流傳已久。佛教傳入中國後,道教徒們極力抵制。為了攻擊佛教,他們也 偽造了一些古書。如東晉道士著有《老子化胡經》一書,道教徒們以其為主要理論根據,攻擊、排斥佛教。唐時,名僧曾多次上奏朝廷,斥其為“偽經”。他們偽造 了《列仙傳》,嫁名劉向。北齊顏之推曾懷疑該書為偽。姚《考》說:“其為六朝人所作,自可無疑也。”東晉道安的《綜理眾經目錄》和梁僧祜的《出三藏記集》都設有“疑經錄”,真按:應係僧祐之訛! 以收偽經和懷疑之經

118

。以此也可說明當時偽經確有一些。除偽經外,其他方面偽書也有之。如當時的《世本》、《山海經》、《國語》等書,後人多疑其為偽。

   “⑥明中葉以後,學子漸厭空疏之習,有志復古而未得正路,徒以雜傳相尚。於是楊 慎、豐坊之流,利用社會心理,造許多遠古之書以欺世取名。”明中期以後,作偽者及其手法與過去有所不同,除文人外,還有坊賈。社會發展至明代,刻書條件大 為改善,明代刻書數量遠超以前各代,書賈作偽數量也多于以前各代。清初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有明一代之人,其所著書無非盜竊而已。”當時文人作 偽典型者要數豐坊。《明史》載:豐坊“鄉試第一,嘉靖二年成進士”。他博學工文,而性怪誕,偽造有《詩傳》、《詩說》、《石經大學》等書欺世。當時受騙者 有郭相奎、毛晉、凌濛初等學者和出版家,影響較大。明作偽之風至萬歷間更為盛行。清王士禎在《居易錄》中說:“萬歷間學士多撰偽書以欺世。”如王逢年偽造 的《天祿閣外史》,胡震亨偽撰的《歲華紀麗》,姚士黻偽造的《于陵子》等。真按:疑為於陵子之簡化!

   書賈作偽,手段多樣。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萬歷間人,多好改竄古書……不 知其人,不論其世;而輒改其文,謬種流傳,至今未已。”他們或易書名,或改內容,或換作者,其結果使原書面目全非。如《大唐新語》,馮夢禎翻刻時改名為 《唐世說新語》;李綱的《梁豁集》一百三十多卷,閩中改刻時改名為《李忠定集》,僅有四十卷,內容既削又改。其目的多為欺世騙人,以便多售獲利。

   關於偽書產生的原因,梁《年代》又進一步進行了分析和歸納。關於總原因,梁《年 代》說:“文化發達愈久,好古的心思愈強,代遠年湮,自然有許多後人偽造古書,以應當時的需要。”梁氏再次重申,“好古”是偽書產生的總原因。其具體原 因,梁《年代》又從兩個方面總結了十五條。其中與前面原因相同者,只述條文;不同者,舉例說之。

  “甲、有意作偽的……其動機可分為六項。”

119

  “①托古……②邀賞……③爭勝。”這三條原因分別同上述偽書六條成因中的①、②、④,從略。

  “④炫名‘”如《列子》,舊題周列禦寇著。顧實《漢書藝文志講疏》曰:“疑此書即湛所掇拾而成世。”“湛”,即指東晉張湛。他偽造此書後,為使其更具欺騙性,又自注之。書成後,果然其名聲大振,“與王弼、向秀、何晏並稱”,達到了炫名的目的。

   “⑤誣善。”有的人作偽,是為誣陷他人。其手法主要有二:一是著劣書,署上被誣 者的名。二是在名人書中摻些內容,以借名人之口攻擊他人。如宋魏泰為誣梅聖俞,托其名撰一劣書《碧雲騢》,“欲借此引起公憤”,但陰謀敗露。又如,有人將 司馬光《涑水紀聞》的內容抽些出來,加些進去,欲借司馬光之名攻擊王安石,也被學者識破。

  “⑥掠美。”有人用種種手段,把別人的成果竊為已有,比如把別人著的書署上自己的名字。如題為谷應泰編的《明史紀事本末》,實為張岱、陸圻、徐倬等人撰。

  “乙、非有意作偽的。”

  “①全書誤題或妄題者……又可分四類。”這條主要指著者偽的原因。

  “a.因篇中有某人名而誤題。”古時著書,多不署名,後人據書中有某人名,便補題為某人撰,有時因補錯便著者成偽。如《素問》,姚《考》說:書中“黃帝與歧伯對問,益屬荒誕”。後人據此“對問”,將著者補題為黃帝,實誤。因為黃帝時連文字都沒有,他何以著書?

  “b.因書中多述某人行事或言論而得名。”有的書主要敘述某人活動,或記某人言論。有人就據這些補題該書為某人撰。如《商君書》多敘商鞅的事,後人就據此將該書著者補題為商鞅。書中所述商鞅死後的事確為不少,可見此書實非商鞅著,補題為妄。

  “C.不得主名而臆推妄題。”有的書並非記某人之事或某人言論

120

,也未突出某位人名。有人就靠猜測,妄題其著者名。如《難經》,係古醫學名著。後人因戰國時人扁鵲是名醫,就妄題為扁鵲著。惲鐵樵《內經講義》曰:“書中多東漢人語……是東漢時書,非戰國或西漢文字。”可見扁鵲不是該書著者。

  “d.本 有主名不察而妄題。”古文人著書,也有用隱語署名的,後人不識,妄補著者。如《越絕書》,有人題為子貢撰,妄也。姚《考》說:“據篇末云,‘以去為姓,得 衣乃成,厥名有米,復之以庚’。乃隱為袁康字也。又曰‘文屬辭定,自于邦賢,以口承天,屈原同名’,云云,隱為吳平字。表康與吳平共著此書也。真按:前作袁康.是也.

  “②部分偽編或附入……又可分為五類。”這一條主要是指內容偽。

  “a.類書誤作專書。”類書的內容是採自眾書,分類或按韻編排。比如虞世南編的《北堂書鈔》。如果把其作為虞著的專書,其內容則偽。

  “b.注解與正文同列,混入正文。”有人翻刻圖書時,把注解誤入了正文,誤入部分則偽。如《禮記》的《王制篇》最後一段,還有《莊子》外篇等,都是這樣成偽的。

  “c.獻書時求增篇幅。”有人為求書大邀賞多,把他書內容竄入了所獻的書。梁氏認為,《管子》中的“弟子職”、“內業”兩篇就是這樣成偽的。但筆者認為,這條偽因似不完全出於無意。

  “d.後人續作。”一人續作他人的書。署自己名,並說明續作部分,則不偽;若不署名,對原書著者來說,續作部分則偽。如漢代續《史記》者有劉向父子、褚少孫等十八人。惟褚標明續作部分,餘者皆未署名。對於司馬遷來說,他們的續作部分則偽。

  “e.編輯的人無識貪多。”這多表現在詩文集方面。如編《東坡集》者,為求多,把幾十首他人作品誤收進來,因而成偽。真按:蘇軾集中的偽作

  以上是梁氏先後兩次對偽書成因的總結,既找出了共同原因,也找出了個別原因,為他人從偽因方面識誤辨偽提供了方便。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