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1
①,為續修出謀劃策。但在清末封建統治風雨飄搖、行將解體的情勢下,清政權自身難保,根本不可能顧及編纂大型書籍之類的文化活動。因此,前後兩次提議,都未能實行。
民國年間,續修《四庫全書》的建議再次被提了出來。1919年,金梁奉命編文華、武英二殿陳列的古物目錄時,建議校印《四庫全書》,並編纂四庫後出書目。他說:“書不易續,目則易修,二百年來,新出書籍,將倍於前。始存其目,以待後來,所謂不得已而思其次耳”②。但限於當時動蕩的局勢,他的建議也無法實施。
1924年, 商務印書館為紀念建館三十周年,提出影印《四庫全書》,進而以印書贏利作為續修《四庫全書》的經費,“擬請海內通人,選擇四庫存目及未收書,刊為續編” ③。這一建議,得到了國內有識之士的積極響應。國會議員邵瑞彭發表《徵求續編四庫全書意見啟》,以清代倡導“儒藏說”的周永年自況,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自況】 注音一式 ㄗˋ ㄎㄨㄤˋ 解釋:自比、以他人比方自己。晉書˙卷九十四˙隱逸傳˙陶潛傳:陶潛字元亮,……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新唐書˙卷一六八˙王叔文傳:廣陵王為太子,群臣皆喜,獨叔文有憂色,誦杜甫諸葛亮祠詩以自況,歔欷泣下。 極 力鼓吹續編《四庫全書》,並號召學者為續編之事獻計獻策。當時,黃文弼主張先編簡目,以便按目求書;李盛鐸認為應大力搜集為《四庫全書》所摒棄的各種著 作,以及乾嘉以後新出書籍;呂思勉更進一步倡導由人民自立國民藝文館,搜集《四庫全書》以外的各種著作,進行校理審定,予以刊布流通,纂成新型的《民國全 書》,以取代《四庫全書》的名稱。一時之間,學者各抒己見,呼聲十分熱烈。真批:呵呵今日於網上見人發起一主題,輒能回應跟貼者百,其盛況則可想見矣! 但隨著商務印書館影印計劃的流產,續編《四庫全書》的各種主張也都未能付諸實行
①《鄭齋漢學文編‧擬重修四庫全書條例》,卷四。
②《四庫全書纂修考跋》,載《東方雜誌》21卷9期,1924年。
③《影印四庫全書計劃》,轉引自楊家駱《四庫大辭典》。
392
。
1927年, 奉天(今瀋陽)地方政府籌備影印文溯閣《四庫全書》,倫明再次提出續修《四庫全書》的建議,列舉搜集、審定、纂修三項事宜,主張把重點放在書籍的搜集工作 上,直接將原書彙集成帙,並在修書的同時,附纂《國史經籍志》和《清史儒林傳》、《文苑傳》,以便學者參考。次年,當地正式成立文溯閣《四庫全書》校印 館,除擬議影印、校讎外,還決定續修《四庫全書》,認為“乾隆距今,時逾百載,家富珠璧,坊盛棗梨。或闡古義,或拓新知,冰水青藍,後出更勝。不有庚續,真按:疑當作賡字或相通.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庚】-5-8 注音一式 ㄍㄥ 解釋 1.天干的第七位。 2.年齡、年歲。如:同庚、貴庚。 3.姓。如唐代有庚季良。4.償付。禮記˙檀公下:季子皋葬其妻,犯人之禾。申祥以告曰:請庚之。鄭玄˙注:庚,償也。 詞:庚1 〔n ㄍㄥ〕〔《廣韻》古行切,平庚,見。〕1.天干的第七位。 殷 周 時代紀日主要用十干。庚,一旬中的第七日。《易‧巽》:“先庚三日後庚三日吉。” 高亨 注:“ 周 人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字記日,‘先庚三日’即庚前之丁日,‘後庚三日’即庚後之癸日。”參閱《爾雅‧釋天》。2.天干的第七位。古代謂五方中屬西。《左傳‧哀公十三年》:“若登 首山 以呼曰‘庚癸乎’。” 杜預 注:“庚,西方。”3.天干的第七位。古代謂五行中的屬金。《淮南子‧天文訓》“其日庚辛” 漢 高誘 注:“庚、辛,皆金也。”《左傳‧昭公三十一年》“庚午之日” 唐 孔穎達 疏:“庚是西方之日,金也。”4.天干的第七位。古代謂五季中屬秋。《史記‧天官書》:“秋,日庚、辛。” 張守節 正義引《漢書‧天文志》:“其日庚辛;四時,秋也。”5.年齡。 宋 許月卿 《次韻程願》之一:“丙子與君無貴者,甲辰惟我亦同庚。” 元 孔齊 《至正直記‧戲婚》:“兄生一女,妹生一子,偶同庚。”6.伏天的代稱。 宋 黃昇 《酹江月‧題玉林》詞:“西風解事,為人間、洗盡三庚煩暑。”參見“ 庚伏 ”、“ 庚暑 ”。7.賠償,償還。《禮‧檀弓下》:“ 季子皋 葬其妻,犯人之禾, 申祥 以告,曰:‘請庚之。’” 鄭玄 注:“庚,古衡反,償。” 明 方孝孺 《曹處士墓碣銘》:“歲饑,捐錢粟周閭里,力能庚者庚,貧者不置問。”8.道路。《左傳‧成公十八年》:“今將崇諸侯之姦而披其地,以塞夷庚。”《文選‧陸機〈辯亡論〉上》:“旋皇輿於夷庚,反帝座於紫闥。” 呂延濟 注:“夷,平;庚,道也。”9.古代計里程的單位。 章炳麟 《新方言‧釋地》:“行海者以更計程,此即庚字。在水計庚,猶在陸計傳。”10.猶言道理,規律。《文選‧束晰〈補亡詩〉》:“由庚,萬物得其道也。” 李善 注:“由,從也;庚,道也。言物並得從陰陽道理而生也。”11.堅強貌。參見“ 庚泥 ”。12.變更;更換。庚,通“ 更 ”。《逸周書‧度邑》:“汝幼子庚厥心,庶乃來班,朕大環茲于有虞意。” 朱右曾 校釋:“庚,更也。更其謙讓之心。” 清 劉大櫆 《重修孫公橋記》:“於是相方度勢,謂木易腐壞,全庚以石,庶克永久。”13.姓。 唐 有 庚季良 。見《廣韻‧平庚》。 曷集大成”①,並請倫明輯成《續修總目》一萬多種,準備作為續修的基礎。但由於影印之事半途而廢,續修也隨之不了了之了。
從清末至民初數十年間,為續修《四庫全書》,宏揚文化遺產,一些人士曾多次倡導建議,奔走呼號,但最終卻由為日本操縱的東方文化事業總委員會代庖,進行了《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編撰工作。
1925年, 在美國等一些國家陸續退還庚子賠款,用於所謂文化事業的背景下,日本政府也與當時的段祺瑞執政府協商,成立東方文化事業總委員會,由中方派委柯劭忞等十一 人,日方派委服部宇之吉等八人共同組成,柯劭忞任委員長。委員會下設北平人文科學研究所和上海自然科學研究所,利用日本退還我國的庚子賠款,分別開展哲 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方面的研究工作。鑑於清末民初以來學術界多次倡導續修《四庫全書》的呼聲,北平人文科學研究所成立伊始,就把續修事宜列為主要課 題,計劃分三期進行
① 張學良等第一次電文,轉引自《四庫大辭典》。
393
,第一期主要擬定書目,第二期著重撰寫提要,第三期重點整理出版。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備之後,書目擬定工作於1928年初正式開始。但由於該委員會及其人文科學研究所的經費來源掌握在日本方面,實權也操在日方委員之手,再加上為抗議日軍侵占濟南,中方委員於當年五月聲明全體辭職,造成此後日方獨家經營的局面。1931年, 書目擬定工作基本完成,總計收書二萬七千餘種。不久,第二期工作隨之展開。原計劃出任東方文化事業總委員會的委員同時兼任人文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員,並分別 承擔有關書目提要的撰寫工作。中方委員全體辭職之後,研究員制無法實行,日方只得把撰寫提要的工作改由特約撰稿人分頭進行,按稿計酬。由於初期的特約撰稿 人大多限於清朝遺老,因而提要的撰寫工作進展十分緩慢。1934年,日人橋川時雄實際主持工作以後,在人事、制度方面作了一些調整,一方面增加特約撰稿人數,一方面制定並實施有關規則,從而使得工作進度大大加快。1942年,日本由於發動太平洋戰爭,國內財政日趨拮据,無力繼續支付庚子賠款,研究所經費無著,提要的撰寫工作被迫停止。不久,對所撰提要的整理工作也不了了之。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東方文化事業總委員會壽終正寢,這批沒有正式完成的提要稿以及有關圖書資料,全部為中國人民所接收。
續修提要稿所依據的圖書來源,大致有以下幾類。第一,東方文化事業總委員會圖書部藏書。當時,該部共花費四十萬銀元在北京及各地採購圖書,僅方志一類, 所購便達三千餘種。第二,國內公私藏書。如北平圖書館、故宮圖書館及各大學圖書館藏書,東北奉天圖書館和大連圖書館藏書,以及北平傅增湘、天津李盛鐸、長 沙葉德輝、大連羅振玉、上海劉承幹等私人藏書。第三,國外藏書
394
。 如日本靜嘉堂文庫、朝鮮李王奎章閣藏書,以及英法各大圖書館、博物館收藏的敦煌文獻、西域史料及其他珍本。當時,研究所曾特別約請在國外的中國學者根據這 些圖書資料撰寫提要,並派遣專人前往朝鮮利用李王奎章閣藏書。續修之初,東方文化事業總委員會曾打算仿效清修《四庫全書》,分圖書為著錄、存目兩類,並將 著錄部分謄抄一部,編成叢書,因而對著錄類中的稀見版本,或孤本、鈔本、原稿等珍本,都十分注意注明為某圖書館或私人所藏,這不僅反映了書籍的來源情況, 也為了解某些珍本的原藏情形提供了依據。
續修提要稿的收書範圍,主要包括清修《四庫全書》的未收書和乾隆以後至本世紀三十年代以前新出的各種書籍。如乾隆修書時,輕視有關生產技藝方面的書籍, 摒棄戲曲小說,排斥明人著述,刪削乃至禁燬涉及清初史事以及具有民族思想的典籍,不收或少收有關佛教、道教的著作。續修時對此都盡量予以搜集,並對四庫館 臣刪削過甚或擇本不佳的著作,以及著錄失實或欠允當的書籍,都盡可能另覓原本、善本,重新撰寫提要。特別是乾隆修書以後新出的各種著作,如各種經注經疏、 輯佚書、方志、西域史料、敦煌文獻等等,更是續修提要稿大力搜集的重點。可以說,續修提要稿不僅彌補了清修《四庫全書總目》的許多不足,而且還在較大程度 上反映了乾隆以後我國學術發展和存世著作的概況。
續修提要稿的工作,雖然由日方主持,但受聘撰寫提要的都是中國學者。十餘年間,先後被聘請的學者達八十七人,實際參與撰寫和整理提要工作的計七十六人,真批:所以我說可惜了沒讓日人給統一,成了繼清以後的中國. 其中如董康、倫明、王重民、趙萬里、馮承鈞、向達、吳廷燮、謝國楨、楊樹達、余紹宋、傅增湘、瞿兌之、羅振玉、柯劭忞、江瀚、胡玉縉、李盛鐸、譚其驤等人,均為知名之士或學有專長的學者
395
。在各書提要的撰寫上,也比較注意發揮學者專長,如《易》類由柯劭忞、尚秉和承擔,《詩》類為江瀚、張壽林,《禮》類為胡玉縉,正史類為班書閣,雜史類為謝國偵,真按:前文作謝國楨是也. 真按:偵字誤也! 河 渠、輿地兩類為余紹宋,戲劇、小說兩類為傅惜華、孫楷第等等,都是較為合適的人選。其他如趙萬里致力於目錄版本,王重民專治敦煌文獻,譚其驤整理地方志, 楊樹達負責小學類書籍等等,也都各得其所,用其所長,有利於保證續修提要稿的質量。當然,由於參與撰稿人數眾多,其中學術水平和工作態度各有不同,續修提 要稿不免存在良莠不齊、瑕瑜互見的現象,有的甚至草率成篇,錯誤百出。特別是在當時那樣的歷史條件下,組織工作既存在種種缺陷,又無高瞻遠矚、綜攬全局之 才,因此,不僅像《四庫全書總目》那樣有助於考究學術源流的總序、小序未曾動筆,甚至連綜括全書、統一體例的凡例都未能完成,造成續修提要稿各類乃至各篇 提要之間人自為政,雜亂無章的局面。這是續修提要稿的一個嚴重缺憾。
續修提要稿的數量,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統計,總數達三萬一千餘篇(部分重複者除外),相當於清修《四庫全書總目》著錄、存目各類著作的三倍。盡管其編 撰、整理工作尚未最後完成,還留下一個近八千種的“待修書目”,已撰各稿的質量也不盡如人意,但它仍不失為繼《四庫全書總目》之後,基本反映我國學術發展 概況的重要參考書目。
由於續修提要稿本身所具有的價值,因而它一直受到學術界的關注。1972年,臺灣商務印書館根據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藏一萬零八十種提要稿的油印件加以整理編排,題為《續修四庫全書提要》出版,為學者研究利用提供了方便真批:適為家母受難之年,豈天意哉!
396
。 但臺灣版所收僅及原稿總數的三分之一,很不完全。這是因為當時北平人文科學研究所在收到特約撰稿人送來的各篇提要之後,曾分批油印或打印,作為徵求意見 稿,寄往日本東方文化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的前身)以及國內一些單位和學者,其後由於經費以及戰爭等原因而中斷寄送。因此,日本京都大學人 文科學研究所藏油印件只是原稿的一部分,遠未能反映續修提要稿的全貌。再加上臺灣版整理倉促,又無原稿核對,訛誤甚多,難以滿足需要。1980年,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根據館藏二百零七函續修提要原稿,參照《四庫全書總目》的分類進行整理編排。由於原稿係按撰寫人分冊裝訂,原計劃撰寫的凡例四卷又未能完 成,各篇提要也有重複、訛誤之處,因而給分類整理工作帶來很大困難。在有關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歷經六載,續修提要稿的整理工作終於基本完成,全稿收書計三 萬一千餘種,約一千五百萬字,將由北京中華書局出版。
二、影印
影印《四庫全書》的最早動議,發端於1919年。此前,以葉恭綽等學者為首的中國代表團赴歐美考察,同時參加巴黎和會。在他們的大力宣傳下,法國巴黎大學首設中國學院,準備向中國政府借用《四庫全書》,以研究中國傳統文化。1919年5月, 法國總理班樂衛來華,建議退還庚子賠款,用以影印《四庫全書》。與此同時,金梁等中國學者也大力倡導。當時的北洋政府總統徐世昌允許影印後分贈法國總統及 中國學院,特派朱啟鈐督辦有關印書事宜,並派陳垣至京師圖書館,實地調查文津閣《四庫全書》的架數、函數,以及冊數、頁數。為實施印書計劃,北洋政府與商 務印書館商議,準備按原書格式,影印百部
397
。但商務印書館考慮到如此辦理,不僅需費二三百萬元,需時二十餘載,而且本國紙張也不敷應用。權衡再三,終因力所難及,聲明不敢冒昧承擔印書事宜。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只得另作設局印書的打算,但也因經費支絀而未成。
1924年,商務印書館為慶祝開業三十周年,又主動提出影印《四庫全書》,作為紀念。計劃照文淵閣本影印,並擬定印書格式四種:
甲、洋裝 用洋紙印刷,分訂一千冊,每冊六百頁,布面金字,售價三千餘元。此種弆置較易,檢查較便,最宜外國及圖書館之用。
乙、和裝 用洋紙印刷,分訂五千冊,每冊一百二十頁,合裝一千布函,售價三千數百元。
丙、大本華裝 用連史紙印刷,分訂五千冊,每冊一百二十頁,合裝一千布函,售價五千餘元。以上二種,分量較輕,取攜較便,最宜誦讀之用。
丁、小本華裝 用連史紙印刷,分訂三萬六千餘冊,每冊六十頁,合裝五千布函,售價八九千元。此種與原書相同,最為適觀,但成本過昂,難以行銷①。
其中甲、乙兩種擬印三百部,丙種百部,丁種不印。預計全書運抵上海後,以半年為籌備期,一年半後開印,分十期出書,每期二百冊,半年一期,五年全部出齊。商務印書館還計劃俟全書印成後,進而編製有關索引,同時將文淵閣書與文津、文溯二閣書互勘,另印校勘記發行
① 商務印書館《影印四庫全書計劃書》,轉引自《四庫大辭典》。
398
, 並設想若有贏利,再作續編《四庫全書》的打算。是年二月,商務印書館特派代表高夢旦與清室內務府接洽,商借文淵閣《四庫全書》運滬影印事宜,並擬定領印辦 法十二條。隨後又呈請北洋政府同意,轉經教育部批准,交通部備車,定於四月五日到文淵閣查點裝箱。不料裝至三分之一,卻因總統曹錕左右人員索賄未成,借故 以總統府公函阻止裝運,致使第二次影印計劃又半途而廢。
1925年, 章士釗任教育部長,再次提出影印《四庫全書》事宜,經閣務會議討論,決定將文津閣本交由商務印書館影印。當時,文津閣《四庫全書》早已移藏京師圖書館,該 館依靠為各方提供閱覽,以及抄錄其中珍本、孤本而收取費用,所得十分可觀,因而不願將藏書交商務印書館運滬影印。教育部遂計劃改印文淵閣本,派遣社會教育 司司長高步瀛,會同京師圖書館主任徐鴻寶、清室善後委員會委員袁同禮以及有關人員,前往文淵閣進行清點。真按:高步瀛與四庫全書 事 後,高步瀛等人在報告檢查結果的同時,提議選印《四庫全書》中孤本及罕見之本。但閣務會議討論後,仍決定將文淵閣《四庫全書》交由商務印書館印行,書式分 甲、乙兩種:甲、照原書樣式,影印三十部,除分藏國內圖書館外,並贈法、美、英、日、俄、德、荷、比、蘇、奧各國,藉以宣傳東方文化,印費由各國退還庚子 賠款中撥取。乙、由該館縮印小本八十部,自由定價銷售,每部預約特價三千元,印費由該館自行承擔。其餘運送、監印事宜,分別由交通部、教育部派員專責照 料。隨後,段祺瑞執政府正式下令,將文津閣《四庫全書》交由商務印書館運滬影印,在此期間,文淵閣《四庫全書》暫移京師圖書館保存,以供閱覽。一時之間, 各地方政府以及國外有關機構紛紛請求頒發或預約購買
399
, 並提出增加甲乙兩種印數,以滿足各方需要。但事實上,對段祺瑞執政府的命令,不僅京師圖書館持不同意見,而且清室善後委員會也堅決反對將文淵閣《四庫全 書》移置他處。因此,文津閣《四庫全書》雖已裝箱待運,其事已難以進行,又正趕上江浙間軍閥混戰,交通阻滯,於是,第三次影印之事再度中輟。
1927年, 在民國政府影印《四庫全書》計劃多次流產的情況下,奉天地方政府發起了影印文溯閣《四庫全書》的倡議。張學良、楊宇霆、翟文選等人聯名通電全國,宣告將以 地方財力影印文溯閣《四庫全書》,並同時進行校讎以及續修工作。次年,當地成立文溯閣《四庫全書》校印館,推舉張學良為總裁,真按:張學良與四庫全書 翟文選為副總裁,金梁為坐辦,真按:國無!待查!詞:【坐辦】 清 制,非常設機構中負責日常事務的稱為坐辦,略次於總辦和會辦。《官場現形記》第六十回:“如今這位撫臺大人卻不然,每個局裏都委了一位道臺做坐辦……一切事情都歸他作主。”《冷眼觀》第十三回:“他說 武昌 有一位同知 黃大老爺 ,到省沒有一禮拜,就得了鐵政局的坐辦。”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五編第二章第三節:“他們在這些企業中任意安插私人,擔任總辦、幫辦、坐辦、提調等職務,把持一切。” 籌 備影印事宜,並與大西關東記印刷所訂立合同,計劃先印二千部,每部成本約一萬二千元,三年完成。但當時的民國政府卻電告張學良等人,稱中央現正籌印此書, 請勿複印;再加上以區區地方之力印行如此大書,無論設備、器材,抑或人力、財力,都成問題,因此,第四次影印之舉又告中止。
十餘年間,全部影印《四庫全書》的計劃屢遭挫折,難以實現,有鑑於此,一些有識之士轉而主張選印,以期易於觀成。1925年, 社會教育司司長高步瀛等人奉命清點文淵閣《四庫全書》時,就曾根據閣書的實際情形,在檢查報告中明確提出選印的意見,認為全書卷帙繁重,其中又有一半以上 屬通行之本,全部影印既不易實行,又無此必要;主張選擇其中的孤本及罕見之本,分為三期付印,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步瀛還擬定了《四庫全書選印書目 表》,計收書一百七十七種。真按:高步瀛與四庫全書 1928年,奉天籌印文溯閣《四庫全書》時,董眾再次提出選印的建議,從《四庫全書》內容、社會需要,以及印刷條件三個方面,說明全印工程巨大,徒耗物力,無此必要
400
; 主張聘請海內著名學者,選擇其中珍本予以影印。其後,金梁復輯《四庫全書孤本選目表》,選出首要各書二百四十一種,以未見刊本或已絕版者為限;次要各書一 百五十三種,包括刊本難得或外間不全,以及訛舛各書,總計三百九十四種。這些主張雖然都未能實行,但卻成為此後選印《四庫全書》珍本的先聲。真按:四庫全書珍本的淵源
1931年,日本軍隊侵佔東北三省,文溯閣《四庫全書》為日本人所控制,隨著華北局勢日趨緊張,文淵閣《四庫全書》又南遷上海。為更好地保存古籍,選印《四庫全書》的呼聲開始高漲起來。1933年, 教育部派遣中央圖書館籌備處主任蔣復璁至北平調查《四庫全書》有關情況,並赴上海與商務印書館接洽影印事宜。四月,教育部呈文行政院,請將文淵閣《四庫全 書》中向未印行或已絕版的珍本,約計八九百種,先行付印。隨後,教育部授權中央圖書館籌備處與商務印書館簽訂合同,議定影印《四庫全書》未刊珍本,大致以 九萬頁為限,每部分訂中裝,約一千五百冊,印刷費用由商務印書館承擔。攝印時間不得超過六個月,自攝印之日起,兩年內將書出齊。印數由商務印書館自定,至 多為一千五百部,按印數的十分之一贈與中央圖書館。合同簽定之後,經行政院會議修正通過,又根據故宮博物院理事會的意見作了某些修改,於是選印《四庫全 書》事宜,正式開始著手進行。
為了選印《四庫全書》,中央圖書館籌備處初步擬定了《影印四庫全書未刊本草目》,選書三百六十六種。由於時間倉促,遴選未精,《草目》公布後,受到一些 學者的尖銳批評,董康、傅增湘、葉恭綽等人聯名致書教育部,指出《草目》收有部分已刊的宋元人著述,實為欠妥,建議聘請有關學者重加審定。與此同時,北平 圖書館也公布《影印四庫全書罕傳本擬目》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