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六、動植物資源史料
《永樂大典》方志中有不少動植物資源的記載。《臨汀志》云該處“地接潮梅,率多曠野,故有虎豹熊之屬,其氣候多暖,故花果之種類時序或似嶺南”,廣記南宋時當地物產,計穀之屬有粳、糯等6種,帛之屬有綾、紬、布等3種,貨之屬有金、銀、銅等11種,花之屬有碧桃、玉蝴蝶、閃爍桃等34種,藥之屬有半夏、地黃、菖蒲等54種,竹之屬有苦、筀、筋、甜竹、斑竹等10種,果之屬有桃、李、杏等30種,木之屬有楠、杉、松等28種,畜之屬有牛、馬、騾等16種,禽之屬有鶯、雉、鷂等28種,獸之屬有虎、豹、象等15種,魚之屬有鯽、鯉、鱸等16種。 臨汀雖為僻遠山區,然物產豐富。《天台縣志》有稀見的赤眼巨魚記載,其云“赤湖,在縣西七十里,其初煙水極目。有赤眼巨魚,長丈餘,游泳其中,今不復存, 湖亦半為田矣”。又《雲南志略》為元代方志,李京修纂於大德年間,記雲南植物有莎羅樹、石瓜樹、芭蕉子樹、無花果樹等,以石瓜樹、芭蕉子樹較為奇特,並敘 述其栽種、生長、食用、功效等。其云:“石瓜樹,生瓜堅實如石,故名。善治心痛,出茫部路。”“芭蕉子樹,初生子不可食,移樹於有水處栽,所結子方可食 之。正二月開花,紅色如牛心。結子三五寸,如皂莢樣。七月取其子,以瓶盛於火棚上使熟,剝膚而食,其甘如飴。採時去其樹,明年復其故,四五月又花,冬月依 前採之。秋食惹瘴。”石瓜樹、芭蕉子樹為亞熱帶植物,《本草綱目》沒有記載,清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有石瓜樹,但不載芭蕉子樹。《溫州府志》記溫地所產 梅花奇品紫蔕梅、黃香梅、重葉梅等甚詳。《建武志》、《湟川圖志》、《潮州府圖經志》等詳記南宋時出產在廣西、廣東的亞熱帶水果及中草藥材。這些記載,對 今日恢復和開發各地傳統資源產品,是有參考價值的。
12
七、封建大家族史料
數世同居的封建大家族,在二十四史《孝義傳》中不乏記載,《魏書‧孝義傳》記河東聞喜吳奚達“昆弟 同居,四十餘載,閤門和睦,讓逸競勞”。《北史‧節義傳》記博陵安平李幾“七世共居同財。家有二十二房,一百九十八口,長幼濟濟,風禮著聞”。《南史‧孝 義傳》云:“武陵邵榮興、文獻叔並八世同居。東海徐生之、武陵范安祖、李聖伯、范道根,並五世同居。零陵譚弘寶、衡陽何弘、華陽陽黑頭,疏從四世同居。” 封建大家族,遍及南北,但這種大家族中成員地位、分工、財產分配、紀律等,皆語焉不詳。而《豫章續志》、《瑞州府志》、《開封府志》、《江州圖經》等有唐 宋時期封建大家族內部結構的詳細記載。《江州圖經》記唐昭宗大順時陳崇一門七世同居,內外二百口。家族內“立主事一人,副二人,睦上下,轄長幼,待賓親, 提局務,會財用。庫司二人,行賞罰,管莊宅,送稅租,司契書,時出納。立宅庫十二人,隸主事一人。主酒漿二人,主倉碓二人,主園圃牧畜四人,主近莊禾稼、 桑柘、薪炭。立開勘司一人,掌曆卜,主男女之生死婚姻排行。諸莊各置首一人,副一人,主田地耕種營殖。近莊創書堂,置掌書一人,主延師友教成才。近宅創小 學,置先生二人,授童蒙而皆以族長主之。一人學醫,以備疾病。一人學巫卜,以備塚宅,占禱家故。有道院,擇好道者奉焚修。……然後室無私財,廚無別饌,每 男女食,合坐一廣室,少者別席,不畜婢僕,人無間言。子孫有常業。鷹犬之玩,非聖之書,商販之筭,皆禁勿習”。可以看出大家族內部分工極為細致,從耕種、 收藏、衣食、居住、財產、教育、婚姻、宗教、生死都有專人掌管。陳氏一門繁衍興旺,南唐昇元中有300口,至北宋開寶間,增至700口,宋真宗咸平間又“增至一千四百七十八口”,北宋末竟達3000餘口。數百年間“子孫世守”而不潰散的重要原因是大家族立有“家法”
13
。宋真宗時陳氏曾上《家法》二篇,真宗“將《家法》送史館繕寫,賜諸王公各一本”。永豐縣鄭承奉“家及 五世,食指千餘,有《家範》三十三條”⑳。《家範》與《家法》性質類似,是家族內部法規,也是維護封建大家族的支柱。封建大家族是商品經濟不發達下的產 物,貫穿了整個中國封建社會,但史學領域里尚很少涉及,相信這些史料的發掘,是有助於這一專題的深入研討的。
八、民俗史料
《臨川志》云:“臨川之俗,風流儒雅,其民樂讀書而好文詞……秀而能文,剛而不屈。”《撫州府志》 云:“撫州之境,山川清麗,其俗風流儒雅,道教隆洽,地之肥瘠不等,其民勤於耕桑以自足。其士樂讀書,好文詞,尚氣節,畏清議,淳龐信厚,其天性則然,名 儒鉅公,彬彬輩出。”當地居民“樂讀書而好文詞”,封建文化教育發達,自宋以來,人材輩出,有地理學家樂史,政治家、文學家晏殊、王安石,詩人謝逸、汪 革,哲學家陸九淵等。《臨汀志》謂汀州“山峻水急,習氣剛毅而狷介。……農罕以耕稼自力,未免有曠土游民,婦不以蠶絲自工,惟事乎治游緝苧”,“險隘荒 陋,輕生尚武”,民風習俗,與臨川迥異。
《南雄路志》云:“郡邇曹溪,董染老盧之教,自唐暨宋朝,名僧繼出,故俗喜奉佛,梵宇相望,他郡不及。”南雄一帶,自唐以來篤佛信教之風甚盛,可是無論《太平寰宇記》、《輿地紀勝》、《方輿勝覽》,還是正史地理志,都沒有記載。
《世說新語‧言語》載王“武子(濟)前置數斛羊酪,指以示陸(機),‘卿江東何以敵此?”’西晉時 酪為貴族官僚的食品,江南尚未有也。同書《排調》又云:“陸太尉詣王丞相,王公食以酪。陸還遂病。明日與王牋云:‘昨食酪小過,通夜委頓,民雖吳人,幾為 傖鬼。’”東晉初,政權南遷,酪這種食品亦由北人帶到江南
14
,但仍未為吳人所接受。但《會稽前志》云:“酪以酥為冠,今南方亦皆作。而會稽者尤佳。會稽諸邑,又推諸暨為冠。”可見經數百年來的演變,南北人民飲食的交流,到南宋時,酪已成江南特產。
大至風尚,小至飲食,因地而異,因時而移,方志中的這些記載,多少反映宋至明初間的社會風貌。
九、古籍版刻史料
印刷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雕板印刷起源何時,一說始於隋唐,也有主張遠溯到東漢的,盡管有爭 議,而宋代無疑是印刷技術發展和繁榮的時期,《永樂大典》方志的有關記述,充分表明了逭一點。《江州志》有文籍一門,其云:“有天下者,備天下之書;有一 國者,備一國之書。九江為文憲郡,經史百家,別於學官,藏於私塾。世所有者,未必無之。”其下分三點論述江州圖書版刻狀況。第一曰“書籍”,指江州收藏的 圖書,依經史子集排列,經部52種,史部35種,子部8種,集部23種,凡108種。 以史部為例,有《史記》、《漢書》、袁宏《後漢書》、《漢兵制》、《三國志》、《晉書》、《南史》、《北史》、《隋書》、《唐書》、《唐書音訓》、《五代 史》、《資治通鑑》、晦庵《通鑑綱目》、《通鑑紀事》、《續通鑑長編》、南軒《通鑑論篤》、《本朝事實》、《三朝寶訓》、《十三朝言行錄》、《三朝政 要》、《建康實錄》、《諸葛武侯傳》、杜氏《通典》、《韓魏公家傳》、《紹興勅令》,《職官分紀》,《治蹟統類》、《君臣事實》、《名臣玉府》、《冊府元 龜》、《白氏六帖》、《書林事韻》、《唐韻》、《玉篇》。這些書目中,既有《史記》到《五代史》一系列紀傳史,又有《資治通鑑》、《續通鑑長編》等編年 史,還有專記典章制度的《通典》和《冊府元龜》等大型類書,可謂宋以前重要史籍,一概俱全。其次曰“書目”,指江州應當收藏的圖書,共開列書名164種,以江州地方史著作最多
15
,有熊欣《豫章志後撰》一卷、徐整《豫章舊志》八卷、雷次宗《豫章志》、張密《九江新舊錄》三卷,張僧 鑑《尋陽記》一卷、王真之《尋陽記》、晁伯揆《尋陽志》十二卷、《江州諸姓譜》一卷、《開寶江州圖經》、《祥符江州圖經》、《大觀江州圖經》等等,可見宋 時地方史著述甚盛,並注重這類文獻的收集。第三曰“書板”,指江州學官所藏的書板,有《周子通書》、《二程文集》、《東坡大全集》等28種,後二種典籍卷帙較多,可知宋時江州不僅有板刻,而且規模較大,可見江州刻書在書史、版刻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葉德輝《書林清話》未論及廣東潮州刻書事,想必是文獻不足,故隱而不述。徐信符《廣東板片記略》 云:“宋代雕刻粵東寂然無聞。”斷言宋時潮州絕無刻書事。可是《三陽志》卻有南宋時潮州刻書的詳細記載,其《書籍》一門云:“郡書舊數十種,歲久漫滅,多 不復存,今以管見及新刊者列之於左。”《大字韓文公集並考異》一千二百板,《中字韓文公集》九百二十五板,《通鑑總類》一千五百板,《漢雋》一百九十板, 《蔡端明》集六百五十板,《趙忠簡集》四百三十五板,陳內翰宗召、徐學士鳳《北門集》三百二十板,《三山王訥齋集》一百二十板,許東澗《應龍集》二百二十 板,《續談助》二百七十板,《諭俗續編》四十板,林賢良《草範》五十板,《新修潮陽圖經古瀛乙丙集》三百二十五板,《大字韻略》一百板。藥方五種:《瘴 論》三十板,《備急方》三十板,《易簡方》九十板,《治未病方》九十板,《癰疽秘方》四十板,以上書板並留郡。《濂溪大成集》四百板,《呂氏大圭孟子說》 三百二十板,《呂氏大圭春秋集傳或問》六百板,以上板留濂溪書院。《朱文公論孟或問》六百板,《朱文公中庸輯略》一百八十板,《朱文公家禮》一百七十板, 《北溪字義》一百三十板,《呂氏易集解》三百二十板,《孝經本旨》九十板,《三陽講義》一百板,陳平湖《膠髓集》一百板,陳平湖《中庸大學太極通書說》
16
,共七百五十板,以上板留郡學。《新刊元城劉忠定公集》一百八十板,《春秋辨傳》二百五十板,《牟心齋讀史詩古瀛丁集》五十板。”以上典籍達30餘種,板數逾萬,除常見的經史書籍外,像《新修潮陽圖經古瀛乙丙集》、《三陽講義》等均為潮州地方文獻。陳文索《寄題漳浦縣詩》云:“漳浦從來瘴霧深,潮陽南去更難禁。”潮地下濕多瘴癘,藥方五種中有《瘴論》、《癰疽秘方》等,是防治地方病的醫籍,在潮州刊刻具有實用性。
《三陽志》板刻史料的發現,糾正了以往“宋代雕刻粵東寂然無聞”的誤解,彌補了印刷史上的空白,其所刊刻的不少典籍,不見《宋史‧藝文志》和倪燦《補宋史藝文志》,可補其不足。
十、補正清人方志輯本之遺闕
宋代之前地記、圖經著作繁多,惜絕大多數已佚,幸存於世者亦多為斷簡殘篇,鳳毛麟角。為了彌補地理學史上的損失,清代不少學者從事古方志的輯佚,力圖恢復原書面貌,乾隆間金溪王謨的《漢唐地理書鈔》和晚清善化陳運溶《麓山精舍叢書》最為有名。
王謨《漢唐地理書鈔》總目所列的先秦至唐地理著作共388種,不知是王謨“大耋已及”,沒有完成,還是“困於資力”,未能刊刻,總之現存只有70種。 今以《永樂大典》核之,卷六八三○《九江府志》引強野《廬山記》一條,同卷又有王縝之《尋陽記》一條,卷六六九七、六七○○《江州志》引山謙之《尋陽記》 二條,卷八○九一《豫章續志》引南唐涂廣《豫章記》四條。前三種為六朝地記,後一種亦為宋前舊籍,然此四種俱不見《漢唐地理書鈔》總目,為王謨應輯而未輯 者。又卷二六○四有晉華延儁《洛陽記》、卷一九八六五有劉宋劉緝之《永嘉郡記》、卷五四○有梁蕭子開《建安記》等,僅見王書總目而輯本不存,
17
今人尚可補輯。六朝遺籍,百不存一,斷簡殘篇,亦彌足珍貴。
陳運溶的《麓山精舍叢書》輯佚的地域僅限於湖南,而時間上延伸至宋,應輯而未輯之書甚多,今不俱 舉,只對其漏輯者列舉如下:宋趙善修《長沙志》據《輿地紀勝》輯得三條,漏輯卷七五一六中的一條。《岳州圖經》據《輿地紀勝》輯得六條,漏輯卷五二六○中 一條。張聲道《岳陽乙志》據《輿地紀勝》輯得二條,漏輯卷二二五六、二二六一、三五二五、三二○六凡七條。《郴州圖經》據《輿地紀勝》輯得四條,漏輯卷三 一四五中的一條。宋剛中《衡陽志》據《輿地紀勝》輯得二條,漏輯卷二二六二、二六六三、七五一六、一四七○七凡四條。
王謨、陳運溶為輯佚名家,“上窮碧落下黃泉”,裒輯遺籍,不遺餘力,然皆因未能利用《永樂大典》,故輯本均存在應輯而未輯和漏輯等弊病。
從《永樂大典》中,徐松輯有《元河南志》、文廷式輯有《壽昌乘》,現存《永樂大典》雖不及徐、文二氏寓目之數,然亦有其漏輯者,《河南志》、《壽昌乘》各有逸文四條,俱見本書,文繁不錄。
十一、名勝文物及石刻史料
名勝古蹟是唐宋以來總志方志記述的重要內容,今《永樂大典》方志中,尤以《臨汀志》、《南雄郡志》、《江陽志》所記福建長汀、廣東韶關、四川瀘州一帶景觀,最為勝絕。
《臨汀志》云“郡境山明水秀,川逈谷深,登臨亭榭雖不多,而景趣皆勝絕,覽者卒徘徊不忍去,他郡未 必有也。”其記山景云,長汀縣玉女山“四時花卉不絕,月明籟寂,隱有音樂聲”。翠峰山“壁立千仞,紺碧可愛”。其記溶洞云:“蒼玉洞,在長汀縣東三里東禪 寺前,道傍兩石對峙如門,中間玲瓏岌嶪,奇怪萬狀,不滅靈隱天竺,石有數名,曰石門、煙嶼、仙掌、鳩巢、抱雲
18
、二老峰、獅子、馬鞍之類,名勝篇章最多。”其他方志中有關溶洞的記載亦很多,《處州府志》有石鐘洞, 《延平志》有玉華洞,《江州志》有玉壺洞、潛玉洞,《邵陽志》有金紫洞等。《房山縣志》記石經洞一條甚為重要,其云“石經洞,在北京順天府涿州房山縣城西 南六十里雲居寺東。有峰曰小西天,其上有八洞,隋沙門靜琬者發原以石鐫《華嚴》、《涅槃》諸經,至唐經成,閼於石洞,人不可見。”這是房山雲居寺石經洞的 較早記載。
南雄為嶺南僻速之地,《南雄郡志》卻詳載該地景點:
“庾嶺寒梅,即梅關也。古以其上多梅,凌寒先開,因名之。”
“凌江秋月,在郡治西,其水抱城而流,澄澈環繞,秋高月明,一色朗映,視他水為異,故名焉。”
“官道虯松,自郡至庾關八十餘里。嘉祐間漕使蔡抗奉旨栽植,夾道陰翳,枝幹夭矯,形若虯龍。”
“靈岩龍瀑,去城北十五里。崖嶂皆石,巉絕千尺,上有飛泉瀉空如瀑布焉。雲有龍潛其巔,巖中有龍王祠,故曰龍瀑。”
“陰晴塔影,城東延祥寺有塔三影。祥符二年己酉雲異人所建。有塔影堂,其三影不以陰晴見於壁間,二影倒懸,一影向上見廳堂間,吉;若見於房室則凶。”
《臨汀志》、《南雄郡志》所記偏重自然景色,而《江陽志》以記園林風光取勝。宋時瀘州有漏澤園、西 園、北園等,《江陽志》對每處園苑的布局結構、景觀命名及異花名木描述細微,是研究宋代四川園林建築藝術不可多見的史料。除園林記載外,還記瀘地各處樓堂 亭館,頗有景致。有晁公武所建“雄壯為一郡勝”的南定樓;“高揖眾山,氣象雄偉”的鎮遠樓;“居高望遠,最為得要所”的寶山堂;“附城面江,高明爽塏”的 留春館等等。
還有記載前人遺址,如鄱陽有謝靈運繙經臺,撫州有王右軍故宅和洗墨池,廬陵有文天祥讀書處等。
19
諸如此類,為發展旅游事業,提供了可靠的景觀依據。
《新安志》載“中都一士大夫家,收江南李後主書馮延巳早朝詩。”《新安志》為明志,可見李後主墨蹟 明初猶存。《江州志》、《九江府志》、《遼州圖經志》、《太原志》、《興化府志》等均有《碑刻》一門,以《江州志》最為突出,其記德化、德安、瑞昌、湖 口、彭澤各縣名山勝蹟、縣學書院、道觀佛寺等處的先秦至南宋的山記、洞記、亭記、廟記、殿記、塔銘、像贊、墓碣、題名、詩文凡三百數十則,每一碑刻著錄碑 名,並列出撰者、書者姓名,很有史料價值,它為普查和保護文物遺產提供了重要綫索。
十二、文學藝術史料
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以及清代所編《全唐詩》、《全唐文》這四部總集,大體概括了唐代以前及唐代的詩文作品。今尋核《永樂大典》方志,尚有其遺闕者。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收張野《遠法師銘》一文,今《九江府志》有張野《廬山記》,為嚴書失 收。《寶祐濡溪志》云:“廬山縣北白石山有石洞門,在葛仙翁修行巷之西。仙翁詩曰:‘白石分金井,丹砂布玉田。古今人自老,片月下平川。’所謂平川者,指 巢湖也。按王喬,漢人,為葉令,有鳧舄之異。仙翁,晉人,名洪,字稚川,為勾漏令,學道得仙,號抱朴子。距喬已數百年,今對弈於此,果真仙常而不死。”此 云葛仙翁為葛洪,實誤。據《真仙通鑑》云:“仙翁姓葛名去,字孝先。”逯氏之書僅收葛玄《空中歌》三首,葛洪名下亦無此詩,作者為誰尚可研究,此詩為逯書 所無,可補其缺。
至於《全唐詩》的佚詩就更多了。今人孫望有《全唐詩補逸》20卷、童養年有《全唐詩續補遺》21卷,不少詩作即取之《永樂大典》
20
。《全唐詩》為清康熙間曹寅諸人在揚州匆匆編成,其時《永樂大典》尚為齊全,惜不知其價值,未能利用,遺逸甚多。嘉慶間修《全唐文》吸取教訓,輯出唐文甚多,故今日《永樂大典》中《全唐文》的佚文就甚少。
《永樂大典》方志保存最多的還是宋人詩文,以《臨汀志》、《江州志》《九江府志》、《處州府志》、 《古藤志》、《潮州圖經志》、《古羅志》、《江陽譜》等最為集中。今以修纂於南宋寶祐間的《臨汀志》為例,收有宋人洪刍、張憲武、郭祥正、陳顯伯、陳軒、 林喬、蔣之奇、謝三同、蔡雋、鍾伯澹、孫璋、鄧遠舉、劉嶠、陳鑄、林岊、李綱、史林、李存賢、劉公弼、石英民、施子安、臧子常、胡咸、梁顏、陳曄、陳粹、 趙善晤、楊方、鄭文寶、吳簡言、梁藻、湯莘叟、鄧春卿、許貽之、智孜、文雅、普濟等詩共百餘首,除洪刍有《老圃集》、郭祥正有《青山集》、李綱有《梁溪 集》、蔣之奇有《丹陽集》傳世外,其餘諸人皆無別集,無論文學史還是宋人詩選很少涉及他們,但其詩什不乏清新之作,如寧化人湯莘叟“少好吟詠”,有《馬上 吟》詩膾炙人口,其云“宿雨洗山新綠嫩,曉風吹杏殘紅乾。沙頭路煖日初上,行客揚鞭不覺寒。”又如陳軒,建陽人,元祐中為中書舍人,官至龍圖閣學士。厲鶚 《宋詩紀事》僅據《補高僧傳》、《嚴州府志》、《汀州府志》輯得詩三首,而《臨汀志》存其詩十餘首,如“南極星邊人望關,北山樓上客思家”,“樓上斜陽過 似飛,樓前秋景透人衣。橫碧煙嵐濃可掃,半紅霜木冷相依。”意境脫俗,別具一格。
《臨汀志》基本完整,保存宋人詩作較多,至於那些已是散篇殘帙的方志,也不乏重要作品。像《太平寰 宇記》作者樂史詩作極少,《撫州府羅山志》有其《訪白陂陳處士》詩二首。著名宋代科學家沈括有《夢溪筆談》、《長興集》傳世,《長興集》篇帙脫佚,“斷爛 蠹蝕,已非一日。《宋文鑑》及《侯鯖錄》諸書載括詩什頗多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