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Thursday, May 15, 2008

1

「四庫學」的展望

昌彼得*

   「四庫」之名,源起甚早,李唐天寶中內府的藏書,分置經、史、子、集四間庫房存 貯,當時編寫了一部《秘閣四庫更造見在庫書目》。《崇文總目》著錄有《開元四庫書目》十四卷,《末志》有《唐四庫搜訪圖書目》一卷,此後「四庫」之名漸為 人習用,所謂的「四庫」,指中國典籍的總稱。到清乾隆年間整理校讎歷代典籍,將所選定乾隆以前傳世的重要典籍,抄繕七部,分貯各處,賜名《四庫全書》,四 庫之名遂大著。

  乾隆之修《四庫全書》,固然有他的政治意圖,真批:現在人真的很喜歡談政治,而不管風俗人心了吶.難怪流至于今,風漸于斯. 但 他大規模地整理中國傳世歷代典籍的行動,的確具有文化上的深遠意義,對後世發生了很大的影響,紛紛圍繞著這個主題,或補、或續、或辨訛、或正誤、或考訂、 或研究,形成了當代的顯學之一。「四庫學」名稱,我不知何時始見於文獻,一九八三年台灣商務計畫影印文淵四庫時,我寫了一篇<影印四庫的意義>一文中,即標出了「四庫學」一辭。

  《四庫全書》纂修完成後,最先有阮元在嘉慶年間續輯了四庫失收的書一七四種,並各撰附提要一併進呈,貯之宮中,名曰「宛委別藏」

*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

2

。宣統元年有林鶴山將四庫全書卷首的永鎔郡王等進呈四庫表文,真按:當作永瑢! 予 以箋注,成《四庫表文箋釋》四卷。民國以後,十年(一九二一)上海商務據涵秋閣所抄各省採進書目,排印入涵芬樓祕笈第十集,名曰「四庫採進書目」,提供了 研究四庫所錄之書版本的研究。一九二六年,周青雲箋注了《四庫總目》的四部總敘與四十八類小序。一九三一年,楊家駱編印《四庫大辭典》以便檢索,並出版了 《四庫全書概述》。故宮博物院成立後,陳援庵整理集靈囿所藏的軍機檔案中有關四庫全書檔案,輯為三大冊,一九三四年王重民據之編印為《辦理四庫全書檔 案》,未幾,郭伯恭依之撰成《四庫全書纂修考》。賡續研究四庫的有吳哲夫處長的《清代禁燬書目之研究》、《四庫薈要纂修考》、《四庫纂修之研究》等。真批:三書俱已看完(也做完),良窳如何,不必贅言了.皆在網頁. 真按:當作四庫全書纂修之研究!

  關於研究《四庫》所著錄之書版本的,清末有邵懿辰的《四庫簡目標注》,真按:四庫簡明目錄標注-今書名作5093_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注. 莫友芝的《郘亭知見傳本書目》,民國初年有葉啟勳的《四庫全書版本考》。真按:郘亭知見傳本書目的價值-前些日子訂購還沒買到(缺貨),本不以為意,至此有點後悔矣!

   《四庫》所收各書的書前提要,雖說是出自各科專家之手,但或所依據的版本欠佳, 或新資料尚未發現,以致論說之文不無可議之處。民國初年胡玉縉氏廣搜博採清人藏書志、讀書記、筆記、日記、文集等資料,以補提要之失,由王欣夫整理編成 《四庫提要補正》,於一九六四年由中華書局出版兩大冊,凡補正了四部之書二、三八八種提要,並補正了阮元未收書目提要七九種。自一九三一年始,余嘉錫氏依 據文集、筆記資料,並博採方志,考訂《四庫總目提要》,辨正訂訛,陸續發表於學報或出專刊,一九五二年寫定四百一十篇,一九五八年由科技出版社出版,視胡 氏補正尤精。真按:余嘉錫與胡玉縉的四庫學之比較 近年則有浙江圖書館崔富章再撰《四庫提要補正》,依據版本優劣辨正,凡六百餘條,一九九○年由杭大出版社出版

3

   繼阮元搜輯四庫未收書的,一九二五年,日人利用庚子賠款以發展文化,在北京成立 東方文化事業委員會,邀集中國學者與日本漢學家從事續修四庫全書工作,先選編了一部《四庫未收書分類目錄》,著錄乾隆以前四庫失收,及乾隆至清末的著作達 二萬七千多種,仿《四庫》例區為「著錄」與「存目」,依據此目,分別邀集各科的專家學者撰著提要。提要的撰著工作開始於一九三一年,一直到一九三五年七月日本投降才告一結束,真按:應係一九五年之訛! 所 收得的提要稿盈三萬篇,因其中或有一書的提要重複邀二人分撰的,故提要篇數超出預定之數。此提要稿起初隨收到整理,曾打印若干份分贈日本的學術機構以供參 考。一九七一年台灣商務經由平岡武夫教授借得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所藏的一份,經整理句逗分類排印為《續修四庫全書提要》十二冊,另索引一冊,共收書一 萬零八十種。約當全稿三分之一。

  提要的全稿,在抗戰勝利後,由沈兼士教授代表國民政府接收。中共建政真批:用詞如此委婉!真可謂具時代性矣! 此稿撥交北京中國科學院圖書館,由該館古籍組典藏整理,一九九三年,將整理點校竣事的經部提要,委由中華書局出版為兩大冊,不知何故未再續印。真批:有大陸與會學者亦不知,可見其祕矣! 一九九六年,中科院將依提要撰著入彙編的全稿二百一十九函真按:尋繹上下文,入字應係字之訛! 全部委由齊魯書社影印發行,分訂三十七冊,並附索引一冊,名曰《續修四庫總目提要》,為續修《四庫全書》工作預作了準備。

  一九八六年,台灣商務將故宮所藏的文淵閣《四庫全書》全部影印畢工,可以說是四庫學發展新的里程碑。從一九三三年上海商務選印《四庫珍本初集》,來台後從一九六九年再版珍本初集後,又陸續選印了十二集,雖說已將四庫所收的書,出版了將半,但終不能一睹全貌

4

。 從一九八三年開始,台灣商務不惜斥巨資,將全書一口氣精印為一千五百大冊,並附印民間鮮少流傳的武英殿本《四庫全書總目》。當年我曾撰文,認為此書之出版 能傳存中華文化的精萃,提供四庫學研究的資料,予研究者以便利。《四庫全書》雖然有許多缺憾,但它是有系統,有條理的將宋元以前以及明與清初重要典籍匯聚 為一,每書前的提要,對於研究中華文化的世界學者,極有價值,只是此書當年繕抄時為了節省時間與紙張,將目次多省略了,以致查閱不易,必須有索引配合才能 便於利用。在台灣商務影印工作進行一年之後,我獲得文建會的貲助,花了八年,編印了《四庫全書》中的《傳記資料索引》、《文集篇目分類索引》、《藝術資料 分類索引》等三個索引共十五冊。全書之中仍有若干資料可以編製索引的,只有留待後來的有心人士。真批:怕已為電子全文檢索所取代了.然今所傳迪志本檢索極為笨拙,不若一己重整入資料庫中,改寫檢索語法為便也.然則今個人之治學,可捨資料庫語法之運用乎!除非屆時都如當初任真之無償公開了,否則怕檢索為了防杜人性本賤,還是無法滿任意的!

   在文淵《四庫》出版後的近十二年中,有若干圍繞四庫的工作,諸如大陸出版的《四 庫存目叢書》、《四庫禁燬叢刊》、《四庫未收書輯刊》,都是為續修《四庫全書》作的準備工作。故宮圖書文獻處在吳哲夫處長領導之下,將《四庫》所收之書與 傳世版本作了一番校勘工作,凡《四庫》所收之書有所刊削校改之處,予以復原,名曰《四庫全書補正》,真按:本校竟尚無此書.我也因此才知有此著者也.慙愧也!登即推薦給學校,自己也打算買一套來掃存了.○剛上網查了一下,好像集部還沒出呢,不知何故. 現已出版經、史兩部的補正,子集兩部尚在繼續付印中。

  回顧了近兩百年有關四庫研究的成果,我對未來四庫學的發展,有幾點期望:

  一、《四庫》的書前提要,全書與薈要本不盡相同,據說各閣的提要亦不盡相同,書前提要又與《四庫總目》有若干差異。武英殿刻本《四庫總目》自乾隆六十年刻成後,僅印置宮中,甚少向外發行,真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與書前提要的關係 真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之成書時間

5

民 間通行的是嘉慶年間杭州刻本,即後來廣雅本的系統。我曾取武英殿本與浙江本、廣雅本互勘,發現其間有很大的差異,不僅提要的內容,就是卷首的上諭,纂修銜 名也不盡相同,但勘不透其緣故,只是懷疑通行的《四庫總目》並不一定是紀昀所纂定的。我期望當代的四庫學者能取總目的武英殿本、廣雅本,現存三閣(文淵、 文溯、文津)真按:四庫全書之存佚 與薈要的書前提要,以及尚存世的紀曉嵐氏手訂提要殘本,真按:紀昀 匯聚一起校勘,希望能瞭解其間差異之故。真按:關於四庫全書尚待研究的問題

  二、《續修四庫提要》全稿雖已出版,因係依手稿影印,固然查檢不便,但有三個索引,倒也不太困難,只是稿本多為行草書寫,對於現代習慣了印刷正體字的青年學子,在使用研究上仍是有困難的。台灣商務出版的《續修四庫提要》固然所收僅及全稿三分之一,校勘不精,訛誤滿紙,不堪卒讀,真批:好熟悉的幾句,正是愚甫讀完吳哲夫與故宮出版物之印象也. 但 與中華本經部亦酌有不同,如柯劭忞撰的《周易鄭注》十二卷提要,為中華本未收,又如《周易鄭注》三卷之提要,商務本為柯劭忞撰,中華本作尚秉和撰,兩者文 不同,此類例子尚有,是商務本仍具有校勘的價值,我期望四庫學者們能將《續四庫提要稿》全部重編句逗排印,並取商務版校勘,凡未著明「著錄」、「存目」 者,亦宜分別加注,庶幾此目可作為《續四庫全書》的重要參考。

  三、故宮所作的四庫補正工作,是四庫的功臣,用意甚佳,就已出版的經史兩部,我曾約略瀏覽一遍,發現尚有可予訂補的地方。譬如南北朝的《七史》,今傳本都是從明代中葉修補宋刻九行大字本出,其間頗有缺葉,自明南北監以至清武英殿本悉同。昔年張菊生覓得明初修補宋本,真按:張元濟 曾補《南齊書》兩葉,補正已據百衲本輯補,但陳援庵據《冊府元龜》、真按:陳垣 《通典》所引,輯補《魏書》(志第十六)一葉,《周書》(〈本紀〉第六)所缺八十八字,則補正未收

6

,類此恐尚不乏。期望故宮在全書出版後,能續予訂補,俾能羽翼全書以行。真批:可惜似只今尚未出齊也!況論其餘.

   四、《四庫》包羅了中華文化的精髓,也就是研究中華文化的寶庫,如何使這寶庫所 蘊藏的資料,能便利研究者擷取,應是未來發展的重點。我聽說有香港商人與大陸合作,已將《四庫全書》製成光碟片,可供應用,雖說是很好,但據說尚無資料檢 索的功能,仍是不夠。去年底,中央研究院提出了「新四庫古籍電子文獻資料庫」的計劃,曾召開了一次座談會,出席文獻學者多人。所謂「新四庫」,除了包括 《四庫》及《續修四庫》之書以外,還擬大量增入佛教重要典籍、敦煌資料、以及墓銘碑版資料。資料的輸入電腦工作不難,難在軟體的設計要好,真批:如愚前言檢索語法也.又以難都不在此,難在分享之心與力,更難在回饋與共襄之心與力了!惜愚有此心,只能阮窮之哭、東坡效悲爾. 才能達到研究的需要。中研院有電算所,技術人才眾多,又有史語所、近史所、文哲所,文史專家也不乏,期望能仿《廿四史》資料庫,使中國所有古籍文獻都能供作文史專家研究的資料。

  以上四點是我個人對四庫學未來發展的期望,提出來希望與會或因故未來參加的所有四庫學研究者共同研討,如何合作達成,以使中華文化能發揚光大。真批:好的東西不怕他不發揚光大的,所謂人謀不臧,人亡政息,但畏此爾.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