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
蓋「永樂大典」與「敦煌學」及「簡牘學」在學術上有同樣之價值與貢獻,其可據以從事之工作又復多焉,故于大成亟倡以「永樂大典」作為基礎,建立成一門「大典學」,並光大之為「漢學」中之顯學(註三)。
今後此門「大典學」所欲進行之方向為何?綜合本文,略陳管見如下:
一、「大典」本身之整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大典」為用固大矣,然其本身也有待於整理,此磨礪器具之法,可分為以下四端:
㈠工具書之製作:「大典」體制特殊,難為今役,必先作適當之董理,增加使用上之便利,斯能盡其用、盡其利,有關「大典」工具書之製作,又可分為:
1索引之編製:包括
①永樂大典存本引用書索引(有稿本),
②永樂大典存本事詞索引(有稿本),
③永樂大典韻字及內容索引,
④永樂大典目錄夾注分類索引(有稿本),
⑤永樂大典存本傳記資料索引;
507
2書目之編製:包括
①永樂大典存本引用書分類目錄,
②永樂大典存目待輯書目(見拙文章九);
3提要之撰寫,即永樂大典存本提要。
索引之編輯裨於吾人從各種不同之角度來使用「大典」、認識「大典」;書目之製作乃為 輯佚之發軔,除有提綱挈領之用外,且知其可為今役之價值究有幾何;而提要之撰寫則有助於吾人從瞭解各字韻、各卷所收之內容,進而增加對「大典」纂修之認 識,此三者交互運用,如此則「大典」不啻如虎添翼,從而使吾人能充份掌握其內容。
㈡「大典」之考證:古類書必先校理其本身,方可用於校理古籍,此一磨勘之業,史不乏 例,如「太平御覽」即有明倪炳校刻本及四部叢刊三編校刊本(註四);「初學記」有清嚴可均校本,陸心源亦有「初學記校」八卷(註五);「藝文類聚」有明崇 禎十年(一六三七)孱守老人(馮舒)校宋本及一九六五年上海中華書局汪紹楹校刊本(註六);「古今圖書集成」有清光緒龍繼棟撰「考證」二四卷。「大典」一 經纂修謄寫,再經嘉隆錄副,錯舛於茲生焉,字形之譌誤、圈點之倒置固所難免,而脫文缺頁亦所在多有。故「大典」存本之磨勘必當先行
508
,且於殘本之隨出即應隨校,以免貽誤後學,如此則以「大典」校古籍之工作自必更為精確。
㈢「大典」之刊印:時逮今日,「大典」殘帙仍陸續出現於世,蒐集新得存本,發其未盡之潛光,固所當行,斯乃「景印大典新得存本」之計劃。
㈣「大典」之還原:一書之得,人、事、時、地之配合至為不易,殘帙之訪求固需踏破鐵鞋,然「大典」有其不需外叚,而可「反求諸己」之特性,斯乃類書特殊之「還原性」,故從輯本之回饋,吾人又可為「大典」原帙補苴罅漏。
二、「大典」之利用:分就以下四端言之。
㈠輯佚:「殘璣斷璧、捃拾不窮」(「四庫總目」類書類小序語),輯佚斯為「大典」存本為用最大名。四庫輯本之缺,前說已詳,故針對其缺失,吾人可致力者有二:
1增諸家之未輯:利用「大典存本待輯書目」,可知前人未錄、未輯之書籍及篇章究有幾何,再就「大典存本引用書索引」加以彙集,經過審慎之考定及編排,則藏於「大典」殘本內某一佚書之資料可不遺一字。
2補諸家之漏輯:由「大典存本引用書索引」,吾人於「大典」內任一引用書在存本內所有之引用文字
509
,均可瞭然於懷,前修未密之處,皆可據此補苴罅漏,如「續資治通鑑長編」之補,楊師家駱於「大典」存本卷一一一四一以上各卷,均以採摭無遺,而卷一一三一二以下謙言仍有漏略(註七),今檢索引,一覽無遺(註八),則他日續考之作,自必更為詳備。
今後從事「大典」輯佚之業,自以就學之所近,各取所需為宜,如李儼於「算書」之輯,范行準於「醫書」之輯,如此專題式密集之輯佚,不僅輯作之舛譌可降至最低,且可盡出「大典」之菁。
㈡校勘:「大典」存本不但可校刊本之異同,如卷二六一一臺字韻內「烏臺筆補」可校四 部叢刊本「秋澗先生大全文集」內同書之誤,又可據校以前諸輯本之不精,斯乃「正諸家之誤輯」、「乙諸家之誤次」、「刪諸家之贅輯」諸業,蓋舊輯既有譌舛疎 漏,自當首為釐訂;其尚有不盡於此者,可再就輯本各為校注之作,如錢南揚「永樂大典戲文三本校注」者然,或訂正舊文,或增補闕奪,則缾罍雖舊,面目已新, 其視舊輯,津逮後學,又復多矣。
㈢書誌學之整理:就「大典」之引用書,吾人可致力於以下數端:
1「文淵閣書目」之補證:「大典」與「閣目」確有血緣關係,「閣目」頗為疏略,據「大典」之引書猶可參讎補苴
510
。
2糾補遼、金、元三史藝文志:三史皆無藝文志,後人補作以錢大昕稱最善,而舛譌亦復不少,「大典」之作,去三朝未遠,可據以資補者,所在多有。
3存 本引用書之考證:就「大典」於某一類專科引用書之考證,不特可以考見「大典」纂修時對資料之徵引運用,尚可得知前代至有明一朝傳書之多寡,並其沿革源委; 且「大典」著錄書名不一,實有考核確定之必要,若能就「大典」內每一類引用書皆為之考證,其對目錄學之研究亦不無小補。
㈣事典史文之稽核與詩文之尋檢:「大典」之整理蕆事後,有以上諸工具書之資用,則存 本之利用又非徒自限於輯佚、校勘等範圍;況輯佚、校勘諸業,乃類書於後人之副作用,實非其纂製本意也。「大典」既務在詳備,故包括宇宙,統會異同,其於覈 事典之出處、稽史事之真象,為用固大矣。就「大典存本事詞索引」、「大典韻字及內容索引」及「大典存本傳記資料索引」,吾人皆可於存本內探賾訪驪,擧凡一 事、一物之經緯(如卷六六四一鄉字韻內「鄉儀」、「鄉約」〔世界本「大典」冊三八〕及卷八七○六僧字韻內「僧講」、「僧律」、「僧官」〔冊五三〕者然), 一人、一地之背景(如前文章五節二內一之㈤「永樂大典存本傳記資料索引」「王通」一例為是)
511
,皆可據以窺其美富;且「大典」皆從所重字收載事詞,又詳注出處,亦可備臨文之需,而免獺祭之勞(如卷二八○八至一一梅字韻內諸梅為是〔冊二一〕),此又為其探本溯源之用也。
「大典」本身之整理為其「體」,「大典」之利用為其「用」,體備而後用弘,用者彰其 體,二者唇齒之依可知矣。筆者不敏,呈此芻議,就正於諸先進前輩。「大典學」可資從事者如此之多,實非三數人之精力可為也,即以輯佚而論,斯又為學成以後 之事,筆者甚願執鞭墜鐙,追附驥尾之後,以効棉薄之力於「大典」諸工具書之編纂,斯為今後繼續研究之方向。
附註
註一:顧頡剛,當代中國史學(南京:勝利公司,民國三六年;香港;龍門書店,一九六四年〔校訂版〕),中編「新史料的發現和研究」,頁四四—八二。
註二:于大成,理選樓論學稿(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六八年),「永樂大典與大典學」〔原載大華晚報(民國五六年七月)讀書人周刊〕,頁三九五—四○八(四○八)。
註三:同上,頁四○八。
註四:李昉等(宋),太平御覽,四部叢刊三編,台一版,一千卷七冊(據民國二四年上海商務印書舘影宋刻本影印
512
,台北:商務印書舘,民國五七年),卷首王雲五序,冊一。
註五:㈠嚴可均校本見徐堅(唐),初學記,三十卷二冊(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六二年;據古香齋本排印本影印,台北:鼎文書局,民國六一年),司祖義前言。
㈡陸心源(清),初學記校,潛園總集,八卷(清同治光緒間刊本)。
註六:歐陽修等(唐),藝文類聚,一百卷二冊(據汪紹楹校刊本排印本,上海:中華書局,一九六五年),前言,一:十六。
註七:楊師家駱,續資治通鑑長編新定本卷二中,「永樂大典散引續通鑑長編考」,頁二—二九。
註八:請參閱章五節二「大典之整理」內一、索引編製㈠永樂大典存本引用書索引所舉「續資治通鑑長編」一款例。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