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Tuesday, May 6, 2008

451

第二章 唐代詩歌(上)

 第一節 唐代文學概述

  唐朝從高祖(李淵)的開國(西元六一八),到昭宣帝(李祚)的被廢(西元九○七),唐亡,其間共兩百八十九年;也就是由七世紀初葉,到十世紀初葉,史家稱這段時期為唐代。

  唐朝是個空前隆盛的時代,由高祖取得帝位,經太宗(李世民)的完成帝業,高宗(李治)、玄宗(李隆 基)的經營,前後出現了貞觀和開元之治,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盛世,可與漢代的文景之治相輝映。觀唐代興盛的原因,是唐太宗把北方的吏治武力和南方的文學結 合,造成更高、更合理的政權。隨著唐代政治的休明,社會經濟的繁榮,國力強大,從太宗到玄宗的東征西討,所向無敵,勢力所及,使西域諸國,紛紛歸附。於是 盛唐的版圖,東北至朝鮮半島,西至葱嶺以西的中亞,南至印度支那,北至蒙古,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富強的帝國。唐朝在邊境上設置了六個都護府,使邊境安靖, 促進了胡漢民族的融和,文化的交流,造成唐代的文教與武治,都達到全面繁榮昌盛的階段。從唐人的應制詩和邊塞詩,「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王維〈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樅金伐鼓下楡關,旌旆逶迤碣石間。」(高適〈燕歌行〉)可以看出唐代盛世博大的氣象。

452

  唐玄宗末葉,由於國家太平日久,玄宗對於朝政的措施日漸鬆懈;加以寵幸楊貴妃,造成楊國忠的弄權, 官軍兩度的征南詔遭到敗績,折兵十餘萬。天寶十四載(西元七五五),安祿山以藩鎮的勢力,擁兵近二十萬,趁機叛亂,直撲長安,使官軍無法抵禦,遭致長安的 淪陷。唐室經安史之亂後,昔日的光輝,便趨於沒落。

  唐代經安史之亂的破壞,國力受損甚鉅,前後經九年,總算將安史之亂平定。但唐室借外兵以平內亂,招 致代宗時回紇、吐蕃的入寇。於是民生凋弊,社會制度遭到破壤。到了憲宗時,藩鎮的勢力總算削平,外患也漸次平息,中唐呈現中興的氣象。在文學藝術上,也配 合了時代的潮流,要求道德的重整,社會秩序的恢復,於是在散文方面,有韓愈、柳宗元的古文運動;在詩歌方面,有李紳、自居易、元稹等的新樂府運動。他們針 對時代的需要,提出載道文學的理想,要求作品合乎寫實、諷諭的精神,以佐助教化,改革社會的風氣。他們一方面尋繹傳統文學的根源,另一方面開展新文學的枝 葉,造成中唐文學的新風氣、新面貌。

  在古文運動的影響下,促成中唐傳奇小說的興盛。唐人傳奇小說,淵源於六朝的志怪小說。初、盛唐時期 的傳奇,並不發達;到了中唐,受古文運動的鼓蕩,視野開闊,不再侷限於神怪志異的範圍,無論是歷史故事,傳奇人物,或是文人和妓女的愛情故事,士子追求功 名的夢想和反省,都可進入傳奇小說的題材中。加以中唐以後,都市的繫榮,社會生活的複雜,文人更積極地表現了現實生活的色彩,造成唐人傳奇小說內容的多樣 性,而使我國短篇小說的發展,更趨於成熟。

  唐代之所以富盛和強大,在思想上,除了肯定儒家學術思想的地位外,對於道教和佛教,也能加以融和、接納。唐代的宰相名臣,多長於儒學經術,而帝王皇室,對道教、佛教的提倡,也不遺餘力。因此,王侯皇族、官員文士

453

,與女冠道士或女尼和尚往來的,也很普遍。在民間佛教的盛行,寺廟中時有講唱民間故事或佛經故事的風氣,於是產生了變文。清光緒二十五年(西元一八九九),敦煌變文的發現,使後人瞭解唐代民間講唱文學的特質。

  其次,唐代都市的繁榮,音樂特別發達,青樓茶館流行的歌曲,街陌里閭的夷歌胡樂,甚為盛行。隨著唐 代對外交通的頻繁,商旅所到之處,歌聲亦隨之傳播。因此唐代的聲詩特別發達,無形中支持了唐詩的繁榮;同時,民間歌唱的曲子詞,也影響了詞的發生。今人發 現的敦煌曲子詞五百多首,便是中晚唐時期流行民間的歌謠,它不但反映了唐代民間生活的一般現象,而對於詞的發生,有著更深遠的影響。

  晚唐時期,由於黨爭和藩鎮割據的局面越來越嚴重,文化經濟逐步遭到破壞,當時的進士文人,也走上浮 華輕薄的風氣,於是綺靡的文風再開。而民間賦稅的加重,經濟枯竭,於是流寇蠭起,黃巢之亂,終於致唐室傾覆。藩鎮節度使的割據,於是造成五代十國的紛爭, 又使中國陷於離亂之中。

  唐代畢竟是個盛世,由於國力的強大,在藝術上的表現,氣象旁礡,成就非凡,不論是長安的建築,敦煌 的壁畫,千佛山的雕刻,唐人的飲食、服飾,以及唐代的詩歌、古文、傳奇小說、傳經俗講的變文等,至今猶為世人所共珍。這些藝術作品,表現了唐人的智慧和無 比的創造力,如日月光華,永照千古。

    第二節 唐詩興盛的原因和社會背景

454

  唐代是我國詩歌的黃金時代。唐詩精美,人人喜愛,是我國最好的文學遺產之一,也是世界文學的瓌寶,詩歌是文學之花,造成唐詩的繁花簇錦的原因,固然是文學本身發展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是決定於文學發展的社會基礎和歷史條件。探討唐詩興盛的因素,約有數端,今分述如下:

  (一)文體的因素:唐代詩人輩出,詩體也是自由的、多樣的。由於詩體的自由和多樣,使詩人們複雜的情感,豐富的想像,不同的生活,才能跑到詩裏去。唐人繼承漢魏六朝詩的體式和精神,又開拓了詩體的領域,於是無論古體詩、近體詩、樂府詩,都得到高度的發展。

  在古體詩方面,唐人並不放棄古人作詩的方法,仍大量製作古體詩,漢魏六朝的五言古詩,可說是已屆成熟的階段,就如梁鍾嶸詩品所說的:

   「夫四言文約意廣,取效風騷,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習焉。五百居文詞之要,是眾作之有滋味者也。」

唐人承受前人作詩的風格和精神,加以發揮,由於應試的關係,文人更是普遍地寫五言古詩,當時便有「丹霄 路在五言中」的諺語。在唐代詩人中,如初唐四傑、李白、杜甫、王維、韋應物等,都不乏五古優秀的作品,孟浩然的五古清新脫俗,劉長卿更有「五言長城」的美 譽。大抵唐人沿前朝的詩體向前再推進一步,因此五言古詩流行於初唐和盛唐。其次,唐人在七言古詩上的努力,得到新的發展,他們在詩界新領域上的成就,更是 超越前代。在魏晉南北朝間,七言詩不及五言詩那麼流行,到隋唐後,七言詩才被詩人大量的製作,於是七言古詩成熟於唐代。

455

  與古體詩相對待的是近體詩。近體詩的形成,是由齊永明間沈約和周顒的「聲律說」所引起,寫詩著重四 聲八病,雙聲疊韻等技巧的運用,加以受六朝清商曲—吳歌與西曲的影響,造成小詩的勃興,所以在六朝末葉,絕句和律詩已略具雛型。清王闓運的八代詩選卷十二 至十四,專選齊到隋百餘年中稍有格律的詩,名之為「新體詩」。在王闓運前兩百年,王夫之的古詩評選中,第三卷名之為「小詩」,第六卷名之為「近體」,可視 為「新體詩」名稱的演進。「小詩」為絕句的前身,「近體」為律詩的前身,而「新體詩」實已包括了小詩和近體。

  入唐後,詩壇仍承齊梁餘風,有以「綺錯婉媚為本」的上官體,在《詩苑類格》上載有上官儀的「詩有六對」說:

   「一曰正名對,天地日月是也;二曰同類對,花葉草芽是也;三曰連珠對,蕭蕭赫赫是也;四曰雙聲對,黃槐綠柳是也;五曰疊韻對,徬徨放曠是也;六曰雙擬對,春樹秋池是也。」

《文心雕龍》的四對,以及上官儀的六對,對律詩的形成不無影響。其後繼起的,是沈佺期、宋之問,初唐四 傑等人,他們脫離了宮庭貴族文學的領域,使詩歌的內容,走向民間真實情感的抒吐,由於清新剛健的詩風,掩蓋了齊梁綺靡的餘緒,開拓了唐詩三百年的盛業,建 立新體詩的格律,其功是不可磨滅的。所以律詩在沈、宋時,已成定體,到盛唐才由五言推展成為七言,然後在李白、杜甫的手中,律詩才臻於成熟完備的境域。

  在樂府詩方面,樂府詩,又稱歌行體。唐詩發展到盛唐,各體已具,且波瀾壯闊。唐代民間歌謠興盛,樂府詩也特別發達,文人仿製民間歌謠的作品也特別多,促成了唐詩的鼎盛。大曆、元和年間的詩人,若想在詩壇上立一席地位

456

,不得不另闢蹊徑,於是沿著陳子昂的「漢魏風骨」到杜甫的「因事立題」,然後到元和年間,元稹、白居易 等提倡「歌詩合為事而作」的新樂府運動,便應運而生。其次劉禹錫、張籍、王建等,也是這一運動中的重要作家。新樂府是從樂府舊題中蛻變而成的新詩體,它有 三大特色:第一是採用新題,即事名篇。第二是寫時事而有所諷諭。第三是不入樂的歌行體,只可徒誦。中唐的新樂府運動,再度給唐詩帶來新的高潮、新的境界。

  唐人在詩體上的表現,是多樣性的,自由性的、開放性的,他們除了完成五言、七言的古體詩外,更完成 了在字數、句數,平仄、用韻上均有一定規則的五言、七言絕句和律詩,以區別於古體詩,名之為近體詩。同時他們向民歌吸取養分,用樂府詩來寫古詩或絕律,更 開展了新樂府,在詩體上開闢了新天地。

  詩歌的本身,也有生命,由於詩體本身的發展,促成了唐詩的興盛,唐詩繼承了漢魏六朝的餘風,更展現了輝煌的生命,不管古體、近體、樂府、歌謠、五言、七言,繁絃雜管,都得到完美的發展。進而下開五代、兩宋的詩風,使我國詩歌淵遠流長,萬世不竭。

  (二)音樂的因素:唐人是愛好歌唱的民族,也是充滿活力的民族,他們借歌聲表現多彩的生活、博大的 胸襟,利用歌聲,展望未來的世界,開拓心靈的宇宙。一般人提到唐詩,都偏重在文字意義上的探究,而忽略了音樂的成分。本來詩歌就是「音樂文學」,文字的部 分,是詩歌中的曲辭,音樂的部分,是詩歌中的曲調,兩者密切的結合在一起,而構成綜合性的藝術。讀唐人崔令欽的教坊記,宋王灼的碧雞漫志,敦煌發現的敦煌 曲子詞,才明瞭民間的俗樂、民歌,才是唐詩的根源;民間的歌謠,人們普遍的愛好音樂,是一股無比的力量,支持著唐詩的繁榮和壯大

457

  據唐書音樂志的記載,唐代在民族音樂的基礎上,繼承了六朝的舊曲,還大量吸收外來的音樂,建立了十 部樂曲,包括清商樂、西涼樂、天竺樂、高麗樂、胡旋樂、龜茲樂、安國樂、疏勒樂、康國樂、高昌樂,統稱為「燕樂」。燕樂便是流傳朝野的俗樂,用於燕饗、助 興的娛樂品,與用於廟堂祭祖的雅樂相對待。在十部曲中,清商樂是本土發生的歌謠,其中淵源於前朝的俗樂舊曲,在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卷四十四至卷五十一中,仍 收錄有唐人的仿作,如李白的子夜四時歌、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白居易的烏夜啼、張祜的讀曲歌,都是沿用六朝的舊曲而作的詩。西涼樂以下,皆為胡樂,胡樂曲 調優美,大受朝野人士所喜愛,就如杜甫閣夜詩所說的:「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幾處起漁樵。」儘管吐蕃入寇,夷歌胡樂到處可聞,連漁夫樵父也在吟唱夷歌。

  在敦煌曲子詞中,有望遠行、送征衣、秋夜長之類的歌曲;教坊記中,有歎疆場、胡渭州、怨黃沙、遐方 怨之類的歌曲,很容易聯想到唐詩中有很多的閨怨詩和邊塞詩,在詩歌的內容上,固然表現了生活的一面,在詩歌的音樂上,確實是受了胡樂的鼓蕩,寫下不少的優 美的詩篇。如王昌齡、王之渙、李益、盧綸、馬戴、許渾等詩家,便是以寫邊塞詩而稱著的,他們的絕句小詩,有些是跟音樂結合在一起,在當時便被傳唱不已。其 他如李白、王建、劉方平、王昌齡、張祜等詩家,寫了不少的閨怨、夜思、宮詞等詩篇,他們做了思婦、宮女、征人家屬的代言人,我想這些小調,必然流傳在怨婦 苦女的口中,所以音樂的普遍,助長了唐詩的繁盛。

  同時,唐代的王公貴戚,像六朝的貴族一樣,家中都蓄有樂工聲伎,這種蓄伎的風氣,在唐代士大夫的家中,也都很普遍。像朝廷中設有「教坊」,玄宗更有「梨園」,這是大場面的,樂工歌伎數百人。一般官宦之家,

458

蓄養幾個聲伎,那是「司空見慣」的事,劉禹錫有泰娘歌,杜牧有杜秋娘詩、張好好詩,都是記載士大夫家中 歌女的身世和遭遇。像泰娘這種歌女,開始在韋尚書家,其後轉到張愻刺史家,色衰後,便流落民間,劉禹錫在武陵碰到地。又如尤袤的《全唐詩話》卷二所記載, 白居易家中有歌女樊素、小蠻兩人,樊素善歌,小蠻善舞,所以白居易詩中有「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的句子。本事詩上記載,劉禹錫因喜歡李司空家的歌女, 李司空便把她贈送給劉禹錫。本事詩的原文是這樣:

   「劉尚書禹錫罷和州,為主客郎中,集賢學士李司空罷鎮在京,慕劉名,嘗邀至第中,厚設飲饌。酒酣,命妙妓歌以送之,劉於席上賦詩曰:『洌鬌梳頭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江南刺史腸。』李因以妓贈之。」

這樣一來,劉禹錫的家,也有歌女了。他們寫好的詩,也就可以先讓自家的歌女試唱,然後再傳唱出去。

  唐代民間歌謠興盛,宮庭宴樂亦多作新聲,《樂府詩集》卷七十九到卷八十二,有「近代曲辭」一類,便 是收集隋唐以來的新聲。其中有民歌,女人仿作的樂府,如竹枝詞、楊柳枝、浪淘沙等歌謠;有胡歌,如涼州詞,伊州、婆羅門等:有宮庭宴飲的樂歌,如何滿子、 清平調、囘波樂、千秋樂等。就如敦煌曲子詞望遠行云:「行人南北盡歌謠。」劉禹錫竹技詞云:「人來人去唱歌行。」朝野之間,歌樂流行,文人的詩,不僅可以 朗誦,且能合樂,可以絃歌,也可以吟唱。因此,唐代音樂的興盛,助長了唐詩的興盛。

  (三)政治的因素:唐代的帝王,雅好詩歌,造成群臣文士的如響斯應,於是詩歌盛極一時,在全唐詩中,尚錄有太宗、玄宗的詩各一卷,太宗的詩近百首,玄宗的詩六十餘首,其中不少賜群臣或與群臣宴飲所賦的詩。其他如高宗

459

、肅宗、文宗、宣宗等,均有不少詩篇。至於群臣應制的篇什,在各家的詩中,更是屢見不鮮。

  關於君臣賦詩的事,文獻的記載亦多。如全唐詩話卷一云:

   「帝(指太宗)嘗作宮體詩,使虞世南賡和,世南曰:『聖作誠工,然體非雅正,上有所好,下必有甚焉,恐此詩一傳,天下風靡,不敢奉詔。』帝曰:『朕試卿爾。』」

又唐詩紀事卷三云:

   「中宗正月晦日幸昆明池賦詩,群臣應制百餘篇。帳殿前結綵樓,命昭容選一首為新翻御製曲。從臣悉集其下,須臾紙落如飛,各認其名而懷之。既進,唯沈(佺期)、宋(之問)二詩不下。又移時,一祇飛墜,競取而觀,乃沈詩也。」

  唐太宗是個喜愛詩歌的帝王,他的媳婦武后,也是個愛好詩歌的君主,於是種下唐詩興盛的因,到玄宗 時,更推波助瀾。促成唐詩繁榮的果。其後,肅宗、代宗、德宗、文宗、宣宗、昭宗等唐代帝王,也很重視詩歌。如王維死後,代宗曾關心他詩集的編纂;白居易和 元稹,因詩歌得到憲宗、穆宗的賞識;白居易的逝世,宣宗曾賦詩悼念。文宗喜愛五言詩,特置詩學士七十二人,這些事實,說明了帝王提倡詩歌的熱心,真是不遺 餘力,使臣子文士普遍重視詩歌的寫作了。

  其次,科舉的獎掖,使文士努力於詩的創作,也是促使唐詩的繁榮因素之一。唐代以聲律六藝取士,因此 詩和儒學,成為唐代文學的特色。唐太宗設弘文館,招納賢士,加房玄齡、虞世南、杜如晦、陸德明、孔穎達、許敬宗等,稱為弘文館學士,其後,唐代錄士,多試 以詩賦,甚至文宗曾親自出題,也就可知詩賦在科舉上的重要性了

460

新唐書選舉志上記載:

   「先是進士試詩賦,及時務策五道、明經策三道。太和八年,禮部復罷進士議論,而試詩賦,文宗從內出題,以試進士,謂侍臣曰:『吾患文格浮薄,昨自出題,所試差勝。』」

  由於群臣的贈答,文士的酬唱,詩歌一道,便成唐代文人的專長。久而久之,蔚成風氣。如〈全唐詩序〉 云:「蓋唐當開國之初,即用聲律取士,聚天下才智英傑之彥,悉從事於六藝之學,以為進身之階,則習之者固已專且勤矣,而又堂陛之唱和,友朋之贈處,與夫登 臨讌集之即事感懷,勞人遷客之逐物萬興,一舉而託之於詩,雖窮達殊途,而以言乎攄寫性情,則其致一也。」

  我國一向重視詩歌,唐人尤甚,故將詩賦列為考試進身的科目之一,這是世界各國所未曾實施過的制度, 而在我國,確確實實重視詩教,故自童子始,即課以詩歌,在唐代詩人中,早慧的作家不少,如王維、白居易、李賀等在少年時代,便以詩名噪一時,這些都是由於 政治的因素,刺激天下英才之士,致力於詩歌的寫作,蔚成唐詩的繁富。

  (四)社會的因素:唐代的社會,是個普遍重視詩歌的時代,任何階層人士都會寫詩。就數量而言,已夠 驚人,宋計有功撰唐詩紀事,所錄凡一千一百五十家,清康熙年間所編纂的全唐詩,已有詩人兩千兩百餘家,錄詩四萬八千九百餘首,何況這數量,還不是完備的紀 錄,敦煌發現的曲子詞,尚不計算在內。就作者的身分而言,其中包括社會各階層人士,有帝王、妃子、宮女、官員,文士、商人、隱士、漁樵、和尚、道士、尼 姑、優伶、歌伎等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