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Monday, May 19, 2008

201

傳抄自《永樂大典》的清抄校稿本《尚書全解‧多方》及附錄考略

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研究所副所長、教授 王世偉

內容提要

《尚書全解‧多方》篇為清代校勘學家丁傑(17381807)於乾隆丁酉(1777)“在京師從琉璃廠五柳居書肆借抄此卷,乃《永樂大典》本也”。後附有丁小疋所撰《林拙齋書集解附錄》稿本一卷。

  宋林之奇(字少穎,號拙齋,紹興二十一年(1151) 中進士第)之《尚書全解》為《尚書》研究之重要文獻,被認為是理學正傳。然其中《多方》篇久佚,“惟《永樂大典》修自明初,其時猶見舊刻,故所載之奇《書 解》,此篇獨存”。清修《四庫全書》時,將此篇“錄而補之,乃得復還舊觀”。此篇文獻學術價值很高,藏家學者曾紛紛進行傳寫抄校。

  自《四庫全書》編就,丁小疋曾先後就《多方》篇手自校訂,其中“有新抄誤者,有舊抄誤者,亦有林氏 自誤者,悉皆改正,不暇分別標識也”。據之可校《永樂大典》舊抄之誤,可訂《四庫全書》新抄之訛。而丁氏之《林拙齋書集解附錄》稿本,自《宋史‧藝文志》 以下,考述尤詳,為研究林之奇《尚書全解》所傳之學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202

  上海圖書館收藏有《三山拙齋林先生尚書全解多方篇》一卷,《林拙齋書集解附錄》一卷。其中《書集解‧多方》一卷傳抄自《永樂大典》,《林拙齋書集解附錄》為清代校勘學家丁傑所輯稿本,書中多有校語題識,具有重要的學術史料價值。

一、宋林之奇之《尚書全解》及其書名篇卷

  林之奇,字少穎,號拙齋,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 中進士第,福建侯官人。林氏所著《尚書全解》為書經研究之重要文獻,被認為是理學正傳。《四庫全書總目》評曰:“之奇是書,頗多異說。如以陽鳥為地名,三 俊為常伯常任準人,皆未嘗依傍前人。至其辨析異同、貫穿史事、覃思積悟,實卓然成一家言。雖真贗錯雜,不可廢也。屢經散佚,而卒能完善,亦其精神刻摯有足 以自傳者矣。”清朱彝尊編《經義考》卷八十引鄧均云:“抑齋陳先生為僕言閩學源流,開教甚悉,乃知始於紫薇呂公載道而南,而拙齋先生實親承心學。拙齋著書 多而於《尚書》尤注意。即少穎先生《書解》是也。”宋夏■所撰《尚書詳解》二十六卷“雖博採諸家,而取於林之奇者實什之六七,蓋其源淵在是矣”①。可見, 林之奇之《尚書全解》在宋代理學中形成了一個學派,影響所及,可謂大矣。

  關於《尚書全解》的書名及卷數,歷來有不同的著錄。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二書類著錄為:《拙齋書集解》五十八卷,校書郎三山林之奇少穎撰。

  《宋史‧藝文志》經部書類著錄為:林之奇《集解》五十八卷。

  清朱彝尊《經義考》卷八十書類著錄為:林氏之奇《尚書集解》,《宋志》五十八卷,存。

  清《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書類一著錄為:《尚書全解》四十卷,內府藏本,宋林之奇撰。

203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經部書類著錄為:《三山拙齋林先生尚書全解》四十卷,宋林之奇撰,《林拙齋書 集解附錄》一卷,清丁傑輯,清抄本,清丁傑校並跋,清吳騫跋,存二卷,三十四、附錄。此書另有明范氏天一閣抄本、清初毛氏汲古閣抄本、清初徐氏傳是樓抄 本,均為四十卷本之殘本。

  清《四庫全書總目》及《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書名均著錄為《尚書全解》,均源自《永樂大典》。惟《永樂大典》修自明初,其時猶見舊刻,故所載書名,更為可信。

  關於《尚書全解》五十八卷與四十卷之別,原書林之奇之孫林畊後序及《四庫全書總目》以及朱修伯批本 《四庫簡明目錄》辨之甚詳,其中也述及原書書名。林畊《尚書全解》後序云:“……先拙齋《書解》今傳於世者,自《洛誥》以後皆訛。蓋是書初成,門人東萊呂 祖謙伯恭,取其全本以歸。諸生傳錄十無二三。書坊急於鋟梓,不復參訂,訛以傳訛,非一日矣。……又一朋友云,建安書坊余氏數年前新刻一本謂之《三山林少穎 先生尚書全解》,此集蓋得其真。刊成僅數月而書坊火,今板本不存矣。”可見宋時刻書即名為《尚書全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引林畊後序云,“至淳祐辛 丑,畊從陳元鳳得宇文氏所傳《書說拾遺》手稿一冊,乃《康誥》至《君陳》之文。乙巳得建安余氏所刻完本,始知麻沙所刻,自《洛誥》以下皆偽續。又得葉真所 藏林、李二先生《書解》,參校證驗,釐為四十卷。”②朱修伯批本《四庫簡本目錄》卷第二經部書類《尚書全解》四十卷宋林之奇撰下批云:“孫畊跋云,麻沙本 《洛誥》以下俱非真本,建安余氏刊本甚全,不久即火。淳祐本庚戌畊又校刊,又云婺、蜀刊本多缺訛。天一藍絲抄本、通志刊缺第三十四卷。邵位西先生有抄本, 足。竹垞云,其孫石鼓書院山長畊稱,坊本自麻沙初刻,繼而婺及蜀中皆有之,訛以傳訛。訪之古家,先得余氏拾遺一卷,後得建安余氏所鏤新板,又得葉學錄所藏 寫本。再三參校,

204

始成完書。”據此可知,坊刻自《洛誥》以下皆訛,於是有了五十八卷本,宋代公私書目即據以著錄;而四十卷本亦經林畊拾遺編綴,已非林之奇原書舊貌。

  二、《尚書全解‧多方》篇賴《永樂大典》獨存

  自宋迨明,《尚書全解》流傳既久,散佚日多,其中《尚書全解‧多方》篇久佚,當年通志堂刊《九經 解》,竭力購之,弗能補也。《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惟《永樂大典》修自明初,其時猶見舊刻,故所載之奇《書解》,此篇獨存。今録而補之,乃得復還舊 觀。”可見,清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時曾據《永樂大典》將散佚多年的《多方》篇收入叢書之中。今檢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書名題《尚書全解》卷三十 四、三十五兩卷(實僅為三十四卷),其中《多方》篇卷端題為:

  《尚書全解》卷三十四,宋林之奇撰

  多方,周書。

  上海圖書館館藏清抄校稿本《尚書全解‧多方》亦源自於《永樂大典》。清代校勘學家丁傑(17381807,一名錦鴻,號小山。又號小疋,清歸安人)曾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從所見《永樂大典》本中抄出《多方》篇,這在丁氏書後的題跋中可證。“乾隆丁酉秋,予在京師從琉璃廠五柳居書肆借抄此卷,乃《永樂大典》本也。快哉!歸安丁錦鴻升甫識。”

  由於《多方》篇久佚,所以丁傑於《永樂大典》中借抄此卷後,在當時學者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動,人們紛 紛到丁傑處進行借抄校勘。在丁傑借抄《多方》篇的當年冬天,即有友朋為丁傑進行校勘工作。丁傑在書後題識云:“餘姚鄭君察峰(鋐)、海寧陳君竹厂(以綱) 先後為予校正訛謬,又一快也。冬至後四日重記。丁小疋。”過了一年,即乾隆四十三年(1778),借抄者更眾。書後丁傑識語又云:“戊戌春,寶應劉君端臨(臺拱)借抄再抄一過

205

。朋儕先後傳寫者可數十本矣。”自《四庫全書》編就後,學者借抄《多方》篇之熱情依然不減。“乾隆辛丑 秋日,海昌吳騫從知不足齋主人借錄一部,藏拜經樓。”據此,當時此書已為鮑廷博知不足齋所藏。從學界和藏書家們如此重視並樂此不疲地進行校勘傳抄的情況來 看,可以從一個側面了解到人們對《多方》篇文獻學術價值的重視。

  由於《永樂大典》抄寫流傳,終使《多方》篇能流存於世,使後人能夠了解《尚書全解‧多方》的本來面目。但從《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所收錄的文獻分析,當年傳抄的數十本《多方》,今天保存下來的已碩果僅存,是否有流傳保存於民間者,尚不得而知。亦可見文獻保存之不易。

三、《尚書全解‧多方》篇可為校勘之資

  自乾隆丁酉秋借抄《多方》篇後,除友朋校勘外,丁傑亦曾手自校訂。其書後題跋云:“其年八月(指乾 隆四十三年——作者注),始見官本,遂手自校訂。有新抄誤者,有舊抄誤者,亦有林氏自誤者,悉皆改正,不暇分別標識也。編修鄒公玉藻、纂修大總裁劉文正公 尚在列。蓋癸巳秋從《永樂大典》纂出者。”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下令徵集遺書,至第二年即乾隆三十八年成立四庫全書館,當年即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多方》篇。這樣,丁傑便可據以比勘新抄舊抄之別。一年之後,即乾隆四十四年(1779),丁傑又復校一過。其書後識語謂:“己亥七月六日復校一過。興化顧君文子(九苞)改正一字。錦鴻改名傑記。”

  從丁傑校勘的情況來分析,有新抄誤者,指收録《四庫全書》者;有舊抄誤者,指《永樂大典》抄本;亦有林氏自誤者,指《尚書全解》原本的錯訛。下面,我們根據丁傑的校勘和抄校本《多方》篇分別舉例如下。

 新抄誤者舉例:

206

  舊抄篇題為《三山拙齋林先生尚書全解卷第三十四》,卷首篇名題“多方篇”;新抄款式與之不合,篇題為《尚書全解卷三十四》,無“三山拙齋林先生”及“第”字,篇名中亦無“篇”字。

“當成王之初即位”句,新抄本脫“王”字。

“而西南夷諸邦”句,新抄本“諸”誤為“之”。

“先儒又言淮夷奄又叛”句,新抄本脫“又”字。

“自時厥後立王”句,新抄本“時”誤為“是”。

“亦罔或克壽,或十年……”句,新抄本前一“或”字誤為“弗”。

“則曰自成湯至於帝乙”句,新抄本脫“曰”。

舊抄誤者舉例:

“告爾四國多方”句,舊抄本“四”誤為“曰”。

“不克永於多享”句,舊抄本“享”誤為“孚”。

“蓋周自文武興於西土”句,舊抄本“土”誤為“王”,

“總而言之,則謂之淮夷”句,舊抄本“總”誤為“繼”。

“淮夷以武庚有興復之志”句,舊抄本“志”誤為“忠”。

林氏自誤者舉例:

“前既言桀之失德”句,原書“桀”誤為“紂”。

卷中多“於”字,丁傑均改作“于”。

  “雖有百萬之眾,長江未可突窺也”句,丁傑校曰“此本《通鑑》、《晉書》作‘未可而越也。上句無‘有’字。”

 抄校本或為他校、理校之資:

 “以字箕翼之壽”,《荀子‧富國》“壽於旗翼”,可以他校。

 “無不明德而謹罰”,句中“謹”原為“慎”,避諱而改。

 “吳懿等,璋之姻親也”句,《三國志》“吳懿”避諱改“吳壹”。

  “皆處之顯任”句,《華陽國志》“顯任”作“顯位”。

207

四、丁傑所輯《林拙齋書集解附錄》

  此為丁傑所輯稿本,輯錄了歷代文獻中有關《尚書全解》的著錄和解題。因文字不多,故並丁傑批語一併抄錄如下,其中或有脫文,則以括弧標之:

  丁傑卷首批曰:此卷傳寫數過,當盡取元文一對,並改正款式。檢儒林之奇、呂祖謙兩傳。

  《宋史‧藝文志》經類、書類,呂祖謙《書說》三十五卷,林之奇《集解》五十八卷。

  趙氏希弁《郡齋讀書附志》,經類,《書說》六卷,右東萊先生呂成公祖謙之說也:自《洛誥》至《秦誓》,凡一十七篇,或謂先生之說,始於《秦誓》,上至《洛誥》而止云。

  陳氏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書類,《東萊書說》十卷,呂祖謙撰,其始為之也。慮不克終篇,故自《秦 誓》以上逆為之說。(丁傑批語:本《朱子語類》,《語類》此條當補錄,《語類》不止此條。)然亦僅能至《洛誥》而止。世有別本全書者,其門人續成之,非東 萊本書也。《拙齋書集解》五十八卷,校書郎三山林之奇少穎撰,從呂紫微本中居仁學,而太史祖謙,則其門人也。初第以樞密東誠之薦,徑入館,末疾去而終。 (丁傑批語:《通考》更詳。)

  《文獻通考‧經籍考》,經,書,《東萊書說》十卷,大愚叟書後云云。林少穎《拙齋書集解》五十八卷,陳氏云云。

  ( )朱子《朱子語錄》曰,林書盡有好處,但自《洛誥》以後,非(其所解)(按,稿本“其所解”三字脫)。(丁傑批語:在《困學紀聞》後。查《語類》原文。朱子指麻沙本言,若淳祐刊本當可信。)

  《困學紀聞》卷( )林少穎《書說》至《洛誥》而終,呂成( )自《洛誥》而始。 ( )文公曰,蘇氏傷於簡,

208

林氏傷於繁(按稿本脫“於”字),王氏傷於鑿,呂氏傷於巧。然其間盡有好處。(丁傑批語:竹垞說本此。)

  無名氏《大一統賦注》,書籍,尚書,《拙齋集解》,《東萊書說》。(丁傑批語:《大一統賦》前輩不見其書,但傳寫注中書目數十頁。)

  焦氏竑《國史經籍志》,經類,書,《書解》二十四卷,林之奇撰。《書說》十卷,呂祖謙撰。時瀾《書說》三十卷。《書集解》五十八卷,林少穎撰。(丁傑批語:按焦氏誤分林之奇林少穎為二人。與《續通考》成書前後,未查。三撰字元本無。)

  王氏圻《續文獻考》,經籍考,書,《書經全簡》,林之奇著。之奇,侯官人,累官宗正丞,後以辭祿家居。呂祖謙嘗師之。

  錢氏曾《讀書敏求記》,經,時瀾增定《東萊書說》三十五卷,朱子曰,呂伯恭解書,自《洛誥》始。大 愚叟曰,伯氏太史《尚書說》,自《秦誓》至《洛誥》,凡十八篇。己亥冬,口授諸生而筆之冊者也。伯氏下世,書及三禮,皆()及次第考論。是東萊原未有成 書,而時瀾所謂親承修定之旨。不過記憶舊聞,直以己意足成其書耳。覽者宜有辨焉。(丁傑批語:詳見《通考》。)

  朱氏《經義考》,書,林氏之奇《尚書集解》,《宋志》五十八卷(按,稿本“十八卷”三字脫),之奇 自序云云,孫畊後序云云,四十卷,鄧均云云,朱子云云,陳氏云云,王圻云云。呂氏祖謙《書說》,《宋志》三十五卷(按稿本脫‘三”字),《通考》十卷,趙 氏《讀書附志》六卷,存。朱子云云,趙希弁云云,陳氏云云,大愚叟書後云云,徐乾學云云。彝尊按,呂成公為林少穎門人,少穎著《書集解》,朱子謂《洛誥》 以後,非其所解,藍出於他人手(丁傑批語

209

:查《曝書亭集》。未敢以此言為然),成公意未安,故其書說,始《洛誥》而終《秦誓》,以補師說之未及爾。門人不知微意,乃增修之,失成公之本懷矣。

  時氏瀾《增修東萊書說》,三十卷,存瀾自序云云,吳師道云云,彝尊按云云。

  何氏焯《通志堂經解目錄》,書,《尚書全解》四十卷,宋林之奇撰,原缺第三十四卷。(丁傑批語:沈廷芳校刊。)

  收藏家必有全書,應訪( )補全。增修《東萊書說》三十五卷,宋時瀾撰。(丁傑批語:二撰字元本無。)影( )宋本。

  抄校本《三山拙齋林先生尚書全解‧多方》卷端有“春暉樓許氏藏書”、“老屋三間賜書萬卷”、“兔床 過眼”、“歙西長塘鮑氏知不足齋藏書印”篆文印,卷末有“丁傑”、“丁小疋”、“春暉樓許氏藏書”篆文印。稿本《林拙齋書集解附錄》卷端有“丁傑”、“丁 小疋”篆文印。此抄校稿本共29頁,其中《多方》篇共23頁,《林拙齋書集解附錄》4頁,另有書後題跋2頁。從書中藏書印分析,此書曾為清許如蘭、清鮑廷博知不足齋舊藏,並經拜經樓主人吳騫經眼。

  “春暉樓”為清許如蘭齋名。許如蘭,字芳谷,清安徽全椒人,乾隆三十年(1765)舉人,著有《春暉樓集》。

  “老屋三間賜書萬卷”、“歙西長塘鮑氏知不足齋藏書印”為清鮑廷博(17281814)藏書印。鮑氏當年曾得清廷所賜《古今圖書集成》一萬卷,於是專辟堂屋三間,分藏於四大櫥中,並顏其堂為“賜書堂”。

  “兔床過眼”為清吳騫(17331813)藏書印記。吳騫,字槎客,號兔床,清海寧人。藏書不下五萬卷,築拜經樓藏之。晨夕坐樓中,展誦摩挲,非同志不得登也。

  《尚書全解‧多方》篇久佚,據此抄校本《三山拙齋林先生尚書全解‧多方》篇分析

210

,實為《多方》篇單抄本,而非林氏《尚書全解》之殘本。

  抄校稿本《尚書全解‧多方》及其附錄為研究《尚書全解》及宋代的《尚書》學,為研究《永樂大典》的抄錄流傳及其在輯佚上的貢獻,為研究丁傑的校勘學等,均提供了新的史料;它亦為研究藏書發展史及抄校稿本提供了一個較為典型的例證。

注:

  ①《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書類《尚書詳解》提要語。

  ②朱修伯批本《四庫簡明目錄》,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19月版。

Research on Shang Shu Tsuan Jie - Duo Fang,

Hand- copiedand Collated from Yongle didian and the Yongle dadian

Wang Shiwei (Shanghai Library)

Abstract

   Shang Shu Tsuan Jie - Duo Fang was copied from Yongle dadian which was collected in the "Weliuju' Bookstore in Liulichang Street in Beijing by scholar Ding Jie (1738 - 1807) . The copy enclosed a column of manuscript Du Zhuozhai Shu Tsuan Ji Jie. There were seals of Zhi Bu Zu Zhai collection house of the Bao's in the copy, which proves it used to be stored in the collection house.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