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
不倩你報平安,
不倩你訴飢寒;
寥寥數筆莫辭難,
只寫「一人」兩字碧雲端!
高叫客心酸!
高叫客心酸!
萬一阿郎出見,
要齊齊整整,
仔細讓他看!(劉大白文集:雁字)
劉 大白說這首雁字詩,是清代順天女子方玉坤寫的。她嫁給一個姓丁的南方人,姓丁的回南方,撇下她一個人 在北邊。她看到天空的「雁字」,觸動念夫之情,就寫了這首雁字詩,寄給丈夫。丈夫看了,立刻回北方和她團聚。這首詩十分動人,「詩眼」在「一人」兩字,而 這兩字意義雙關。一方面是說空中排著「一人」兩字的雁群,一方面是說她一個人孤守在北方。所以末句說:「萬一阿郎出見,要齊齊整整,仔細讓他看!」天籟中 有至情,意味無窮。
11.他(李抱忱博士)又指指自己的「黑」頭髮:「我是蒙了不白之冤,奉了『太座』之命,硬給染的!」(樸月:寶爸!寶爸!六十八年五月二日中央副刊)
272
「不白之冤」一面是說他的頭髮是給染黑的,不白了;一面是說染髮是太太的意思,別人還以為是他自己愛漂亮,無法剖白。一語雙關。
以上是一個詞語關顧兩種意義。
12.匆匆匆,催催催!
一捲煙,一片山,幾點雲影;
一道水,一條橋,一支櫓聲;
一林松,一叢竹,紅葉紛紛。(徐志摩:滬杭車中)
「匆 匆匆,催催催」,一面摹狀火車開動的聲音,一面又關顧火車向前跑的樣子。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 橋」裏,寫康河上的船娘,撐船的熟練技巧時,說:「撚起一根竟像沒分量的長竿,只輕輕的,不經心的往波心裏一點,身子微微的一蹲,這船身便波的轉出了橋 影,翠條魚似的向前滑了去。」其中「波的」兩字,摹狀船身轉出橋下的聲音,但又關連船底滑水的意思,也是雙關詞。
13.他躺在泥漿裏,讓從山脊豁浪豁浪衝下來的山溪水,沖刷著自己。(趙滋蕃:半下流社會)
「豁浪豁浪」是山水下衝的聲音,而文字本身又有水流出谷的意思。是雙關詞。
14.人人耳朵裏響著震耳欲聾的「空洞!空洞!」的機器聲。(子敏:小太陽集‧單車上學記)
「空洞!空洞」,一方面是形容機器轉動的聲音,一方面是說明這機器發達的時代,使人在精神生活上變得很空洞
273
。作者選用「空洞」兩字作為摹寫聲音的形容詞,實有雙關的用意。
以上是一個詞,摹狀聲音,又關顧意義。
詞義的雙關,表面所說的看來很切實,其實作者真正想表達的意思,卻在看不見的裏層。如本頁第一例的主旨在「背叛」,第五例的主旨在「楊華」,第六例的主旨在「節操」,第十例的主旨在孤單的「一人」,第十四例的主旨在精神生活的空洞等。
三、句意雙關
句意雙關是整句話,甚至整段話,都有雙關的意思。說的是這件事,指的是那件事,好像借題發揮,指桑罵槐的樣子;不過,有時候宛轉地表達情思,隱約地借事示意,或者嬉笑歡謔,也會用這種修辭法。例如:
1朱 虛侯年二十,有氣力,忿劉氏不得職。嘗入侍高后燕飲,高后令朱虛侯劉章為酒吏,章自請曰:「臣,將種也。請得以軍法行酒。」高后曰:「可。」酒酣,章進飲 歌舞。已而曰:「請為太后言耕田歌。」高后兒子畜之,笑曰:「顧而父知田耳。若生而為王子,安知田乎?」章曰:「臣知之。」太后曰:「試為我言田。」章 曰:「深耕穊種,立苗欲疏;非其種者,鋤而去之。」呂后默然。(史記齊悼王世家)
劉章唱耕田歌,表面上說的是農事,骨子裏指的卻是政治。所謂「非其種者,鋤而去之」,是說呂氏非劉氏
274
,應該剷除。所以呂后聽了,默然不樂。呂后死後,劉章聯合大臣周勃、陳平等,盡誅諸呂。他唱的歌,言在此而意在彼,雙關修辭。
2.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王昌齡:長信怨)
班 婕妤本為漢成帝寵姬,後為趙飛燕所奪,至長信宮侍奉太后。嘗作怨歌行紈扇詩以自傷。詩云:「新製齊紈 素,皎潔如霜雪。裁成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風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她把自己比作見捐的秋扇,被君王 所棄。王昌齡寫這首長信怨,卻說班婕妤在灑掃殿臺之餘,拿著團扇在長信宮徘徊。這把團扇是「夏扇」呢?還是「秋扇」呢?看下句「寒」字,是「秋扇」無疑。 那麼作者是故意造設這句詩,說班婕妤手執秋扇,在顧影自憐哪!表面寫的是班婕妤拿著團扇徘徊,骨子裏卻是說她秋扇般的命運。這樣的雙關,不僅對下句「玉顏 不及寒鴉色」有啟引的作用,而且班婕妤的怨歌行也烘托出來了。
3道 士(與劉文靜)對奕,虬髯與公(李靖)傍侍焉。俄而文皇(李世民,時年二十。)到來,精采驚人。長揖而坐,神氣清朗,滿坐風生,顧盼煒如也。道士一見慘 然,下棋子曰:「此局全輸矣!於此失卻局哉!救無路矣,復奚言!」罷奕而去。既出,謂虬髯曰:「此世界非公世界,他方可也。勉之,勿以為念。」(杜光庭: 虬髯客傳)
杜光庭寫虬髯客傳,旨在說明李世民是真命天子,天下應該屬於唐朝。道士說的話,表面是說棋局全盤輸了,真正的意思是說這場爭天下的戰鬥全輸定了。言在此而意在彼,一語雙關。所以出來之後
275
,就叫虬髯客另作他圖,不必在中國爭勝了。
4宋 江道:「你還了我招文袋。」婆惜道:「你在那裏交付與我手裏,卻來問我討?」宋江道:「忘了在你腳後小欄杆上。這裏又沒人來,只是你收得。」婆惜道: 「呸!你不見鬼來!」宋江道:「夜來是我不是了,明日與你陪話。你只還了我罷,休要作耍。」婆惜道:「誰和你作耍,我不曾收得。」宋江道:「你先時不曾脫 衣裳睡,如今蓋著被子睡,一定是起來鋪被時拿了。」只見那婆惜柳眉踢豎,星眼圓睜,說道:「老娘拿是拿了,只是不還你!你使官府的人便拿我去做賊斷!」宋 江道:「我須不曾冤枉你做賊。」婆惜道:「可知老娘不是賊哩!」(水滸傳第二十回)
宋 江原是鄆城縣的押司,放了梁山上的強盜,首領晁蓋送給宋江金子和信,以為答謝。宋江把信和金子放在招 文袋裏,卻連袋子都落在閻婆惜手裏。宋江向她討還,兩人吵了起來,就是這段文字。「你使官府的人便拿我去做賊斷」,就是說:「我可以叫官府的人便拿你去做 賊斷!」「可知老娘不是賊哩」,就是說:「可知你才是賊哩!」意思是:你和梁山強盜勾結的底細我全知道了。所以下文是:「宋江聽見這話心裏越慌。」指著和 尚罵賊禿,咄咄逼人。這雙關語活畫出一個厲害的婆娘。
5.這裏寶玉又說:「不必燙暖了,我只愛喝冷的。」薛姨媽道:「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寫字手打顫兒。」寶釵笑道:「寶兄弟,虧你每日家雜學旁搜的,難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熱?要熱吃下去
276
, 發散的就快;要冷吃下去,使凝結在內,——拿五臟去暖他,豈不受害?從此還不改了呢?快別吃那冷的 了。」寶玉聽這話有理,便放下冷的,令人燙來方飲。黛玉磕著瓜子兒,只管抿著嘴笑。可巧黛玉的丫鬟雪雁走來,給黛玉送小手爐兒。黛玉因含笑問他說:「誰叫 你送來的?難為他費心,那裏就冷死我了?」雪雁道:「紫娟姐姐怕姑娘冷,叫我送來的。」黛玉接了抱在懷中,笑道:「也虧你倒聽他的話。我平日和你說的,全 當耳邊風;怎麼他說了,你就依得比聖旨還快呢?」(紅樓夢第八回)
「難為他費心,那裏就冷死我了?」表面說的是雪雁送手爐,骨子裏說的卻是寶釵勸寶玉不要喝冷酒。「也虧你倒聽他的話。……」幾句,表面說的是雪雁聽從紫娟,送來手爐;骨子裏卻是笑寶玉聽從寶釵,不敢喝冷酒。所以「寶玉聽這話,便知是黛玉借此奚落他。」真是借題發揮了。
6.我 念大學時,一年除夕,一位同窗好友,特地到宿舍拉我去他家吃年夜飯。到達同學家,正是下午四點左右。他扭開電視,囑我自便,他便到廚房幫家人準備晚餐。我 一人在客廳坐得乏味,關了電視,走到門前散步。一眼瞥見同學的小妹,在採摘鄰家門前的花朵,急忙上前阻止。正當我對著小妹說教時,突然一位小姐的女高音從 背後傳來:「嘿!誰要你採我家的花?」我回頭一看,只見學生模樣的她,不屑似地瞪我一眼,隨即砰地一聲把窗子合上。
我深感委屈,回到學校,寫了一封信,請同學轉交給她,向她說明理由及代小妹道歉。不久得到她的回音
277
,從此魚雁不絕。
翌年除夕前兩天,我接到她的信:「……家人和我都非常歡迎你來我家過年,我家的花正等著你來採。……」如今已結婚,做了一個孩子的爸爸。我家的女主人就是那位瞪我一眼的她。(東南:怒目緣。六十三年一月十四日中央副刊)
「我家的花正等著你來採」,待嫁女兒心,全在這句雙關語中。彷彿畫龍點睛,頓使整篇短文,鮮活而充滿趣味。雙關語的功用,是不可忽視的。
以上所述,是字音、詞義、句意的雙關;其他還有整篇文、整首詩,都用雙關修辭法的。像王安石的遊褒 禪山記,就是借遊山說明為學的道理。其中大都是雙關的議論。如:「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 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劉基的尚節亭記,由亭周的竹,寫竹的節,到人的立節,整篇都是雙關語。又如駱賓王的在 獄詠蟬詩,每一聯都寫蟬,也每一聯都說自己;杜甫的古柏行,整首詩寫孔明廟前的古柏,又寫孔明這個人。
雙關法是多方面的,它在修辭裏扮演著一個不可缺少的角色。
278
279
雙關是一個字、詞或句,關顧兩種意義;統一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詞、句,調和在同一的氣氛下,使 上下文有和諧一致的美感,沒有突兀、矛盾的缺點。好像國畫:仕女圖,總以紅樓、豔花為背景;而茅屋、柴屝中,就安置扶杖的村翁,在夕陽斜照裏,等待牧童歸 來。無論富貴、貧窮,總要使整個畫面勻稱自然,統一融和,才能引人欣賞。
字句的統一,大致是使用同類詞語來表達。說得具體些,就是怎樣的名詞,就用怎樣的動詞,以及這一類 形容詞、副詞來配合。上下關連調適。篇章的統一,作者須有一個中心意念,運用的材料,或主或副,描述的情景,或顯或隱,都繞著這個中心,烘托這個意念。作 品就能感人,流傳千古。現在分說如下。
一、字句的統一
許地山的落花生有一句話:
280
1父親的話,現在還印在我的心版上。
後來的人,也學他的口氣,寫道:
2老師的話,開啟了我的心扉。
3.你的話,撥動了我的心絃。
這是用什麼動詞,配什麼名詞。用「印」就配上「心版」,用「開啟」就配上「心扉」,用「撥動」就配上「心絃」,調和統一。這淺顯的道理,稍有文學天賦的人都懂。但是也常有人造出似是而非的句子:
4.一個青年,如果沒有勇氣,就像一條船缺少了羅盤。
這個句子,在文法上沒有不通,在修辭上卻是不適。因為沒選用性質類似的詞語,上下文關連不起來。如果把「勇氣」改成「志向」,和「羅盤」就很配合;或者把「羅盤」換做「馬達」,和「勇氣」也可相符。
臺灣諺語,有一句:
5戇阿媽疼外孫,戇雞母孵鵪鶉。
這是很有味道的諺語。但有人把下一句說做「戇雞母孵草墩」,就缺少滋味了。上句的「外孫」是人,跟「阿媽」相連;下句應該是「鵪鶉」,才能跟「雞母」相連。用「鵪鶉」就有統一作用,用「草墩」就沒有統一作用。所以後者不如前者有味。
281
梁實秋先生
寫的「舊」,有幾句話:
6我有胡桃一對,祖父常常放在手裏揉動,噶咯噶咯的作響:後來又在我父親手裏揉動,也噶咯噶咯的響了幾十年。圓滑紅潤,有如玉髓,真是先人手澤。
「手澤」兩字用在這裡,非常恰當。它雖然只是說胡桃沾了先人手上的汗水。但這個「手」字正好關連了上面祖父的手、父親的手;「澤」字又統合了上面的圓滑紅潤,有光澤的意思。而「手澤」兩字出自禮記,又是現成的。
白居易長恨歌云:
7.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第 四句「恩澤」兩字,和前例所說的「手澤」完全異趣,但這個「澤」字也十分恰當。因為第一句有「浴」和 「池」,第二句有「溫泉水滑」和「洗」,第四句必然該用「恩澤」。如果用「恩惠」、「恩德」,雖然意義相同,聲律也合,但絕沒有「恩澤」好。而且「恩澤」 一詞也早已有了,用在這裡非常自然。
8.物質的泉水如是,心靈的泉水亦然:當你將心中的一切俗務沈澱,讓心靈掙脫七情六慾的枷鎖,名利現實的羈絆,讓明澈的思維與情緒由心湖升起,無論是澎湃的思潮,或涓涓的情致,發為一首詩,一篇文,或一支歌,都是一種珍貴的泉水,可以耐人品嘗,而滋養人的性靈。(殷穎:品泉)
282
這一段話用了不少跟水有關的字、詞,和題目十分配合。其中「沈澱」、「心湖」、「澎湃」、「思潮」等,無疑是特地選用,以調適整段文意的。看上去和諧一致。相反的,如果矯揉造作,勉強拿一些類似的字來湊合,那就不好。司馬相如上林賦,形容水,有「潏潏淈淈,?潗鼎沸」的句子;形容山,有「深林巨木,嶄巖嵾嵯」的句子。都是勉強找一些有關水或山的字來湊合的。這只是生硬的堆砌,不是自然的統一。統一,固然要選用類似的字詞,但也要顧到自然的配合。
李煜相見歡詞:
9.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本詞上半闋的「紅」字,和下半闋的「胭脂」以及「醉」字,都有統一作用。佘雪曼先生說「醉」字用得最好,好在「醉」字本身又有紅色的意味,和血淚、林花的色彩正合:又說後主鍊字,不求工而自工。不求工而自工,就是自然;自然地統一起來,看上去就非常順適。
趙友培先生的文藝書簡,談寫作志願,有一句話:
10.他們很多從年輕時就教書,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把青春付與白筆。
「白筆」就是粉筆,作者為什麼不用粉筆而用白筆?因為「白」字可以跟上面的「青」字統一,句子顯得更好。
283
洪昇長生殿獻髮一齣,楊妃被逐出宮門時,唱道:
11.不提防為著橫枝,陡然把連理輕分。
楊妃介紹虢國夫人給玄宗,玄宗和她接近,楊妃生妬,被逐出宮門。「橫枝」是指虢國夫人。作者為什麼要用橫枝來作譬?因為要跟下句的「連理」統一。也就是長恨歌所寫的:「在地願為連理枝。」
艾雯女士寫的「路」,其中有幾句說:
12一滴血,一滴汗,血汗滲透了泥沙,浸蝕了巖石,在人的力量下,公路平坦地展開了。
用字十分調和,「血」、「汗」是液體,「滲透」、「浸蝕」是液體的動詞,這是作者故意選用的。
林海音女士描寫她丈夫何凡先生的書桌(題名即為「書桌」),十分雜亂的情況,說:
13我真不知道當他要寫或讀的時候,是要怎樣刨開桌面上的一片荒蕪,好給自己展開一塊耕耘之地。
她用「刨開」、「荒蕪」、「耕耘之地」等同類詞語,鮮活地描繪出一個有趣的形象來。用的也是統一手法。
二、篇章的統一
284
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詩:
1.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吹,風雪夜歸人。
一 首託意深遠的詩,一幅著色平淡的畫。「白屋」是貧家的住處,現成的詞語(見漢書蕭望之傳),在色采上 剛好跟「雪」字相連,在意義上也跟「蒼山」近似。日暮天寒,白屋柴門,是同一類景象,同一類素材,整首詩表現一種氣氛——清遠淡雅。但也有一點小小的溫 暖,那就是犬吠聲和夜歸人。看起來是一幅畫,讀起來是一首詩,令人悠然神往。因為它非常調和,非常統一。
採同類材料,用同類字詞,能情景交融,意境統一。范仲淹寫的嚴子陵先生祠堂記,最後有四句歌:
2.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先 生之風」的「風」字本來是「德」字,是李太伯替他改做「風」字的。謝疊山的文章規範說:「范文正公 作嚴先生祠堂記,適李太伯在坐。曰:『公此文一出名世,只一字未妥。』公曰:『何字?』曰:『「先生之德」不如改「先生之風」。』公欣然改之。蓋太伯因見 記中有『貪夫廉,懦夫立』六字,遂思伯夷、柳下之風一段,因得『風』字也。」洪邁容齋五筆卷五,也載著這個故事。不過他說李泰伯(洪書「太」作「泰」)提 議改字的理由,卻不是想到孟子書上「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的文字,而是說「雲山、江水之語,於義甚大,於詞甚溥;而『德』字承之,乃似趢 趚。擬換作『風』字,如何?」所謂「乃似趢趚」,是說德字局器太小
285
, 迫促不舒,不如改為「風」字。謝疊山的推測沒有錯,洪邁的記述也不會有誤,兩個人所說的都是對的。但 是從統一的修辭法來講,「德」字是萬萬比不上「風」字的。前兩句的「雲山」、「江水」,後一句的「山高水長」,都是大自然的景物,中間忽然插進一個「德」 字,實在很不調和。——也就是所謂「趢趚」。改為「風」字,就十分和諧自然了。「風」字的意義固然是風範、風格,仍是道德的意思,但它的字面卻是自然物的 一種,能和雲、山、江水融合無間。所以這「風」字是改得極好的。
蘇軾的赤壁賦,是七月望日,明月高照之下,清風徐來之時,泛舟長江之上。除正寫月出風來、水光接天等實景外,又附寫明月之詩、馮虛御風、逝者如水等有關材料。使整篇文章都沈浸在風清月白、水天交融的情景中,剔透玲瓏,不可捉摸。他形容洞簫的聲音,就說:
3.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他說到曹操的詩,就引用:
4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他說到人生的短暫與渺小,就說:
5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這都是很明顯的有意的安排。譬如說,粟在倉廩,不在滄海。為什麼不說「渺倉廩之一粟」,而說「渺滄海之一粟」?因為在這篇文章裏,「倉廩」萬萬不及「滄海」。不僅是境域的大小,還有情景的統一
286
。
蘇 軾胸懷寬濶,又兼天才高妙,思想與造物共遊,所以赤壁賦所表現的宇宙和人生,渾然成為一體。作者的修 養,就表現在作品裏。有真修養,就有真作品。他的意念是一致的,他的作品自然也是一致的。一篇作品,不管說的是什麼事情,用的是什麼材料,他總是用那個意 念把它們貫通起來的。陶淵明歸去來辭,寫棄官歸家,目的是要表出他不願意在污濁的亂世做官,要回到醇樸的鄉村做隱士。所謂心不為形役,覺今是而昨非,已說 得很明白。他敍述回家後觀賞景色的那一段,說:
6.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表 面是描寫眼前景色,實際是表現心中意念。白雲出岫,是說他出山去當彭澤縣令了。但這不是有意營求,而 只是無心試作,所以不到三個月,就像覊鳥倦飛,回家來了。在日光漸暗,百卉隱沒的時候,只有那棵孤松還屹立在晚風中。這棵孤松就是他自己。摩挲盤桓,自賞 孤芳,可見此老氣骨的高傲,心境的寂寞了。所以下面接著就寫:「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遺。」每一景物,每一詞語,都在表現他那個意念。所以通篇調和, 首尾一致。這是心物不隔,內外合一,發為文章,傳世不朽。
文天祥起兵抗元,屢戰屢敗,最後在五坡嶺(在廣東海豐)被張弘範俘虜,帶往南海,在舟中寫過零丁洋詩:
287
7.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落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拋絮,身世飄零雨打萍。皇恐灘頭說皇恐,零丁洋裡歎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眼 見河山破碎。自歎身世飄零,奔波跋涉,到了皇恐灘(贛江險灘名)而感皇恐,到了零丁洋(廣東外海名) 而覺零丁,這固然是觸景生情,寫出這樣的詩句,但主要是由於胸懷忠義,念茲在茲,就無時無地,流露在字裏行間了。心中有至意,筆下吐真言,風格和淵明辭異 曲,但作法統一和諧卻與淵明辭同工。在流傳的文獻中,曾說張弘範命文天祥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隨即寫這首詩給張弘範。末兩句本來是:「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聲名照汗青。」現在的本子,「聲名」換作「丹心」,大約是文天祥後來改的。改「聲名」為「丹心」,和「汗青」相應,成為極其諧合調融的佳句。
劉大白的新詩自然的微笑,第一段寫道:
8.隱隱的曙光一線,在黑沈沈的長夜裏突然地破曉;霎時烘成一抹錦也似的朝霞,彷彿沈睡初醒的孩兒,展開蘋果也似的雙頰,對著我微笑。
第三段寫道:
9.錦也似的平湖,映著胭脂也似的落照,忽然幾拂輕風,皺起紗也似的波紋,彷彿曲終舞罷的女郎,把面罩籠著半嬌半倦的臉兒,對著我微笑。
第一段描寫早晨曙光的美,特寫鏡頭是朝霞;第三段描寫薄暮晚景的美,特寫鏡頭是落照。而朝霞和落照
288
, 同樣都是紅色。但朝霞用錦來作比,配上蘋果似的孩兒的雙頰;落照用胭脂來作比,配上舞女半嬌半倦的臉 兒。錦不一定是紅色,蘋果卻一定是紅的;所以第一段描寫朝霞,錦是形容它的明亮,蘋果是形容它的紅豔。而朝霞與孩兒都是新生的象徵,氣氛十分調和。第三段 描寫落照,用胭脂形容它的紅豔,而胭脂和舞女是很配合的。曲終舞罷,半嬌半倦,正是紅日奄奄快下山的樣子,所以情景也十分一致。要是倒過來,拿孩兒的蘋果 雙頰來譬喻傍晚的落照,拿舞女的胭脂臉兒來譬喻早晨的朝霞,那還成話嗎?所以選用譬喻,也要考慮到整個氣氛的調和。這就是統一和諧了。
三、不調和統一的字句
作家們為了刻意求工,常選用特別的字眼,以表示奇勝。但如果和上下文氣氛不調和,即使於經典有據,也不一定妥當。歐陽修瀧岡阡表:
「回顧乳者劍汝而立於旁,因指而歎曰……」
這句文章裏的「劍」字,本來是「抱」字,後來改為「劍」字。歐陽修居士外集卷十二先君墓表(舊注: 此乃瀧岡阡表初稿,其後刪潤頗多,題曰瀧岡阡表),作「抱」,那是他四十七歲時的作品;文忠公集卷二十五瀧岡阡表作「劍」字,這是他六十四歲寫的。可見是 後來才改的。禮記曲禮:「負劍辟咡詔之,則掩口而對。」鄭玄注:「負,謂置之於背;劍,謂挾之於旁。」孔穎達疏
289
: 「劍,謂挾於脅下,如帶劍也。」歐陽修就是根據曲禮的文字,把「抱」字改為「劍」字的。經書,固然是 文化寶典,但也並不是絕對的金科玉律,每一個字都無可訾議。(曲禮文字有疏略處,已見「前言」。)曲禮用「劍」字形容抱小孩,並不值得取法。把小孩「挾於 脅下如帶劍」,恐怕從古到今都沒有這樣的姿勢。而最主要的是這個「劍」字,對於歐陽修的父親在書房裏,跟妻子、奶媽、幼兒說話的氣氛,很不調和。一個殺氣 騰騰的「劍」字,加在一個四歲的嬌兒(那時歐陽修是四歲)的頭上,是很不相稱的。雖然洪邁說後人不曉歐陽公用曲禮舊義,竟改「劍」為「抱」,實在可歎(見 容齋隨筆卷五);現在也有人認為用「抱」字太熟見,改為「劍」字比較新鮮特殊(黃遵憲拜曾祖母李太夫人詩:「劍兒大父旁」也學這用法)。但是站在統一的角 度來看,還是用「抱」字來得融和自然。
傅庚生的中國文學欣賞舉隅,批評陸次雲的費宮人傳,說:
陸次雲作費宮人傳,記明神宗殉國時,費宮人託為長平公主刺殺李闖愛將羅某,及另有魏宮人沈御河以身率節事,題材頗有戲劇性,文甚鍊而辭亦哀。惟文中有一段云:
「李自成射承天門,將入宮。魏宮人大呼曰『賊人入內,我輩必受辱,有志者早為計!』奮身躍入御河。須臾,從之者盈三百。翠積脂凝,河水為之不流,而香且數日也。」
此段內『翠積脂凝,而香且數日也』十字,極儇薄,與文情不稱。蓋寫悲烈之事蹟不容雜以打情罵俏、低級趣味之語句。若刪此十字,但云『須臾,從之者盈三百,河水為之不流』,何等簡潔
290
,何等沈痛;是好端端一篇文字,竟為此十字斷送也。
這段評論,很有見地。莊嚴的文章裏,攙進俏皮話,就破壞了統一。
從前的中學國文課本,曾經選過某女作家的春晨頌,主題是讚頌春天早晨的可愛。裏面有這樣的句子:
柔和明朗的光波照耀著山野人家,照耀著都市層樓。暢開了那些早起者顫動的心扉,溫暖了那些酣睡者寂寞的夢境。
春天的早晨,山野人家早已起來,都市層樓還在酣睡,這是事實。但是早起的鄉下人,朝氣蓬勃,揮鋤下田,沒有恐懼畏縮,哪會心扉顫動?都市人昨夜燈紅酒綠,今晨正好酣睡,他們的夢境哪會寂寞?即使寂寞,也用不著去溫暖他。接著又寫道:
清風來了,森林在原野抖動,溪流在山澗激奔。吹啊!吹醒那些醉生夢死的行屍走肉,吹散那陣烈燄薰天的血雨腥風!
溪流因清風吹拂而激奔,已無道理;森林因清風吹拂而抖動,尤為惡劣。這種描寫和清新明美的春晨,極不調和。至於吹醒行屍走肉,吹散血雨腥風,卻是把一幅美麗潔淨的春晨畫,變成猙獰可怖的地獄圖了。
可見一篇文章總要有個中心意念。由這個中心意念來採擇有關材料,使用同類詞語,均衡地布置起來,統一地表現出來。不是胡亂湊些詞句,無病發些呻吟,就可算是一篇作品。
291
寫悽情語,不宜用過剛字;寫悲烈事,不應作打情罵俏語;寫明媚景,不該有猙獰厲鬼相。不調和,不均勻,破壞了文辭的統一性,就不是藝術品。
筆者以為,從小處說,是一個句子裏,選用同類的字詞,使意義聯貫起來;從大處看,是整篇文章,在一個意念的涵蓋下,融合起來。這就是統一的作用。
292
293
第十九章 曲繞
說話的人,為了表示謙卑、怨憤、感慨,或向人有所請求,心裏的意思不直說,卻轉個彎說話,叫做「婉 曲」。一般修辭書,都有這一格。還有少數修辭書,把繞個彎來表示斥責、嘲謔的說話,另立一格,叫做「折繞」。筆者以為婉曲和折繞,應用的對象雖有不同,但 兩者的基本修辭法是一樣的。所以把它們合併,稱為「曲繞」。
修辭的方法是多方面的,有的時候要直抒胸臆,噴薄而出。梁啟超贊美古詩箜篌引「公無渡河,公竟渡 河!墮河而死,其奈公何」,筆力萬鈞,動人心魄,稱它為奔放式寫法。而有的時候要隱約深婉,曲折暗示。司馬光欣賞杜甫春望詩「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 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句子,他說:「山河在,明無餘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花鳥,平時可娛之物,見之而泣,聞之而恐,則時可知矣。」他認為:「古人 為詩,貴於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不直接道破,讓讀者「思而得之」,有時比強迫別人接受還有效果。這就是曲繞修辭法的好處。
294
一、示敬的曲繞
為表示尊敬別人,謙抑自己,轉個彎稱謂對方,是曲繞辭的一種。例如:
1.齊侯未入竟,展喜從之,曰「寡君聞君親舉玉趾,將辱於敝邑,使下臣犒執事。」(左傳僖公二十六年)
「執事」就是屬下供使令的人,用以稱呼齊侯。又有稱為「下執事」的:
2越王許諾,乃命諸稽郢行成於吳,曰:「寡君句踐使下臣郢不敢顯然布幣行禮,敢私告於下執事曰:『……敢忘天王之大德,而思邊陲之小怨,以重得罪於下執事?……』……」(國語吳語)
兩個「下執事」都是尊稱吳王夫差的。又有稱為「侍御者」的:
3.恐侍御者之親左右之說,而不察疏遠之行,故敢以書報,唯君之留意焉。(戰國策燕策,樂毅報燕惠王書。)
「侍御者」是侍候燕惠王的人,樂毅用來尊稱燕惠王。樂毅又稱惠王為「足下」:
4恐抵斧質之罪,以傷先王之明,而又害於足下之義,故遁逃奔趙。(同右例)
「足下」一詞,相傳為介之推逃祿,燒死綿山,晉文公伐木製屐,呼「足下」以為悼念。這說法不一定可靠。恐是供人使喚,替人跑腿的意思。因而曲繞為對君長的尊稱。除本例外,又如范雎用它稱秦昭王
295
,酈食其用它稱漢王,張良用它稱項王等。
到戰國末年,秦國又出現「陛下」一詞。因秦國的統一天下,後來就成為皇帝的標準尊稱:
5.(呂不韋)間曰:「陛下嘗軔車於趙矣,趙之豪傑得知名者不少。今大王反國,皆西面而望大王,無一介之使以存之,臣恐其皆有怨心。」(戰國策秦策)
「陛下」稱秦孝文王。陛下本是階下的意思。秦國有「陛楯郎」,是拿著武器站在階下的衛士(見史記滑稽傳)。所以陛下本是階下的衛士,用來尊稱帝王。諸侯及太子稱「殿下」,也是這種用法;又稱人為「閣下」,都是這種意義。
稱國王為侍御者、陛下,推其原因,是表示不敢跟對方直接說話,請侍候的人,或階下衛士轉達進而就把侍候的人,階下衛士,當作國王的尊稱。是以卑為尊,轉了一個大彎的曲繞辭。
二、辭拒的曲繞
辭退別人,拒絕請求,都很容易得罪人,說話的口氣,就要宛轉,要藉助曲繞辭。例如:
1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使皇武子辭焉。曰:「吾子淹久於敝邑,唯是脯資餼牽竭矣。為吾子之將行也,鄭之有原圃,猶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閒敝邑,若何?」杞子奔齊,逢孫、楊孫奔宋。(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本是秦國留駐鄭國以為協防的杞子、逢孫、楊孫,卻做了秦國偷襲鄭國的內應者,所以鄭穆公派皇武子辭退他們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