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
“泛濫無歸,終身無得。得門而入,事半功倍。或經、或史、或詞章、或經濟、或天算、或地輿。經治何經, 史治何史,經濟是何條,因類以求,各有專注。至于經注,孰為師授之古學,孰為無本之俗學。史傳,孰為有法,孰為失體,孰為詳密,孰為疏舛。詞章,孰為正 宗,孰為旁門。尤宜抉擇分析,方不至誤用聰明。此事宜有師承,然師豈易得?書即師也。今為諸君指一良師,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讀一過,即略知學術門徑 矣。”(《輶軒語‧語學‧論讀書宜有門徑》)
章學誠有部名著《校讎通義》,把校讎之學的崇高境界論述得最為充分。他所說的校讎之學大約相當於我 們所說的目錄之學。《校讎通義序》說:“校讎之義,蓋自劉向父子部次條別,將以辨章學術,考鏡源流。非深明于道術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語此。後世部 次甲乙,紀錄經史,代有其人,而求能推闡大義,條別學術異同,使人由委溯源,以想見于墳籍之初者,千百之中不十一焉。”章學誠把目錄學的最高要求歸納為 “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八個字,是非常恰當的,現得到廣泛承認。
同樣是乾嘉時期的學者王鳴盛,對目錄學是這樣強調的:“目錄之學,學中第一緊要事,必從此問途,真按:簡化字之礙讀也!-余嘉錫引此似作涂(塗)字! 方能得其門而人。”(《十七史商榷》卷一)所以目錄學一向被視為入門之學。如果要從事研究工作,應從目錄學入手。
二、古籍分類
群書目錄都有個分類問題,我國古代圖書分類從西漢到清代有個演變發展過程。
圖書文獻為什麼要分類呢?大抵出於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為了查找方便。書多了不便查閱,於是根據內容,把相同相近的圖書放在一起
192
。比如《詩經》的注釋有西漢毛亨《毛詩故訓傳》、東漢鄭玄《毛詩箋》、唐代孔穎達《毛詩正義》、宋代朱 熹《詩集傳》、清代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陳奐《詩毛氏傳疏》、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等許多種,如果把這些關於《詩經》的注釋按時代先後排放在一起, 查找起來會方便很多。同樣關於《周易》、《尚書》、《論語》、《莊子》以及《楚辭》、《昭明文選》、《杜甫詩集》等等,都有注釋或研究著作,也應作同樣處 理。這是關於一部書。關於一個人物的研究,比如孔子、孟子,相關資料也應放在一起。再進一步擴大,古代把孔子用來教授弟子的《易》、《書》、《詩》、 《禮》、《樂》、《春秋》視為經典,是一組文獻,稱為“六經”,亦稱“六藝”。這一組文獻在封建社會是最重要的文獻,而且互相之間關係密切,這一組文獻自 然而然地放在一起,而且按照上面的順序排列。六經是一個大類,六經下再列《易》、《書》、《詩》、《禮》、《樂》、《春秋》六個小類,各經的注釋論說再依 先後放在一起,這樣秩序井然,查找極便。同樣關於諸子的、軍事的、文學的、醫學的也應分門別類存放一處,容易查找。宋代鄭樵把這一道理概括為“即類求書, 因書究學”(《通志‧校讎略》)。
分類的第二個目的,是能夠通過分門別類總結學術源流。中國古代圖書分類始終以圖書內容、學術門類為主要依據,從這個意義上說,分類是能夠從一個角度體現學術發展歷史狀況的。鄭樵認為“類例既分,學術自明”(同上),正是揭示這一道理的。
歷代圖書分類情況大致是這樣的:
西漢劉向、劉歆父子《七略》分圖書為六大類三十八小類。框架如下:
六藝略:易、書、詩、禮、樂、春秋、論語、孝經、小學。
諸子略: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
193
詩賦略:屈賦之屬、陸賦之屬、荀賦之屬、雜賦、歌詩。
兵書略:兵權謀、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
數術略:天文、歷譜、五行、蓍龜、雜占、形法。
方技略:醫經、醫方、房中、神仙。
六略之前還有《輯略》,梁阮孝緒《七錄序》云:“其一篇即六篇之總最,故以《輯略》為名。”可知《輯略》不是單獨一類,所以《七略》只有六類,可稱為“六分法”。真按:輯略
繼承劉向、劉歆《七略》分類體系而又有所發展的是劉宋時王儉的《七志》。《七志》已佚,據阮孝緒《七錄序》及《隋書‧經籍志》,其分類如下:
經典志:紀六藝、小學、史記、雜傳
諸子志:紀今古諸子。
文翰志:紀詩賦。
軍書志:紀兵書。
陰陽志:紀陰陽圖緯。
術藝志:紀方技。
圖譜志:紀地域及圖書。
道經:道教經籍。
佛經:佛教經籍。
《七志》比《七略》增加圖譜一類,成為“七分法”,又附道經、佛經二錄,實際為九類。’《七志》之後有梁阮孝緒《七錄》,該書亦佚,僅《七錄序》保存于《廣弘明集》卷三。據《七錄序》所附《七錄目錄》,知其分類如下:
經典錄:易部、尚書部、詩部、禮部、樂部、春秋部、論語部、孝經部、小學部。
記傳錄:國史部、注歷部、真按:簡化字之礙讀也! 舊事部、職官部、儀典部、法制部、偽史部、雜傳部、鬼神部、土地部、譜狀部、簿錄部。
194
子兵錄:儒部、道部、陰陽部、法部、名部、墨部、縱橫部、雜部、農部、小說部、兵部。
文集錄:楚辭部、別集部、總集部、雜文部。
術伎錄:天文部、緯讖部、曆算部、五行部、卜筮部、雜占部、刑法部、醫經部、經方部、雜藝部。
以上內篇五錄。
佛法錄:戒律部、禪定部、智慧部、疑似部、論記部。
仙道錄:經戒部、服餌部、房中部、符圖部。
以上外篇二錄。
內外篇圖書凡五十五部六千二百八十八種八千五百四十七帙四萬四千五百二十六卷。
從以上框架看,《七略》、《七志》雖以“七”名,實非七類,《七錄》才是真正的“七分法”。
三國時魏國鄭默編有《中經》,分類已無可考。
西晉祕書監荀勗因魏《中經》更輯新簿,叫作《晉中經簿》(見《廣弘明集》卷三《七錄序》附。《隋書‧經籍志》作《晉中經》十四卷)。分為四部:
甲部:六藝、小學。
乙部:古諸子、近世子家、兵書兵家、數術。
丙部:史記、舊事、皇覽簿、雜事。
丁部:詩賦、圖贊、汲冢書。
東晉李充就西晉荀勖《晉中經簿》加以校核,發現西晉《晉中經簿》著錄藏書29945卷,東晉僅存3014卷, 約十分之一,於是重編《晉元帝書目》,仍以甲、乙、丙、丁分四部。但乙、丙相當於荀勖的丙、乙,就是說史書升到第二位乙部,子書降到第三位丙部。從此以 後,四部的格局基本確定。但那時還不叫經、史、子、集,而叫甲、乙、丙、丁。東晉末年還有《晉義熙四年秘閣四部目錄》(見《七錄序》附),分類方法當與李 充同
195
。
據《七錄序》附《古今書最》、《隋書‧經籍志‧簿錄篇》,南朝四部目錄有:
《宋元嘉八年秘閣四部目錄》,謝靈運編。
《宋元徽元年秘閣四部書目錄》,王儉編。
《齊永明元年秘閣四部目錄》,王亮、謝朏編。《梁天監四年文德正御四部目錄》,劉孝標編(編者依《隋書》)。
《梁天監六年四部書目錄》,殷鈞編(據《隋書》)。
《梁東宮四部目錄》,劉遵編。
《陳天嘉六年壽安殿四部目錄》。
《陳德教殿四部目錄》。
隋朝四部目錄有:
《開皇四年四部目錄》。
《開皇八年四部書目錄》。
《香廚四部目錄》。
《隋大業正御書目錄》。真按:詞:【正御】謂供奉帝王的物品。《宋書‧明帝紀》:“上奢費過度,務為彫侈。每所造制,必為正御三十副,御次、副又各三十,須一物輒造九十枚,天下騷然,民不堪命。”
梁元帝蕭繹《金樓子》(《四庫全書》據《永樂大典》輯本)真按:此字竟無簡化化作肖. 有《著書篇》,係蕭繹自著或命人代撰之書的目錄,分甲、乙、丙、丁四部,大概是現存最早的四部目錄了。
唐代初年官修《隋書‧經籍志》是現存較早的按四部分類的目錄,學術價值也比較大。其分類框架如下:
經:易、書、詩、禮、樂、春秋、孝經、論語、緯書、小學。
史:正史、古史、雜史、霸史、起居注、舊事、職官、儀注、刑法、雜傳、地理、譜系、簿錄。
子:儒、道、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兵、天文、歷數、五行、醫方。
集:楚辭、別集、總集。(以上四部四十類)
196
道經(附):經戒、餌服、房中、符籙。(均不列書目)
佛經(附):大乘經、小乘經、雜經、雜疑經、大乘律、小乘律、雜律、大乘論、小乘論、雜論、記。(道佛共十五類)
如將《七略》、《七錄》、《隋書‧經籍志》相比較,不難發現,經部、集部都是前後一貫的。子部則是 《七略》中諸子略、兵書略、數術略、方技略的合併。史部變化最大,原是六藝略中春秋的附庸,連二級類目都夠不上。到西晉荀勖《晉中經簿》把史記、舊事、皇 覽簿、雜事列為“丙部”,已基本上相當於後來的史部,東晉李充又把史書提升為乙部,後世基本沿用下來。梁阮孝緒《七錄》雖然說是“斟酌王、劉”,但在史部 獨立這個問題上則順應學術發展,遵照荀勖的做法,立“記傳錄”,而且僅次於“經典錄”。如果不討論佛法錄、仙道錄,《七錄》實際上只有五錄,其中子兵錄、 術伎錄相當於四部中的子部,另三錄經典、記傳、文集則相當於四部中的經、史、集。因此《七錄》實際上處於《七略》“六分法”與後來“四分法”的過渡狀態。
從二級類目看,《七錄》已非常細緻,共55類。《隋書‧經籍志》同樣也是55類。這之間有分有合,但基本框架是一脈相承的。《隋書‧經籍志》是四部分類目錄現存較早的一部,但其分類框架則是參照兩晉南北朝各家目錄擬定的。其後,我國圖書分類基本上不出四部分類體系。
四部分類體系到《四庫全書總目》逐步趨於成熟,可視為“四分法”的代表,其框架如下:
經部:易類、書類、詩類、禮類(周禮、儀禮、禮記、三禮總義、通禮、雜禮書)、春秋類、孝經類、五經總義類、四書類、樂類、小學類(訓詁、字書、韻書)。
史部:正史類、編年類、紀事本末類、別史類、雜史類、詔令奏議類(詔令、奏議)、傳記類(聖賢、名人、總錄、雜錄、別錄)、
197
史抄類、載記類、時令類、地理類(宮殿疏、總志、都會郡縣、河渠、邊防、山川、古跡、雜記、游記、外紀)、職官類(官制、官箴)、政書類(通制、典禮、邦計、軍政、法令、考工)、目錄類(經籍、金石)、史評類。
子部:儒家類、兵家類、法家類、農家類、醫家類、天文算法類(推步、算書)、術數類(數學、占候、相 宅相墓、占卜、命書相書、陰陽五行、雜技術)、藝術類(書畫、琴譜、篆刻、雜技)、譜錄類(器物、食譜、草木鳥獸蟲魚)、雜家類(雜學、雜考、雜說、雜 品、雜纂、雜編)、類書類、小說家類(雜事、異聞、瑣語)、釋家類、道家類。
集部:楚辭類、別集類、總集類、詩文評類、詞曲類(詞集、詞選、詞話、詞譜詞韻、南北曲)。
凡四部四十四類,有些類下增析三級類目。
至清末張之洞《書目答問》,把叢書從子部雜家類雜編之屬分出來,別立“叢書部”,次于集部之後,成為五部分類體系。後來一般沿用五分法。《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就分經、史、子、集、叢五部。
《中國叢書綜錄》仍是四部分類,但對於叢書中的小叢書,如《微波榭叢書》內有《算經十書》,則于四部之後別立“別錄”一部,以容這類叢書內的小叢書,實際上也是《書目答問》的五部分類的模式。不過《叢書綜錄》在四部之下分出的小類卻較《四庫全書總目》精細許多。例如:
《四庫全書總目》
經部
小學類
訓詁
字書
198
韻書
《中國叢書綜錄》
經部
小學類
說文之屬
傳說
專著
字書之屬
通論
古文
字典
字體
蒙學
音韻之屬
韻書
古今音說
等韻
簡字拼音
訓詁之屬
群雅
字詁
方言
譯文
很容易發現《叢書綜錄》已增設四級類目。且三級類目、二級類目均加細。三級類目的加細,從小學類析出說文之屬,已可看出來。二級類目的加細,可從禮類發現。禮類在《四庫總目》中是經部中的一個二級類目,下分周禮、儀禮、禮記、三禮總義、通禮、雜禮書六個三級類目
199
。《叢書綜錄》則在經部下設周禮類、儀禮類、禮記類、大戴禮記類、三禮總義類五個二級類目,取代原來的“禮類”。五個二級類目下又分別設三級類目。《叢書綜錄》是四部分類體系中較為精細的一部書目。
現代當代的著作,有的仍沿用舊有的內容與體制,這部分著作仍可在四部分類中找到位置。而近代從西方 輸入的新學科新方法,則應當採用西方的圖書分類體系予以分類。現在通行的《中國圖書館分類法》實際上是借鑑西方分類法制定的,適應了近現代中國學術發展的 要求。但是新分類法並不適用於我國古籍的分類。兩者可根據需要並行不悖,不能認為四部分類法是落後的,新分類法是先進的,只能認為它們是適應不同時期學術 發展狀況而制訂的,不同分類體系產生於不同土壤、不同時代,都是現實的產物,各自有其合理性。當然也各有自己的不足之處,學者可以在運用的同時加以改造, 使之更合乎圖書的實際分類要求,更趨嚴密化、科學化。當然這些工作都必須建立在這樣一個前提下:那就是熟練掌握這些分類體系。
三、目錄的主要內容
就一部典型的目錄例如《四庫全書總目》而言,它應當包括以下構成成分:書名、篇卷、時代、著者、提要、大小序。
(一)書名
1.古書命名的方式
書名是一部書的標誌。古代書少,所以命名方式比較簡單,到後來書多了,命名也就越來越麻煩。主要命名方式:
(1)以通稱為書名
200
《詩》、《書》、《禮》、《樂》、《春秋》、《史記》等,都應屬於這一類。
(2)摘取書中一二字為書名
《急就章》首句:“急就奇觚與眾異。”因取首二字為書名。王國維《觀堂集林》卷五《史籀篇疏證序》 云:“《詩》、《書》及周秦諸子,大抵以二字名篇,此古代書名之通例。字書亦然。《蒼頡篇》首句雖不可考,然《流沙墜簡》卷二第十八簡上有漢人學書字,中 有‘蒼頡作’三字,疑是《蒼頡篇》首句中語,故學書者書之。其全句當云‘蒼頡作書’,句法正仿‘大史籀書’。《爰歷》、《博學》、《凡將》諸篇,當亦以首 二字名篇,今《急就篇》尚存,可證也。”
江陵張家山漢墓出土漢簡中有一種標題《蓋廬》,即吳王闔廬,又作闔閭。真按:闔蓋字形結構換首爾.盧與閭,ㄨㄩ相通之故也. 這樣標題是因為篇中記載的是闔廬問申胥、申胥作答的內容。
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出土竹簡有《唐革》二十枚,羅福頤先生考定“唐革”即“唐勒”,真按:革與勒有無部首爾. 得到公認。但這篇文章經李學勤考定應是宋玉作品,之所以取名《唐革》,是因為首句為:“唐革與宋玉言御襄王前。”(參李學勤《〈唐勒〉、〈小言賦〉和〈易傳〉》,《齊魯學刊》1990年第4期)。我們前面還講到唐太宗集王羲之二十八帖裝裱為一卷,取名《十七帖》,是因為首帖開頭為“十七日”。其命名方式亦採取首二字。
(3)以姓名為書名
古書原以篇行,例如《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作《孤憤》、《五蠹》、《內外儲說》、《說林》、 《說難》十餘萬言。”又《管晏列傳》:“吾讀管氏《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均只取篇名,說明當時以篇為單位流傳。後來才集中 一人之作為一組,就像後代的文集那樣。這項工作大概主要是劉向父子整理皇家藏書時做的。所以《漢書‧藝文志》著錄有《李克》七篇、《寧越》一篇、真按:簡化字之礙讀也!瀚典作甯越! 《公孫固》一篇,以及《鄧析》、《龐煖》、《鄒陽》,都以人名為書名。如果表示尊重,則于姓後加子字,如《孟子》、《荀子》、《莊子》、《管子》等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