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晁瑮《寶文堂書目》、陳第《世善堂藏書目錄》、趙用賢《趙用賢書目》、趙琦美《脈望館書目》、祁承■《澹生堂藏書目》等。真按:火業 真按:祁承
清初有錢謙益《絳雲樓書目》、毛扆《汲古閣珍藏秘本書目》、錢曾《也是園書目》、《述古堂書目》、徐乾學《傳是樓書目》、《傳是樓宋元本書目》、季振宜《季滄葦藏書目》。
清中葉則有彭元瑞《知聖道齋書目》、吳壽暘《拜經樓藏書題跋記》、孫星衍《孫氏 祠堂書目》、《平津館鑒藏書籍記》、《廉石居藏書記》、黃丕烈《百宋一廛書錄》、《求古居宋本書目》、《蕘圃藏書題識》(繆荃孫等輯)、張金吾《愛日精廬 藏書志》、汪士鐘《藝芸書舍宋元本書目》等。
清後期則有楊紹和《楹書隅錄》及《續編》、瞿鏞《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陸心源 《皕宋樓藏書志》、《儀顧堂題跋》、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丁立中《八千卷樓書目》、丁日昌《持靜齋書目》、《持靜齋藏書紀要》(莫友芝撰)、潘祖蔭 《滂喜齋藏書記》(葉昌熾撰)、朱學勤《結一廬書目》、繆荃孫《藝風堂藏書記》等。
民國間則有鄧邦述《群碧樓善本書錄》、《寒瘦山房鬻存善本書目》、蔣汝藻《傳書 堂藏書志》(王國維撰)、葉德輝《觀古堂書目》、《郋園讀書志》、傅增湘《雙鑑樓善本書目》、劉承幹《嘉業堂藏書志》(繆荃孫、董康、吳昌綬撰)、章鈺 《四當齋藏書目》(顧廷龍撰)、潘明訓《寶禮堂宋本書錄》(張元濟撰)、張元濟《涵芬樓燼餘書錄》、李盛鐸《木犀軒書錄》、張鈞衡《適園藏書志》(繆荃孫 撰)等。
建國後,有鄭振鐸《西諦書目》(趙萬里等編)、《西諦書跋》(吳曉鈴輯)、周叔弢《自莊嚴堪善本書目》(冀淑英撰)、黃裳《前塵夢影新錄》、《清代版刻一隅》、《來燕榭書跋》等。
以上這些私藏目錄以著錄宋元善本、精校名抄者為多,其中大部分有題跋,蘊含著豐富的學術成果,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查閱這些題跋可借助于《古籍版本題記索引》(羅偉國、胡平編)。真按:參考書目-博士論文-翁方綱研究-次要參考書目 真按:讀秀有!-天人與瑚璉兄有藏.
212
(三)史志目錄
史志,主要指正史(紀傳體史書)當中的《藝文志》或叫《經籍志》,以《漢書‧藝文志》最早。其後有《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明史‧藝文志》、《清史稿‧藝文志》。其他正史則缺少藝文志。
上面七種史志目錄中的前五種,著錄圖書的範圍是當朝的藏書。例如《漢書‧藝文 志》據劉歆《七略》編成,作者班固在東漢時期,已不可能再完整地看到西漢成帝至哀帝時的藏書面貌,也就是說班固不是根據原書來著錄的,而是根據間接資料編 成的,其目的在於反映西漢藏書之盛。《隋書‧經籍志》修于唐初,是“五代史”共同的經籍志。“五代史”指《北齊書》、《周書》、《梁書》、《陳書》、《隋 書》。《經籍志》是根據《隋大業正御書目錄》等前代公藏書目編成的。當然,隋代嘉則殿藏書唐初尚存,可以參考。《舊唐書‧經籍志》是五代劉昫修的,反映的 是開元盛世藏書面貌,根據的是毋煚《古今書錄》。這與《漢書‧藝文志》根據《七略》是一樣的。《新唐書‧藝文志》是宋歐陽修編的,根據的也是《唐開元四庫 書目》,不過又補充了開元以後唐人的著作。《宋史‧藝文志》修于元初,根據的是宋代官修歷代國史的藝文志以及《崇文總目》、《中興館閣書目》。
由於這五種史志目錄都以紀錄一代藏書之盛為目的,因而是通錄古今,不分時代。這 些書目有很大用處。第一,可以從中看到一代藏書的全貌。第二可以從中查找某個人或某一學科有哪些著作。第三,可以考察古書亡佚的大體年代。例如《隋書‧經 籍志》著錄“《參解楚辭》七卷,皇甫遵訓撰”,但《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都不著錄這部書。唐代開元時期皇家藏書十分豐富,其中卻沒有這部 書,說明這部書大抵亡佚于隋唐之際。《隋書‧經籍志》還記載有:
213
《楚辭》十二卷,後漢王逸注。
《楚辭》三卷,郭璞注。
《楚辭音》一卷,徐邈撰。
《楚辭音》一卷,宋處士諸葛氏撰。
《楚辭音》一卷,孟奧撰。
《楚辭音》一卷,無撰人。
《楚辭音》一卷,釋道騫撰。
《離騷草木疏》二卷,劉杳撰。
以上八家楚辭注,到《舊唐書‧經籍志》,只有王逸、郭璞、劉杳三家。《新唐書‧藝文志》有王逸、郭璞、劉杳、孟奧、徐邈、釋道騫六家。到《宋史‧藝文志》只存王逸一家。王逸注一直保存到今天,可謂巋然魯靈光了。真按:詞:【魯靈光】見“ 魯殿靈光 ”。【魯殿靈光】 漢 代 魯恭王 建有 靈光殿 ,屢經戰亂而巋然獨存。後因以“魯殿靈光”稱碩果僅存的人或事物。 柳亞子 《六月一日初謁白石老人齊璜于快車胡同賦呈一首時老人年八十有九矣》:“缶廬不作茫夫逝, 魯 殿 靈光 白石翁 。” 李致忠 《略談建國以來北京圖書館入藏的善本書》:“ 遼 金 書禁甚嚴,能流傳至今者屈指可數,《趙城金藏》的傳世,於保存 金 代刻書的標本方面,亦有 魯 殿 靈光 之耀。”亦省作“ 魯靈光 ”。 宋 陸游 《跋<蘭亭樂毅論並趙岐王帖>》:“今 周 器 漢 札雖不可復見,而《修禊序》、《樂毅論》如 魯 靈光 巋然獨存,意有神物護持,非適然也。” 金 元好問 《應州寶宮寺大殿》詩:“竭國想從 遼 盛日,閱人真是 魯 靈光 。” 元 繆鑒 《題悟空寺》詩:“不到招提二十霜,眼明還識 魯 靈光 。” 清 錢謙益 《<蔡大美集>序》:“以詞賦家推之, 大美 亦今之 魯 靈光 矣。” 柳亞子 《董必武先生六十壽詩》:“須眉 文潞國 ,壇坫 魯 靈光 。”參見“ 魯靈光殿 ”。 我們可以推測諸葛氏《楚辭音》、佚名《楚辭音》唐以前尚存,唐代已佚。另外五家則大抵亡于唐安史之亂至五代間,宋代已不存。古書亡佚數量之大,速度之快,於此可見一斑。
《明史‧藝文志》、《清史稿‧藝文志》與以前史志目錄不同,其著錄範圍僅限於一朝。所以《明史‧藝文志》可供查考明朝人著述情況,《清史稿‧藝文志》可供查考清朝人著述情況。
有些正史沒有藝文志,或有志而不全,後代學者曾為之補作,稱為“補志”。主要有:
宋王應麟《漢書藝文志考證》(補入二十七部)
清姚振宗《漢書藝文志拾補》
清錢大昭《補續漢書藝文志》
清侯康《補後漢書藝文志》
清顧櫰三《補後漢書藝文志》真按:中研院線上目作顧懷三!亦作有櫰三者:
清姚振宗《後漢藝文志》
清曾樸《補後漢書藝文志》真按:簡化字之礙讀也!-據中研院線上目定!
清侯康《補三國藝文志》
214
清姚振宗《三國藝文志》
清黃逢元《補晉書藝文志》
清秦榮光《補晉書藝文志》
清丁國鈞《補晉書藝文志》
清文廷式《補晉書藝文志》
清吳士鑑《補晉書經籍志》
聶崇岐《補宋書藝文志》
陳述《補南齊書藝文志》
清張鵬一《隋書經籍志補》
徐崇《補南北史藝文志》
清宋祖駿《補五代史藝文志》
清顧櫰三《補五代史藝文志》
清黃虞稷、盧文弨《宋史藝文志補》
清王仁俊《西夏藝文志》
繆荃孫《遼藝文志》
黃任恒《補遼史藝文志》
清王仁俊《遼史藝文志補證》
清龔顯曾《金藝文志補錄》
清錢大昕《元史藝文志》
清黃虞稷、盧文弨《補遼金元藝文志》
清金門詔《補三史藝文志》(遼金元)
武作成《清史稿藝文志補編》
王紹曾先生主編《清史稿藝文志拾遺》
另外,明代修國史,焦竑纂成《經籍志》,而國史未成,《國史經籍志》單獨流傳,也屬於史志目錄。
除了正史藝文志外,宋鄭樵《通志‧藝文略》、元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考》、明王圻《續文獻通考‧經籍門》、清《續通志‧藝文略》、
215
《清通志‧藝文略》、清《續文獻通考‧經籍考》、《清文獻通考‧經籍考》、《清續文獻通考‧經籍考》也應屬於史志目錄範圍。
地方志中有《藝文志》或《經籍志》,有的是書目,有的是地方文獻匯編。屬於書目 的如《山東通志‧藝文志》、《安徽通志藝文稿考》、《湖北通志‧藝文志》等,這些亦屬於史志目錄。其中孫詒讓《溫州經籍志》影響較大。地方志數量很大,現 存的也有萬種之多,其中藝文志記載一個地方的著述,既可以補充國史之不足,也可以作為研究地方文獻的依據。近年出版的《皖人書錄》(蔣元卿撰)、《山東文 獻書目》(王紹曾主編)、《江蘇藝文志》、《雲南書目》(李小緣撰)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等都很有價值。考察古今著作,除了查正史藝文志以外,還要看著者是哪個地方的人,查查那個省的通志或者府志、州志、縣志當中的藝文志,會獲得更多的史料。
查正史藝文志及補志有一本工具書可以利用,那就是哈佛燕京學社洪業、田繼綜、聶崇岐、李書春、馬錫用合編的《藝文志二十種綜合引得》。既可從人名查,又可從書名查,很方便。書前有聶崇岐序,詳述藝文志之源流,值得一讀。
(四)專科目錄
1.經學目錄。較重要者為朱彝尊《經義考》三百卷。每書注存、佚、缺、未見。全錄原書序跋,真批:非「全」也.即其序跋亦有刪省,且有妄刪時日署名者. 以及有關各書的評述文獻,並附按語。該書所引資料極博,但出處或未標明,是其一病。翁方綱有《經義考補正》十二卷。真批:豈本書刊出時尚未刊出中研院點校補正者耶?愚已享至VC電騾矣.
2.小學目錄。有清謝啟昆《小學考》、胡云玉《雅學考》、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真按:胡元玉-云字誤也! 真按:中研院線上目作胡元玉!台大、文大同.讀秀同! 黎經誥《許學考》,體例大體仿《經義考》。
3.史部目錄。宋高似孫《史略》、清章學誠《史籍考》(已佚)真批:何故讀葉樹聲、許有才之《清代文獻學簡論》一書乃于此大有所論?豈其亡,或豈其妄耶!如頁166「他在編修專科目錄《史籍考》中就靈活運用了大量的互著與別裁法。……其結果,不僅把大量有關史學的圖書資料收進了《史籍考》,同時把其他部類中有關史學的圖書資料也都收了進來。」若原書已佚,何有此說? 、謝國楨《晚明史籍考》、《清開國史料考》、黃永年、賈憲保《唐史史料學》、朱士嘉《中國地方志綜錄》、北京天文台《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
216
》、容媛《金石書錄目》、日本人長澤規矩也《中國版本目錄學書籍解題》等。
4.子部目錄。宋高似孫《子略》、陸達節《歷代兵書目錄》、劉申寧《中國兵書總目》、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真按:簡化字之礙讀也!-據中研院線上目定! 王毓瑚《中國農學書錄》、北京圖書館等《中醫圖書聯合目錄》、余紹宋《書畫書錄解題》、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真按:簡化字之礙讀也!-據中研院線上目定! 嚴靈峰《周秦漢魏諸子知見書目》等。真批:噫日前似方于園地得hong諸大兄合力垂賜也!
5.集部目錄。姜亮夫《楚辭書目五種》、崔富章《楚辭書目五種續編》、萬曼《唐集敘錄》、張舜徽《清人文集別錄》、袁行雲《清人詩集敘錄》、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李靈年、楊忠主編《清人文集總目》、元鍾嗣成《錄鬼簿》、王國維《曲錄》、黃文暘《曲海總目提要》、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彙考》、真按:簡化字之礙讀也!-據中研院線上目定!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袁行霈、侯忠義《中國文言小說書目》、一粟(周紹良、朱南銑)《紅樓夢書錄》、周采泉《杜集書錄》、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真按:簡化字之礙讀也!-據中研院線上目定! 鄭慶篤、焦裕銀、張忠綱、馮建國合撰《杜集書目提要》等。
(五)特種目錄
1.舉要目錄。最著名的是張之洞《書目答問》,目前通行本為范希曾《書目答問補正》。
2.叢書目錄。最早的叢書目錄當是清嘉慶中顧修的《彙刻書目》。目前常用的主要有上海圖書館編《中國叢書綜錄》、陽海清編《中國叢書廣錄》、上海圖書館編《中國近代現代叢書目錄》。
3.知見目錄。知見,即所知、所見,包括直接見到的和間接知道的。這類書目以清邵懿辰《四庫簡明目錄標注》、清莫友芝《郘亭知見傳本書目》最有名。前者經邵章增訂為《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注》,後者經傅增湘增訂為《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
4.經眼目錄。與知見目錄不同,在於全是親眼所見,更可靠。主要有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孫殿起《販書偶記》、《販書偶記續編》、雷夢水《古書經眼錄》、嚴寶善《販書經眼錄》、江澄波《古刻名抄經眼錄》等
217
。董康《書舶庸談》也帶有這種性質。
5。禁燬目錄。主要有《清代禁燬書目》,清姚覲元編、鄧實增補、商務印書館補遺。共收禁書3011種。《清代禁書知見錄》,孫殿起編。收禁書1400餘種。以上二種1957年商務印書館排印合訂一冊,較為完備。
6.版 本圖錄。版本圖錄可視為版本目錄的一種,“錄”就是與“圖”配合的說明文字,相當於版本目錄的“提要”。有的有圖無錄,亦歸於此類。版本圖錄主要有:趙萬 里、冀淑英《中國版刻圖錄》、楊守敬《留真譜》、瞿啟甲《鐵琴銅劍樓宋金元本書影》、張允亮《故宮善本書影初編》、陶湘《涉園所見宋版書影》、顧廷龍、潘 景鄭《明代版本圖錄》、昌彼得《中央圖書館宋本圖錄》及《金元本圖錄》、吳哲夫《故宮博物院宋本圖錄》、黃永年、賈二強《清代版本圖錄》、黃裳《清代版刻 一隅》等。
7.辨偽目錄。早期的辨偽目錄有宋濂《諸子辨》、胡應麟《四部正譌》、姚際恒《古今偽書考》。目前常用而且資料較豐富的是張心澂《偽書通考》、鄭良樹《續偽書通考》。
8.其他。胡文楷《歷代婦女著作考》,輯錄資料十分豐富,既有著者生平、內容介紹,又有版本考察,為書目之佳者。
應當指出,目錄是我們從事研究的工具書,只有自己親自查檢,才能體會出其中的多種用途。同時,目錄也是著述的體裁之一,朱彝尊《經義考》、謝國楨《晚明史籍考》都是不朽的專著,他們選擇了最合適的形式來表現他們的研究成果,這是值得我們借鑑的重要經驗。
218
第八章 文獻的輯佚與辨偽
一、輯 佚
(一)古書亡佚之多及其原因
前面講史志目錄時曾舉了《隋書‧經籍志》集部楚辭類著錄關於《楚辭》的注釋及注 音八家,到《舊唐書‧經籍志》僅著錄三家,《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六家,而到《宋史‧藝文志》僅存王逸注一家,其餘七家逐步亡佚了。這個比例即八種書有七 種亡佚,僅存一種。不光《楚辭》類是這樣,其他各類也大抵相似。宋歐陽修《新唐書‧藝文志序》說:“藏書之盛,莫盛於開元,其著錄者五萬三千九百一十五 卷,而唐之學者自為之書者又二萬八千四百六十九卷,嗚呼,可謂盛矣!……今著于篇,其有名而亡其書者,十蓋五六也,可不惜哉!”近人聶崇岐《藝文志二十種 綜合引得序》:“總上述二十種藝文志所著錄之典籍,自先秦以迄清末,其有名可稽考者,蓋不下四萬餘種,然求其存于今者,恐已不及半數。”歐陽修(1007—1072)生活的年代上去唐開元年間(713—741)不過三百多年,開元年間著錄在冊的圖書3277部53915卷, 在北宋歐陽修撰《新唐書‧藝文志》時亡佚者已十之五六,在北宋以來近千年中歷經劫難而亡佚者更不知凡幾。如果就時代更早的《漢書‧藝文志》來考察,亡佚比 例更大。《漢書‧藝文志》據劉歆《七略》編成,反映的是西漢藏書面貌。近人顧實《漢書藝文志講疏》于每一種書都分別標明“存”、“亡”、“殘”、“疑”
219
。《漢書‧藝文志》著錄的596家(《七略》著錄的實603家),顧實明確標明“存”的只有29家,不到5%。另有注“殘”的43家,合起來僅得72家,只占12%。所以《漢書‧藝文志》著錄各書今天已十不存一。
《宋史‧藝文志》著錄宋人以及宋以前著作9818種,其中宋人著作5500餘種,這些見於《宋志》的宋人著作經700餘年,現在“十亡七八”(劉琳、沈志宏《現存宋人著述總錄‧前言》,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真按:中研院線上目作沈治宏! 巴蜀書社1995年排印本)。
從這些抽樣統計,我們可以想見中國圖書亡佚之多,存于今天的只是一小部分。
圖書亡佚的原因首先是兵火,我們在前面已歷舉歷史上各次重大的書厄,每次書厄都 會有一定數量的圖書失傳。當然由於中國地大,並不是每次書厄毀的書都失傳了,而是往往在他處還有副本,書種不絕。但有些書如《永樂大典》清代內府僅有一 部,八國聯軍攻占北京時大都被毀,這部書也就殘存無幾了。
除天災人禍,圖書還有個自然淘汰過程。在唐代初年重修《晉書》之前,據史載有十 八家《晉書》,我們講圖書命名時曾列舉八家。但在唐代官修《晉書》行世後,其餘各家就自然而然地不被重視,逐步失傳了。同時在《隋書‧經籍志》中還著錄了 李軌《晉泰始起居注》二十卷至劉道會《晉起居注》三百十七卷共二十一種五百五十一卷晉起居注,這些起居注也應是唐初修《晉書》的重要參考,所以後來全都失 傳了。起居注保存在宮中,民間流傳估計不多,在皇家藏書被毀時自然容易亡佚,但完全失傳,應當還有自然淘汰的原因。真批:此句前後不太明白!應係未潤飾好者.
別集,漢魏六朝時期見於《隋書‧經籍志》的有八百八十六部八千一百二十六卷(其中四百四十九部梁朝有,後來亡佚)。到清乾隆修《四庫全書》,著錄于別集類的自《揚子雲集》至《徐孝穆集》十四家而已
220
。 明末張溥輯有《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基本上都是亡佚後重新搜集遺文佚句重新編成的。即使《四庫》著錄的十四家,也大都是宋元明以來所重輯,其傳世者據考 只有《嵇康集》、《陸士龍集》、《陶淵明集》、《鮑參軍集》、《謝宣城集》、《江文通集》六家而已。從這個角度說是百不存一。我們所見到的漢魏六朝詩文應 當說只是實際數量的一鱗半爪。如果沒有《昭明文選》、《玉臺新詠》幸存下來,那會更慘。這八九百種別集的亡佚,不可能全都出於天災人禍,真批:杜氏忽略了當初傳抄不便,非如後世一滋百千,然則或作者之家與朝廷有其一部之全者爾,友人則但抄撮選錄以篇流傳者.則朝廷存書或一經兵燹,鮮有不與之俱亡者. 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作家的文集應當是被自然淘汰的。從梁朝(502—557)至隋末(705)不足150年,八百八十六部別集中的四百四十九部已亡佚,其速度是很快的。
以現在的一鱗半爪研究六朝文學,謂之“管窺蠡測”當不過分。所以當我們下結論說“六朝沒有某某現象”或“某某現象從某某開始”時,應慎重,應考慮到現在所能掌握的史料只是全部史料的一小部分。真批:如果肯好好讀過如何想得清楚和正確便不會有此之失了.
正是基於這樣的原因,我們不能不感慨研究先秦漢魏六朝的歷史、文學、語言、哲學處處受到史料限制,孔子說文獻不足徵,用於這個階段是再恰當不過了。
《四庫提要》曾指出:“古書亡佚,愈遠愈稀,片羽吉光,彌足珍貴。”(見《蘇氏演義》條)輯佚,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的。
(二)前人輯佚的成績
輯佚始於何時尚難論定,但宋人已有做輯佚工作的了。
葉德輝《書林清話》卷八:“宋黃伯思《東觀餘論》中有《跋慎漢公所藏相鶴經後》云:‘按《隋經籍志》、《唐藝文志》,真按:標點有誤!-前作頓號此作逗號? 《相鶴經》皆一卷,今完書逸矣。特馬總《意林》及李善《文選注‧鮑照舞鶴賦》鈔出大略,今真靜陳尊師(北宋道士陳景元)真按:陳景元 -陳景元(1024-1094),字太初,北宋道士,著名道教學者。自號碧虛子。 所書即此也。……’據此,則輯佚之書當以此經為鼻祖。”北宋人從唐馬總《意林》、唐李善《文選注》中輯出已佚古書《相鶴經》,被葉德輝認為是輯佚之始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