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4
, 她在無憂無慮、充滿溫情的環境裡度過了童年。這樣的生活境遇使其散文呈現出柔美、舒展、淡雅、溫馨的 色調。而小時候起逐漸形成的深厚古典文學功底又使她在營造意境、渲染氣氛方面出神入化、揮灑自如,進入了很高的藝術境界。在她求學期間,父母相繼離開人 世,尊敬的師長也紛紛離散,她體驗著生離死別的滋味,經歷了人間的艱難坎坷,那顆敏感、充滿溫馨的心靈便注入了濃重的哀愁和惆悵,這使她的作品變得凝重、 含蓄,在活潑之中加入了幾分沉滯、傷感,表現出對人生的感悟和遐想。獨特的生活經歷和藝術上的博採眾長,使琦君的散文形成了清新淡雅、古樸雋永的藝術風 格。
琦君深受中國溫柔敦厚的文學傳統的影響,她的散文溫婉柔美,諧而不謔,哀而不傷。無論憶舊懷人還是 感悟人生,她都能將濃烈的感情平淡出之,雖略帶哀怨,卻常能超脫釋懷。《倒賬》寫自己一家賴以為生的積蓄被一個所謂的朋友賴掉了,始則整日愁眉苦臉,怨恨 滿腹,但很快思想發生轉變,認識到:「得失只可視作生活點綴,實不應為此鬱鬱於懷的。」最後提出:「我們不妨以幽默閑適的心情,度著平靜而現實的生活,不 為將來做太多的打算,也不為過去而留戀懊喪。」作者在這裡表達了安貧守拙、知足長樂的人生態度。琦君的散文沒有大起大落、激烈複雜的矛盾衝突,也沒有大悲 大喜的感情糾葛,她以一顆溫存的心細細地體味「生涯中的一花一木,一喜一悲」,從中閃爍著哲理的火花。即使是過去曾經歷過的痛苦和煩惱,她也能「化痛苦為 信念,轉煩惱為菩提」。她將自己達觀開朗的人生態度完整地融進了創作之中。
琦君的散文素以淡雅雋永著稱。她的散文語言猶如行雲流水,樸素自然,沒有雕琢的痕迹。她又常在不經意中適當化用古詩詞,
955
或營造意境,或渲染氣氛,或點化哲理,使作品在古樸中富有詩意,韻味雋永。對琦君的散文語言,羅家倫曾作過頗為中肯的評價:「文字清麗雅潔,委婉多彩。寫風景有詩意,寫動作頗細膩,寫人物頗富於溫柔敦厚的人情味。」
琦君的散文也並非盡善盡美。她篤信我佛,崇尚宗教,對人生的感悟有時變成對佛教教義的詮釋。她的溫柔敦厚思想也往往成為不分是非、慈悲為懷的菩薩心腸。思想內容上的缺憾,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第三節 王鼎鈞
王鼎鈞(1927— ),山東臨沂人。14歲開始寫詩,15歲試評《聊齋志異》,16歲發表文學作品。已結集出版20餘 種散文著作,主要有《碎琉璃》、《情人眼》、《開放的人生》、《人生試金石》、《左心房漩渦》等。王鼎鈞的散文既有深廣的社會內容,又有巨大的藝術容量, 形式活潑,風格多樣,在臺灣文壇獨樹一幟。余光中曾有過很高的評價:「海外作家鼎盛,風格多般,其旅外尤久而創作不衰者,詩人首推楊牧,散文家首推王鼎 鈞。」
王鼎鈞的散文飽含著對人生、社會、歷史的深刻認識。豐富的生活閱歷使他積累了獨特的人生經驗。他的 作品大多是對人生澄澈的觀照,無論記事、說理、抒情,都顯示出對人生的獨特領悟,強烈而鮮明的「我」隨處可見。其《開放的人生》、《人生試驗石》、《我們 現代人》號稱「人生三書」,在讀者中有廣泛影響。在這些作品中,他以自己的人生經驗為藍本,表現了人生各個層面,意蘊深遠。《那樹》是這方面的代表作。作 品以路邊老樹的興衰榮枯
956
, 象徵著一種執著而悲壯的人生,具有深邃飽滿的人生意蘊。作品通篇沒有標明老樹所處的具體時空,它透過 多年來默默造福於人類的老樹被砍伐、被支解的悲劇命運,從一個特定的角度意義深廣地揭示了臺灣現代工業文明對傳統文化的侵蝕。作者以沉重而不失豁達的筆 墨,將自然、社會、人生緊緊聯繫在一起,寫出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和人的情感之間的矛盾,傳達出蒼涼、苦澀的心境,在這裡,老樹的命運被寓言化了,這使作 品在況味人生、感受人生方面獲得了深邃的意義。王鼎鈞的散文又是鄉土愛國情懷的自然流露。他經歷了動盪的年代,足迹遍及大半個中國,這使他對民族的歷史和 文化有深刻的洞察力。《山裡山外》、《海水天涯中國人》等散文集突出地表現了作者深藏於心的真摯熱烈的懷鄉愛國情愫,在嚴謹的寫實和浪漫的激情之中真切地 展示了民族的過去和現在,其感情之細膩、思想之深邃、筆法之多樣,在臺灣散文家中是出類拔萃的。隱地指出,王鼎鈞「是這一代中國人的眼睛,為我們記錄了一 個時代,一個動亂、和平又混淆的時代」。
王鼎鈞的散文中,憶舊懷鄉是一個重要題材。由於長年離鄉飄泊,遍嘗流浪之苦,王鼎鈞深深懷念著故鄉,他用「異鄉的眼,故鄉的心」寫下了許多憶念大陸故土,洋溢著濃郁鄉土氣息的散文。1988年 他出版了《左心房漩渦》,把鄉土情懷發揮到了極致。他將自己對大陸故鄉故人的懷念喻為「左心房漩渦」,充分表現了懷鄉情感的真摯、強烈。《腳印》以一個有 關腳印的傳說,引出作者對故鄉、故人、故事的懷念。在作品中,他悠然神往千山萬水外的故鄉人物,刻骨銘記著童年的美好時光,盼望著在垂暮之年作一次回顧式 的人生旅行:「若把平生行程再走一遍,這旅程的終點站,當然就是故鄉。」《紅石榴》通過對故鄉一棵紅石榴樹的回憶
957
, 抒寫了深藏於心的一段少時戀情,人生的酸甜苦辣無不凝注筆端。《告訴你》則以浪漫而略帶憂鬱的筆調狀 寫了作者陷於懷鄉情感不能自拔的情形。在圖書館裡,他看到了一部極其精細的地圖,那上面標有故鄉的小鎮,以及鎮外的小丘、小河,於是忍不住潸然淚下:「我 天天想你,朝朝暮暮思念你,這思念,附帶產生了多少追悔、多少憂慮、多少恐懼、多少空虛。」他高舉盛滿往事的酒杯,但願日日泥醉。
王鼎鈞曾說:「鄉愁是美學,不是經濟學。思鄉不需要獎賞,也用不著和別人競賽。我的鄉愁是浪漫而略 帶頹廢的,帶著像感冒一樣的溫柔。」(《腳印》)就藝術特徵而言,王鼎鈞的憶舊懷鄉散文是優美、抒情的,字裡行間跳動著一顆飄泊四海、歷盡滄桑的憂鬱靈 魂。如果說王鼎鈞的抒寫愛國情懷的散文是一曲曲雄渾昂揚、熱情奔放的交響樂,他的闡發人生哲理的散文是短小精萃、沉郁古雅、令人回味無窮的小夜曲的話,那 麼他的憶舊懷鄉散文則猶如一支支纏綿悱惻的夢幻曲,在撲朔迷離之中傾吐著不絕如縷的鄉愁。
王鼎鈞的散文具有獨特的風格。想像大膽而新奇。優秀的散文家應該具有豐富的想像力,善於在聯想的基 礎上巧妙地組織語言材料。王鼎鈞基於對生活的獨特感受,在創作中充分馳騁想像。他的散文想像大膽而又新奇別致,令人耳目一新。請看他的豪喻:「當年坐在飛 快的火車上,看大地緩緩轉成唱盤,大地在唱,唱出唐宋元明清,唱出金木水火土,唱出漢滿蒙回藏,唱出稻粱麥黍稷,唱出一元萬象兩儀四時三教九流六欲七情八 德十戒百福千變億載兆民。」(《看大》)將大地看作唱盤,聽它不停地唱天地宇宙、國家民族、歷史文化,這一比喻確實是十分奇特的。再如《雜念》:「冬天, 我們為什麼要圍爐?僅僅是為了驅寒嗎?
958
不,我們貪戀,當寒濕全部驅走以後,乾燥的空氣中泛著的淡香。太陽是世界上最大的香水噴洒機。」像這樣獨創的比喻在王鼎鈞的作品中俯拾即是。這對於增強文字的表現力,營造意境,深化主題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體多樣,形式活潑。凡散文這一文類所能包容的各種形式的作品,如敘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小品、 雜文、散文詩等,王鼎鈞無所不為,都有很高的成就。他的散文還在文體上突破了散文與小說,散文與詩的界限,雖是散文體式,卻有小說的敘事特點、人物框架結 構和詩的語言色彩、意境,這對於豐富和發展散文文體,有著積極的意義。因此,他有文體家的美譽。
語言洗練精緻、幽默詼諧。王鼎鈞的散文顯示出作者卓越的語言功力。他將深厚的國學根柢融入現代表現 技巧之中,筆墨遒勁,文字老辣,形成了洗練、蒼涼、睿智的語言風格。行雲流水般的語言中蘊藏著對生命意義的獨特體驗、對現實人生的理性剖析和對情感世界的 細膩描摹。他的散文語言縝密而不僵硬,古雅而不雕琢,蒼涼而不故弄玄虛,幽默詼諧而不油滑。如下面一段文字:「絡繹不絕的歸人啊,你們何所聞而去,何所見 而來。摩肩接踵的過客啊,你們見所見而來,見所見而去。日光之下無新事,但普天遊子皆懷舊,偏愛舊時天氣舊時衣引發一點兒舊時心情。名山大川見許多,天下 勝景還是老家東門外的丘嶺,嶺上一棵石榴樹。樹失去了,山在;山失去了,地在,地物改,地形變,大地萬古千秋。土在即苗在,苗在即樹在。斯土斯地得你親眼 看,親自用腳踏,親身翻滾擁抱。過客啊,歸人啊,勸君更進一杯酒,他日再逢,先為我從瞳孔裡帶一些山水,用衣襟留些塵土。」(《看大》)筆墨酣暢,氣勢雄 渾,在從容,嚴密的文字中蘊含著閱盡人生滄桑的悲涼情懷。因此,張騰蛟認為他「把中國文字的功用發揮到了極致」。(《不是遊記》)
959
第四節 張曉風
張曉風(1941— ),江蘇銅山人。1949年隨父母赴臺。1958年考入東吳大學中文系。60年代中期以散文成名,處女作《地毯的那一端》1967年獲中山文藝獎散文獎。後相繼出版了《愁鄉石》、《步下紅毯之後》、《你還沒有愛過》、《再生緣》、《我在》、《從你美麗的流域》、《玉想》等10餘 部散文集,並有《曉風小說集》和《畫愛》、《第五牆》、《武陵人》、《自烹》等戲劇作品問世,在臺灣文壇享有很高聲譽。余光中曾評價說:「張曉風不愧是第 三代散文家裡腕挾風雷的淋漓健筆,這枝筆,能寫景也能敘事,能詠物也能傳人,揚之有豪氣,抑之有秀氣,而即使在柔婉的時候,也帶有一點剛勁。」①王文興則 認為:「張曉風的文字,其運用之靈活,在當今的我國作家中幾不作第二人來想。」(《張曉風的藝術》)
1964年, 張曉風開始了散文創作生涯。在《地毯的那一端》、《愁鄉石》等早期作品中,她以敏感纖細的心靈去感應自然和人生,寫出了許多謳歌大自然和讚美親情的篇章。 在這一時期,張曉風的風格是真率熱烈的,猶如深山裡一株怒放的紅楓,又似飛濺直流的瀑布,作者或歌或號,大喜大悲,感情直露,使作品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 對大自然的熱情謳歌構成了張曉風早期創作的重要特色。張曉風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細膩純真的情感去把握和捕捉大自然的美,在清風明月、山松野草之間馳騁想像, 營造物我一體、情景交融的意境。她想做「曠野上的一隻野鶴」、「深山裡一縷宛轉的氣流」;赤足在石塊與石塊之間跳躍著,「恍惚以為自己就是山上的一塊石頭
960
, 溪邊的一棵樹」,一切世俗的煩惱消失了。伴隨著對大自然的讚美,張曉風展開了豐富奇特的想像。「天空 的藍箋已平鋪在我頭上,我卻苦於沒有雲樣的筆。」(《畫晴》)這是何等的氣魄!「陽光的酒調得很淡,卻很醇,淺淺地斟在每一個杯形的小野花裡。」(《魔 季》)陽光為酒花為杯,這種想像不可謂不新穎。而在《歸去》裡,作者把疾風中翻飛的翠葉比作是正在演奏的琴鍵,把整個山谷看作大風琴的共鳴箱,這種想像簡 直要真追盛唐詩人了。
描寫親情、友情、愛情,抒發對美好感情的眷戀和嚮往,這也是張曉風這一時期散文創作的重要內容。友 情、親情、愛情,是文學作品永恒的主題。張曉風以她特有的方式抒發自己的情感,從而使讀者領略其豐富多彩的感情世界。《到山中去》、《霜橘》、《光環》、 《歸去》、《不能被增加的人》抒寫了與友人結伴而遊的暢快,相濡以沫的體貼溫情,朝夕相處、同窗共讀的甜蜜喜悅。而《初綻的詩篇》、《綠色的書簡》、《回 到家裡》等則以溫馨的筆墨寫出了對家人的關愛。《地毯的那一端》等篇章寫出了對丈夫的愛戀和信賴,表現了陶醉在愛情海洋裡的幸福。
從《步下紅毯之後》開始,張曉風的題材和風格逐漸發生了變化。從內容上來說,她的作品由過去著重抒 寫「小我」「私愛」轉向抒寫「大我」之愛,表現出對人世的深切關注和對民族文化的強烈認同。從風格上來說,早期創作中的那種大喜大悲減少了,注重營造意 境,嚮往生命的深沉和嚴肅,筆墨老辣,風格明暢雋永。作為炎黃子孫,張曉風周身湧流著黃河、長江的激浪,割捨不了深植於民族土壤的赤子之情。每當想起民族 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她便血脈僨張,神采飛揚,激動不已。「望著那猶帶中原泥土的故物,我的血忽然澎湃起來。走過歷史,走過輝煌的傅統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