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Thursday, May 8, 2008

91

乾隆皇帝怕見「活字」——談「活字」改成「聚珍」的經過

   民國九年到二十年間,中華書局先後印行了五集《聚珍倣宋版四部備要》。這部書,全書一萬一千三百零 五卷,分訂二千五百冊,是一部收錄一般人需讀的基本要籍的叢書,所以多數的學校和圖書館都會購置。臺灣的中華書局時常再版銷售,不少讀者看了廣告,常常問 起:什麼是「聚珍」?

  其實,「聚珍」就是「活字」的異名。

  北宋仁宗慶曆年間,畢昇就發明用活字印刷,為我國的印刷術,開啟了新頁。

  畢昇所發明的活字,是用黏土燒成的,叫做「泥活字」。到了元朝,王禎改用木活字;到了明代,進一步有了錫活字、鉛活字和銅活字。一般說來,泥活字質地不堅固

92

,字體較粗。錫活字和鉛活字太軟,容易變形。銅活字固然好,但成本太高,所以一般都用木活字。

  談到銅活字,有些掌故可以談。

   銅活字盛行於明代弘治(西元一四八八年—一五○五年)、正德(西元一五○六年—一五二一年)年間。 那個時候,江南一帶,經濟繁榮,生活富庶,於是有富豪附庸風雅用銅活字印書。其中以無錫的華家和安家所印的銅活字版最為精美。像尚古齋華珵印的《渭南文 集》、蘭雪堂華堅印的《白氏長慶集》、錫山安國印的《顏魯公文集》等,現在都還看得到。這些用銅活字印的書,印刷精良,版式疏朗,很多藏書家拱為珍璧,和 宋元版一樣的看重。不過,這些明代銅活字印的書,比起刊刻本,數量很少。安國死後,這些銅活字被他的六個兒子當做家產瓜分,每一個人所分到的字,不足以印 一部書,因此安家所印的活字本書,就更為少見了。

  用銅活字印成的最大一部書,是清代雍正四年(西元一七二六年)到六年(西元一七二八年)間,由內府排印的《古今圖書集成》,全書厚達一萬卷,另有《目錄》四十卷

93

, 分訂成五千零二十冊,裝成五百二十二函,所用的紙張是最好的開化紙和太史連紙。由於每一部的成本很 高,所以只印了六十四部(一說六十部)。這六十四部書,除了分藏宮中的各重要單位外,在乾隆年間又賜給了當時協助修纂《四庫全書》的四位著名藏書家,他們 是江浙知不足齋鮑士恭、天一閣范懋柱、開萬樓汪啟淑和江蘇的馬裕,另外,也先後頒賜給一些大臣,如張廷玉、舒赫德、于敏中、劉墉等,都曾獲頒《古今圖書集 成》,其中張廷玉,任軍機大臣,先後獲頒兩部。六十四部《古今圖書集成》很快就送完了。乾隆年間,想再重印,但是存放在武英殿的銅活字已被管理人員盜竊了 不少,所以只好另雕木活字重印。

  那麼,什麼時候把「活字」改稱「聚珍」呢?

   清代乾隆三十八年(西元一七七三年),詔修《四庫全書》時,清高宗已經六十三歲,他很擔心不能親眼 目睹《四庫全書》完成,所以一方面指示先選擇《四庫全書》裡的菁華部分,編成《四庫全書薈要》;一方面也選擇《四庫全書》裡的善本,交由當時負責內府出版 事務的「武英殿」,先行刊印流傳。當時負責武英殿的

94

, 是侍郎金簡。金氏估算所要刊印的書籍太多,雕版費時,所以上了一道奏摺,建議用活字印行。金氏的奏 摺,主要在說明活字的好處,一方面省事,一方面省錢,另外還迅速。乾隆看了奏摺,就批了:「甚好!照此辦理。」同時,以「活字版之名不雅馴」,降旨把活字 版改為「聚珍」。乾隆把延用數百年的「活字」,改名為「聚珍」,只說它的名稱「不雅馴」,並沒有說出具體的理由。筆者推測,可能他年歲高了,有點怕死,看 到了「活」字,就聯想到了「死」字,所以就把名稱給改了。

   用活字印書,速度雖比雕版快,但程序也相當多。金簡為了工作效率,還特地編了一部《武英殿聚珍版程 式》,書中對活字印刷的整個程序,如「成造木字」、「刻字」、「字櫃」、「槽版」、「夾條」、「頂木」、「中心木」、「類盤」、「套格」、「擺書」、「墊 版」、「校對」、「刷印」、「歸類」等,除了有詳細的文字說明外,並且都繪了精美的圖畫,俾「喻工匠,示法守」,是印刷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

  民國以後,以「聚珍」為名印行的最大一部書,就是本文一開頭談到的《聚珍版倣宋版四部備要》

95

,而這部書的印行,也有一段罕為人知的辛酸秘聞。

  《聚珍版倣宋版四部備要》(以下簡稱《四部備要》)的編輯,是由當時的中華書局總經理陸費逵主持。《四部備要》所收每一書的封頁裡,也都印著「桐鄉陸費逵總勘」等字。陸費逵之所以用「聚珍」輯刊《四部備要》,和他的家世有關。

   陸費逵的五世祖陸費墀,在清代乾隆年間編輯《四庫全書》時,以編修的職位兼任《四庫全書》的總校兼 提調官。陸費逵在編《四部備要》的〈綠起〉裡說:「先太高祖宗伯公諱墀,通籍入詞林。《四庫全書》開局,以編修任總校官,後任副總裁,前後二十年,任職之 掌且久,鮮與匹焉。晚歲搆宅於嘉興府城外甪里街,顏其閣曰『枝蔭』,多藏四庫副本。洪楊之亂燬於火,今者甪里街鞠為茂草矣。小子不敏,未能多讀古書,然每 閱《四庫總目》及吾家家乘,輒心向往之。」可見陸費逵之從事編輯《四部備要》,顯然和他的五世祖陸費墀有關。

  乾隆在纂修《四庫全書》時,很重視校勘的工作。除了正總裁官、副總裁官、總纂官外,特地設總校官四人,分校官一百七十九人。這一百八十三人,有官至編修的

96

, 最低的也具進士背景,足見程度都很高。《四庫全書》每一書的封頁裡,都要註明詳校官、覆勘、總校官、 校對官、謄錄、繪圖等人的官銜和姓名,以示負責。但是,由於《四庫全書》篇幅過鉅,期限也很急促,所以每一書雖經多人一校再校,錯誤仍然難免。清高宗既然 重視校勘,所以也就從乾隆四十二年(西元一七七七年)起,規定總裁、總校、分校等官,按錯誤的次數記過處分。總裁官錯誤達三次,覆校、分校官錯誤達兩次 的,則交部議處。總裁官記過三次以上的,罰俸半年;總校、分校官記過三次以上的,則罰俸三個月。這個辦法實施後,被記過的官員,不勝其數。像擔任總纂官的 紀昀、陸錫熊、孫士毅等三人,在乾隆四十五年(西元一七八○年)十月到十二月三個月裡,就被記了三次過。被記過最多的是擔任覆校官的何思鈞。何氏當時的官 位是「翰林院檢討」,學問不錯,但是他從乾隆四十三年(西元一七七八年)到四十九年(西元一七八四年)間,先後被記過三千七百二十八次。其他如擔任覆校官 的翰林院編修王燕緒,也先後被記了三千七百零五次的過。而被罰最重、遭遇最不幸的就是陸費墀。

97

   陸費墀當時的官銜是「日講起居注官,文淵閣直閣事,詹事府少詹事」,修《四庫全書》時,擔任「總校 兼提調官」,責任相當繁重。等到預定放在「文淵」、「文源」二閣的《四庫全書》從事覆校時,發現了不少錯誤,清高宗十分生氣,下了一道詔諭,除了擔任總纂 官的紀昀和陸錫熊,受到了嚴厲的處分,並要他們賠償改寫、改裝的工價外,對擔任總校官的陸費墀,處分得更嚴酷。詔諭上說:「……至陸費墀,本係武英殿提 調,後充總校,所有《四庫全書》,伊一人實始終其事,而其洊陞侍郎,受恩尤重,較之紀昀、陸錫熊,其咎亦更重。現在續辦三分書,應發『文瀾』、『文匯』、 『文宗』三閣陳設者,現經該鹽政等陸續領運,俟各書到齊時,除書槅久經成造安設外,所有面頁裝訂木匣刻字等項,俱著陸費墀自出己資,仿照文淵等三閣式樣罰 賠。妥協辦理,就近陳設,以示懲儆,而服眾心,不必令鹽商等承辦。」不久,陸費墀也就遭到革職,抑鬱而死。那時,「文瀾」、「文匯」、「文宗」等「南三 閣」的書還沒有裝潢好,清高宗又下令查明陸費墀的遺產,只保留一千兩銀子為其家屬生活之需,其餘財產全部充作賠償裝潢「南三閣」《四庫全書》的經費。

98

   中華書局總經理陸費逵,一方面以先人對《四庫全書》的貢獻感到榮幸,一方面也由於先人的不幸遭遇, 益覺校勘的重要,因此籌備編輯《四部備要》時,他就決定不採取影印的方式,而採用活字排印的方法,重新校勘。那時,杭縣丁氏所鑄造的鉛造倣宋聚珍,賣給了 中華書局,於是陸費逵就用來排印《四部備要》,所以《四部備要》又稱《倣宋聚珍本四部備要》或《聚珍本四部備要》,每一本書的版心下端也印著「中華書局聚 珍倣宋版印」等字樣。

99

說明文字 《武英殿聚珍版程式》裡的「字櫃圖」和「字櫃式」。

【見原文】

100

說明文字  《武英殿聚珍版程式》裡的「槽版圖」和「櫃版式」。

【見原文】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