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Saturday, May 17, 2008

81

  《提要》二百卷,使讀者展閱了然。蓋自列史藝文、經籍志及《七略》、《七錄》、《崇文總目》諸書以來,未有閎博精審如此者。①

清人周中孚評價《總目》說:

  竊謂自漢以後簿錄之書,無論官撰、私著,凡卷第之繁富,門類之允當,考證之精審,議論之公平,莫有過於是編。②

與張之洞合編《書目答問》的繆荃蓀在《錢塘丁氏八千卷樓藏書志序》中盛讚《總目》曰:真按:蓀字誤也!本書錯字實在太多!

  至於考證撰人之仕履,釋作書之宗旨,顯微正史,遍採稗官,揚其所長,糾其不逮,《四庫提要》實集古今之大成。

積平生精力研讀《總目》的余嘉錫亦全面肯定《總目》的學術價值:真按:此語有語病.若無價值,那余氏豈不枉然一生了?

  今《四庫提要》敘作者之爵里,評典籍之源流,別白是非,旁通曲證,使瑕瑜不掩,淄澠以別,持比向、歆,殆無多讓。至於剖析條流,斟酌古今,辨章學術,

① 王昶:《湖海詩傳》,卷十六,《蒲褐山房詩話》。

②周中孚:《鄭堂讀書記》卷三十二。

82

高挹群言,尤非王堯臣、晁公武等所能望其項背。故曰自《別錄》以來才有此書,非過論也。故衣被天下,沾溉無窮。嘉道以後通儒輩出,莫不資其津逮,真按:重出,重複, 奉作指南,功既巨矣,用亦弘矣。①

   自《總目》出,不少目錄學家把它奉為楷模加以仿效。阮元指導編成的《天一閣書目》、張金吾的《愛日 精廬藏書志》、瞿鏞的《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陸心源《皕宋樓藏書志》、丁丙的《善本書室藏書志》,基本上都是按照《總目》的體系分類和編排。在《總目》 的啟示下,阮元進呈“四庫未收書”一七四種,又刊成《四庫未收書提要》五卷。孫星衍“擬以善本及難得本進御”,亦仿《總目》的編寫形式,先後撰成《廉日居 藏書記》與《平津館鑒藏記》。周中孚《鄭堂讀書記》的編纂,也從《總目》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

   《總目》不僅以分類體系和編寫提要方式影響藏書家和目錄學家,而且以它對中國古代學術源流及歷代著 作要旨的概評,指示著士子讀書、研究的方向。龔自珍稱他讀《總目》是“平生為目錄之學之始”②。張之洞在《輶軒語》中向讀書士子們宣傳:“今為諸生指一良 師,將《四庫全書總目》讀一過,即略知學問門徑矣。”又說:“《四庫提要》為讀群書之門徑。”余嘉錫也指認“《提要》之作,前所未有,可為讀書之門徑,學 者捨此,莫由問津”③。魯迅在為青年開有關中國文學閱讀書單時,亦將《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列為第一部應讀書

①余嘉錫:《四庫提要辯證‧序錄》。

②《龔自珍全集‧〈己亥雜詩〉自注》

③《四庫提要辯證‧序錄》。

83

  圍繞《總目》的專門性研究,早從清代乾嘉以後便逐步展開。但初期的研究,尚呈散在式,大量的有價值的論述零星地散布於各種日記、文集、讀書筆記或藏書志中。直到胡玉撰、王欣夫整理編定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四庫未收書目提要補正》與余嘉錫所著的《四庫提要辯正》出,真按:搢字誤也!-胡玉縉. 此種情形方發生改觀。隨著日益增多的學者投入這一界域的研究,一種以《四庫全書》和《總目》為研究對象的專門學問——“四庫學”隱然形成。真按:四庫學的形成

  傳統“四庫學”雖然成就卓著,但它對《四庫全書》及《總目》的研究基本上沿襲刊誤、補正、考核、糾謬的樸學學術路數。余嘉錫的《四庫提要辯證‧自序》對這一治學方法有生動描敘:

  余治此有年,每讀一書,未嘗不小心以玩其辭意,平情以察其是非。至於搜集證據,推勘事實,雖細如牛毛,密若秋荼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秋荼】 注音一式 ㄑ|ㄡ ㄊㄨˊ 解釋 1.秋天繁密的荼花。荼到秋天花葉繁茂,因以秋荼比喻繁多。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握素披黃,吟道詠德,苦辛無益者如日蝕,逸樂名利者如秋荼。2.比喻刑法苛細。漢˙桓寬˙鹽鐵論˙刑德:昔秦法繁於秋荼,而網密於凝脂。 所不敢忽。必權衡輕重,而後筆之於書。對“細如牛毛,密若秋荼”的微觀問題的審辨和重視正是樸學的一大特色,它象徵著莊嚴的學術理性,顯示出嚴謹的學術責任感和淵博深厚的功力。

   然而,對《總目》的糾謬補遺決不可能真正深入這部大書的堂奧。馬克思主義實踐學說向我們反覆昭示這 樣一條真理:人類文化實踐的過程和結果無一例外是主體客體化的過程和結果。這一過程和結果即主體將自己在一定的社會關係和歷史前提下形成的內在本性和本質 力量運用於和滲透於他所創造的客體中

84

,從而實現主體客體化①。文化世界中的萬千現象,實質上是精神的客觀化。它積澱著、凝聚著主體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和文化環境中所形成和產生的包括價值觀念、審美意識、情感趨向、理想願望以及知識、經驗、才能在內的文化品性,蘊含著活生生的靈魂。

  《總目》的編纂同樣是一項具有“目的取向”或“價值取向”的主體的文化實踐活動,從這項實踐活動中產生出來的作品理所當然地打有主體的精神印記,具有文化品性。

   首先,《總目》的編纂,實質上是對一批相關圖書資料的認識,而這種認識,只可能是主體的認識。由 《總目》組織編排的圖書,也不是純粹客觀的對象,而是圖書世界中同主體價值觀念、認知水平、思維方式、致思趨向相適應,處於主體特殊視角下並對主體有現實 意義的那一部分圖書,是主體創造和解釋的意義對象。

  書目本質的另一方面是揭示圖書、評價圖書,評價雖然本質上是一種認識,是精神對物質、意識對存在的一種反映,但是,在評價活動中,總是存在著價值主體,總是包含著價值主體對價值客體的態度,因此,評價實質上是一種以價值取向為內核的、綜合的、整體的價值意識活動

  ① 在人的文化實踐活動中,當然還存在著客體主體化的另一面。也即馬克思所說的:“藝術對象創造出懂得藝術和能夠欣賞美的大眾——任何其他產品也都是這樣。因此,生產不僅為主體生產對象,而且也為對象生產主體。”(《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第95頁)主體客體化與客體主體化相互滲透,相互轉化。

85

①。而《總目》對乾隆以前萬餘種典籍的大規模評判,自然蘊藏著鮮明的價值取向與系統的學術文化觀念。

   需要指出的是,參與編製《總目》的纂修官與“一手勒定”《總目》的紀昀不同於一般社會成員。作為一 個民族、時代的精神文化創造者,他們具有優良的文化素質和文化修養。與一般社會成員相比較,他們要更充分,更集中地體現所屬民族和時代的思想情緒和文化精 神,借榮格的話來說,他們“是一個更高意義上的人,即‘集體的人’,是一個負荷並造就人類無意識精神生活的人”②。因此,當紀昀和他的同僚對自己所掌握的 感性材料進行選擇和加工之時,不僅自身的政治主張和學術見解必然輸入《總目》之中,大量的為他們所沒意識或未充分意識到的潛意識也在不知不覺中滲入他們的 製作品,而這些未知的、深層的心理機制和意識潛能,乃是長期社會實踐和歷史積澱的結果。因此,當《總目》編製成功,其間所蘊含的文化信息量總是大於編纂者 自我意識到的範圍。

   由此可見,《總目》決不僅僅是“綱紀群籍”、“辨章流別”的閱讀工具,它和其他文化產品一樣,是一 種客觀化的精神,凝淀著主體的本質力量以及需要的創造性、選擇的能動性。思想史家的任務,便是要將它置於一個生動的文化整體中加以還原和分析,捕獲它的魂 靈。其要諦正如丹納在《〈英國文學史〉序言》中所指明的

  ① 李德順《價值論》對“評價”與“認識”之間的關係有明晰描述:評價總是評價者對一定事實與自己的價值關係的認識,當這種事實(即使是價值事實)不在與評價者相聯繫的價值關係中被考察時,對它的認識就成為知識。(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9月第1版,第255—256頁)

  ②榮格:《心理學與文學》,第141頁,三聯,198711月版。

86

  如果一部文學作品內容豐富,並且人們知道如何去解釋它,那麼我們在這作品中所找到的,會是一種人的心理,時常也就是一個時代的心理,有時更是一種種族的心理。

87

第六章 晚年生涯

  一、備極榮崇的“國之大老”

  第一份《四庫全書》雖然於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六日辦理繕竣,但全部工程的最後告成則要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而自五十歲投身是役的紀昀此時已有六十七歲。

  然而,正是在這十七年間,紀昀“疊被殊恩,皆逾常格,為自來詞臣所罕覯”①。

 繼被擢升為編修、侍讀學士後,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三月,紀昀被擢為詹事府詹事,這雖然是一個並無實職的職位,但卻是翰林官升遷的中轉站,果然,僅僅一月後,紀昀便自詹事擢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至是始出翰林”。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

 ①《紀文達公遺集》,卷八。

88

,紀昀擢兵部侍郎,仍兼文淵閣直閣事,這種“改任不開缺”的情形“實文士之殊榮,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開缺】 注音一式 ㄎㄞ ㄑㄩㄝ 解釋:官吏因故去職或死亡,造成職位空缺,尚待選人充任。清˙曾國潘˙報丁父憂摺:臣係屬長子,例應開缺丁憂。
詞:【開缺】舊時官吏因故不能留任,免除其職務,准備另外選人充任。《清會典事例‧吏部‧各官開缺》:“凡大小官員,由開列推陞者,以奉旨科抄到部日開缺;承襲官爵者,由該旗咨文到日開缺。” 龔自珍 《太倉王中堂奏疏書後》:“廷議以遠戍上。其子 奕清 請代父往,竟曲從之,革職,有旨不開缺。” 康有為 《上清帝第六書》:“其本道有才者,即可特授,否則開缺另候簡用,即以道缺給之。” 為詞臣所罕覯”。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紀昀又遷禮部尚書,充經筵講官,管鴻臚寺印鑰。繼之而來的一系列陞遷也位高職崇。從乾隆四十四年出翰林入中樞到嘉慶十年(1804年)病卒,紀昀年近古稀,卻三遷御史,三入禮部,兩次執掌兵符,最後竟以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太保加國子監事,并賜紫禁城騎馬,其榮崇可謂達於極至。

  紀昀雖官高位顯,細細考察,卻無多少可稱道的政績,“不過尋常供職”①而已,紀昀自己也承認,“余老矣,叨列六卿,久無建白,平生恒內愧”②。此種情形充分顯示出清代官僚機構的老化與效能低下。真按:如此就充分了?也太快、太馬虎了吧!

  紀昀雖在禮、兵二部事務與御史職上無所建樹,但他為官清廉剛正。朝鮮使臣在向國王報告中國國內情形時曾一再提到紀昀,評價甚高。乾隆六十年(1795年),朝鮮回還書狀官沈興永報告說:“尚書紀昀,文藝超倫,清白節儉。”③嘉慶四年(1799年),朝鮮書狀官徐有聞報告說:“和珅專政數十年,真按:原誤作和坤,徑改! 內外諸臣,無不趨走,惟王杰、劉墉、董誥、朱珪、紀昀、鐵保、玉保等諸人

  ①《東華續錄》,(嘉慶朝),卷一。

   ②《紀文達公遺集》,卷九,《尹太夫人八十序》。紀昀雖政績平平無可稱道,但也並非一無作為。《清 史稿‧紀昀傳》載他在左都御史任上曾有兩次上疏。一次是“畿輔災,飢民多就食京師。故事,五城設飯廠,自十月至三月。昀疏請自六月中旬始,廠日煮米三石, 十月加煮米二石,仍以三月止,從之”。另一次是“疏請婦女遇強暴,雖受污,仍量予旌表”。這些疏請理應看作紀昀關注社會民生的一種努力。

  ③《東華續錄》,(乾隆朝),卷一三○。

89

,終不依附。”①紀昀的為政風格在他門人汪德鉞所撰《紀曉嵐師八十序》中亦有映現:

  吾師居臺憲之首,據宗伯、司馬之尊,登其堂如寒素,察其輿馬、衣服、飲食,備數而已,其儉也若此。精力絕人,巨細畢究,自束髮以逮服官,書卷則寢食不離,簿書亦鉤考維嚴,其勤也又若此。②

紀昀本人在劉墉贈硯上也陳言道:

  余與石庵皆好蓄硯,每互相贈送,亦互相攘奪,雖至愛不能割,然彼此均恬不為意也。太平卿相,不以聲色貨利相矜,而惟以此事為笑樂。③

在污濁、腐敗的清代官場上,這樣的風貌確屬難得。

  紀昀晚年,不僅居高位、享盛名,而且執學術牛耳,為士林宗仰。李文藻稱頌紀昀“海內共仰望為宗臣”④。洪亮吉稱紀昀“當代無人可並論”⑤。劉權之稱紀昀“然一代文宗”⑥。真按:前文有訛作褎者! 紀昀的學術水平在朝鮮使臣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嘉慶四年十一月,朝鮮使節向國王介紹紀昀說:

①《東華續錄》,(嘉慶朝),卷七。

② 汪德鉞:《四一居士文鈔》,卷四,《紀曉嵐師八十序》。

⑧《閱微草堂硯譜》,民國五年石印本。

④ 李文藻:《南澗文集》,卷下,《與紀曉嵐先生書》。

⑤ 洪亮吉:《卷施閣詩集》,卷十五,《歲暮懷人‧紀尚書昀》。真按:紀昀

⑥劉權之:《紀文達公遺集序》。

90

  當世所稱藏書名儒,多與之往復質問,則自內閣書下之書目間真按:疑有誤字 或不辨其何等義例,何人編刻,而獨昀一人,取諸腹笥,年經月緯,始終源流,洞如燭照,……無愧為當世名家。①

眾口一詞的評說,有力顯示了紀昀在乾嘉學術界擁有廣泛的影響與確立不拔的學術地位。真按:現今眾口一說的太多了,又焉足據哉?然則無反對意見,愚不之信也.

  在晚年仕宦生涯中,紀昀一如既往,竭盡心力於人才的培養與選拔。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旁人應笑耽花癖,剛到含苞便有情”②。從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到嘉慶七年(1801年),他多次任會試副考官、殿試讀卷官,“凡校閱文字之役,十恒得預其八、九,至會試為倫才大典,真按:當作掄才!教育部國語辭典【掄材】 注音一式 ㄌㄨㄣˊ ㄘㄞˊ 解釋 1.挑選木材。周禮˙地官˙山虞:凡邦工入山林而掄材不禁,春秋之斬木不入禁。2.選拔人才。新唐書˙卷一九三˙忠義傳下˙劉迺傳:今文部始掄材,終授位,是知人、官人,兩任其責。或作掄才。 自甲辰、丙辰至今壬戍真按:當作壬戌 亦三膺是任”③。對待這些“筆端一瞬判雲泥”,“傾刻悲歡共幾家”的“校閱文字之役”,真按:校書之役應屬四庫纂修,干此何事? 紀昀雖然“蕭疏兩鬢已如霜”,卻態度十分鄭重和認真。他曾賦詩表達自己的心情:“當年多少遺才憾,珍重今操玉尺量。”④又於閱卷簿後題寫道:

  儒生上進,路僅存斯。孤寒之士,性命繫之。進退予奪,責在主司。如云有命,操柄者誰。意見偏謬,或不自知。至於勞瘁,則不勞辭。句句圈點,卷卷加批

①《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下編,卷十二,正宗二十三年。

②《紀文達公遺集》,卷十,《甲辰會闈初定草榜偶作二首》。

⑧《紀文達公遺集》,卷八,《壬戍會試錄序》。真按:當作壬戌

④《紀文達公遺集》,卷十二,《壬戍會試閱卷偶作》。真按:當作壬戌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