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
三 經學昌明時代
史記儒林傳曰:「今上①卽位,趙綰、王臧②之屬明儒學,而上亦鄉③之。於是招方 正賢良文學之士。自是之後,言詩於魯則申培公,於齊則轅固生,於燕則韓太傅。言尚書,自濟南伏生。言禮,自魯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於齊、魯 自胡母生,於趙自董仲舒。」申公傳曰:「申公者,魯人也。……獨以詩經為訓以教。無傳疑;疑者則闕不傳。……弟子為博士者十餘人,……至於大夫、郎中、掌 故④以百數。言詩雖殊,多本於申公」。轅固生傳曰:「轅固生者,齊人也。以治詩,孝景時為博士。……齊言詩,皆本轅固生也。諸齊人以詩顯貴,皆固之弟 子。」韓嬰傳曰:「韓生者,燕人也,孝文帝時,為博士。……推詩之意,而為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間殊,其歸一也。……燕、趙間言詩者由韓生。」傳 言詩,止有魯、齊、韓三家,而無毛詩⑤。伏生傳曰:「伏生者,濟南人也。故為秦博士。孝文帝時,欲求能治尚書者,天下無有
61
, 乃聞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時,伏生年九十餘,老,不能行,於是乃詔太常,使掌故朝錯往受之。秦時焚書,伏生壁藏之;其後兵大起,流亡。漢定,伏生求其書, 亡數十篇,獨得二十九篇⑥,卽以敎於齊、魯之間。學者由是頗能言尚書。諸山東大師無不涉尚書以敎矣。……孔氏有古文尚書,而安國以今文讀之,因以起其家, 逸書得十餘篇⑦,蓋尚書滋多於是矣。」傳言尚書,止有伏生;雖及孔氏古文,而不云安國作傳⑧。高堂生傳曰:「諸學者多言禮,而魯高堂生最。本禮固自孔子時 而其經不具;及至秦焚書,書散亡益多。於今獨有士禮⑨,高堂生能言之。」傳言禮,止有儀禮,而無周官⑩。田何傳曰:「自魯商瞿受易孔子,……傳……六世② 至齊人田何,字子莊,而漢興。田何傳東武人王同子仲,子仲傳菑川人楊何。……言易者本於楊何之家。」傳言易,止有楊何,而無費氏古文③。董仲舒傳曰:「董 仲舒,廣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漢興,至於五世⑬之間,唯董仲舒名為明於春秋;其傳,公羊氏也。」胡母生傳曰:「胡母生,齊人也。孝景時, 為博士。……齊之為春秋者,
62
多受胡母生。公孫弘亦頗受焉。瑕丘江生為穀梁春秋。自公孫弘得用,嘗集比其義,卒用董仲舒。」傳言春秋,唯公羊董、胡二家;略及穀梁,而不言左氏⑭。史遷當時蓋未有毛詩、古文尚書、周官、左氏諸古文家也。經學至漢武始昌明,而漢武時之經學為最純正。
①今上指漢武帝。
②趙綰,代人:王臧,蘭陵人;皆嘗受魯詩於申公,請武帝立明堂以朝諸侯。後因不悅於竇太后,下獄自殺。詳見史記卷百二十一儒林傳申公傳。
③鄉,向之借字。荀子仲尼篇注「鄉讀為向。」
④掌故,漢太常官屬,掌故事者。
⑤毛詩始見於漢書儒林傳。傳云:「毛公,趙人也。治詩,為河間獻王博士。」後漢書儒林傳「趙人毛萇傳詩,是為毛詩。」隋書經籍志「漢初趙人毛萇善詩,自云子夏所傳,作詁訓傳,是為毛詩古學。」按詩有今古文之分;魯、齊、韓三家為今文,毛詩為古文。
⑥今文尚書二十九篇,為:堯典一(連慎徽以下)。皋陶謨二(連帝曰來禹以下)。禹貢三,甘誓四,湯誓五,盤庚六,高宗肜日七,西伯戡八,微子九,泰誓十,牧誓十一,洪範十一,金滕十三真按:當作縢字! 金縢
63
,大誥十四,康誥十五,酒誥十六,梓材十七,召誥十八,洛誥十九,多士二十,無逸二十一,君奭二十二,多方二十三,立政二十四,顧命二十五(連王出以下),費誓二十六,呂刑二十七,文侯之命二十八,秦誓二十九。按伏生口傳本僅二十八篇,合後得之泰誓,始為二十九篇。
⑦ 逸書即古文尚書,共十六篇,為:舜典一(別有舜典,非東晉梅賾所分),汨作二,九 共九第三,大禹謨四,棄稷五(別有棄稷,五子之歌六,胤征七,湯誥八,咸有一德九,典寶十,伊訓十一,肆命十二,原命十三,武成十四,旅獒十五,畢命十 六。④⑧漢書藝文志「古文尚書者,出孔子壁中。……孔安國者,孔子後也,悉得其書,以考二十九篇,多得十六篇。」亦不言孔安國作傳。言安國作傳者,始於釋 文及隋志。陸德明經典釋文序錄「安國又受詔為古文尚書傳。」隋書經籍志「安國又為五十八篇(合今古文尚書而言)作傳。」按尚書有今古文之分,伏生所傳為今 文,孔氏所得為古文。
⑨士禮即今儀禮。
⑩周官即今周禮。周禮之發現,不見於劉歆移太常博士書、漢書儒林傳及藝文志;唯漢書河間獻王傳云:「獻王所得書,皆古文先秦舊書周官……之屬。」其後陸德明經典釋文及隋書經籍志始詳言其發現之經過。按禮有今古文之分,士禮為今文,而周官為古文。
⑪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孔子傳易於瞿。瞿傳楚人馯臂子弘,弘傳江東人矯子庸疵。疵傳燕人周子家豎
64
。豎傳淳于人光子乘羽。羽傳齊人田子莊何。」按自孔子至田何,適為六傳。又漢書儒林傳「商瞿……授魯橋庇子庸。子庸授江東馯臂子弓。子弓授燕周醜子家。子家授東武孫虞子乘。子乘授齊田何子裝。」傳授雖亦為六世,但次第姓名稍有不同。
⑫ 漢書儒林傳「費直字長翁,東萊人也。治易。為郎,至單父令。長於卦筮,亡章句,徒 以彖、象、繫辭十篇、文言解說上下經。」又漢書藝文志六藝略「唯費氏經與古文同。」又隋書經籍志「漢初又有東萊費直傳易,其本皆古字,號曰古文易。」按易 有今古文之分,楊何為今文易,費氏為古文易。
⑬五世指漢高祖、惠帝、文帝、景帝及武帝也。
⑭ 春秋有今古文學之分,公羊、穀梁為今文,左傳為古文,但近并有疑穀梁亦為古文者。 左氏傳之來源,漢書藝文志言之頗詳。志云:「丘明(左丘明)恐弟子(孔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指春秋)真,故論本事而作傳,明夫子不以空言說經也。」 至左氏傳之發現,各說不同:王充論衡案書篇以為出於孔壁;許慎說文解字序以為張蒼所獻:漢書劉歆傳以為本藏於祕府,為劉歆所發見。
困學紀聞「後漢翟酺曰:『文帝始置一經博士。』①考之漢史,文帝時,申公、韓嬰以詩為博士,五經列於學官者,唯詩而已。景帝以轅固生為博士,而餘經未立
65
。 武帝建元五年②春,初置五經博士。儒林傳贊曰:『武帝立五經博士,書唯有歐陽③,禮后④,易楊,春秋公羊而已。』立五經而獨舉其四,蓋詩已立於文帝時,今 併詩為五也。」⑤案史記儒林傳,董仲舒、胡母生皆以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則景帝已立春愀博士,不止詩一經矣。特至武帝,五經博士始備。此昌明經學一大 事,而史記不載;但云:「武安侯田蚡⑥為丞相,絀黃、老⑦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數百人,而公孫弘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學士靡然鄉 風矣。公孫弘為學官,悼道之鬱滯,乃請……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郡國縣道邑有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里者,……詣太常,得受業如弟子。一歲皆 輒試,能通一藝以上,補文學掌故缺。其高第可以為郎中者,太常籍奏。卽有秀才異等,輒以名聞。」⑧此漢世明經取士之盛典,亦後世明經取士之權輿⑨。史稱之 曰:「自此以來,則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學之士矣。」⑩方苞謂古未有以文學為官者,誘以利祿,儒之途通而其道亡⑪。案方氏持論雖高,而三代以下既不尊師, 如漢武使束帛加璧安車駟馬迎申公⑫
66
,已屬曠世一見之事。欲興經學,非導以利祿不可。古今選舉人才之法,至此一變,亦勢之無可如何者也。
①一經博士,今本後漢書一誤作五。
②建元為漢武帝第一年號,計六年,當西元前一四○年至一三三年。建元五年當西元前一三二年。
③漢書儒林傳「歐陽生字和伯,千乘人也。事伏生。授兒寬。……寬授歐陽生子,世世相傳,至曾孫高子陽,為博士。高孫地餘長賓,……後為博士,論石渠。……由是尚書世有歐陽氏學。」按武帝听立之歐陽尚書,卽歐陽生也。
④漢書儒林傳「孟卿……授后倉。……倉說禮數萬言,號曰后氏曲臺記。」按禮后,后即后倉。
⑤引語見宋玉應麟困學紀聞卷八「經說」。困學紀聞已見頁一八注⑧。
⑥田蚡,孝景后同母弟,嘗為丞相,用儒術,封為武安侯。傳見史記卷百零七及前漢書卷五十二。
⑦黃、老相傳為黃帝與老子;但近人夏曾佑中國古代史第二篇「黃老之疑義」,疑黃為黃子,卽司馬談之師,為漢初習道家言者。
⑧此段見史記儒林傳,但頗多刪節。
⑨爾雅釋詁「權輿,始也。」
67
⑩語見漢書儒林傳。
⑪ 方苞字靈皋,號望溪,清桐城人。康熙進士。累官禮部侍郎。論學宗宋儒;文學韓, 歐,嚴於義法,為桐城派之初祖。著有望溪全集。傳可參考錢儀吉碑傳集卷二十五。望溪文集書儒林傳後云:「古未有以文學為官者;以德進,以事舉,以言楊: 詩、書六藝特用以通在物之理,而養其六德、成其六行焉耳。……其以文學為官,始於叔孫通弟子,以定禮為選首;成於公孫弘,請試士於太常;而儒術之污隆自是 中判矣。」「弘之興儒術也,則誘以利祿,……由是儒之道污,禮義亡,而所號為文學者亦與古異矣。」又書儒林傳後云:「由弘以前,儒之道雖鬱滯而未嘗亡;由 弘以後,儒之途通而其道亡矣。』按皮所引方說,蓋約此二文。
⑫史記儒林傳「綰(趙綰)、臧(王臧)請天子欲立明堂以朝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師申公。於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車駟馬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軺傳從。」
劉歆稱先師皆出於建元之間①;自建元立五經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據儒林傳贊: 書、禮、易、春秋四經,各止一家;惟詩之魯、齊、韓,則漢初已分;申公、轅固、韓嬰,漢初已皆為博士。此三人者,生非一地,學非一師,詩分立魯、齊、韓三 家,此固不得不分者也。其後五經博士分為十四:易立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