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Tuesday, May 13, 2008

201

  子虛上林賦在藝術表現上很平板,但也有些佳處,如子虛賦中描寫雲夢說:

   雲夢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其山則盤紆岪鬱,隆崇■崒,岑崟參差,日月蔽虧,交錯糾紛,上干青 雲,罷池陂陀,下屬江河。其土則丹青赭堊,雌黃白坿,錫碧金銀,眾色炫耀,照爛龍鱗。其石則赤玉玫瑰,琳琘昆吾,瑊玏玄厲,碝石碔砆。其東則有蕙圃衡蘭, 芷若射干,芎藭菖蒲,茳蘺蘼蕪,諸柘巴苴。其南則有平原廣澤,登降陁靡,案衍壇曼,緣以大江,限以巫山。其高燥則生葴菥苞荔,薛莎青薠,其埤濕則生藏莨蒹 葭,東蘠彫胡,蓮藕觚盧,菴閭軒于;眾物居之,不可勝圖。其西則有湧泉清池,激水推移,外發芙蓉菱華,內隱鉅石白沙。其中則有神龜蛟鼉,瑇瑁鼈黿。其北則 有陰林其樹,楩柟豫章,桂椒木蘭,檗離朱楊,樝梨梬栗,橘柚芬芳。其上則有鵷鶵孔鸞,騰遠射干。其下則有白虎玄豹,蟃蜒貙犴。

這裏寫其山、其土、其石、東、西、上、下是怎樣的情形,但只是堆積了許多名詞和形容詞,很少變化。不過有些句子著重描繪,讀起來也還渾樸自然。傳說李白讀了子虛賦,羨慕雲夢的景色,就隱居在安陸(今湖北安陸縣北),顯然是被司馬相如所描寫的景色所吸引了。

  據漢志所載,相如有賦二十九篇,但保存下來的除了子虛、上林外,歷來相傳的還有:

美人賦(古文苑)

長門賦(居蜀時作,見史漢)

大人賦(以上三篇,武帝召見後作,見史漢)

哀二世賦(見史記漢書)

202

這六篇後人認為不盡是相如手筆,子虛、上林是寫田獵的事,大人是寫神仙的事,都是迎合武帝的心理而作,雖然辭藻的閎麗,談不上什麼文藝價值。長門賦也是受武帝后陳氏的黃金賄買而作的,因為是抒寫戀情,題材比較有情味,最後一段寫棄婦的哀怨,非常感人。

  忽寢寐而夢想兮,魄若君之在旁,惕寤覺而無見兮,魂廷廷若有亡,眾鷄鳴而愁予兮,起視月之精光。觀眾星之行列兮,畢昴出於東方,望中庭之藹藹兮,若季秋之降霜。夜曼曼其若歲兮,懷鬱鬱其不可再。澹偃蹇而待曙兮,荒亭亭而復明,妾人竊自悲兮,究年歲而不敢忘。

子 虛賦和上林賦,在賦的文學體裁發展史上,起了重要作用。賦這種體裁,創始於宋玉和荀卿。司馬相如的子 虛、上林是模擬宋玉的賦,而又有所發展。在賦的整套結構說,則是模仿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賦,至於內容則是模仿高唐賦。據後人的批評,子虛、上林在筆力上不如 高唐,而鋪張閎麗卻又過之。這兩篇賦繼承了高唐賦的表現方法,形成了一個一定的格式。而在上林賦篇末有所謂「曲終奏雅」,寓一點規諫之意,形成漢賦的特 點,但實際讀者所注意的,還是在於他所極力描寫鋪陳的東西,諷諫的作用很少。

   長門賦詞意委婉曲折,近於楚辭,是一篇很美的抒情小賦。它對後來的宮怨一類的詩,也發生很大的影 響。傳說漢武帝讀了這篇賦,陳皇后又得寵幸,可見這確是一篇動人的作品。平心而論,相如的賦「才極富,辭極麗」,是一個有才氣的作家,可惜他不用文學來發 抒自己的實感,徒然誇飾大言,為浮靡淫麗的文辭,寫些沒有個性的辭賦,浪費了自己的才華,終無文學成績而言,這是很值得惋惜的一件事。

  美人賦有模仿宋玉登徒子好色賦的地方。為純浪漫作品,但它筆意輕靈,字句妍秀,在漢賦中比較獨特。這兩篇作品

203

,有人懷疑是偽作,惟劉大杰認為美人賦最能代表相如的個性與情感,相如一生浪漫行為,在這篇賦中留下真實的影子,而譽為是「中國最上等的色情文學」(見中國文學發展史)。

  大人賦為武帝好神仙,相如賦之以諷,武帝讀後,卻大為高興,縹縹有凌雲之氣。其形式則是模擬抄襲遠遊而來,卻沒有遠遊那種悲世憤俗,超然高舉的意境,用字多生僻,藝術價值不高。

  至哀秦二世賦敘述秦二世持身不謹,信讒不寤而終至於亡國失勢,宇廟俱滅。

  漢武帝時是漢代國勢極盛的時代,武帝又好大喜功,很需要這種誇揚文物之盛的作品。賦這種文體,可以說很適應時代的要求。子虛、上林等賦的這種格式形成後,一些描寫京都宮館園囿的大賦,都規摩它,那些賦在內容上和藝術上都是因襲多而獨創少。

  在漢賦發展的中期,除了司馬相如外,還有董仲舒、嚴助、東方朔、枚皐、王褒、劉向等人。

  不過司馬相如是唯一以賦著名,算是一個純粹的文人,其他的許多人,往往是一個史學家、經學家或政治家兼為賦作家。

  董仲舒 廣川人,武帝時為江都相,後為膠西王相,以病免,他是一位有名的經學家及政治家,著有春秋繁露、董子文集,他的賦有士不遇賦:

  嗚呼嗟乎!遐哉邈矣,時來曷遲,去之速矣,屈意從人,非吾往矣,正身俟時,將就木矣,悠悠偕時,豈能覺矣。心之憂矣,不期祿矣,皇皇不寧,祇增辱矣。努力觸籓,徒摧角矣,不出戶庭,庶無過矣。

  首一段三見時字,言時去其速,俟時徒嗟無成,偕行又豈能覺,以見時之為義甚大,即以易言「不出戶庭無咎」立一篇之主旨

204

  次節言時當末俗,變亂是非,出門不可偕往,藏器亦所不容,即以易言「洗心退藏」,伸述前節進退維谷的意思,賦中充滿人生哲理的意味,脫不了經學家的氣味。

  嚴助(?—西元前一二二),嚴忌之子,會稽人,郡舉賢良對策,武帝擢為中大夫,建元中,拜會稽太守,後坐淮南王劉安叛黨,被殺,漢志稱其有賦三十五篇。

  當閩越舉兵圍東甌時,東甌到漢請救兵,嚴助力主發兵,武帝派嚴助發會稽兵去救。後又出使越南,說越南王降漢。

  但這些作家後來遭遇都不好,嚴助和朱買臣都遭殺身之禍,董仲舒也幾乎被殺,後免官家居,上面說寫士不遇賦。抒發其感慨,司馬相如晚年也不很得意。

   東方朔(約西元前一六一—八七)字曼倩,平原厭次人,善詼諧,言詞敏捷,常在武帝面前滑稽調笑以取 樂,武帝把他當俳優看待,武帝初卽位,徵方正、賢良、文學、材力之士,他就來上書自荐。武帝壯其言,命待詔公車。久之,得為常侍郎。時文人多奉使四方,獨 他與枚皐等在武帝左右,嫚嘲詼諧,以為娛樂。故時人稱他們為滑稽家,他既不獲大用,乃作答客難以自慰。

  意思是說生在漢武帝大一統時代,雖有才能,也無處施展。因此,賢不肖沒有什麼區別,用之則為虎,不用則為鼠,可以說是發洩牢騷的作品。

  這篇散文賦在內容上和形式上,都對後人發生了影響。此外他的非有先生論,假託有一個非有先生,在吳國做官三年

205

,默然無言,吳王問他,他乘機用一些在昏暗朝廷中,諫諍遇禍的歷史故事,啟發吳王,促使他在政治上作了一些改革。篇中幾個「談何容易」,意味深長的引出作者感慨萬端,是傳神之筆,這是一篇比較好的散文賦。

   東方朔在政治上有它一些牢騷,見之於言行則卻是一個玩世不恭的滑稽之雄,因此他的故事,在民間流傳 的很多,都是集中的表現了他的滑稽的一面,漢書東方朔傳說「其事浮淺,行於眾庶,童兒牧豎,莫不眩耀。而後世好事者,因取奇言怪語附著之朔。」這就是說東 方朔在漢朝曾經成為民間談論中心的人物。

  漢志著錄他的文章凡二十篇,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收七諫(初放、沈江、怨世、怨思、自思、哀命、謬諫)七篇。

  疏、(諫起上林苑疏,應詔上書)二篇。

  書、(與公孫弘書,從公孫弘借車馬書,與友人書)三篇。

序、(十洲記序)一篇。

論、(非有先生論)一篇。

設難、(答客難、答驃騎難)二篇。

頌、(旱頌)一篇。

銘、(寶甕銘)。

詩、(據地歌,誡子詩,嗟伯夷)

206

  他與相如賦不同之處,相如賦中絕不能見出作者自己的性格,而在他的賦中,則頗包含著他濃厚的滑稽的個性。其實他特長寫滑稽的文章,作賦只是他的末技。

  枚皋(前一五三—?)字少孺,乘小妻之子,淮陰人,武帝拜為郎,他為人亦詼諧,善辭賦,時以比東方朔。他寫文章很快,故所作賦特多。漢志著錄百二十篇。

  他之作賦,和東方朔一樣,只是供武帝的娛樂而已。而比東方朔更為明顯,漢書本傳說:

  「從行至甘泉、雍、河東、巡狩、封泰山,塞決河房,游觀三輔離宮舘,臨山澤,弋獵射,馭狗馬,蹴鞠刻鏤,上有所感,輒使賦之。為文疾,受詔輒成,故所賦者多。」

這裏說寫賦都是受漢武帝命令而寫的,為了滿足漢武帝的游觀之樂。本傳又說他:

  「又言為賦乃俳,見視如倡,自悔類倡也。故其賦有詆娸東方朔,又自詆娸其文骫骳,曲隨其事,皆得其意。」

他對自己的見視如倡,也有所不滿,但不能自拔,他的作品現在都不傳。

   王褒(前?—六一)字子淵,蜀資中人(四川資陽縣北),宣帝時官諫議大夫,奉命往益州祭「金馬碧 雞」之實,漢志稱其有賦十六篇,以洞簫賦最著名。漢書郊祀志說:「宣帝時或言益州有『金馬碧雞』之神,於是遣諫議大夫王褒使持節而求之。」注云:「金形似 馬,碧形似雞。」今雲南省昆明縣東有金馬山,縣西南有碧雞山,二山相對,相傳卽漢時祀金馬碧雞之神處,其上皆有神祠。

  洞簫賦前面寫簫幹之所生,寫出了竹林中的景物,後面寫簫聲的動人,用力描繪,作了許多誇張。這是一篇很早的寫音樂的賦

207

,對後世有相當的影響。

  王褒的僮約,是用當時的口語寫一篇賦體的遊戲文字,對當時奴隸僮僕在主人家生活情形,描寫得很生動,文筆也很簡潔。

  王褒的散文也很有名,有聖主得賢臣頌及四子講德頌,都很有名,留待下章再述。

  其中洞簫賦、移金馬碧雞文、九懷都是模仿楚辭,他的文章除模仿楚辭外,多用排偶句子,已經開後世駢麗文學之端了。

   劉向 本名更生,字子政,漢之宗室,初為諫議大夫,宣帝時曾和王褒同獻賦頌,但主要活動在元帝時。 不過他留給後世的功績,還是今天藝文志所說七略,因漢朝從武帝命民間獻書,成帝又派人到各郡國搜集,「百年之間,書集如山。」漢成帝命劉向、任宏、尹咸、 李柱國等整理,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還作總其成的工作,劉向校書二十餘年,遺留下來的工作,是由他的兒子劉歆完成的。

  劉向的賦,在楚辭中有九歎,在古文苑中有請雨華山賦等。劉向的散文,在西漢也別具一格,保存下來的都是一些奏疏和校書時的敘錄。其中以諫營昌陵疏和戰國策敘錄最為有名。這都留下章再談。

  這一時期的賦家,除了司馬相如、東方朔,還有朱買臣三篇,吾丘壽王十五篇,劉安八十二篇,都已亡佚,只有劉安屏風賦(藝文類聚)、司馬遷悲士不遇賦(藝文類聚)。

  漢賦這時期特別興盛的原因,除了上述武帝好辭賦外,宣帝也雅好辭賦,漢書王褒傳云:宣帝時,修武帝故事,講論六藝羣書,博盡奇異之好,徵能為楚辭,九江被公召見誦讀。益召高材,劉向、孫子僑、華龍、柳褒,

208

待詔金馬門。神爵、五鳳之間,天下殷富,數有嘉應,上頗作詩歌,欲興協律之事。丞相魏相奏言知音,善鼓雅琴者,勃海趙定、梁國龔德?皆召見待詔,於是益州刺史王襄,欲宣風化於眾庶,聞王褒有後才,請與相見,使褒作中和樂職,宣布詩。

  文心詮賦云:「繁積於宣時,校閱於成世,進御之賦,千有餘篇。」可見當時作品之多,作者之盛了。

  三

  漢賦由隆盛而發展到最高峰,漸漸的轉為模擬的時期,當然這也是因為賦的形式容易模仿,因為它是用一定的文學上的形式,鋪陳某種事物,而且在字句間的發展,五、七言好像已經成為定型,就是在結構上,也似乎趨於一致,因此走上模擬的徑途,可以說是很自然的趨向。

  這時期的作家當以揚雄、班固為代表。

   揚雄(前五三——後十八)字子雲,蜀郡成都人,好學深思,口吃不能劇談,有人說他辭賦像司馬相如, 成帝召見他,從成帝游獵,寫了甘泉、羽獵等賦,作了多年給事黃門侍郎,一生困窮。王莽時校書天祿閣,因事恐被罪,自投閣下,幾死,後以病免,又召為大夫。 以作劇秦美新,頗受人訾議,家貧嗜酒,好事者載酒肴從他遊學。所作賦都模仿司馬相如,而賦名亦與之相並,漢志著錄他賦十二篇。他寫了太玄經和法言等哲學著 作,太玄經模仿易經,法言模仿論語。這兩部書是他發表自己對哲學思想的見解,但都是屬儒家的問題。法言繼承了先秦諸子的一些優點,以簡括的文字說理,往往 含蓄蘊藉,在唐代古文家中產生了若干的影響。但也因為他刻意模仿,筆法生硬,也開了後來復古派生搬硬套的風氣。

209

  他在文學上的成就,主要是辭賦。他的賦雖然是模擬司馬相如,但也有他的特色。他在答劉歆書裏說:「心好沈博絕麗之文。」他的賦也力求寫得沈博絕麗。羽獵賦和長揚賦在他的幾篇賦中,是很有名的。前者寫帝王的田獵,後者寫漢朝聲威之盛。

  他還有幾篇寫自己情懷的賦,如散文賦,解嘲、解難和別具一格的逐貧賦。解嘲寫他不願趨附權貴去做官,而自甘淡泊來寫太玄經,對當時社會表現出不滿的情緒,如說:

  「當今縣令不請士,郡守不迎師,群師不迎客,將相不俛眉。言奇者見疑,行殊者得辟。是以欲談者宛舌而固聲,欲行者擬足而投迹。」

但這些不滿,也只是從本身的遭遇出發。在整個社會上並沒有產生很大的影響。

  解難旨在說明太玄經文字寫得很深的用意。這兩篇文章都是模擬東方朔答客難,寫得挺拔有力。

  逐貧賦發抒在貧窮生活中的牢騷,多用四字句,筆意詼諧,卻蘊藏沈鬱的心情。

甘泉賦  揚雄

    於是大廈雲譎波詭,摧嗺而成觀,仰矯首以高視兮,目冥眴而無見,正瀏濫以弘惝兮,指東西之漫漫, 徒徊徊以徨徨兮,魂眇眇而昏亂 ,據軨軒而周流兮,匆坱圠而無垠,翠玉樹之青葱兮,璧馬犀之璘,金人仡仡其承鐘虛兮,嵌巖巖其龍鱗,揚光曜之燎兮,垂 景炎之炘炘,配帝居之懸圃兮,象泰壹之威神,洪臺崛其獨出兮,■北極之嶟嶟,列宿迺施於上榮兮,日月纔經於柍桭;雷鬱律於巖窔兮,電倏忽於牆藩,鬼魅不能 自逮兮,半長途而下顛,歷倒景而絕飛梁兮,浮蠛蠓而撇天,左欃槍而右玄冥兮,前熛闕而後應門

210

, 蔭西海與幽都兮,涌醴汩以生川,蛟龍連蜷於東厓兮,白虎敦圉乎崑崙,覽樛流於高光兮,溶方皇於西清, 前殿崔巍兮和氏玲瓏。抗浮柱之飛榱兮,神莫莫而扶傾,閌閬閬其寥廓兮,似紫宮之崢嶸,駢交錯而曼衍兮,隗乎其相嬰,乘雲閣而上下兮,紛蒙籠以混成,曳 紅采之流離兮,颺翠氣之宛延,襲琁室與傾■兮,若登高眇遠亡國,肅乎臨淵,廻焱肆其碭駭兮,翍桂椒而鬱栘楊,香芬茀以穹隆兮,擊薄櫨而將榮,薌■肹以棍批 兮,聲駍隱而歷鐘,排玉戶而颺金鋪兮,發蘭蕙與芎藭,帷弸彋其拂汩兮,稍暗暗而靚深,陰陽清濁,穆羽相和兮,若夔牙之調琴,般倕棄其剞劂兮,王爾投其鉤 繩,雖方征僑與偓佺兮,猶彷彿其若夢。

揚 雄對於漢代盛行的辭賦,有一些評論。他把賦分為詩人之賦和辭人之賦。說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 淫。(法言吾子)在法言中,對於當時辭賦的風一而勸百的作風,有些不滿。他一方面從經學思想出發,對辭賦貶抑,說是雕蟲篆刻。另一方面他卻喜愛辭賦。在當 時的作家,他最推崇司馬相如,說如果孔門用賦,則賈誼升堂,相如入室矣。(法言吾子)稱讚相如賦「不似從人間來,其神化所至耶」。他對賦的見解,頗有一些 影響。班固漢書藝文志多採用他的說法。

  揚雄現存文章有:

  甘泉賦、羽獵賦、長揚賦、河東賦、反離騷、廣騷、畔牢愁、蜀都賦,太玄賦、逐貧賦、覈靈賦、都酒賦(即酒箴)、解嘲、趙充國頌、劇秦美新、解難。(以上見漢書、文選、楚辭、古文苑、太平御覽、全上古三代秦漢六朝文)

0 comments: